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40258
编辑推荐
爱与恨,分与合,揭开民国才子才女的情感隐秘;
不戏说,不虚构,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吊诡。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中国现代十一位著名作家,以详实的材料,诗意的笔法,讲述了他们辉煌的创作背后情感生活的另一面。在他们的情感生活中,有惊世骇俗的爱恋,也有新旧思想的冲突;有寻常岁月的厮守,也有痛苦的坚持;有爱的忠贞与缠绵,也有背叛的无奈与伤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其间的分与合,爱与恨,毁与誉都因生命的张扬而显得斑斓多姿,历经岁月的淘洗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目 录
一 鲁迅
“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鲁迅与朱安
“十年携手共艰危”——鲁迅与许广平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鲁迅逝世以后
二 郭沫若
“一世的贞姑”—— 郭沫若与张琼华
樱花之恋——郭沫若与安娜
“抗战夫人”——郭沫若与于立群
三 郁达夫
“母亲的礼物”——郁达夫与孙荃
风雨丽人——郁达夫与王映霞
长空玉音——郁达夫与李筱瑛
何丽之有——郁达夫的第三次婚姻
附录:晚霞映天——王映霞的第二次婚姻
四 徐志摩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许我一个未来吧”—— 徐志摩与林徽因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和陆小曼
此恨绵绵无绝期——陆小曼、林徽因和张幼仪
五 沈从文
“爱情的甜酒”
云南看云——生命的“偶然”与“情感发炎”
1949——“为了你们,我终得挣扎”
午门城下——生命的放逐与苦难的柔情
流放者归来——阳光与鲜花的旅途
《从文家书》——“幸福还是不幸?”
六 梁实秋
《槐园梦忆》——梁实秋与程季淑
黄昏之恋——梁实秋与韩菁清
秋的怀念——梁实秋逝世以后
七 丁玲 91
丁玲、王剑虹与瞿秋白
“革命 恋爱”——丁玲与胡也频
“公开的秘密”——丁玲与冯雪峰
半路夫妻——丁玲与冯达
“我与丁玲五十年”——丁玲与陈明
八 梁宗岱
“我就是梁宗岱”
塞纳河畔的爱情
离婚风波与连理沉樱
心魂相伴——梁宗岱与甘少苏
后的遗憾
九 曹禺
永远的家宝—— 曹禺与郑秀
飘然而至的可人——曹禺与方瑞
绚丽的晚霞——曹禺与李玉茹
十 萧红
叛逆者——呼兰河畔的萧红
缘聚缘散——萧军与萧红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和端木
寂寞的香港——萧红的不归路
十一 张爱玲
倾城之恋——张爱玲与胡兰成
异国情缘——张爱玲与赖亚
“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鲁迅与朱安
“十年携手共艰危”——鲁迅与许广平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鲁迅逝世以后
二 郭沫若
“一世的贞姑”—— 郭沫若与张琼华
樱花之恋——郭沫若与安娜
“抗战夫人”——郭沫若与于立群
三 郁达夫
“母亲的礼物”——郁达夫与孙荃
风雨丽人——郁达夫与王映霞
长空玉音——郁达夫与李筱瑛
何丽之有——郁达夫的第三次婚姻
附录:晚霞映天——王映霞的第二次婚姻
四 徐志摩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许我一个未来吧”—— 徐志摩与林徽因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和陆小曼
此恨绵绵无绝期——陆小曼、林徽因和张幼仪
五 沈从文
“爱情的甜酒”
云南看云——生命的“偶然”与“情感发炎”
1949——“为了你们,我终得挣扎”
午门城下——生命的放逐与苦难的柔情
流放者归来——阳光与鲜花的旅途
《从文家书》——“幸福还是不幸?”
