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0390丛书名: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
章流派概览 / 2
第二章流派人物事略 / 4
节杨永璇 / 4
第二节第二代传承人 / 6
第三节第三代传承人 / 11
中篇
学术与临床
第三章学术思想 / 18
节杨永璇学术思想 / 18
第二节第二代传承人学术思想 / 23
第三节第三代传承人学术思想 / 31 第四章临床经验 / 41
节杨永璇临床经验 / 41
第二节第二代传承人临床经验 / 46
第三节第三代传承人临床经验 / 59
第五章优势病种 / 72
节头痛 / 72
第二节耳鸣、耳聋 / 76
第三节痹证 / 79
第四节腰痹 / 82
第五节项痹 / 85
第六节肩痹 / 89
第七节膝痹 / 91
第八节妇科疾病 / 94
第六章适宜技术 / 105
节项八针 / 105
第二节滚针疗法 / 111
第三节絮刺 / 116
第七章经典医案 / 126
节内科病证 / 126
第二节中医外科病证 / 155
第三节妇科病证 / 158
第四节其他 / 159
下篇
现状与创新
第八章流派发展现状与创新 / 162
节流派传承研究 / 162
第二节传承团队心得体会 / 169
第三节流派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 175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开创了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新起点,为全国地域性流派传承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编写工作是对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凝练,将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技术、医德医风、当代发展,力求体现海派中医流派的鲜明特质和深厚内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文化弘扬、临证实践提供综合的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资料。当然,这一工作只是落实流派传承创新各项举措的步,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内涵丰富,需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道们齐心协力、长期关注,各方也需不断扶持投入,还要与当代的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临床实践、文化宣传、传承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中医药流派传承必须要跨越以往单一的家族传承、师徒授受模式,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本丛书的编写得到了丛书编委会各专家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各分册作者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和历史使命,在此对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丛书有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道、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系列”丛书编委会
2014年11月海派中医杨氏针灸〖〗前言杨氏针灸是海派中医重要的中医针灸流派,创始至今已传承和发展近百年。创始人杨永璇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20世纪30年代至上海八仙桥开诊,后进入公立医院工作。杨永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下简称“曙光医院”)建院后首任针灸科主任,同时还担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今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副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杨永璇凭着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成为海上针灸大家。
“杨氏针灸”是海派中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杨永璇为开派宗师,其子杨依方和弟子徐明光、张洪度、李大可、陈慰苍、葛林宝及门人张怀霖、张振华、钱宝书等为第二代传人,第三代传人更是遍布沪上,其代表人物有李国安、杨容、沈卫东等,至今已传至第五代。
杨永璇在曙光医院针灸科兢兢业业工作20余年,为针灸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在曙光医院工作期间,杨永璇将其一生所学倾心传授给他的学生、弟子,他们大部分成长为曙光医院针灸科的业务骨干,并秉承他的学术思想与理念,担当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科研的重责。正是这批弟子、学生,传承、发扬了杨永璇的学术思想,使杨氏针灸由家传的一个中医门派发展壮大为上海滩颇具影响力的中医针灸流派之一。
本书为“上海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海派中医研究基地杨氏针灸基地”建设成果之一。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系统整理了杨氏针灸的传承谱系、发展脉络等,介绍了流派人物的主要事略;中篇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经典医案等;下篇为杨氏针灸流派的发展现状与创新。限于篇幅,书中未收录所有传承人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仅列举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论述。
本书的出版对传承与发展杨氏针灸流派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系统挖掘杨氏针灸流派思想与诊疗技术特色,为弘扬我国传统针灸事业而不断努力!
编者
2016年6月
节 杨永璇
杨永璇(1901-1981),男,上海南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门下,白天随师临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1937年迁居上海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证,急性腰扭伤,脚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次,奠定了杨氏针灸疯科流派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杨永璇作为首批医生参加国家医院工作。1952年杨永璇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特约医师,此后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前身之一)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今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等职;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针灸学会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顾问,上海市中医药人员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上海市卢湾区第四、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1955年杨永璇荣获“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受到陈毅市长的嘉奖与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他毕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60余年,为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培养中医针灸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及其传人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针灸经验选》等著作,《针灸治验录》和《杨永璇针灸经验选》被评为“1984年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三等奖”。他的传略人选《中医人物词典》《周浦镇志》《上海市南汇县卫生志》《上海市南汇县志》《医林春秋》;他的事迹被收录于《名医针灸精华》《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中国中医药研创大全》《医学知识集锦辑》《海上医林》《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二版)》、《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等书中。
他的针灸经络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刺罐结合,活血化瘀;切脉望舌,四诊合参;重视经络,辨证施治;注重手法,善用补泻;调理脾胃,治病求本;详审病因,善调情志”。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杨永璇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八仙桥行医。杨氏诊病周详,讲究针刺补泻手法,重视中药艾灸火罐,针药并用,内外兼治,方法多样。后成为上海杨氏针灸流派的创始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