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3958
央视热播剧《老中医》现实版孟河医派学术精品!
医者仁心《老中医》
博施济众孟河派
学术精品守初心
孟河医派流传海外五十年的秘传脉法,经(美)里昂.汉默医生继承发扬,以“飞龙脉法”见诸于世,现以《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之名重回大陆。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孟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孟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孟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医家,极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极高,影响极大。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较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较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创立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本书共分十八章。前几章为一般性主题,如脉质的命名、脉质分类、脉位和深度在历史上的变异比较,以及脉诊方法的介绍。接下来的章节由指下感觉出发,以各类特征像是脉搏速率、节奏、稳定性、体积、深度、大小和形状为基础,深入介绍各种脉质,也一并讨论相应于各个脉质的病理变化。后面几章,检视当某脉质出现整体脉或大区段,以及不同深度所代表的特别含义。脉质反映的心理病征及预后问题,分别在不同章节讨论。*后两章,说明脉诊的临床解析,并配合解说,把所学综合应用,示范如何将脉诊所得资料,建构成合理的诊断。本书提供上百张图表详加说明,并附有特殊词汇的名词解释、参考书目及完整的索引。
第1章 初步的省思
传统与创新
专业术语
分类与命名
现代医疗架构下的当代中医脉诊
脉诊的潜力
脉诊的极限
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
治疗者
省思
第2章 脉位的历史沿革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
主要脉位与辅助脉位
第3章 基本原则与其他注意事项
脉诊与中医生理学,
脉诊与西医生理学,
大区段与小区段的脉诊病征
脉质不稳定
脉搏振幅不稳定
定量对定性
影响脉质及其解释的病症与环境
疾病的起源
脉诊解析的焦点
病症与脉质的重迭
风水与社会因素
病症的严重度
气滞
重建平衡以及和病症分期有关的脉质
平衡
生态环境
疾病发展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特殊重要性
第4章 上手诊脉:方法学
初步的考虑
上手诊脉
深度和水平位置
脉质
步骤
针灸治疗后的脉诊评估
小叮咛
第5章 脉质的分类与命名
正常脉
脉质的分类与命名
第6章 节奏与稳定性
节奏
假性不整脉
稳定性
第7章 脉搏速率
对应于年龄的正常脉搏速率
脉搏速率快
脉搏速率慢
不同时间点脉搏速率变化很大
第8章 体积
有力的脉质
减弱的脉质
第9章 深度
虚实
表浅的脉质
沉潜的脉质
第10章 大小:宽度和长度
宽度
长度
第11章 形状
流体感的脉质
非流体感的脉质
其它形状的脉质
描述脉质的词汇
与桡动脉异常有关的特异的状况(脉质)
第12章 单一脉位
主要脉动和振幅的位置
左寸脉位
右寸,特殊肺,以及肋膜脉位
左关脉位
右关脉位
尺部脉位
第13章 深度与整体脉常见的脉质
导论与短评
三层主要深度的临床解析
九层深度模型
较硬的和较软的脉质
循环
稳定性
各层深度的脉质
结论
第14章 脉诊中其它大区段的共同脉质
左手或右手脉的共同脉质
两侧对等脉位上的共同脉质
第15章 心理病征的脉质
心和神经系统
心在人类心理学的关键角色
脉质:总览1
负面的情绪
三焦
第16章 预防和预后
过去和现在
长期的看法
时间差
严重度
脉质
脉位
矛盾现象
极限
好的预后指标
第17章 脉诊解析
导论
脉诊解析的方法学
针灸与脉诊
结论
第18章 临床病例解说
导论
病例1:女性,44岁
病例2:女性,27岁
病例3:女性,42岁
后记
批注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附录一 脉质:指下感觉与临床解析
附录二 当代中医脉诊脉诊记录解析总结
附录三 汉默医师登录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员说明
索引
原作者中文版序
这本《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的中文翻译能够出版,我要感谢张文淮医师以及许毅豪医师,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所完成的如此出色的工作。
这套曾经是秘传的中医脉诊系统,张文淮医师已深切掌握个中精髓。根据沃克?谢德 (Volker Scheid)近的研究,本脉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其后传承于孟河学派,特别是其中的丁氏和费氏两家。我自1974年开始师从沈鹤峰医师,直到2001年他过世为止,这套脉法始终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学到。它主要是在学派中经由父子相传的方式承袭着,直到1930年代由丁济万先生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传给了一小群学生,包括沈医师在内。
多年来张医师跟随我以及其他指导老师,学习沈-汉默氏脉诊系统。他对本脉诊系统的全心投入,念兹在兹的浸淫其中,终于使得他有能力成为本脉诊系统的指导教师。虽然我知道学习本脉诊的知识,对初学者很快就会产生裨益,但是娴熟的技巧则需要像张医师这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
本精华手册其完整版本《中医脉诊:当代观点》英文版,由Eastland Press 发行,很快的将以电子书的形式问世,读者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购得,该书会更详细的讨论本脉诊系统的所有层面。
我要再一次对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他们所完成的杰出成就,表示由衷的感谢。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如此高雅而精确的诊断方法,重新回归到它所属的中华文化的根源所作的贡献。
里昂?汉默 医师
(Leon I. Hammer, M.D.)