六 梁实秋
《槐园梦忆》——梁实秋与程季淑
黄昏之恋——梁实秋与韩菁清
秋的怀念——梁实秋逝世以后
七 丁玲 91
丁玲、王剑虹与瞿秋白
“革命 恋爱”——丁玲与胡也频
“公开的秘密”——丁玲与冯雪峰
半路夫妻——丁玲与冯达
“我与丁玲五十年”——丁玲与陈明
八 梁宗岱
“我就是梁宗岱”
塞纳河畔的爱情
离婚风波与连理沉樱
心魂相伴——梁宗岱与甘少苏
后的遗憾
九 曹禺
永远的家宝—— 曹禺与郑秀
飘然而至的可人——曹禺与方瑞
绚丽的晚霞——曹禺与李玉茹
十 萧红
叛逆者——呼兰河畔的萧红
缘聚缘散——萧军与萧红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萧红和端木
寂寞的香港——萧红的不归路
十一 张爱玲
倾城之恋——张爱玲与胡兰成
异国情缘——张爱玲与赖亚
在线试读
倾城之恋——张爱玲与胡兰成
1943 年冬天的午后,在南京一处花园洋房的草坪上,一个中年男子懒洋洋地躺在藤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着杂志。翻着翻着,不觉被一篇小说吸引,才看一两节,就坐直了身体,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这位中年男子所阅读的小说是发表在《天地》月刊上的《封锁》,作者是张爱玲。
这位中年男子是胡兰成。此时三十七岁,在汪伪政权中任职。其人生于1906 年,是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下北乡胡村人。从小家境贫寒,但天资较高。在读书期间便表现出凌厉的才气。20 世纪20 年代中期,曾经在燕京大学校长室做抄写员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后来为了谋生,在浙江、广西等地做过几年中学教员。自恃盛才的胡兰成显然不满足于平淡无奇的教学生涯,他心中渴望的是政治与时局的变动。所谓“乱世出英雄”,他很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1936 年,“两广事件”爆发,胡兰成得以受聘《柳州日报》,从此进入中国政治舞台。他在报上对时局发表了一系列政论,引起了当时政界人物的注意。“两广事件”以后,胡兰成离开广西来到上海,投奔有汪伪背景的《中华日报》,不久成了该报的主笔。上海、南京沦陷后,汪精卫策划成立傀儡政权,胡兰成欣然作为入幕之宾,为汪伪政权奔走效劳。汪伪政权成立之初,胡兰成以文才为“和平运动”制造舆论声势,俨然成为汪精卫跟前的头面人物,曾一度位居高位,担任过“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等头衔。后来因时局变动,汪精卫对他渐渐冷落。他认识张爱玲的时候,已经是赋闲在家。
胡兰成显然被张爱玲的才情打动,便找她的其他文章来看,他都很喜欢,于是对张爱玲暗生好意与好奇,以至于念念不忘。不久,胡兰成从南京回上海,一下火车就去寻找苏青。苏青是《天地》杂志的总编辑,也是他的朋友。胡兰成向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苏青深知张爱玲独来独往,不喜见人,但还是把地址告诉了胡兰成——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 号公寓6 楼65 室。第二日,胡兰成去赫德路看望张爱玲,张爱玲果然不见,胡兰成没带名片,只是从门洞里递进去一张字条。胡兰成很是扫兴。但是又过了一天,张爱玲打电话给胡兰成,说要来他的寓所回访。因为距离比较近,说来就来。
胡兰成面前这位他念念不忘的姑娘显然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原以为张爱玲像传统的才女一样有文静单薄的形象,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张爱玲是又高又大。而且在胡兰成看来,她的穿着也不和谐,“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对于成熟世故,阅人已深的胡兰成来说,张爱玲单纯、幼稚,像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一样坐在他面前。胡兰成不免有点失落,中国传统文人所幻想的才子佳人相会的“惊艳”之感落空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流,张爱玲身上散发的独特的甚至叛逆的气质仍然吸引着胡兰成,他甚至很是喜欢。他们开始聊天,张爱玲不善言谈,主要是胡兰成讲,她听。胡兰成评论时下流行的作品,也讲张爱玲的作品,也讲自己在南京的事情,张爱玲只是细心地听着,这样在客厅里一座就是五小时。临走时,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胡兰成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一声把两人说得这样近,张爱玲很是诧异。
