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0818674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取广义“出版”之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界长期在狭义的层面上界定“出版”的涵义,即把“出版”理解为装帧设计、制作、印刷等工作。我国还实行出书与卖书分离的体制,把发行从整个出版活动中割裂开来。于是,整个出版过程就被人为地分成了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独立的环节。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出版教育与出版研究也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与发行学三大领域。狭义“出版”的说法虽然是我国的习惯说法,然而并不是科学的概念。出版学的学科框架应该涵盖编辑学、发行学的基本内容。
2.以“大出版”、“大传媒”为视野。我国传统的出版是指图书的出版。然而,当今出版业、传媒业已进入“大出版”时代、“大传媒”时代,图书出版和其他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考虑到约定俗成和篇幅的限制,拙著仍以图书出版为主,但兼顾期刊、电子网络出版,并涉及影视、手机等媒介。例如,第五章谈到出版物的分类,第六章谈到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八章谈到出版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第十四章谈到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都反映了“大出版”、“大传媒”的视野。
3.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几年前,我听过一场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王司长的报告,他讲的一句话——出版是真正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根据自己长期对出版业的观察,多年来对编辑出版学的教研,对图书选题策划活动的一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出版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出版研究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然而,许多出版研究滞后于实践,许多材料显得陈旧,、有些观点需要修正。拙著既充分吸取他人成果,又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例如,关于少年儿童作者,中年读者,读者的新需求,读者群体的变化,五种动物的本领,编辑人员与作者的关系,选题论证时如何对待专家、学者的意见,如何充分利用出版资源,手机出版,等等,我都基于出版实践的发展和自己的观察思考发表了个人之见。专列三章分别探讨出版关系、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与出版改革,这不见于现行出版学教材、著作之中。
1.取广义“出版”之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界长期在狭义的层面上界定“出版”的涵义,即把“出版”理解为装帧设计、制作、印刷等工作。我国还实行出书与卖书分离的体制,把发行从整个出版活动中割裂开来。于是,整个出版过程就被人为地分成了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独立的环节。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出版教育与出版研究也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与发行学三大领域。狭义“出版”的说法虽然是我国的习惯说法,然而并不是科学的概念。出版学的学科框架应该涵盖编辑学、发行学的基本内容。
2.以“大出版”、“大传媒”为视野。我国传统的出版是指图书的出版。然而,当今出版业、传媒业已进入“大出版”时代、“大传媒”时代,图书出版和其他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考虑到约定俗成和篇幅的限制,拙著仍以图书出版为主,但兼顾期刊、电子网络出版,并涉及影视、手机等媒介。例如,第五章谈到出版物的分类,第六章谈到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八章谈到出版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第十四章谈到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都反映了“大出版”、“大传媒”的视野。
3.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几年前,我听过一场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王司长的报告,他讲的一句话——出版是真正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根据自己长期对出版业的观察,多年来对编辑出版学的教研,对图书选题策划活动的一些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出版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出版研究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然而,许多出版研究滞后于实践,许多材料显得陈旧,、有些观点需要修正。拙著既充分吸取他人成果,又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例如,关于少年儿童作者,中年读者,读者的新需求,读者群体的变化,五种动物的本领,编辑人员与作者的关系,选题论证时如何对待专家、学者的意见,如何充分利用出版资源,手机出版,等等,我都基于出版实践的发展和自己的观察思考发表了个人之见。专列三章分别探讨出版关系、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与出版改革,这不见于现行出版学教材、著作之中。
目 录
Part 1 学科概貌篇
章 出版学概说
节 出版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出版学的分支学科、相关学科与边缘学科
第二章 出版研究综述
节 出版研究的简要历程
第二节 我国出版研究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我国出版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出版的历史回顾
节 国外出版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出版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出版发展的历史总结
Part 2 学理篇
第四章 出版功能
节 文化功能
第二节 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政治功能
第四节 经济功能
第五节 娱乐功能
第五章 出版物
节 出版物的属性、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出版物的类型
第三节 主要的出版物——图书
第六章 出版资源
节 出版资源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出版资源的类型
第三节 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出版人员
节 出版人员的分类一
第二节 出版人员的修养与素质一
第三节 出版人员的能力与技能
第八章 出版关系
节 出版业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出版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第三节 出版人员与读者的关系
第四节 出版人员与作者的关系
第九章 出版效益
节 出版效益的涵义
第二节 出版社会效益与出版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三节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Part 3 业务篇