陈序
脉诊乃中医之特色,以脉诊行医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阴阳脉死候》乃迄今发现的早相关医学文献,成于秦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末)。《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无不阐述脉诊及其临床运用,三国时期王叔和撰《脉经》,在脉学历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对脉象体状描述清晰,条理分明,言简意赅,由博返约,为后世所宗。在数千年的长河中,医家经验不断积累,以师承方式传承,其中不乏对脉诊的独特心悟,但终为锦囊秘诀。
孟河乃江苏常州之小镇,历代医家辈出。自清而降,又以马、费、丁、巢四家名声鹊耳,各有特色,亦精脉诊。考孟河医派脉诊法,始自费伯雄(字晋卿,1800—1879),其所著《医醇剩义》将脉法列为篇,其晋卿脉法深得蒋趾真先生秘传脉诀之精要。而孟河丁派之祖丁甘仁(字泽周,1865—1926)在其《脉学辑要》序中说:“先兄松溪,儒而习医,从学于晋卿先生之门,得趾真先生脉诀抄本,泽周咀嚼玩味,得其奥穷。”该书以李时珍、陈修园、蒋趾真三家参合个人经验而成,丁甘仁脉学传于其嫡孙丁济万(字秉臣,1903—1963)。沈鹤峰医师(1914—2000)在丁济万先生任院长时,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追随丁先生。抗战时上海沦陷,两人同赴香港,沈老更是随侍在侧,深得孟河医派之真髓。丁氏家传古代脉学秘诀,在学院正式课程中不轻易示人,籍此因缘,丁先生授秘诀予沈老。
里昂?汉默医师乃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精神科医师,一次偶然机会结识沈老,为其神奇诊治效果所折服,从此涉足中医领域,竟然随侍孟河医派丁门传人沈鹤峰医师长达27年,实在是难能可贵,对沈老以及丁门脉诊尤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在美国中医界,汉默医师以脉诊而著名,他根据沈老脉学经验以及其本人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沈—汉默脉诊系统”。2001年出版了厚达八百多页专著《中医脉诊的现代应用》(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洋洋洒洒。汉默医师同时也是中医与心理学结合之典范,1990年撰写《龙飞凤舞:心理学与中医》(Dragon Rises, Red Birds
Flies: Psychology & Chinese Medicine)。这些著作在当地中医界均有相当影响。
汉默医师是美国中医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曾是全美针灸学校鉴定认证委员会早委员之一(1981),也是全美中药考试蓝丝带委员会委员,启动了全美中药考试 (1995)。1991—1998年担任主管针灸执照的纽约州教育厅针灸委员会委员,2001年任飞龙中医学院院长并获得全美中医公会“年度教育家”称号。古稀之年后弃舍诊务,专注教学并著书立说。如今年愈九旬,老当益壮,仍勤于笔耕。
汉默医师言必称孟河,认其学术渊源宗于孟河,并以传承孟河医派而自豪。他虽不精中文,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医经典的钻研,对《内经》《难经》与《脉经》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中国人。他崇敬孟河,熟悉孟河,除了丁家以外,他能清晰地说出孟河医派其他几家,更知晓家族之间联姻的故事,这些能出自一位美国医生之口,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可喜的是,2013年底孟河医派家乡“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正式接纳汉默医师为会员。