第二天,胡兰成又去看张爱玲。张爱玲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待了他。她穿着宝蓝绸袄裤,带着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在胡兰成看来,她的房间陈设与家具看似简单,也不值钱,但“华贵到使我不安”,“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断乎是带刺激性”。胡兰成有点不敢逼视,甚至觉得张爱玲房间里有“兵气”。胡兰成在这个不适应的环境里和张爱玲“斗”起来,这种交谈的气氛越来越愉悦与放松。从各自的生平与家庭,谈到文学理论。你来我往,胡兰成使尽浑身解数,张爱玲只是素手以对。张爱玲祖父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间的佳话自然也被谈起,虽然张爱玲不以为然,但是对胡兰成来说,这样美妙的佳话使他兴奋。因为胡兰成想到自己与张爱玲相识相恋,好似当年落魄的张佩纶,在失意之中遇到李家小姐的关心。落难才子又遇红颜知己,这样风流佳话再次上演,不能不让人高兴。
回到家里,胡兰成依然情不可抑,就又给张爱玲写了一封信。一激动,把这封信写成了五四时代的新诗,他自己也觉得幼稚可笑。张爱玲并不喜欢五四新文艺腔,但是也并不觉得不好。胡兰成在信中认为张爱玲“谦逊”,张爱玲很中意他的这个评价。因为平常人总是认为她孤高冷漠,让人难于接近。很少有人说她“谦逊”。但张爱玲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谦虚的,那就是对人世对生命的悲悯与虔敬。胡兰成能识人,发现了她的“谦逊”,张爱玲不由得喜欢。张爱玲在回信中很是感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胡兰成每隔一天去看她,后来又天天去看她。张爱玲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中年男子,因为爱也无端地生出了许多的烦恼与凄凉,但是看到胡兰成,还是觉得欢喜。有一次,胡兰成说起他看加过的刊登在《天地》上的那张照片。张爱玲便找到那张照片送给了胡兰成,还在背后写下一行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一个初尝爱之体验的女孩子袒露的心迹谦卑至极,不管胡兰成内心里有无保留,对张爱玲来说,她已经沦陷了。
胡兰成有公务在身,大部分时间在南京,每月只有八九天在上海陪伴张爱玲。两人在一起时如漆似胶,有说不完的话。男女相悦,人生的美妙切切就在眼前。张爱玲更愿是一个听者,胡兰成所说的每句话,在她心里总归于好。正如古诗中所说:“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遇上这样一个能懂得她、欣赏她的知音,在张爱玲这里是旧小说里“欲仙欲死”的感觉。胡兰成也是真心喜欢她。他说:
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谁曾与张爱玲晤面说话,想听听他们说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们竟连惯会的评头品足亦无。她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这亦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觉得他们总不起劲。我与他们一样面对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
他们在一起时,每每谈起西洋文学,胡兰成都觉得诧异。这不是因为胡兰成对西洋文学了解不多,而是张爱玲对西洋文学的理解,让他惊艳。张爱玲对西洋古典作品没有兴致,也不喜欢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西方凡隆重的东西,像壁画、交响曲、革命与世界大战,她都不喜欢。相反,她只喜欢现代西洋具有平民精神的东西,这是胡兰成不曾想到的。胡兰成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濡染很深的人,自信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焉知张爱玲更强。两人并坐同看一本书,那书里的字句便像街上的行人一样,只和张爱玲打招呼。例如,他们一起读《古诗十九首》:“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张爱玲诧异道:“真是贞洁,哪是妓女呀!”读到《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张爱玲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也真是爱他!”对于张爱玲的理解,胡兰成自愧不如。
中国传统文人的境界是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胡兰成走南闯北,从政从文,辛苦经营,也算见过天地,见过众生,唯独对于自己,一直不自信。才情卓绝的张爱玲出现在他面前,胡兰成如凤凰涅槃一般,有浴火重生之感。他曾说:
