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9506丛书名: 文化发展学术文丛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所历经的百年,是一个现代性激烈涌动的世纪。新的媒介及其传播的观念,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所赖以存在的思想与观念。本书以现代中国的传播媒介与议题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制造性别”这一理论视角,从传播史学、性别传播以及形象分析等方法出发,对《中国新女界杂志》、王汉伦、女书、“文革”宣传画、电视广告以及“剩女”现象等现代中国性别传播的历史事实进行“深描”,把百年中国的性别构形与现代性进程联系在一起,探索性地建构了中国的性别传播理论。试图证明:性是自然的生成,性别却是社会文化的制造与显影。
内容简介
本书着力于现代媒介对中国性别观念的改造、生产与传播的历史研究。作者旁征博引了建构现代性别观念的诸多媒介——电影、电视、报刊以及政治宣传画等,全面论述了20世纪的中国如何以国族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和资本权力等宏大叙事,来包装和制造人们的性别观念的历程,清晰地呈现了性别与现代性权力的互动关系和生产机制。
目 录
绪 论
章 国族叙事:《中国新女界杂志》中的女国民与兴女学
节 炼石补天:杂志的编辑、出版与发行
第二节 女国民:民族危亡下的国族叙事
第三节 兴女学:女子教育的国家制度化
第四节 第六期:杂志的湮没及其考察
小 结
第二章 追寻摩登:王汉伦及其电影与性别的现代化
节 命运:建树职业与反抗歧视
第二节 摩登:暧昧、时尚与性别
第三节 电影:社会教化、婚姻自由与妇女启蒙
第四节 观影:女明星、观众与现代媒介的性别协商
小 结
第三章 他者描述:女书的性别书写与性别传播
节 主体:女性还是男性?
第二节 内容:汉字、体裁及其讨论
第三节 渠道:“书”与“人”以及“人死书消”
第四节 对象:“老同”及女书的不传播性
第五节 效果:女书的消亡与现代性
小 结
第四章 政治图绘:“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功能主义性别传播
节 “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类别及其意义分析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宣传画”与样板戏:阶级模糊性别
第三节 革命与国家:“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性别传播实质
小 结
第五章 资本压迫:《新闻联播》后广告的性别意识形态
节 研究对象及其样本统计
第二节 《新闻联播》后广告的性别传播分析
第三节 性别歧视还是性别压迫?
小 结
第六章 媒介制造:“剩女”的性别传播偏向
节 窥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制造
第二节 幻象:大众传媒的虚幻描绘
第三节 真实:“剩女”对“剩男”的遮蔽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章 国族叙事:《中国新女界杂志》中的女国民与兴女学
节 炼石补天:杂志的编辑、出版与发行
第二节 女国民:民族危亡下的国族叙事
第三节 兴女学:女子教育的国家制度化
第四节 第六期:杂志的湮没及其考察
小 结
第二章 追寻摩登:王汉伦及其电影与性别的现代化
节 命运:建树职业与反抗歧视
第二节 摩登:暧昧、时尚与性别
第三节 电影:社会教化、婚姻自由与妇女启蒙
第四节 观影:女明星、观众与现代媒介的性别协商
小 结
第三章 他者描述:女书的性别书写与性别传播
节 主体:女性还是男性?
第二节 内容:汉字、体裁及其讨论
第三节 渠道:“书”与“人”以及“人死书消”
第四节 对象:“老同”及女书的不传播性
第五节 效果:女书的消亡与现代性
小 结
第四章 政治图绘:“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功能主义性别传播
节 “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类别及其意义分析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宣传画”与样板戏:阶级模糊性别
第三节 革命与国家:“新中国初期宣传画”的性别传播实质
小 结
第五章 资本压迫:《新闻联播》后广告的性别意识形态
节 研究对象及其样本统计
第二节 《新闻联播》后广告的性别传播分析
第三节 性别歧视还是性别压迫?
小 结
第六章 媒介制造:“剩女”的性别传播偏向
节 窥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制造
第二节 幻象:大众传媒的虚幻描绘
第三节 真实:“剩女”对“剩男”的遮蔽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