汉默医师交往仅数年,对其学术成就极为景仰。欣闻汉默医师《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汉译本即将出版,可庆可贺。应邀为序,诚惶诚恐,但恭敬不如从命,略述一二,以飨读者。曾有位中国学者赠汉默医师对联,佳句深合吾意,故殿于后。
术传孟河千秋业
心涵慈悲万象春
陈业孟 于美国纽约中医学院
2014年初冬
译者序
对当代中医脉诊而言,沈鹤峰医师在美国以27年的时间,将其毕生精华传授给出身于西医背景的里昂?汉默医师(Dr. Leon Hammer),也就是译者的恩师。使它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从一个古老、神秘、口传心授的秘技,一跃而登上世界的舞台,并且换上了新世纪的羽翼,以海纳百川般开放的态度,蔚为全球中医脉诊的主流,更蜕变为契合时代脉动,经得起各方考验的一套客观的、实证的脉诊系统。
当代中医脉诊在台湾的发展,肇始于2009年布莱恩?拉福吉亚医师 (Brian Laforgia) 来台教学,他与笔者亦师亦友,上课方式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2010年由笔者接续教学任务,至今共有72名优秀的中医师曾参与学习。当时称为“飞龙脉法”,因为本脉法是以汉默医师在美国创立的飞龙东方医学院中,必修7学期总计165小时的脉诊课程为大纲,故以名之。现在根据本书原文的书名、它在美国以及世界上通用的名称,正名为“当代中医脉诊”。
本书有几大特色,译者愿与大家分享:
全书内容编排,简明而系统化,无论是否熟悉脉诊的同道,都可以获得清晰的观念;与传统脉诊著作相较,大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培养出触类旁通的能力,此点实为本脉诊系统极为可贵之处。虽然自古脉诊传承“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事实依然存在,透过当代中医脉诊全球性的、独特的上手教学课程设计,辅以本手册的说明,读者很快就可以对脉诊的掌握达到心手合一,体用兼备。
经由脉诊的实际感知,中医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经络三焦的生理、病理,寒、热、痰、食等之变化,不再是虚幻的理论,而是一种可以触及的实象,更使得病因、病机和治则的推衍,变得有迹可循。透过书中本脉诊系统对身体各部位的脉象说明,读者对中医的全盘理论,会有更深入的、实证的了解。
手册中重视代表阴阳分离、气乱的脉质,并再三提醒隐遁脉与肿瘤生成的关系,基于脉象先于症状出现的原则,在现今强调预防医学,亚健康的医疗概念下,可以为大众的健康提供一项简便却极有价值的参考指针。
虽为传统脉诊,但举凡现代文明病所表现的血热、血浓脉,毒素的血浊脉以及环境毒素的脏层涩脉、滑脉,和毒品在左寸、左关等脉位的不同影响,以及使用某些西药造成的压抑脉波型等,书中不胜枚举的、随着时代而累积的数据,处处可见本脉诊系统与时俱进的“当代”性。
心理脉质,较少见于传统脉诊的专书中。由于恩师的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背景,各种心理病症的脉诊,成为本书的特色之一。笔者实际应用,收获颇多。例如心阴虚所致的焦虑、恐慌可以生脉饮加活血药化裁,作为入手参考处方。
“一脉一方”的迷思,至今影响我中医同侪不浅。但恩师的观点,如书中所言:“一个脉质不会对应一个必然的身心表现,反之亦然,一个病症不见得一定会出现某个具有代表性的脉质”,此语发人深省。笔者的看法亦然:脉诊是四诊之一,再加上现代医学的各种生化、免疫、影像、甚至基因检查;脉诊虽然极具参考价值,但吾辈中医实应广纳科学新知,深入研究脉诊在微观辨的意义,使旧瓶新酒,别有一番风味。实不应抱残守缺,继续往死胡同里钻。