我在张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艄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也写不出《山河岁月》。
《山河岁月》是一部纵论中国文化与天下大势的书,是胡兰成后来避居雁荡山时所写。胡兰成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此书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当时的文化界名流梁漱溟阅读过此书部分章节,颇为赞赏,曾以此邀请他北上议事。胡兰成以此书自矜。由此也可看出他对张爱玲的钦佩。
胡兰成认识张爱玲时,已经有过多次婚姻。他的发妻是唐玉凤,两人结婚后六年病殁于老家。胡兰成对发妻玉凤是有感情的,在玉凤死后,胡兰成曾说:“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断爱,要我流一滴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后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在广西担任教职的时候,经同事介绍,与全慧文结婚,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年,育有子嗣。胡兰成与张爱玲热恋时,曾提及南京有妻子应英娣。关于应英娣,胡兰成语焉不详,别人也无法考证。他在《今生今世》中只提及一句话:“我们两人(指胡与张爱玲)都少曾想到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
就张爱玲来说,与胡兰成恋爱之前,连追求她的人也没有,自己对婚姻没有过多的切实想法。现在胡兰成已是单身之人,自由之身,那么两人走向婚姻,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了。此时胡兰成三十八岁,张爱玲二十三岁。胡兰成顾虑到自己身份的敏感,怕以后时局变动连累张爱玲。两人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为张爱玲所撰,后两句为胡兰成所撰,旁写他们的好朋友炎樱为媒证。
婚后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两个人沉浸在岁月的静好与现世的安稳之中。胡兰成在的时候,张爱玲喜欢在房门外悄悄地窥看他在书房里:
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人世的美好需要慢慢享受,两人终日厮守在房里,恰似“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用胡兰成话来说就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如果是午后好天气,两人会一同到附近马路上走走。张爱玲爱穿一件桃红色单旗袍。她说:“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还爱穿那双绣花鞋,鞋头鞋帮绣有双凤,穿在脚上,看起来线条非常柔和。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喜欢,自己总在房子里穿着。
有时候晚饭过后,两人在灯下玩,挨得很近,脸对脸看着。张爱玲的脸好像一朵开得满满的花,又好像一轮圆得满满的月亮。张爱玲心里高兴,眼睛里是满满的笑意。胡兰成也是满心欢喜,他抚着张爱玲的脸道:“你的脸好大,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张爱玲笑起来道:“像平原是大而平坦,这样的脸好不怕人。”于是张爱玲说起《水浒传》里宋江见玄女有“天然妙木,正大仙容”八个字。胡兰成一听顿时默住,以至第二天才与她说:“你就是正大仙容”。还有一次,胡兰成想要形容张爱玲行坐走路,总是口齿艰涩,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张爱玲就替他说了,她说:“《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胡兰成只知道好,但又不知“淹然”二字如何为好。张爱玲道:“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胡兰成又问我们两人在一起是什么状态,张爱玲答道:“你像一个小鹿在溪里吃水”。
张爱玲锦心绣口。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说起两人的姓氏。张爱玲说:“姓崔好,我母亲姓黄亦好,《红楼梦》里有黄金莺,非常好的名字,而且写的她与藕官在河边柳荫下编花篮儿,就更见这个名字好了”。张爱玲认为姓胡好,胡兰成问:“姓张呢?”张爱玲说:“张字没有颜色气味,亦不算坏。牛僧孺有给刘禹锡的诗,是这样一个好人,却姓了牛,名字又叫僧孺,真要命。”胡兰成的胡姓来自陇西,他的上代或许是羌人,与羯氐鲜卑等属于五胡。张爱玲说:“羌好。羯很恶,面孔黑黑的。氐有股气味。鲜卑黄胡须。羌字像只小山羊走路,头上两只角。”
