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9680
国学为何,经学为何?是今天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传统学术思想研究的聚焦所在。要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与经典密切关联的注疏之学。乔秀岩先生的《义疏学衰亡史论》从经学、古典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等多角度对南北朝至隋唐的义疏学进行了精彩的历史解读,将皇侃、刘炫、刘焯、孔颖达、贾公彦等代表性注疏家置于义疏学从巅*走向衰亡的历史中进行详细的考察,辨析了他们之间的传承、影响和革命性发展,以及义疏学走向衰亡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多重交叠动因,为我们清晰描述了这一般少有人论及的学术史、思想史和经学史,是近年来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研究佳作。
《义疏学衰亡史论》日文版序
章 《论语义疏》编撰特点
一 内容特点多出因袭
二 科段说及前后对应之理
三 整理旧说
四 皇疏引书杂识
五 结论
第二章 二刘学术风貌
一 刘文淇分析刘炫说
二 二刘学术推论
三 结论
第三章 《礼记正义》简论
一 《礼记正义》性质复杂
二 皇侃科段说
三 孔颖达等取舍标准
四 孔疏专据一家说
五 孔颖达等权衡谨慎
六 结论
第四章 佚书验证
一 《礼记子本疏义》
二 《孝经述议》
三 结论
第五章 贾公彦新义
一 《二礼疏》多因袭旧疏
二 新义
三 结论
第六章 贾疏通例
一 义疏学不为实事求是
二 通义例为义疏郑学之要旨
三 训诂固化
四 结论
附录Ⅰ 书《魏书·李业兴传》后
附录Ⅱ 贾公彦世系
附录Ⅲ 《仪礼》单疏版本说
附录Ⅳ 左还右还后说图录
三联版编后记
读书须知三事:知文,知事,知意。知其文义,始知所言之事;既知其事,乃知著者之意。其实三事相将,未尝分离。是以文学研究偏重意境,而程千帆先生作《诗辞代语缘起说》,讨论文辞;历史研究偏重事实,而陈垣先生作《通鉴胡注表微》,阐明胡身之之意志。就读注疏而言,其“事”则经学学说,清人研究较深刻,而以孙诒让《周礼正义》为。其“文”则清人校读诸经注疏,成果颇多,而不尽人意。至其“意”,乃鲜有知者。前人治经学史,讨论注疏,其实皆不过经学学说史,未尝探索义疏家立说之意趣。不知其意,则所言之事不明;其事不明,则其文不可读。读书而不知其意,犹不读耳。
本书讨论现存南北朝初唐义疏作品,计有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五经正义》、贾公彦《二礼疏》以及佚存残帙皇侃《礼记子本疏义》、刘炫《孝经述议》。皇侃义疏学较其余诸家,材料丰富,特色鲜明,故论之稍详,以为南朝义疏学之一典型。刘炫、刘焯之义疏学,与皇侃以及贾公彦所本北朝旧时义疏学相较,具有革命性重大意义。以其重要,且必需考辨材料,所以论之详。孔、贾二家之义疏,皆据前儒旧说重编,其中错综互见新旧义疏家说。今以二刘义疏学为基准,可以辨知所见各说之新旧,二刘义疏学可谓读唐疏之关钥。二刘以后义疏学已失活力,贾公彦《二礼疏》既见传统义疏学之基本方法,又见义疏学趋向衰亡之新特征。凡此等议论皆据各家义疏之学术方法及思想态度,不论具体学说之臧否。本书并非经学家之经学史,而是读书者之经学史论故也。
学术随时而异,唯读书千古无替。
愿一切学术为读书服务,不愿读书为学术服务。
——乔秀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