本精华手册能够不负使命定稿付梓,过程颇为艰辛。回首来时路,东西方整体团队努力的足迹,让人倍觉温馨。汉默医师年愈九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的教学和写作,多年来让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是对沈医师无尽的感恩,以及如何能够将此经过时代巨流洗涤的智慧精华,回馈给它的发源之地。因缘际会,笔者有幸得到恩师汉默医师的亲授,也以如何将在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翻译成中文为职志,以祈共飨全球华人的中医爱好者。更令人感动的是,恩师将他在完整版所做的修正(例如新增的第18章病例1),委交奥利佛?纳许整理后,由笔者同步在中文版而非英文版的精华手册作更改,意即中文译本较原书的数据更新、更正确。这种不分国界的博爱胸襟,令人由衷敬佩。
许毅豪医师是完成本书的重要支柱,他对于医学、牙医学、中医学、针灸、生物能信息医学的专业学养,无论是翻译或校对各方面,都对本书提供了的帮助。看见他的敬业精神,使笔者也不敢懈怠,一路上始终感受到吾道不孤的鼓励。
曾淑媛医师具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于国学及本脉诊系统更有深厚的素养,她对本书的校阅及指正,为此精华手册的内容及可读性,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林晃医师拥有双博士学位,从本脉诊系统初次来台,即钻研学习,并热心赞助其发展,实为不可多得之栋材。戴盛华小姐对前页的颂赞诗篇,其美丽的诠释,增添了本书的意境。合记图书出版社的郑巧怡、陈碧云小姐在技术上协助本书的出版,贡献良多。
笔者对上述所有玉成此书的人,致上诚挚的谢意。更要感激的是各位读者您的参与,使当代中医脉诊能在这个世上散发出光芒。期待本书所介绍的知识与技术,能够经由您的手,帮助需要的人。
张文淮 医师
2014年孟春于台湾 当代中医诊所
原作者中文版序
这本《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的中文翻译能够出版,我要感谢张文淮医师以及许毅豪医师,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所完成的如此出色的工作。
这套曾经是秘传的中医脉诊系统,张文淮医师已深切掌握个中精髓。根据沃克·谢德 (Volker Scheid)近的研究,本脉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其后传承于孟河学派,特别是其中的丁氏和费氏两家。我自1974年开始师从沈鹤峰医师,直到2001年他过世为止,这套脉法始终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学到。它主要是在学派中经由父子相传的方式承袭着,直到1930年代由丁济万先生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传给了一小群学生,包括沈医师在内。
多年来张医师跟随我以及其他指导老师,学习沈-汉默氏脉诊系统。他对本脉诊系统的全心投入,念兹在兹的浸淫其中,终于使得他有能力成为本脉诊系统的指导教师。虽然我知道学习本脉诊的知识,对初学者很快就会产生裨益,但是娴熟的技巧则需要像张医师这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
本精华手册其完整版本《中医脉诊:当代观点》英文版,由Eastland Press 发行,很快的将以电子书的形式问世,读者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购得,该书会更详细的讨论本脉诊系统的所有层面。
我要再一次对本书的中文翻译者,他们所完成的杰出成就,表示由衷的感谢。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如此高雅而精确的诊断方法,重新回归到它所属的中华文化的根源所作的贡献。
里昂·汉默 医师
(Leon I. Hammer, M.D.)
