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72076
我所期望于年轻一代的倒是杜甫的两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希望他们真正能以先辈大师为榜样,吾侪碌碌,不足道也。——曹道衡
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 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自序
章 来京以前
(一)家庭和童年
(二)初进中学
(三)重返私塾
(四)学医无成
(五)在无锡国专
(六)报考北大的前一年
第二章 在北大上学
(一)初到北京
(二)在北大学习
(三)初任课代表
(四)下乡“土改”
(五)补课和等候分配
第三章 在中央文学研究所
(一)天报到
(二)在大同煤矿
(三)再次分配工作
第四章 不平静的书斋生活
(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
(三)不断的运动
(四)运动的间歇
(五)从1957年到1958年
(六)进城以后
(七)“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二)“五七干校”的生活
(三)运动的继续
(四)在文化部“录音组”
(五)回到文学所
第六章 走上正轨
(一)领导班子的建立和几项工作
(二)南京之行
(三)访问日本
(四)右目失明和眼科手术
(五)繁忙的1984年
第七章 曲折的道路
(一)突如其来的改选
(二)走自己的路
(三)继续探索
(四)我的退休
(五)初次培养博士生
第八章 九十年代
(一)“文选学”研究会
(二)招收第二届博士生
(三)几项业务工作
第九章 我的退休生活
(一)退休之初
(二)移居西直门
(三)手术室外
(四)赴台讲学的设想
(五)退休后的乐趣 .
后记
后 记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我从上海来到北京及在北京的经历。我自问是一个极平凡的人,不但无德可述,无功可记,而且连一些足以让人感到有趣、提供茶余酒后以资谈助的笑料也不多。再加上我拙于文笔,更难使读者对这些平凡的事产生兴趣。坦率地说,要我来写这样的书,确实很难胜任。因此当我拿起笔来时,总觉下笔极为困难,正如陆机说的“兀若枯木,豁若
涸流”。尽管这本小册子字数不多,而在我来说,则比写学术论文不知要艰难多少倍。看来对这种文字,我还是以藏拙为好。
在着手写这本小书前,我曾经作过这样的考虑:我既非作家,又无任何不同寻常的经历,因此只能着重谈谈自己的治学经过。然而,这亦非易事。回首几十年来,我虽然也写过几本书,发表过若干文章,却很难说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和创见。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以后所得的一孔之见,这些看法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大家的匡正。尽管我至今为止,仍在学术上无所成
就,而在这方面我倒也不是无话可说。我常对一些年轻同志说:“我这个人虽无学问,却见过不少真正有大学问的学者。”这不是谦虚,也不是夸大。说实在的,像我这样的人,稍稍读了几本书,发表了几篇文章,就被有些人看做“有学问”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比起我的师辈来,我觉得自己还差得太远。这就使我想到,对于比我年轻的一代来说,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即继承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把我国的学术推向一个新的辉煌阶段。应该承认,许多年轻同志处在今天这样可以安心治学的时代,在学术上应该能远远地超过我们这一代,而且事实上亦已在不少方面超过了我们。不过,超过我们这一代,还是不难的,而真正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传统就不这样容易了。我深以为遗憾的是,我的许多师辈,大多已归道山,他们对我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未能好好地去做,而只能寄希望于比我年轻的一代。所以我觉得有责任把许多师辈对我的教诲记下来,让年轻一代有所遵循。这对我国的学术事业当有裨益。“桑榆之光,理无久照”,对我自己来说,已难有所成。我所期望于年轻一代的倒是杜甫的两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希望他们真正能以先辈大师为榜样,吾侪碌碌,不足道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