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1916
内容简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目 录
前 言
凡 例
鄂伦春语语音系统
鄂伦春语366句会话句
(一)ayi agun(问候/Greetings/Приветствие/挨拶)
(二)zhuugi bayta(家庭情况/Family/Семья/家庭)
(三)zhebter imorga(餐饮/Food and Drink/Поставка/飲食)
(四)tachiku(学校/School/Школа/学校)
(五)gerbe(工作/Work/Работа/仕事)
(六)erin okchi elgebun
(时间、交通/Time and Transportation/
Врем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時間、交通)
(七)bugakan(天气/Weather/Погода/天気)
(八)shirikte gadan
(打电话 Phone Call/Позвонить/電話をかける)
(九)ayibun(兴趣/Hobbies/Вкус/趣味)
(十)uyebun, urilen
(婚姻、家庭/Marriage & Family/Брак и Семья/結婚、家庭)
(十一)enuku ichir buga(医院/Hospital/Больница/病院)
(十二)zhaka uniim gadan(购物/Shopping/Покупка/買い物)
(十三)feyzhigi buga(机场/At the Airport/Аэропорт/空港)
(十四)binguan(宾馆/Hotel/Гостиница/ホテル)
(十五)tekeerim yaburan(旅游/Travel/Туризм/旅行)
鄂伦春语基础词汇300例
鄂伦春族节日
后 语
凡 例
鄂伦春语语音系统
鄂伦春语366句会话句
(一)ayi agun(问候/Greetings/Приветствие/挨拶)
(二)zhuugi bayta(家庭情况/Family/Семья/家庭)
(三)zhebter imorga(餐饮/Food and Drink/Поставка/飲食)
(四)tachiku(学校/School/Школа/学校)
(五)gerbe(工作/Work/Работа/仕事)
(六)erin okchi elgebun
(时间、交通/Time and Transportation/
Врем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時間、交通)
(七)bugakan(天气/Weather/Погода/天気)
(八)shirikte gadan
(打电话 Phone Call/Позвонить/電話をかける)
(九)ayibun(兴趣/Hobbies/Вкус/趣味)
(十)uyebun, urilen
(婚姻、家庭/Marriage & Family/Брак и Семья/結婚、家庭)
(十一)enuku ichir buga(医院/Hospital/Больница/病院)
(十二)zhaka uniim gadan(购物/Shopping/Покупка/買い物)
(十三)feyzhigi buga(机场/At the Airport/Аэропорт/空港)
(十四)binguan(宾馆/Hotel/Гостиница/ホテル)
(十五)tekeerim yaburan(旅游/Travel/Туризм/旅行)
鄂伦春语基础词汇300例
鄂伦春族节日
后 语
在线试读
鄂伦春族(OROQIAN)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人口为10万余人。中国的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辖地区,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
中国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区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依据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伦春族为8196人。“鄂伦春”是本民族的自称,表示“牧鹿人”之意。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内部存在一些差别。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加上使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现存的鄂伦春语已经成为严重濒危语言,熟练掌握母语者不到百人。
鄂伦春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南北朝(公元420~589)时,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室韦诸部中的“室韦”人与鄂伦春族先民有渊源关系,而《新唐书》中记载的“鞠部”中涵盖鄂伦春族祖先。鄂伦春族从公元8世纪开始经营山林自然牧养驯鹿的畜牧产业。与此同时,他们把狩猎业、采集业、林业等作为附属产业来经营。鄂伦春族生活区域内森林覆盖,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有马鹿、驼鹿、野猪、狍子、熊、灰鼠以及榛鸡、沙鸡、野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黄芪 、五味子、榛子、红豆、猴头菇、木耳等。鄂伦春族居住地旅游资源丰富,达尔滨湖、四方山天池、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旧城石室“嘎仙洞”早已闻名遐迩。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用共同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我国寒温带山林地带以“赞达仁”,神话传说《达公射日》《北星的来历》《男人和女人》《古落一仁》《熊的传说》,“祭祀舞”“斗熊舞”“树鸡舞”与口弦琴为代表的传统文学艺术;以桦皮船和桦皮用具为代表的桦皮文化;以皮毛衣物鞋帽及其被褥为中心的皮毛文化;以食用驯鹿肉、山野菜及各种野兽肉为主要内容的肉食文化;以“仙人柱”为居住形式的住宅文化;以一夫一妻制及禁止同氏家族建立婚姻关系的自由婚恋习俗;创造了以各种动物骨骼和山林木料作为生活用品和艺术作品原材料的雕刻文化;以驯鹿、驯鹿雪橇、滑雪板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牧养驯鹿与狩猎生产为基础的驯鹿文化与狩猎文化;以春节、抹黑脸节、篝火节、冬至节、夏至节为载体的节日文化;以风葬、火葬、土葬、树葬为主的丧葬文化;以萨满信仰和“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自然崇拜文化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成立鄂伦春自治旗之外,还先后在内蒙古的扎兰屯,黑龙江的逊克、黑河、塔河、呼玛等市县成立了6个鄂伦春民族乡。