陈序
脉诊乃中医之特色,以脉诊行医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阴阳脉死候》乃迄今发现的早相关医学文献,成于秦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末)。《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无不阐述脉诊及其临床运用,三国时期王叔和撰《脉经》,在脉学历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对脉象体状描述清晰,条理分明,言简意赅,由博返约,为后世所宗。在数千年的长河中,医家经验不断积累,以师承方式传承,其中不乏对脉诊的独特心悟,但终为锦囊秘诀。
孟河乃江苏常州之小镇,历代医家辈出。自清而降,又以马、费、丁、巢四家名声鹊耳,各有特色,亦精脉诊。考孟河医派脉诊法,始自费伯雄(字晋卿,1800—1879),其所著《医醇剩义》将脉法列为篇,其晋卿脉法深得蒋趾真先生秘传脉诀之精要。而孟河丁派之祖丁甘仁(字泽周,1865—1926)在其《脉学辑要》序中说:“先兄松溪,儒而习医,从学于晋卿先生之门,得趾真先生脉诀抄本,泽周咀嚼玩味,得其奥穷。”该书以李时珍、陈修园、蒋趾真三家参合个人经验而成,丁甘仁脉学传于其嫡孙丁济万(字秉臣,1903—1963)。沈鹤峰医师(1914—2000)在丁济万先生任院长时,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追随丁先生。抗战时上海沦陷,两人同赴香港,沈老更是随侍在侧,深得孟河医派之真髓。丁氏家传古代脉学秘诀,在学院正式课程中不轻易示人,籍此因缘,丁先生授秘诀予沈老。
里昂·汉默医师乃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精神科医师,一次偶然机会结识沈老,为其神奇诊治效果所折服,从此涉足中医领域,竟然随侍孟河医派丁门传人沈鹤峰医师长达27年,实在是难能可贵,对沈老以及丁门脉诊尤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在美国中医界,汉默医师以脉诊而著名,他根据沈老脉学经验以及其本人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沈—汉默脉诊系统”。2001年出版了厚达八百多页专著《中医脉诊的现代应用》(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洋洋洒洒。汉默医师同时也是中医与心理学结合之典范,1990年撰写《龙飞凤舞:心理学与中医》(Dragon Rises, Red Birds Flies: Psychology & Chinese Medicine)。这些著作在当地中医界均有相当影响。
汉默医师是美国中医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曾是全美针灸学校鉴定认证委员会早委员之一(1981),也是全美中药考试蓝丝带委员会委员,启动了全美中药考试 (1995)。1991—1998年担任主管针灸执照的纽约州教育厅针灸委员会委员,2001年任飞龙中医学院院长并获得全美中医公会“年度教育家”称号。古稀之年后弃舍诊务,专注教学并著书立说。如今年愈九旬,老当益壮,仍勤于笔耕。
汉默医师言必称孟河,认其学术渊源宗于孟河,并以传承孟河医派而自豪。他虽不精中文,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医经典的钻研,对《内经》《难经》与《脉经》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中国人。他崇敬孟河,熟悉孟河,除了丁家以外,他能清晰地说出孟河医派其他几家,更知晓家族之间联姻的故事,这些能出自一位美国医生之口,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可喜的是,2013年底孟河医派家乡“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正式接纳汉默医师为会员。
汉默医师交往仅数年,对其学术成就极为景仰。欣闻汉默医师《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汉译本即将出版,可庆可贺。应邀为序,诚惶诚恐,但恭敬不如从命,略述一二,以飨读者。曾有位中国学者赠汉默医师对联,佳句深合吾意,故殿于后。
术传孟河千秋业
心涵慈悲万象春
陈业孟 于美国纽约中医学院
2014年初冬
译者序
对当代中医脉诊而言,沈鹤峰医师在美国以27年的时间,将其毕生精华传授给出身于西医背景的里昂·汉默医师(Dr. Leon Hammer),也就是译者的恩师。使它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从一个古老、神秘、口传心授的秘技,一跃而登上世界的舞台,并且换上了新世纪的羽翼,以海纳百川般开放的态度,蔚为全球中医脉诊的主流,更蜕变为契合时代脉动,经得起各方考验的一套客观的、实证的脉诊系统。
