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17875
内容简介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事业鼎盛兴旺的时期,
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古代皇权的更替中,明代是“得国正”的。朱元璋不用狐鸣篝火的狡诈伎俩,也不用篡位弑君的残忍手腕,靠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辗转征战,削平群雄,逐走元帝,后统一全国,水到渠成地登上了皇位。
明朝的版图虽不及元、清两朝广袤,但在汉人政权的实际统治中,却是广大的,一改南宋局处一隅的局面,江河南北,二京十三省,向心力凝聚得十分紧密,令出必行,四境帖服晏安。
明代靠武力统一全国后,执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经济政策比较得当,效果显著,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粗安。
明朝后期,商业繁盛,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产生了大量市民阶层,新思想奔涌,对图书提出了品种以及数量上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图书品种,再加上雕版印刷生产能力的成熟表达,以及出版家的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向前近世化的大道迈进。
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古代皇权的更替中,明代是“得国正”的。朱元璋不用狐鸣篝火的狡诈伎俩,也不用篡位弑君的残忍手腕,靠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辗转征战,削平群雄,逐走元帝,后统一全国,水到渠成地登上了皇位。
明朝的版图虽不及元、清两朝广袤,但在汉人政权的实际统治中,却是广大的,一改南宋局处一隅的局面,江河南北,二京十三省,向心力凝聚得十分紧密,令出必行,四境帖服晏安。
明代靠武力统一全国后,执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经济政策比较得当,效果显著,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粗安。
明朝后期,商业繁盛,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产生了大量市民阶层,新思想奔涌,对图书提出了品种以及数量上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图书品种,再加上雕版印刷生产能力的成熟表达,以及出版家的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向前近世化的大道迈进。
目 录
导语
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明代出版事业略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总数估计
第四节 明代出版管理和文字狱
第二章 官府编撰的图书
节 中央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二节 各级地方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三节 “帝皇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订辑经传
第五节 史书的编纂
第六节 佛藏、道藏的增辑
第七节 地方志的编纂
第八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
第三章 私家的编撰
节 私家编撰图书概况
第二节 私史和经世致用之书的编撰
第三节 儒学新著的编撰
第四节 科技图书的编纂
第五节 《径山藏》的编刊
第六节 别集和总集的纂辑
第七节 戏曲的创作和改纂
第八节 丛书的编纂
第九节 笔记的撰著
第四章 书坊的编纂
节 明代书坊编纂概况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编刊
第三节 科举应试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日常用书和商人书
第五节 杂志雏形
第六节 木板年画
第五章 明代的出版机构
节 明代出版机构概况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出版机构
第三节 藩王府刻书
第四节 坊肆刻书
第五节 私家刻书
第六节 寺观和教堂刻书
第七节 刻书集中地的形成和特色
第六章 明代著名出版家
节 毛晋和汲古阁
第二节 余氏、熊氏和通俗读物
第三节 闵氏、凌氏和套印书
第四节 华燧、安国和活字印刷
第五节 徽州黄氏刻工
第六节 其他著名出版家简介
第七章 明代与东西方国家的出版交流
节 郑和下西洋与出版传播
第二节 明代出版物在汉字文化圈的流播
第三节 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第八章 明代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和印制
节 字体和版式
第二节 木板、纸、墨等印刷材料
第三节 雕版、印刷、装订
第四节 劳动组织、刻印周期
第五节 印刷成本、书籍定价
第九章 印刷技术的改进和革新
节 插图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活字印刷的进步
第三节 彩色印刷的进步
第十章 明代图书的经营、流通和收藏
节 明代读者群和图书市场
第二节 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聚书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的版本记录
第四节 各种作伪和低劣图书
第五节 图书的收藏
第十一章 明代出版和明代社会
节 政治漩涡的映照
第二节 思想新潮的鼓吹
第三节 世风丕变中的通俗读物
第十二章 明代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事业
节 四夷馆和《华夷译语》
第二节 蒙古文文献的继续出版
第三节 察合台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四节 藏文文献的大量出版