结婚之后的张爱玲经济上仍是独立的。她的小说销路多,稿费也比别人高,不需要胡兰成养她。胡兰成只给过她一点钱,她拿去做一件皮袄,做得很宽大,式样也别出心裁。就像世人一样,妻子花丈夫的钱,张爱玲感到很享受,心里也高兴。
与胡兰成相恋,张爱玲是快乐的。她曾说:“现在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1943 年冬天的午后,在南京一处花园洋房的草坪上,一个中年男子懒洋洋地躺在藤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着杂志。翻着翻着,不觉被一篇小说吸引,才看一两节,就坐直了身体,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这位中年男子所阅读的小说是发表在《天地》月刊上的《封锁》,作者是张爱玲。
这位中年男子是胡兰成。此时三十七岁,在汪伪政权中任职。其人生于1906 年,是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下北乡胡村人。从小家境贫寒,但天资较高。在读书期间便表现出凌厉的才气。20 世纪20 年代中期,曾经在燕京大学校长室做抄写员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后来为了谋生,在浙江、广西等地做过几年中学教员。自恃盛才的胡兰成显然不满足于平淡无奇的教学生涯,他心中渴望的是政治与时局的变动。所谓“乱世出英雄”,他很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1936 年,“两广事件”爆发,胡兰成得以受聘《柳州日报》,从此进入中国政治舞台。他在报上对时局发表了一系列政论,引起了当时政界人物的注意。“两广事件”以后,胡兰成离开广西来到上海,投奔有汪伪背景的《中华日报》,不久成了该报的主笔。上海、南京沦陷后,汪精卫策划成立傀儡政权,胡兰成欣然作为入幕之宾,为汪伪政权奔走效劳。汪伪政权成立之初,胡兰成以文才为“和平运动”制造舆论声势,俨然成为汪精卫跟前的头面人物,曾一度位居高位,担任过“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等头衔。后来因时局变动,汪精卫对他渐渐冷落。他认识张爱玲的时候,已经是赋闲在家。
胡兰成显然被张爱玲的才情打动,便找她的其他文章来看,他都很喜欢,于是对张爱玲暗生好意与好奇,以至于念念不忘。不久,胡兰成从南京回上海,一下火车就去寻找苏青。苏青是《天地》杂志的总编辑,也是他的朋友。胡兰成向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苏青深知张爱玲独来独往,不喜见人,但还是把地址告诉了胡兰成——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 号公寓6 楼65 室。第二日,胡兰成去赫德路看望张爱玲,张爱玲果然不见,胡兰成没带名片,只是从门洞里递进去一张字条。胡兰成很是扫兴。但是又过了一天,张爱玲打电话给胡兰成,说要来他的寓所回访。因为距离比较近,说来就来。
胡兰成面前这位他念念不忘的姑娘显然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原以为张爱玲像传统的才女一样有文静单薄的形象,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张爱玲是又高又大。而且在胡兰成看来,她的穿着也不和谐,“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对于成熟世故,阅人已深的胡兰成来说,张爱玲单纯、幼稚,像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一样坐在他面前。胡兰成不免有点失落,中国传统文人所幻想的才子佳人相会的“惊艳”之感落空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流,张爱玲身上散发的独特的甚至叛逆的气质仍然吸引着胡兰成,他甚至很是喜欢。他们开始聊天,张爱玲不善言谈,主要是胡兰成讲,她听。胡兰成评论时下流行的作品,也讲张爱玲的作品,也讲自己在南京的事情,张爱玲只是细心地听着,这样在客厅里一座就是五小时。临走时,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胡兰成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一声把两人说得这样近,张爱玲很是诧异。
