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2883
内容简介
《实用中医养生要诀》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来阐述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在所有养生内容里突出了体质养生,把传统医学与体质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医养生更有特色。
目 录
章
中医与养生
一、何为中医
二、中医的特色是什么
三、养生的概念
四、中医与养生的必然联系
五、中医养生的概念
六、中医养生的特色
七、中医养生的原则
第二章
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饮食养生
二、起居养生
三、情志养生
四、运动养生
五、四季养生
六、体质养生
第三章
饮食养生
一、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饮食规律
二、五味调和——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三、时令果蔬——新鲜是食品安全的前提
四、辨证施“食”——食物也有寒热之分
五、关于饮食养生的是与非
第四章
起居养生
一、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怎样有个好睡眠
三、健康家居环境的几个要素
四、穿着也要讲究健康
第五章
情志养生
一、七情与疾病的关系
二、健康的心理是怎样炼成的
第六章
运动养生
一、缺乏运动导致多种现代病高发
二、怎样选择锻炼方式
三、怎样计算运动量
四、中医讲究静中有动
五、生命在于气血流通
六、健身锻炼中的误解与正解
第七章
四季养生
第八章
体质养生
在线试读
《实用中医养生要诀》: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既为自家的美食感到自豪,也对各地的美味充满了神往。事实上,食物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中医食疗学告诉我们,药食同源,善用食物还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饮食养生的四个原则如下。
一、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饮食规律
人类从初“茹毛饮血”的年代开始,便将食物作为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的物质保障。那时候,能吃饱是一种奢望。社会发展到现在,温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了。不少发达城市,甚至因为吃得太好,而使肥胖、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富贵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现代人营养过剩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多吃不如少吃,一定要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
1.过食伤身
饮食过量,直接的结果就是损伤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黄帝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千金要方》则云:“夫在身所以多痰,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的就是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造成水湿停滞,并化生痰(中医所说的一种病理产物),然后变生全身多种疾病。
比如肥胖,很多人都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导致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带来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中医认为,“肥人多痰”,体型肥胖者,往往有痰湿停滞体内。
古代养生学家很早就提出,吃饭要吃七分饱。孔子也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意思是说,饮食过量,就会积聚在体内,形成湿、浊、痰、热等致病因素,阻滞气血,形成瘀血或郁结成块,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可见,饮食过量对身体并无好处,反而可能损害健康。《饮膳正要》一书也指出,“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意思是倡导饿了之后再吃,少食多餐。现代人很少是饿了再吃,反而是馋了就吃的更多见。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珍馐美馔呈现在眼前,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动,于是,一不小心就吃撑了,致使肥甘厚味堆积在体内,这些食物本身就容易化生痰浊湿热,从而阻碍脾胃气机的运化。于是乎,人胖了,血脂高了,肝脏脂肪堆积起来了,血糖、血压、血尿酸也超标了,冠心病来了,痛风来了,心脏病猝死、脑中风、肠癌等发病趋势逐渐年轻化了,儿童肥胖、性早熟越来越高发了,等等。
另一方面,暴饮暴食还会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等胃肠不适的症状,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中,胆结石、肾结石等病又被称为“吃出来的病”。
因此,吃饭要遵照吃七分饱的原则。
2.吃得慢,吃得少
怎样控制好饮食量呢?有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因为,胃向大脑传达“吃饱了”的信息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吃得太快,等到感觉饱了的时候,往往已经吃得太多了。如果能吃得慢些,等大脑意识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摄入的食物会比平时少些。而且,细嚼慢咽可以促进人体消化液的分泌,能够更加充分地消化食物。咀嚼越细,食物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就越小,这样可以降低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既为自家的美食感到自豪,也对各地的美味充满了神往。事实上,食物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中医食疗学告诉我们,药食同源,善用食物还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饮食养生的四个原则如下。
一、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饮食规律
人类从初“茹毛饮血”的年代开始,便将食物作为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的物质保障。那时候,能吃饱是一种奢望。社会发展到现在,温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了。不少发达城市,甚至因为吃得太好,而使肥胖、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富贵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现代人营养过剩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多吃不如少吃,一定要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
1.过食伤身
饮食过量,直接的结果就是损伤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黄帝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千金要方》则云:“夫在身所以多痰,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的就是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造成水湿停滞,并化生痰(中医所说的一种病理产物),然后变生全身多种疾病。
比如肥胖,很多人都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导致营养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带来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中医认为,“肥人多痰”,体型肥胖者,往往有痰湿停滞体内。
古代养生学家很早就提出,吃饭要吃七分饱。孔子也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意思是说,饮食过量,就会积聚在体内,形成湿、浊、痰、热等致病因素,阻滞气血,形成瘀血或郁结成块,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可见,饮食过量对身体并无好处,反而可能损害健康。《饮膳正要》一书也指出,“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意思是倡导饿了之后再吃,少食多餐。现代人很少是饿了再吃,反而是馋了就吃的更多见。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珍馐美馔呈现在眼前,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动,于是,一不小心就吃撑了,致使肥甘厚味堆积在体内,这些食物本身就容易化生痰浊湿热,从而阻碍脾胃气机的运化。于是乎,人胖了,血脂高了,肝脏脂肪堆积起来了,血糖、血压、血尿酸也超标了,冠心病来了,痛风来了,心脏病猝死、脑中风、肠癌等发病趋势逐渐年轻化了,儿童肥胖、性早熟越来越高发了,等等。
另一方面,暴饮暴食还会损伤脾胃,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等胃肠不适的症状,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中,胆结石、肾结石等病又被称为“吃出来的病”。
因此,吃饭要遵照吃七分饱的原则。
2.吃得慢,吃得少
怎样控制好饮食量呢?有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放慢吃饭的速度,细嚼慢咽。因为,胃向大脑传达“吃饱了”的信息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吃得太快,等到感觉饱了的时候,往往已经吃得太多了。如果能吃得慢些,等大脑意识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摄入的食物会比平时少些。而且,细嚼慢咽可以促进人体消化液的分泌,能够更加充分地消化食物。咀嚼越细,食物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就越小,这样可以降低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