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14832
政治话语的法律表达——评电视剧《莫里生案件》
法律意识的萌芽与群众路线的司法体现——评电影《刘巧儿》
完美的警察符号——评电影《今天我休息》
“投机倒把”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评电影《丰收之后》
人民代表的参政权利——评电影《一件提案》
第二章 发轫时期:泛法治意义的作品大量涌现
官告官的制度和社会可行性——评电影《被控告的人》
公正自由的风吹进小山村——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
废墟上的法制建设——评电视剧《便衣警察》
要敬畏头上的国徽——评电影《神圣的使命》
社会变革给法治建设带来的挑战——评电影《少年犯》
制度和观念是法治进程的两翼——评电影《T省的84、85年》
改革者的法律界限的辩证法——评电影《花园街五号》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
真相只能来自于证据——评电影《405谋杀案》
“共赢”是专利法的精髓——评电影《哥们儿发财记》
第三章 兴起时期:法治专业类型作品逐渐增多
人治与法治的冲突——评电影《被告山杠爷》
现代法治中的传统秩序——评电影《秋菊打官司》
法治题材作品中的“违法”内容——评电视剧《永不瞑目》
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评电视剧《9·18大案纪实》
信访当事人的权益和保护——评电视剧《大雪无痕》
国企改革凸显的制度性困境——评电影《生死抉择》
女性犯罪及其社会性成因——评电视剧《女囚》
中国律师生存环境的变迁——评电视剧《你为谁辩护》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角色——评电视剧《非凡使命》
律师职业原则与个人道德的平衡——评电影《激情辩护》
第四章 多元时期:法治领域题材进一步细分化
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环境保护还需法律重拳出击——评电影《可可西里》
家常邻里也需法评系列电影《法官老张佚事》
特殊温床滋生的犯罪一-评电影《盲井》
交通肇事的悲歌——评电视剧《目击证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性应对——评电影《惊心动魄》
法治环境下监狱的功能——评电视剧《女子监狱》
法律背后的文化冲突——评电影《刮痧》
法治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评电视剧《国家公诉》
法治的愿景——评电影《天下无贼》
第五章 转型时期:法治影视作品与现实的互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勿让进城务工者成为法律弱势群体——评电影《不许抢劫》
从打击跨国犯罪看国际司法合作——评电视剧《湄公河大案》
拐卖儿童犯罪中的受害者——评电影《亲爱的》
新型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治理——评电影《黑梦》
国际法庭里的中国声音——评电影《东京审判》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真实再现——评电视剧《苍天》
农民维权法律意识的觉醒——评电影《牛贵祥告状》
狱警的使命与温情——评电影《五颗子弹》
法律惩罚的社会性延续——评电视剧《老娘泪》
结语正在建构的“诗性正义”
参考文献
后记
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焕然一新,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中国电影事业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起步发展的中国电视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物,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在所承载的内容属性和价值定位上逐渐“志同道合”。同时,由于电影是这一时期为成熟的影像媒介,而新生的电视剧以其小屏幕优势深入到家家户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使之成为配合当时宣传社会主义新事业和反帝斗争的重要渠道。新中国法治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成为电影、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内容和主体,以体现新中国法治为内容的电影、电视开始出现。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8年电视剧产生之前,这一时期的法治内容题材主要体现在电影中;到了1958年电视剧出现以后,法治内容在电影和电视剧中都有所体现,且两者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到法治题材的影子。一、对国外相关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的改编或引进
这一时期对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有着深刻的现实需要和历史阶段性特点。我国对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首先是从电影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展开了大范围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国产影片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这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从1952年后期开始,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电影创作的措施,使国内电影创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有关部门还积极开拓视野,加强国际横向交流,引进了一批国外优秀电影。
在这一批引进的电影中,能够在某些电影中看到些许法治元素,特别是当时引进较多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警察与小偷》和《偷自行车的人》等。其中《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讲述的是德军占领时期罗马市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英勇反抗法西斯统治的故事,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军的破坏性统治下,罗马这座城市失去了人们以往所遵守的社会秩序、法律秩序,如全副武装的德国兵可以肆无忌惮地闯入私人住宅进行搜查等。在《警察与小偷》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为了生存而被迫从事违法职业以及执法者(警察)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关怀;《偷自行车的人》表现的法治内容则更为复杂,当主人公安东找到偷他自行车的小伙子的时候,面对围观居民的指责和恐吓,即使警察出现也无能为力,我们看到的是对法律秩序的胁迫,而当路人抓到主人公安东偷车后要把他送往警察局法办以及后来车主对安东网开一面,我们看到的则是人们对法律秩序的遵守和人性关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