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103775
朱元璋之崛起,靖难之役,嘉靖阁臣之倾轧,嘉靖朝之百态,好色穆宗懒上朝,宪宗、孝宗时之吏治,男风与女色,郑和下西洋,力图奋发的朱由检……黄波编写的这本《微明史》将以微博的形式,择明朝之要事进行简要叙述。
《微明史》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序言
章 洪武朝:一个人的“盛世”
朱元璋之崛起
“玩偶”小明王
“功狗”之命运
文人之新困局
富人的噩梦
农民之“盛世”?
胡惟庸案
“圣主”当朝无“大儒”
恩威莫测
自虐式勤政
“朕扫平中国,非猛不可”
插翅难飞的高启
辣手治国
另类“偷窥狂”
一边兴学校,一边毁文化
刘伯温:帝王师做不得
以文字疑误杀人
幻灭与焦虑
洪武朝杂缀
封藩固权,反成祸根
第二章 变异的龙种,衰朽的王朝
靖难之役
成祖酷似其父
龙子无穷尽,不得不削藩
宣宗与英宗
英宗:谁都不想要的“鸡肋”
夺门之变
“吾不自治,谁能治吾?”
宪宗、孝宗时之吏治
顽童明武宗
刘瑾:从擅作威福到“凌迟三日”
大议礼之争:尊君还是重道?
嘉靖阁臣之倾轧
“公卿之辱前所未有”
嘉靖朝之百态
好色穆宗懒上朝
初欲振作的小神宗
海瑞:挂起来的英雄
张居正得权不正、用权不慎
“高台倾”、“曲沼平”
“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
“随我来,杀税官”
国势日非,党争愈烈
堂皇只是一表象
万历朝之怪象
光宗命短熹宗荒
“此人说我不能剥他皮,姑且一试”
第三章 社会文化之变迁
王权软,社会兴
王阳明:“养得此心不动”
国家兴亡何关歌妓?
烈女:从被旌表到被调侃
功名如尘土
“装点山林大架子”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赫赫东林风
名臣风范
士人心态:从“妾妇”到“矫激”
“三个性儿,不要惹他”
钱能通神
思想多元:从孔子到基督教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
“人无癖不可与交”
声色之娱至此而极
男风与女色
世道真是变了
无法抗拒的世俗化
第四章 与海为敌
李约瑟的困惑
大海让人迷茫
关门获得的虚幻安全感
郑和下西洋:与民间无关的盛举
朝贡贸易: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东南髓膏竭矣”
王直:逼出来的“倭寇”
终归破产的“海禁”
第五章 大厦将倾,亡国镜像
力图奋发的朱由检
卧不安枕的的辅臣
若隐若现的亡国征兆
安内还是攘外?
“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
“十八子,主神器”
非亡国之君,有亡国之祸
“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
附录 明朝皇帝世系
后记
文人之新困局
洪武元年,徐达陷山东济宁,衍圣公孔克坚眼见新王朝冉冉升起,亟遣儿子孔希学拜会徐达。徐达送希学于南京,希学上奏,解释父亲因病不能前来朝贺,元璋即下手谕一道,曰“称疾则不可”。“不可”二字分量极重,孔克坚遂“惶恐兼程进”。事实证明他并未说谎,洪武三年其以疾告归,殁于途中。
元璋羞辱了孔子的后裔,但却不妨碍他像前代帝王一样高举儒学,声称“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
原在元朝做官的裕伯,战乱中避地海上,居母丧。因有大名,元璋招之,裕伯曰:食元禄而背之,不忠,母丧未终而出,不孝。洪武元年,元璋大局已定,复征裕伯,其仍称病不出。元璋下了道手谕,说海滨民好斗,裕伯坚守不起,或将后悔。裕伯岂敢后悔?涕泗横流地随使者朝见新天子去了。
元朝翰林学士承旨危素能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史,元亡时隐居已四年。入明之后,危素应元璋召,授翰林侍讲学士,颇见恩宠。一日,元璋闻帘外脚步声,问是谁,答“老臣危素”,元璋哂之:“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危素顿首谢罪。次日又令危素赴和州看守余阙庙,余阙系元朝死节之臣,元璋盖以此羞之。
元璋读《孟子》,至“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勃然大怒:岂臣民所当言?皇帝一发怒后果就严重了,居然要罢免孟子千百年来在孔庙里和列位大儒吃冷猪肉的资格,而且特地下令,不准臣下对此发表反对意见,否则就要处以“大不敬”的罪名,杀头。
元璋不准孟子配享孔庙,以死威胁劝谏者,但一个叫钱唐的读书人还是毅然上疏,反对把亚圣打入冷宫,且公开声明“为亚圣而死,虽死犹荣”。简直是抬棺决战矣。
经士子死谏,元璋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不过余恨难消,乃命臣下“删孟”,将其中张扬民本的名言尽皆删去,编就《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
亚圣当年经常骂得列国君主灰头土脸,但阉割于其身后,也只能地下发发牢骚了吧?