第二天,胡兰成又去看张爱玲。张爱玲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待了他。她穿着宝蓝绸袄裤,带着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在胡兰成看来,她的房间陈设与家具看似简单,也不值钱,但“华贵到使我不安”,“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断乎是带刺激性”。胡兰成有点不敢逼视,甚至觉得张爱玲房间里有“兵气”。胡兰成在这个不适应的环境里和张爱玲“斗”起来,这种交谈的气氛越来越愉悦与放松。从各自的生平与家庭,谈到文学理论。你来我往,胡兰成使尽浑身解数,张爱玲只是素手以对。张爱玲祖父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间的佳话自然也被谈起,虽然张爱玲不以为然,但是对胡兰成来说,这样美妙的佳话使他兴奋。因为胡兰成想到自己与张爱玲相识相恋,好似当年落魄的张佩纶,在失意之中遇到李家小姐的关心。落难才子又遇红颜知己,这样风流佳话再次上演,不能不让人高兴。
回到家里,胡兰成依然情不可抑,就又给张爱玲写了一封信。一激动,把这封信写成了五四时代的新诗,他自己也觉得幼稚可笑。张爱玲并不喜欢五四新文艺腔,但是也并不觉得不好。胡兰成在信中认为张爱玲“谦逊”,张爱玲很中意他的这个评价。因为平常人总是认为她孤高冷漠,让人难于接近。很少有人说她“谦逊”。但张爱玲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谦虚的,那就是对人世对生命的悲悯与虔敬。胡兰成能识人,发现了她的“谦逊”,张爱玲不由得喜欢。张爱玲在回信中很是感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胡兰成每隔一天去看她,后来又天天去看她。张爱玲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中年男子,因为爱也无端地生出了许多的烦恼与凄凉,但是看到胡兰成,还是觉得欢喜。有一次,胡兰成说起他看加过的刊登在《天地》上的那张照片。张爱玲便找到那张照片送给了胡兰成,还在背后写下一行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一个初尝爱之体验的女孩子袒露的心迹谦卑至极,不管胡兰成内心里有无保留,对张爱玲来说,她已经沦陷了。
胡兰成有公务在身,大部分时间在南京,每月只有八九天在上海陪伴张爱玲。两人在一起时如漆似胶,有说不完的话。男女相悦,人生的美妙切切就在眼前。张爱玲更愿是一个听者,胡兰成所说的每句话,在她心里总归于好。正如古诗中所说:“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遇上这样一个能懂得她、欣赏她的知音,在张爱玲这里是旧小说里“欲仙欲死”的感觉。胡兰成也是真心喜欢她。他说:
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谁曾与张爱玲晤面说话,想听听他们说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们竟连惯会的评头品足亦无。她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这亦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觉得他们总不起劲。我与他们一样面对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
他们在一起时,每每谈起西洋文学,胡兰成都觉得诧异。这不是因为胡兰成对西洋文学了解不多,而是张爱玲对西洋文学的理解,让他惊艳。张爱玲对西洋古典作品没有兴致,也不喜欢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西方凡隆重的东西,像壁画、交响曲、革命与世界大战,她都不喜欢。相反,她只喜欢现代西洋具有平民精神的东西,这是胡兰成不曾想到的。胡兰成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濡染很深的人,自信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焉知张爱玲更强。两人并坐同看一本书,那书里的字句便像街上的行人一样,只和张爱玲打招呼。例如,他们一起读《古诗十九首》:“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张爱玲诧异道:“真是贞洁,哪是妓女呀!”读到《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张爱玲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也真是爱他!”对于张爱玲的理解,胡兰成自愧不如。
中国传统文人的境界是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胡兰成走南闯北,从政从文,辛苦经营,也算见过天地,见过众生,唯独对于自己,一直不自信。才情卓绝的张爱玲出现在他面前,胡兰成如凤凰涅槃一般,有浴火重生之感。他曾说:
我在张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艄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也写不出《山河岁月》。
