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65010
编辑推荐
欧根·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东德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属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全家逃至苏联,后在苏联共产党指示下移居墨西哥,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共和国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斯大林时期的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小市民的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作家本人的化身)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从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民主德国逐渐衰退,四代人对民主德国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内容简介
《光芒渐逝的年代》堪称鸿篇巨制,作者欧根· 鲁格让历史事件融入一个家庭的历史中,他们有过流亡生涯,度过1989年东西德合并的转折年代及此后的种种变迁,历经二十世纪的繁盛和低潮。从墨西哥经过西伯利亚,再回到东柏林,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四代人的故事:祖父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了支援新共和国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返回了新建立的民主德国。他们的儿子,年轻时流亡去了莫斯科,后带了一个俄罗斯女人返回小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因为他仍相信一切可以改变。然而祖辈以及父辈所选择的第二故乡对于孙辈来说,明显过于狭隘……本书为我们讲诉逃亡,讲诉返乡,讲诉岁月中的那些曲折故事。
作者细腻的表达,诙谐的文风,以及他那收放自如的文笔和幽默搞怪的故事情节,为本书增色许多。
小说荣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和德国图书奖。
作者细腻的表达,诙谐的文风,以及他那收放自如的文笔和幽默搞怪的故事情节,为本书增色许多。
小说荣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和德国图书奖。
目 录
致中国读者
2001
1952
1989.10.1
1959
2001
1961
1989.10.1
1966
1989.10.1
1973
2001
1976
1989.10.1
1979
2001
1989.10.1
1991
1995
1989.10.1
2001
译后记
2001
1952
1989.10.1
1959
2001
1961
1989.10.1
1966
1989.10.1
1973
2001
1976
1989.10.1
1979
2001
1989.10.1
1991
1995
1989.10.1
2001
译后记
前 言
致中国读者 亲爱的读者: 出版社请我给中国读者写几句话,我首先想到两位中国女大学生,当我在“北大”朗读完作品后,她们向我走来,问我如何评价书中人物库尔特的行为。她们从我朗读的篇章中得知,库尔特到莫斯科出差时欺骗了他的妻子,后来还梦想三人做爱。这两位女生几乎是在催我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还记得,她们的道德热忱令我惊愕。
我在上海、南京和北京访问了三个星期,我所经历的中国,从表面看,对传统价值和行为准则并不特别在乎。尽管这个国家仍由一个共产主义的政党所领导,但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觉察不到多少政治色彩,至少在局外人眼里如此。
诚然,人们可以参观明代古迹,故宫大门上还挂着像,但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国的都市面貌,乍看之下非常西化、美国化。高楼大厦林立宛若曼哈顿(只是更多) ,车辆拥堵一如伦敦(只是更糟),大街上的妙龄女郎穿着性感花纹连袜裤和迷你裙,跟柏林一样(只是更短)。
三周中国之行我经历了这一切,因而对两位女生的发问感到诧异。
我的回答呢? 我说,谴责书中人物不是我的创作意图,相反,我试着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我还说,我的书不是道德说教,不对是非问题提供答案。既不评判小说人物不同的政治观点,也无意褒贬他们的个人行为——而只是呈现这一切。小说无非是叙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我的答复约略如是。可这对吗?写小说能没有主观意图吗?能回避判断吗?再则:不作判断就一定对吗?— —不少行为方式是有必要加以谴责的呀。
亲爱的读者,别指望我回答这些问题。我只想简短地谈谈我写书时的一些体会。