第十章 出版物编辑工作
节 采集信息与选题策划
第二节 组稿与审稿
第三节 编辑加工
第四节 发稿与校对
第十一章 出版物整体设计
节 出版物整体设计概说
第二节 出版物的封面设计
第三节 出版物的用料、开本与装订
第四节 出版物的版式设计
第五节 出版物的印刷
第十二章 出版物市场营销
节 出版物市场细分与读者需求
第二节 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
第三节 出版物宣传促销
第四节 出版物流通渠道
第十三章 出版的其他业务
节 出版合同及其签订
第二节 版权贸易
Part 4 前景展望篇
第十四章 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
节 媒介技术革新与数字出版的兴起
第二节 数字出版物的类型
第三节 传统出版业的应对措施
第十五章 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与出版改革
节 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
第二节 我国出版改革的简要历程
第三节 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出版学概说
节 出版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出版学的分支学科、相关学科与边缘学科
第二章 出版研究综述
节 出版研究的简要历程
第二节 我国出版研究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我国出版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出版的历史回顾
节 国外出版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出版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出版发展的历史总结
Part 2 学理篇
第四章 出版功能
节 文化功能
第二节 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政治功能
第四节 经济功能
第五节 娱乐功能
第五章 出版物
节 出版物的属性、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出版物的类型
第三节 主要的出版物——图书
第六章 出版资源
节 出版资源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出版资源的类型
第三节 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出版人员
节 出版人员的分类一
第二节 出版人员的修养与素质一
第三节 出版人员的能力与技能
第八章 出版关系
节 出版业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出版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第三节 出版人员与读者的关系
第四节 出版人员与作者的关系
第九章 出版效益
节 出版效益的涵义
第二节 出版社会效益与出版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三节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Part 3 业务篇
第十章 出版物编辑工作
节 采集信息与选题策划
第二节 组稿与审稿
第三节 编辑加工
第四节 发稿与校对
第十一章 出版物整体设计
节 出版物整体设计概说
第二节 出版物的封面设计
第三节 出版物的用料、开本与装订
第四节 出版物的版式设计
第五节 出版物的印刷
第十二章 出版物市场营销
节 出版物市场细分与读者需求
第二节 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
第三节 出版物宣传促销
第四节 出版物流通渠道
第十三章 出版的其他业务
节 出版合同及其签订
第二节 版权贸易
Part 4 前景展望篇
第十四章 出版媒介与出版形态的变化
节 媒介技术革新与数字出版的兴起
第二节 数字出版物的类型
第三节 传统出版业的应对措施
第十五章 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与出版改革
节 我国出版业属性的变化
第二节 我国出版改革的简要历程
第三节 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Part 1 学科概貌篇
章 出版学概说
主要观点:
1.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在解释“出版”时,强调向公众传播,而我国强调编辑加工和印刷,甚至认为出版活动就是指出版物的印刷工
作,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2.将出版物公之于众,即广泛地向受众(读者)传播,可以说是出版内涵中关键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时代,将出版物广泛地向社会传播,实现利润化,更是出版内涵中的应有之义。
3.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学科框架)包括四大部分:出版学学科概貌、出版学学理、出版业务和出版前景展望。
4.作为一门学科,编辑学中的“编辑”一定是指一种独立的职业活动——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中介劳动的职业活动,而这种职业活动显然是随着出版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出版活动产生以前和产生以后,收集材料、整理成书这一“编辑”工作属于作者著述活动的范畴。
5.出版学的基础学科有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出版学的交叉学科有新闻学、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法学;出版学的工具和方法学科有语言文字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数学、统计学、美学和策划学。这些学科中的大多数与出版学嫁接,形成了11门边缘学科:出版传播学、出版文化学、出版经济学、出版社会学、出版管理学、出版策划学、出版史学、出版心理学、出版美学、出版信息学、出版教育学。
……
章 出版学概说
主要观点:
1.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在解释“出版”时,强调向公众传播,而我国强调编辑加工和印刷,甚至认为出版活动就是指出版物的印刷工
作,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2.将出版物公之于众,即广泛地向受众(读者)传播,可以说是出版内涵中关键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时代,将出版物广泛地向社会传播,实现利润化,更是出版内涵中的应有之义。
3.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学科框架)包括四大部分:出版学学科概貌、出版学学理、出版业务和出版前景展望。
4.作为一门学科,编辑学中的“编辑”一定是指一种独立的职业活动——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中介劳动的职业活动,而这种职业活动显然是随着出版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出版活动产生以前和产生以后,收集材料、整理成书这一“编辑”工作属于作者著述活动的范畴。
5.出版学的基础学科有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出版学的交叉学科有新闻学、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法学;出版学的工具和方法学科有语言文字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数学、统计学、美学和策划学。这些学科中的大多数与出版学嫁接,形成了11门边缘学科:出版传播学、出版文化学、出版经济学、出版社会学、出版管理学、出版策划学、出版史学、出版心理学、出版美学、出版信息学、出版教育学。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