元璋之前,文人只要不公开和现政权对抗,大可优游卒岁,享受消极之自由,隐士、逸民即为此一族群。元璋立国后于《大诰》中创立了一条空前的峻法:“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意思是说,知识分子只有两类,要么为他朱皇帝所用,要么不为他所用,对后者,就应该
“诛其身而没其家”。 富人的噩梦
洪武初,嘉定万二富甲一郡,尝有人自京师回,乃询其见闻,其人日:皇帝近日有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叹曰:对我辈而言,此乃不祥之兆啊。即以财产付仆人,买巨船载妻儿浮湖而去。不到两年,江南大族渐次籍没,万氏一家独获令终。
元璋陷苏州不久,即下令迁徙苏州富民至老家临濠(今安徽风阳),并规定“私归者有重罪”,连回乡祭祖扫墓都不允许。
这种抑制富人的方略仍然来源于传统政治文化,秦始皇、汉高祖均曾迁富民于都城和其他地区。帝王们的思想高度一致,富夺其基,人夺其势,连根拔掉之后,将其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壤中,就会使可能的异己失去经济和社会支柱。
攻陷“江南”带给元璋的,不仅有胜利者的喜悦。洪武初年,一次微服私访让元璋大发感慨:“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我为天子,此邦(吴地)呼为老头儿。”吴地的奢华让他惊讶,吴地的民风更让他厌恶。
朱元璋强迫苏州人移民,对江南课以重赋,又罗织巨案。洪武年间,“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这些都是从根本上拔除文化江南的要着。
朱元璋在位31年,苏州知府换了30次,30人中,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等惩罚者达14人。晚年元璋犹诏日:江浙、松江(今上海)、江西人不得在户部做官。个中原因正如明末人谢在杭所分析,户部管理天下钱粮,而江浙赋税为,元璋唯恐江南人士进入户部后给他玩猫腻也。
为躲避打击,富人们或被迫献巨资于皇室,或主动将财产充作军需,或散财以图自保。可是万全之计是没有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捐资助修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朱元璋大怒:匹夫欲犒劳天子之军,居心何在?这是乱民,应该杀掉!好歹经马皇后劝解,将万三流放了事。
明史学者陈梧桐认为朱元璋“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只限于那些违法乱禁的豪强势族,对于那些遵守法纪的地主则是采取保护和依靠的政策”。惜其大著仅举出了一个富人历洪武之世,
“每戒家人闭门,勿预外事”,因而“独能保全无事”的例子。且不说例证太少,相反的例证又太多,就是在这一个“独”例中,一个守法百姓居然要靠“每戒家人闭门”才能平安无事,这究竟证明元璋打击面有限还是相反?
农民之“盛世”?
朱元璋把地主私田收归为官田,农民得到了什么?租种地主的田,农民固要遭受盘剥,可是当这些田回到官府手中的时候,农民能否不种地?不能,还是要种,只不过,他过去从地主那儿租种,现在,变成了从官府那儿租种而已。那么,他是不是不再遭受剥削了呢?不是,他依然要为租田上交赋税,而史料证明,官田税赋比民田高数倍。
农民受厄于“公有制”并不奇怪。租种地主私田,地主很多,选择余地大,而现在随着官田数量的增加,基本就只剩下官田可租,在你不租就没有饭吃的情况下,你不乖乖就范还能怎么办呢?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告诉我们,一个雇主很多的市场,对受雇的一方总是有利的,如果市场上只剩下了一个雇主,你就只能接受其开价,因为你别无选择。
为了困农民于土地,惩罚和连坐还不保险,在黄册、鱼鳞册登记户口与土地制度之外,元璋又设“路引”,百里之内农民可以自由通行,百里之外,就要由官府核查派发“路引”了。没有这个小玩意儿,必被捉将官里去矣。
“路引”制度于洪武初年即已施行,其威力堪称空前。洪武六年八月,江苏常州一个百姓,祖母病危,急于外出求医,仓促之间不能申领“路引”,为当地巡检司拿获,要送到司法机关问罪。这时佳话出现了,朱元璋嘉其孝行,“闻而释之”。一则让人心酸的佳话。
史学家谈迁在巨著《国榷》中说,明初规定夜晚不能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村子里深夜里不能有人行走,所以,人们常常稍有不慎就会因“口语细故”而被流放和充军,他的家乡为此而充军的就高达六千余人。谈迁生活于明末清初,他提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说:“言之至今心悸也!”
朱元璋对官员训诫,既反对与民争利,还主张“藏富于民”,颇具现代性。可惜其对“富”的理解和常人有很大偏差。
在元璋眼里,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就是富裕,农闲时节,一家人于酒足饭饱后,能够围着一个火炉唠唠嗑,就是盛世。他所谓的
“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就成了他王朝稳定的一种威胁,是其打击对象了。 P9-14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