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1649丛书名: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
编辑推荐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是上海近代重要的伤科流派,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理念。既精于接骨上骱,理伤续断;也善于综合应用手法、针治、药物。气血兼顾,内外结合,整体调治。
内容简介
本书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经典,以流派标志性人物石筱山、石幼山的原著要点,阐述石氏伤科的理论,临证述略和经效验方,并附二位先生的医案。中篇传承,介绍第四代传人石纯农、石仰山、石印玉、诸方受、施杞等人,以石氏伤科学术思想为基点,各有建树的学术成就,亦附以临床资料。下篇发展则是第五代、第六代传人在新世纪立足传承,放眼当代的发展。有所侧重地在相关疾病诊治方法和具体方案上的新体会、新发展。由此,较为全面概括地展现石氏伤科的学术脉络及其内涵发展。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贴近临床,既有助于提升理论水平,也能指导改善临床疗效。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贴近临床,既有助于提升理论水平,也能指导改善临床疗效。
目 录
目录上篇
经典篇
理伤要点 / 2
临证治略 / 4
经效方药 / 10
医案举要 / 25
中篇
传承篇
石仰山薪火传承谱新篇 / 50
石纯农因地扬长、针药并重,朴实笔耕录记实践 / 62
诸方受学西为中用,临证多积累 / 72
诸福度按传统识新病,综合治克髋疾 / 88
施杞把握基点疗内伤,创新发展强脊柱 / 94
石印玉广学多读,融汇新知治今病 / 102
石鉴玉理伤重治痰,老药创新用 / 108
石蕴华等承前启后展所长,传播流派作贡献 / 115
下篇
拓展篇
对骨关节炎的若干认识(曹月龙) / 122
脊柱初始生物力学原理结合筋膜松解防治脊柱筋伤及相关病(陈友红) / 134
针药结合,内外兼治——石氏伤科经验一得(杜炯) / 143
中医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研究(姜宏) / 151
石氏内伤学说应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的感悟(李晓锋) / 159
从传承角度看待手术(莫文) / 169
对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的认识(邱德华) / 172
石氏外用药及其发展的启示(石琤) / 183
石氏伤科内服药疏议(石瑛) / 187
中医伤科当代传承与历史传承的异同——暨综合运用各家流派的新经验(孙波) / 196
从推拿临床的角度学习石氏伤科的感悟(王建伟) / 212
脊柱病科学研究进展(王拥军) / 218
手法诊治颈椎病研究与临床技术方案优化(詹红生) / 233
石氏伤科治疗颅脑损伤的理论与当代实践(张国梁) / 247
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学术认识与现代发挥(赵咏芳) / 255
经典篇
理伤要点 / 2
临证治略 / 4
经效方药 / 10
医案举要 / 25
中篇
传承篇
石仰山薪火传承谱新篇 / 50
石纯农因地扬长、针药并重,朴实笔耕录记实践 / 62
诸方受学西为中用,临证多积累 / 72
诸福度按传统识新病,综合治克髋疾 / 88
施杞把握基点疗内伤,创新发展强脊柱 / 94
石印玉广学多读,融汇新知治今病 / 102
石鉴玉理伤重治痰,老药创新用 / 108
石蕴华等承前启后展所长,传播流派作贡献 / 115
下篇
拓展篇
对骨关节炎的若干认识(曹月龙) / 122
脊柱初始生物力学原理结合筋膜松解防治脊柱筋伤及相关病(陈友红) / 134
针药结合,内外兼治——石氏伤科经验一得(杜炯) / 143
中医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研究(姜宏) / 151
石氏内伤学说应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的感悟(李晓锋) / 159
从传承角度看待手术(莫文) / 169
对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的认识(邱德华) / 172
石氏外用药及其发展的启示(石琤) / 183
石氏伤科内服药疏议(石瑛) / 187
中医伤科当代传承与历史传承的异同——暨综合运用各家流派的新经验(孙波) / 196
从推拿临床的角度学习石氏伤科的感悟(王建伟) / 212
脊柱病科学研究进展(王拥军) / 218
手法诊治颈椎病研究与临床技术方案优化(詹红生) / 233
石氏伤科治疗颅脑损伤的理论与当代实践(张国梁) / 247
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学术认识与现代发挥(赵咏芳) / 255
后记 / 267
前 言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开创了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新起点,为全国地域性流派传承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编写工作是对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将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技术、医德医风、当代发展,力求体现海派中医流派的鲜明特质和深厚内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文化弘扬、临证实践提供综合的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资料。当然,这一工作只是落实流派传承创新各项举措的步,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内涵丰富,需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道们齐心协力、长期关注,各方也需不断扶持投入,还要与当代的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临床实践、文化宣传、传承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中医药流派传承必须要跨越以往单一的家族传承、师徒授受模式,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本丛书的编写得到了丛书编委会各专家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各分册作者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和历史使命,在此对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丛书有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道、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编写工作是对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将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技术、医德医风、当代发展,力求体现海派中医流派的鲜明特质和深厚内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文化弘扬、临证实践提供综合的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资料。当然,这一工作只是落实流派传承创新各项举措的步,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内涵丰富,需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道们齐心协力、长期关注,各方也需不断扶持投入,还要与当代的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临床实践、文化宣传、传承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中医药流派传承必须要跨越以往单一的家族传承、师徒授受模式,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本丛书的编写得到了丛书编委会各专家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各分册作者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和历史使命,在此对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丛书有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道、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