这本小说发表之前我是一个剧作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我一直认为,小说叙述有别于戏剧叙述。
作者在小说叙述中不仅把自己的声音,而且往往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把自己对世界和人物的判断织入文本。作者在叙述人物和世界时,语气中已流露出自己的倾向。
初次写长篇小说,我尝试寻找一种适当的语气— —却没有找到。确切地说,找到了一种语气没几个星期,有时候没几天,就又困惑起来:这世道真那么善(或那么恶)吗?人物真那么可笑(或正经)吗?有关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上帝德国女总理美国税法或德国外交政策这样那样的看法,真那么荒谬(或正确)吗? 我是一个人,我活在世上。我在变。只要活着,我就在变。
倘若期待一个既定立场从天而降,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写小说。
于是我决定置身事外,不关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去关注人物的。我写了一部小说,里面有七个主要人物,七种不同的视角。我尽可能进入七个人的内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们,是的——爱他们。没有哪一个视角是我的。但每一个我都能理解。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这部小说真的“客观”吗?真的有某种意义上的 “真实”吗?小说真的没有政治表述和寓意吗?真的不排斥任何态度、任何观点吗? 亲爱的读者:请把这部小说视作一段鲜活的生活,去评判她!别怕带有倾向性!别怕褒贬甚至谴责书中人物 ——必要的话就改变你的判断!去评价人物所处的国度和他们信奉的理念!我只有一个请求:请带着同情心去读!设法理解他人!亲爱的读者,这正是我们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致以美好的祝愿! 欧根·鲁格 2013.11.21千柏林
我在上海、南京和北京访问了三个星期,我所经历的中国,从表面看,对传统价值和行为准则并不特别在乎。尽管这个国家仍由一个共产主义的政党所领导,但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觉察不到多少政治色彩,至少在局外人眼里如此。
诚然,人们可以参观明代古迹,故宫大门上还挂着像,但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国的都市面貌,乍看之下非常西化、美国化。高楼大厦林立宛若曼哈顿(只是更多) ,车辆拥堵一如伦敦(只是更糟),大街上的妙龄女郎穿着性感花纹连袜裤和迷你裙,跟柏林一样(只是更短)。
三周中国之行我经历了这一切,因而对两位女生的发问感到诧异。
我的回答呢? 我说,谴责书中人物不是我的创作意图,相反,我试着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我还说,我的书不是道德说教,不对是非问题提供答案。既不评判小说人物不同的政治观点,也无意褒贬他们的个人行为——而只是呈现这一切。小说无非是叙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我的答复约略如是。可这对吗?写小说能没有主观意图吗?能回避判断吗?再则:不作判断就一定对吗?— —不少行为方式是有必要加以谴责的呀。
亲爱的读者,别指望我回答这些问题。我只想简短地谈谈我写书时的一些体会。
这本小说发表之前我是一个剧作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我一直认为,小说叙述有别于戏剧叙述。
作者在小说叙述中不仅把自己的声音,而且往往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把自己对世界和人物的判断织入文本。作者在叙述人物和世界时,语气中已流露出自己的倾向。
初次写长篇小说,我尝试寻找一种适当的语气— —却没有找到。确切地说,找到了一种语气没几个星期,有时候没几天,就又困惑起来:这世道真那么善(或那么恶)吗?人物真那么可笑(或正经)吗?有关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上帝德国女总理美国税法或德国外交政策这样那样的看法,真那么荒谬(或正确)吗? 我是一个人,我活在世上。我在变。只要活着,我就在变。
倘若期待一个既定立场从天而降,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写小说。
于是我决定置身事外,不关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去关注人物的。我写了一部小说,里面有七个主要人物,七种不同的视角。我尽可能进入七个人的内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们,是的——爱他们。没有哪一个视角是我的。但每一个我都能理解。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这部小说真的“客观”吗?真的有某种意义上的 “真实”吗?小说真的没有政治表述和寓意吗?真的不排斥任何态度、任何观点吗? 亲爱的读者:请把这部小说视作一段鲜活的生活,去评判她!别怕带有倾向性!别怕褒贬甚至谴责书中人物 ——必要的话就改变你的判断!去评价人物所处的国度和他们信奉的理念!我只有一个请求:请带着同情心去读!设法理解他人!亲爱的读者,这正是我们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致以美好的祝愿! 欧根·鲁格 2013.11.21千柏林