《山河岁月》是一部纵论中国文化与天下大势的书,是胡兰成后来避居雁荡山时所写。胡兰成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此书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当时的文化界名流梁漱溟阅读过此书部分章节,颇为赞赏,曾以此邀请他北上议事。胡兰成以此书自矜。由此也可看出他对张爱玲的钦佩。
胡兰成认识张爱玲时,已经有过多次婚姻。他的发妻是唐玉凤,两人结婚后六年病殁于老家。胡兰成对发妻玉凤是有感情的,在玉凤死后,胡兰成曾说:“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断爱,要我流一滴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后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在广西担任教职的时候,经同事介绍,与全慧文结婚,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年,育有子嗣。胡兰成与张爱玲热恋时,曾提及南京有妻子应英娣。关于应英娣,胡兰成语焉不详,别人也无法考证。他在《今生今世》中只提及一句话:“我们两人(指胡与张爱玲)都少曾想到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
就张爱玲来说,与胡兰成恋爱之前,连追求她的人也没有,自己对婚姻没有过多的切实想法。现在胡兰成已是单身之人,自由之身,那么两人走向婚姻,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了。此时胡兰成三十八岁,张爱玲二十三岁。胡兰成顾虑到自己身份的敏感,怕以后时局变动连累张爱玲。两人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为张爱玲所撰,后两句为胡兰成所撰,旁写他们的好朋友炎樱为媒证。
婚后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两个人沉浸在岁月的静好与现世的安稳之中。胡兰成在的时候,张爱玲喜欢在房门外悄悄地窥看他在书房里:
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人世的美好需要慢慢享受,两人终日厮守在房里,恰似“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用胡兰成话来说就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如果是午后好天气,两人会一同到附近马路上走走。张爱玲爱穿一件桃红色单旗袍。她说:“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还爱穿那双绣花鞋,鞋头鞋帮绣有双凤,穿在脚上,看起来线条非常柔和。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喜欢,自己总在房子里穿着。
有时候晚饭过后,两人在灯下玩,挨得很近,脸对脸看着。张爱玲的脸好像一朵开得满满的花,又好像一轮圆得满满的月亮。张爱玲心里高兴,眼睛里是满满的笑意。胡兰成也是满心欢喜,他抚着张爱玲的脸道:“你的脸好大,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张爱玲笑起来道:“像平原是大而平坦,这样的脸好不怕人。”于是张爱玲说起《水浒传》里宋江见玄女有“天然妙木,正大仙容”八个字。胡兰成一听顿时默住,以至第二天才与她说:“你就是正大仙容”。还有一次,胡兰成想要形容张爱玲行坐走路,总是口齿艰涩,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张爱玲就替他说了,她说:“《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胡兰成只知道好,但又不知“淹然”二字如何为好。张爱玲道:“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胡兰成又问我们两人在一起是什么状态,张爱玲答道:“你像一个小鹿在溪里吃水”。
张爱玲锦心绣口。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说起两人的姓氏。张爱玲说:“姓崔好,我母亲姓黄亦好,《红楼梦》里有黄金莺,非常好的名字,而且写的她与藕官在河边柳荫下编花篮儿,就更见这个名字好了”。张爱玲认为姓胡好,胡兰成问:“姓张呢?”张爱玲说:“张字没有颜色气味,亦不算坏。牛僧孺有给刘禹锡的诗,是这样一个好人,却姓了牛,名字又叫僧孺,真要命。”胡兰成的胡姓来自陇西,他的上代或许是羌人,与羯氐鲜卑等属于五胡。张爱玲说:“羌好。羯很恶,面孔黑黑的。氐有股气味。鲜卑黄胡须。羌字像只小山羊走路,头上两只角。”
结婚之后的张爱玲经济上仍是独立的。她的小说销路多,稿费也比别人高,不需要胡兰成养她。胡兰成只给过她一点钱,她拿去做一件皮袄,做得很宽大,式样也别出心裁。就像世人一样,妻子花丈夫的钱,张爱玲感到很享受,心里也高兴。
与胡兰成相恋,张爱玲是快乐的。她曾说:“现在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