第五节 彝文书籍的出版
第六节 其他民族文字的出版
第七节 明代少数民族图书出版特点
结束语
附录一 明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明代出版事业略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总数估计
第四节 明代出版管理和文字狱
第二章 官府编撰的图书
节 中央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二节 各级地方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三节 “帝皇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订辑经传
第五节 史书的编纂
第六节 佛藏、道藏的增辑
第七节 地方志的编纂
第八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
第三章 私家的编撰
节 私家编撰图书概况
第二节 私史和经世致用之书的编撰
第三节 儒学新著的编撰
第四节 科技图书的编纂
第五节 《径山藏》的编刊
第六节 别集和总集的纂辑
第七节 戏曲的创作和改纂
第八节 丛书的编纂
第九节 笔记的撰著
第四章 书坊的编纂
节 明代书坊编纂概况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编刊
第三节 科举应试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日常用书和商人书
第五节 杂志雏形
第六节 木板年画
第五章 明代的出版机构
节 明代出版机构概况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出版机构
第三节 藩王府刻书
第四节 坊肆刻书
第五节 私家刻书
第六节 寺观和教堂刻书
第七节 刻书集中地的形成和特色
第六章 明代著名出版家
节 毛晋和汲古阁
第二节 余氏、熊氏和通俗读物
第三节 闵氏、凌氏和套印书
第四节 华燧、安国和活字印刷
第五节 徽州黄氏刻工
第六节 其他著名出版家简介
第七章 明代与东西方国家的出版交流
节 郑和下西洋与出版传播
第二节 明代出版物在汉字文化圈的流播
第三节 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第八章 明代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和印制
节 字体和版式
第二节 木板、纸、墨等印刷材料
第三节 雕版、印刷、装订
第四节 劳动组织、刻印周期
第五节 印刷成本、书籍定价
第九章 印刷技术的改进和革新
节 插图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活字印刷的进步
第三节 彩色印刷的进步
第十章 明代图书的经营、流通和收藏
节 明代读者群和图书市场
第二节 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聚书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的版本记录
第四节 各种作伪和低劣图书
第五节 图书的收藏
第十一章 明代出版和明代社会
节 政治漩涡的映照
第二节 思想新潮的鼓吹
第三节 世风丕变中的通俗读物
第十二章 明代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事业
节 四夷馆和《华夷译语》
第二节 蒙古文文献的继续出版
第三节 察合台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四节 藏文文献的大量出版
第五节 彝文书籍的出版
第六节 其他民族文字的出版
第七节 明代少数民族图书出版特点
结束语
附录一 明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明初,经济好转,社会稳定,思想文化的统治比较宽容,图书出版事业得到正常发展。
明中期,国势由盛转衰。到了后期,虽然国力衰颓,但图书出版事业却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迈进,向着近世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在明末更加显著。明代出版事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明显的特点。
明代出版物的种数在多种书目中有记载,又有大量存世的图书可资参证。可以查知的图书出版物种数在三万种以上,现在尚存一万多种,这是研究明代出版史重要的实证。
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元璋在1352年起兵,削平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1368年建国后,南北用兵。洪武元年北伐,元帝仓皇北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完成了统一大业。
洪武帝在明建立前一年,就设立了国子学,开国的年,就开科取士。元帝留在北京的图籍、典章,留在杭州的宋代书版,都保存得很好,被集中到南京存放。
……
明初,经济好转,社会稳定,思想文化的统治比较宽容,图书出版事业得到正常发展。
明中期,国势由盛转衰。到了后期,虽然国力衰颓,但图书出版事业却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迈进,向着近世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在明末更加显著。明代出版事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明显的特点。
明代出版物的种数在多种书目中有记载,又有大量存世的图书可资参证。可以查知的图书出版物种数在三万种以上,现在尚存一万多种,这是研究明代出版史重要的实证。
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元璋在1352年起兵,削平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1368年建国后,南北用兵。洪武元年北伐,元帝仓皇北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完成了统一大业。
洪武帝在明建立前一年,就设立了国子学,开国的年,就开科取士。元帝留在北京的图籍、典章,留在杭州的宋代书版,都保存得很好,被集中到南京存放。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