在线试读
他像死人一样在牛皮沙发上躺了整整两天,然后爬起来,彻底冲了个澡,把医院空气残留在身上的后一些微尘洗去,驱车前往诺因多夫。
和平常一样,他走A115高速公路。他向外眺望着,看世界有没有变化。变了吗? 感觉汽车更干净了。干净吗?颜色似乎更杂了,更蠢了。
天是蓝的,还能怎么样。
秋,悄然从背后走来,给树点染了黄色的标记。
已是九月时分。如果星期六出的院,那今天当是星期二了。
这些天他把日期丢到了脑后。
诺因多夫近有了自己的高速公路匝道口——在亚历山大看来,东德易帜到现在,都还是“近”。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台尔曼街(路名没变)。路面铺着光溜溜的柏油,两边是红色的自行车道。刚整修过的房屋,外墙按照欧盟的什么标准进行了保暖处理。新盖的房子,看起来像游泳馆,被称作城市别墅。
然而,只消往左拐一下,沿着弯曲的石头街走上几百米,再往左拐——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住了脚步:一条狭窄的街,种着菩提树。人行道上的石块,让树根顶得凹凹凸凸。
朽烂的栅栏,红蝽。花园深处,草丛后面是别墅死寂的窗户。而别墅的产权归属问题,在远方那些律师事务所里争讼不休。
还住人的房子不多了,其中一幢位于狐狸洞街七号。屋顶上是苔藓,墙上是裂缝。接骨木丛已然碰到了阳台。那棵苹果树,从前一直由库尔特亲自动手剪枝,如今横七竖八地朝天长着,乱糟糟的。
装在保温盒里的“轱辘便当”已经搁在篱笆桩子上了。
是星期二,盒子的日期印证了他的推想。亚历山大拿起便当往里走。
虽然有钥匙,他还是按响了门铃,试试库尔特是否来开门——没用。料想库尔特是不会来开的。吱呀一声,听着耳熟,是过道门的响声。透过小窗往里瞧,只见库尔特 ——像个幽灵——出现在半明半暗的门厅里。
——开门哪,亚历山大喊道。
库尔特走近几步,瞪着眼。
——开门! 库尔特还是没动。
亚历山大打开门,拥抱他的父亲,虽然拥抱久已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了。
库尔特身上有股子气味。那是年岁的气息,深植于细胞之中。库尔特洗过澡、刷过牙身上还有气味。
——你认得我吗,亚历山大问。
——是,库尔特说。
他嘴边残留着李子酱,早班护理员这回又是来去匆匆。
针织开衫扣错了纽扣,歪斜着,脚上只穿一只便鞋。
亚历山大给库尔特热饭。微波炉,打开保险。库尔特兴味盎然,立在旁边。
——饿了吗,亚历山大问。
——是,库尔特说。
——你肚子老饿。
——是,库尔特说。
今天有红焖牛肉配紫叶甘蓝(库尔特有次差点让一块牛肉给噎死,此后只订小块的)。亚历山大给自己泡了一杯咖啡,随后把库尔特的红焖牛肉从微波炉里取出来,放在依格利特塑料台布上。
P1-3
和平常一样,他走A115高速公路。他向外眺望着,看世界有没有变化。变了吗? 感觉汽车更干净了。干净吗?颜色似乎更杂了,更蠢了。
天是蓝的,还能怎么样。
秋,悄然从背后走来,给树点染了黄色的标记。
已是九月时分。如果星期六出的院,那今天当是星期二了。
这些天他把日期丢到了脑后。
诺因多夫近有了自己的高速公路匝道口——在亚历山大看来,东德易帜到现在,都还是“近”。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台尔曼街(路名没变)。路面铺着光溜溜的柏油,两边是红色的自行车道。刚整修过的房屋,外墙按照欧盟的什么标准进行了保暖处理。新盖的房子,看起来像游泳馆,被称作城市别墅。
然而,只消往左拐一下,沿着弯曲的石头街走上几百米,再往左拐——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住了脚步:一条狭窄的街,种着菩提树。人行道上的石块,让树根顶得凹凹凸凸。
朽烂的栅栏,红蝽。花园深处,草丛后面是别墅死寂的窗户。而别墅的产权归属问题,在远方那些律师事务所里争讼不休。
还住人的房子不多了,其中一幢位于狐狸洞街七号。屋顶上是苔藓,墙上是裂缝。接骨木丛已然碰到了阳台。那棵苹果树,从前一直由库尔特亲自动手剪枝,如今横七竖八地朝天长着,乱糟糟的。
装在保温盒里的“轱辘便当”已经搁在篱笆桩子上了。
是星期二,盒子的日期印证了他的推想。亚历山大拿起便当往里走。
虽然有钥匙,他还是按响了门铃,试试库尔特是否来开门——没用。料想库尔特是不会来开的。吱呀一声,听着耳熟,是过道门的响声。透过小窗往里瞧,只见库尔特 ——像个幽灵——出现在半明半暗的门厅里。
——开门哪,亚历山大喊道。
库尔特走近几步,瞪着眼。
——开门! 库尔特还是没动。
亚历山大打开门,拥抱他的父亲,虽然拥抱久已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了。
库尔特身上有股子气味。那是年岁的气息,深植于细胞之中。库尔特洗过澡、刷过牙身上还有气味。
——你认得我吗,亚历山大问。
——是,库尔特说。
他嘴边残留着李子酱,早班护理员这回又是来去匆匆。
针织开衫扣错了纽扣,歪斜着,脚上只穿一只便鞋。
亚历山大给库尔特热饭。微波炉,打开保险。库尔特兴味盎然,立在旁边。
——饿了吗,亚历山大问。
——是,库尔特说。
——你肚子老饿。
——是,库尔特说。
今天有红焖牛肉配紫叶甘蓝(库尔特有次差点让一块牛肉给噎死,此后只订小块的)。亚历山大给自己泡了一杯咖啡,随后把库尔特的红焖牛肉从微波炉里取出来,放在依格利特塑料台布上。
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