当代中医脉诊在台湾的发展,肇始于2009年布莱恩·拉福吉亚医师 (Brian Laforgia) 来台教学,他与笔者亦师亦友,上课方式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2010年由笔者接续教学任务,至今共有72名优秀的中医师曾参与学习。当时称为“飞龙脉法”,因为本脉法是以汉默医师在美国创立的飞龙东方医学院中,必修7学期总计165小时的脉诊课程为大纲,故以名之。现在根据本书原文的书名、它在美国以及世界上通用的名称,正名为“当代中医脉诊”。
本书有几大特色,译者愿与大家分享:
全书内容编排,简明而系统化,无论是否熟悉脉诊的同道,都可以获得清晰的观念;与传统脉诊著作相较,大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培养出触类旁通的能力,此点实为本脉诊系统极为可贵之处。虽然自古脉诊传承“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事实依然存在,透过当代中医脉诊全球性的、独特的上手教学课程设计,辅以本手册的说明,读者很快就可以对脉诊的掌握达到心手合一,体用兼备。
经由脉诊的实际感知,中医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经络三焦的生理、病理,寒、热、痰、食等之变化,不再是虚幻的理论,而是一种可以触及的实象,更使得病因、病机和治则的推衍,变得有迹可循。透过书中本脉诊系统对身体各部位的脉象说明,读者对中医的全盘理论,会有更深入的、实证的了解。
手册中重视代表阴阳分离、气乱的脉质,并再三提醒隐遁脉与肿瘤生成的关系,基于脉象先于症状出现的原则,在现今强调预防医学,亚健康的医疗概念下,可以为大众的健康提供一项简便却极有价值的参考指针。
虽为传统脉诊,但举凡现代文明病所表现的血热、血浓脉,毒素的血浊脉以及环境毒素的脏层涩脉、滑脉,和毒品在左寸、左关等脉位的不同影响,以及使用某些西药造成的压抑脉波型等,书中不胜枚举的、随着时代而累积的数据,处处可见本脉诊系统与时俱进的“当代”性。
心理脉质,较少见于传统脉诊的专书中。由于恩师的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背景,各种心理病症的脉诊,成为本书的特色之一。笔者实际应用,收获颇多。例如心阴虚所致的焦虑、恐慌可以生脉饮加活血药化裁,作为入手参考处方。
“一脉一方”的迷思,至今影响我中医同侪不浅。但恩师的观点,如书中所言:“一个脉质不会对应一个必然的身心表现,反之亦然,一个病症不见得一定会出现某个具有代表性的脉质”,此语发人深省。笔者的看法亦然:脉诊是四诊之一,再加上现代医学的各种生化、免疫、影像、甚至基因检查;脉诊虽然极具参考价值,但吾辈中医实应广纳科学新知,深入研究脉诊在微观辨的意义,使旧瓶新酒,别有一番风味。实不应抱残守缺,继续往死胡同里钻。
本精华手册能够不负使命定稿付梓,过程颇为艰辛。回首来时路,东西方整体团队努力的足迹,让人倍觉温馨。汉默医师年愈九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的教学和写作,多年来让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是对沈医师无尽的感恩,以及如何能够将此经过时代巨流洗涤的智慧精华,回馈给它的发源之地。因缘际会,笔者有幸得到恩师汉默医师的亲授,也以如何将在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翻译成中文为职志,以祈共飨全球华人的中医爱好者。更令人感动的是,恩师将他在完整版所做的修正(例如新增的第18章病例1),委交奥利佛·纳许整理后,由笔者同步在中文版而非英文版的精华手册作更改,意即中文译本较原书的数据更新、更正确。这种不分国界的博爱胸襟,令人由衷敬佩。
许毅豪医师是完成本书的重要支柱,他对于医学、牙医学、中医学、针灸、生物能信息医学的专业学养,无论是翻译或校对各方面,都对本书提供了的帮助。看见他的敬业精神,使笔者也不敢懈怠,一路上始终感受到吾道不孤的鼓励。
曾淑媛医师具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于国学及本脉诊系统更有深厚的素养,她对本书的校阅及指正,为此精华手册的内容及可读性,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林晃医师拥有双博士学位,从本脉诊系统初次来台,即钻研学习,并热心赞助其发展,实为不可多得之栋材。戴盛华小姐对前页的颂赞诗篇,其美丽的诠释,增添了本书的意境。合记图书出版社的郑巧怡、陈碧云小姐在技术上协助本书的出版,贡献良多。
笔者对上述所有玉成此书的人,致上诚挚的谢意。更要感激的是各位读者您的参与,使当代中医脉诊能在这个世上散发出光芒。期待本书所介绍的知识与技术,能够经由您的手,帮助需要的人。
张文淮 医师
2014年孟春于台湾 当代中医诊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