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61520
前言 / 001
第yi编 “中庸”之为德 /
第yi节 “中庸”何处来 /
第二节 儒家与“中庸” /
第三节 作为一篇文章的《中庸》 /
第二编 人生难得中庸 /
第yi节 天与人 /
第二节 君子时中 /
第三节 小人时不中 /
第三编 儒家,耕耘在社会中 /
第yi节 真正的强大 /
第二节 道之广大:修己与安人 /
第三节 道之精微:神明与祖先 /
第四编 哀公问政 /
第yi节 《中庸》与《孔子家语》 /
第二节 政治的核心 /
第三节 人生三达德 /
第四节 九经治天下 /
第五节 “诚”为天道 /
第五编 至诚与至圣 /
第yi节 “格物”的功夫 /
第二节 成才之路 /
第三节 至诚之道 /
第四节 至圣之德 /
第五节 道之极致 /
第六节 下学上达春风化雨 /
附录一 《中庸》原文 /
附录二 延伸书目 /
后记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名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介绍北京大学老一辈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多年后,作者毕全忠先生回忆说:
在我这篇文章之前,新闻媒体从未提到过“国学”二字。15年前我国互联网刚起步,那时还很少有网站,现在著名的网站那时都还没有建立。……今天把它放到网上来,目的是让网友们知道“国学”这个现在较为“热门”的话题,当初是怎样开始的。
由此不难想见,看似蓬勃兴起的“国学”或“儒学热”,背后有多少人的默默耕耘与耐心守望。20年后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于礼仪、书院、汉服、节庆等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都已不再陌生,而愈加显著的新问题,则是停留于物质表层,不能体味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风骨:或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做纯粹的生意;或曲学阿世,曲解经典来为自己的歪理作注;或虚谈炫人,以逞口舌、图风光为追求。
若无智慧与心灵的感通,传统经典被搞成了“题库”,除了增加记忆负担与厌倦厌恶,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讲,今日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继往开来的智慧,首要的是正本清源,直指传统文化的核心,透过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理解我们的先贤思想与文化传统。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居于我国传统经典的核心地位。在近1500年的时间里,更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可谓“举世流通”。
北宋程颐称《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其以不足5000字的篇幅,讲述了儒家“中”的方法论,崇尚“中道”的价值追求,及“时”“诚”等诸多核心观念,可谓“文约义富”。
然而,要读懂《中庸》却并非易事。朱熹就说:
《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
《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
《中庸》多说无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参”等类,说得高。说下学处少,说上达处多。
他认为,在“四书”之中,《中庸》当后读: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功夫密,规模大。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与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我们今日虽不一定必照朱子所说的顺序来读,但也须明确一点:相对于其他一些典籍记载的是言行故事,《中庸》被称作“孔门传授心法”,它所叙述的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层面,在儒家经典中属于难度较高、理解较难的部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即是通盘解说全书之意,其次则是强调解读之中的“通”:一是发掘《中庸》前后文之间的联系,揭示贯通全书的脉络;二是多引用《论语》《孟子》,联系《大学》,强调“四书”的相通与整体性;三是适当对比其他思想流派,从中得见儒家思想的异同与价值;四是适当联系历史人物与现实事例,以加深对于“中庸”的理解。
书中舛误之处,敬请诸位读者批评指正!
杨传召
2016年10月18日
于首都师范大学
《中庸》之书,萌于孔子,子思书之,汉代编定,朱子光大之。
《中庸》“举世流通,文约义富”,此语原为明代高僧智旭对《心经》之评判。程颐讲《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恰如《心经》在汉传佛教中的地位——不仅文辞简约,意蕴深厚,流传广泛,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方法,堪称“总纲”与“枢纽”。
在本书中,我们透过对《中庸》本文的通解,讲述了“中道”的来历与传承,《中庸》的作者、时代、文章结构,“用中”的方法与表现,先秦儒家的宇宙观、天下观、价值观、人生观,奋斗的历程与方法,治国的次序与重点;述及了儒家的圣贤崇拜,对人的层次的认识,对宗教、鬼神与未知、祖先与历史的态度;也兼及了阅读传统经典的态度与方法、不同思想文明的比较与交流等问题。
在对《中庸》的解读中,我们尽量以先秦儒家典籍为佐证,而较少引用宋明理学家的阐发。我们认为,当今阅读经典的义在于从头断认、正本清源,以先秦两汉“原典”为尚。至如理学、心学等后世发展,读者也需基于先秦两汉之根底,方能加以考量与审视。
中庸之道,在中华文明已经发端,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华“尚中”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放眼整个中华文明,无论人生理念、制度设计,或是文字、宫室、艺术等等,处处可见“求中”“尚中”思想的影响。又或者,“中国”之名,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放眼整个人类文明,虽不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标举“中道”的大旗,但也时有睿智的目光,能够发觉“用中”的力量:
我很同意人们把我安置在这里,而且我拒绝居于下端,并非因为它在下面,而是因为它是一端;因此我也要同样地拒绝把我放置在上面。脱离了中道就是脱离了人道。人的灵魂的伟大就在于懂得把握中道;伟大远不是脱离中道,而是绝不要脱离中道。(帕斯卡尔)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美。(尼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程颐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对于我们传统的思想经典——尤其是《中庸》——的阅读就是如此。疏通文字,理解句子,只是入门。择善固执,着力于实地,方是行道。
在某些时刻,当我们忽然回想到此处可以对照古人言语,或是在重读古人文章之时于其中看到了自己,这时,我们可能方才真正开始了理解经典,与圣贤同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