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鄂伦春族生活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他们有了自己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加工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鄂伦春族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开始经营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很快走上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此外,鄂伦春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绩,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相继成立了鄂伦春族研究会,创办了有一定影响力学术刊物。还应该提到的是,鄂伦春族的农业产业、民族特色的加工业产业、民族品牌的文化产业和富有浓郁山林风格内涵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进而成为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稳步、快速、理想发展的重要因素。鄂伦春族每年以“篝火节”等传统节日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伴随而来的各种经贸洽谈活动等为鄂伦春族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他们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注入无穷活力。
中国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区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依据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伦春族为8196人。“鄂伦春”是本民族的自称,表示“牧鹿人”之意。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内部存在一些差别。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加上使用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现存的鄂伦春语已经成为严重濒危语言,熟练掌握母语者不到百人。
鄂伦春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南北朝(公元420~589)时,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室韦诸部中的“室韦”人与鄂伦春族先民有渊源关系,而《新唐书》中记载的“鞠部”中涵盖鄂伦春族祖先。鄂伦春族从公元8世纪开始经营山林自然牧养驯鹿的畜牧产业。与此同时,他们把狩猎业、采集业、林业等作为附属产业来经营。鄂伦春族生活区域内森林覆盖,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有马鹿、驼鹿、野猪、狍子、熊、灰鼠以及榛鸡、沙鸡、野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黄芪 、五味子、榛子、红豆、猴头菇、木耳等。鄂伦春族居住地旅游资源丰富,达尔滨湖、四方山天池、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旧城石室“嘎仙洞”早已闻名遐迩。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用共同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我国寒温带山林地带以“赞达仁”,神话传说《达公射日》《北星的来历》《男人和女人》《古落一仁》《熊的传说》,“祭祀舞”“斗熊舞”“树鸡舞”与口弦琴为代表的传统文学艺术;以桦皮船和桦皮用具为代表的桦皮文化;以皮毛衣物鞋帽及其被褥为中心的皮毛文化;以食用驯鹿肉、山野菜及各种野兽肉为主要内容的肉食文化;以“仙人柱”为居住形式的住宅文化;以一夫一妻制及禁止同氏家族建立婚姻关系的自由婚恋习俗;创造了以各种动物骨骼和山林木料作为生活用品和艺术作品原材料的雕刻文化;以驯鹿、驯鹿雪橇、滑雪板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牧养驯鹿与狩猎生产为基础的驯鹿文化与狩猎文化;以春节、抹黑脸节、篝火节、冬至节、夏至节为载体的节日文化;以风葬、火葬、土葬、树葬为主的丧葬文化;以萨满信仰和“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自然崇拜文化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成立鄂伦春自治旗之外,还先后在内蒙古的扎兰屯,黑龙江的逊克、黑河、塔河、呼玛等市县成立了6个鄂伦春民族乡。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鄂伦春族生活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他们有了自己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加工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鄂伦春族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开始经营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很快走上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此外,鄂伦春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绩,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相继成立了鄂伦春族研究会,创办了有一定影响力学术刊物。还应该提到的是,鄂伦春族的农业产业、民族特色的加工业产业、民族品牌的文化产业和富有浓郁山林风格内涵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进而成为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稳步、快速、理想发展的重要因素。鄂伦春族每年以“篝火节”等传统节日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伴随而来的各种经贸洽谈活动等为鄂伦春族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他们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注入无穷活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