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20400
1.张岱年先生之学术代表作,***以“问题解析”形式书写的中国哲学通史,公认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性著作之一。
2.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纷繁复杂的理论问题梳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类,,分别阐述各个重要哲学问题的源流发展,进而探求中国哲学之内在的条理系统。
3.附人名、书篇名索引。
丛书介绍
《张岱年全集》(增订版)为当代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著述的首次完整结集。经家属授权,收入张先生全部专著、论文、译著、自传、书评序跋、授课讲义、随笔札记、书信日记等,其中大量内容为首次面世或此前《全集》、《文集》所未收。各书均搜罗众本详加比对,尽可能依照手稿校勘,并核对引文,更正此前历次出版中的排印错误,力求还原张先生著作原貌。每卷后均编有人名、书篇名索引,部分附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找。
2017年6月首次出版*辑四种,拟出共二十种,将陆续面世。
*辑四种包括:《中国哲学大纲》,撰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张岱年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以重要哲学问题为纲,分专题梳理中国哲学中各个核心问题的发展过程,是***以“问题解析”形式书写的中国哲学通史;《天人五论》,撰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包括《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五篇,探讨哲学的性质、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事物与规律关系、价值标准与道德准则、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而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张先生独创性的“综合创新”“新唯物论”哲学理论体系之集中展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成书于1983年,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专著,涵盖了哲学的性质、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方法、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等各方面,尤为着重介绍了整理史料的方法;《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成书于1987年,是张先生研思探索中国哲学固有概念范畴体系之总结性专著,书中选取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起主导作用的60组概念范畴,如“道”、“气”、“太极”、“知行”等,引证原始文献,逐一详述其内涵及历史演变,以条目形式呈现,体例独特,便于检索。
《中国哲学大纲》是张岱年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性著作之一,完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不同于其他哲学史多依时间顺序论述,本书以哲学问题为纲,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以“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谓,察其条理系统,辨其发展源流”为基本方法,梳理中国古代哲学中各个核心问题的发展过程,并详列相关文献,亦可视为一部中国哲学问题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固有体系及哲学问题研究的开创与典范之作。
本书起初于195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宇同”。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时张先生做了大量修订,加入若干“补录”、“附注”,并改动部分文字,体现了张先生哲学思想的深入发展,此后各本皆以社科本为基础。本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全收为工作本,对校社科本并参校商务本,订正历次排印中产生的文字标点讹误,尽可能还原张先生著作原貌,并对全书引文加以核对,规范体例。新编人名、书篇名索引,以便读者查找。
自序
新序——对于过去中国哲学研究的自我批判
再版序言
序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哲学之区分
三、中国哲学之特色
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部分 宇宙论
引端 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篇 本根论
章 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第二章 道论
第三章 太极阴阳论附五行说
第四章 气论一
第五章 理气论
第六章 唯心论
第七章 气论二
第八章 多元论
本根论综论
第二篇 大化论
章 变易与常则
第二章 反复
第三章 两一
第四章 大化性质
第五章 终始、有无
第六章 坚白、同异
【补录】形神问题简述
大化论综论
第二部分 人生论
引端 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篇 天人关系论
章 人在宇宙中之位置
第二章 天人合一
【补录】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
天人关系论综论
第二篇 人性论
章 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 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第三章 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第四章 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第五章 心之诸说
人性论综论
第三篇 人生理想论
简引 人道与人生理想
章 仁
第二章 兼爱
第三章 无为
第四章 有为
第五章 诚及与天为一
第六章 与理为一
第七章 明心
第八章 践形
人生理想论综论
第四篇 人生问题论
简引 人生问题
章 义与利
第二章 命与非命
第三章 兼与独
第四章 自然与人为
第五章 损与益
第六章 动与静
第七章 欲与理
第八章 情与无情
第九章 人死与不朽
【补录】志功问题简述
人生问题论综论
第三部分 致知论
引端 中国哲学中之致知论
篇 知论
章 知之性质与来源
第二章 知之可能与限度
第三章 真知
知论综论
第二篇 方法论
章 一般方法论
第二章 名与辩
方法论综论
结论 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补遗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自 序
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颇盛,且已有卓然的成绩。但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的书,似乎还没有。此书撰作之初动机,即在弥补这项缺憾。此书内容,主要是将中国哲人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选出,而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之整个的条理系统,亦可以看作一本中国哲学问题史。
作哲学史,当然也有其种种困难,然依人的时代顺序叙述,在纲领组织上,或尚无多少问题。而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之整个系统,则部门之分划,问题之厘别,在在须大费斟酌。更以事属草创,困难尤多。中国哲学本浑融一体,原无区分;而为求清楚明晰,实不得不加以区分,然又须于原来面目无所亏损。此书在问题之抉择与排比、部门之分判与命名上,前后凡更易十余次,仍不能尽惬意。在每一问题下,分述诸家学说,或更不免“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之病,惟自信尚无轻率苟且而已。
关于本书范围,于此当略加解释。本书所谓中国哲学,专指中国系的一般哲学。中国的佛教哲学,虽是中国人的,而实属于印度系,故不在本书范围之内。而一切特殊哲学,如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思想,皆不在本书范围之内。中国古书中,又有不少思想,与哲学有关,而实并非哲学,显著者如汉儒之术数思想,可以说是宗教思想,本书亦皆不加论列。此外中国古书中的科学萌
芽,虽极可珍贵,却不是哲学,本书也一概不述。如此区别哲学与非哲学,实在是以西洋哲学为表准,在现代知识情形下,这是不得不然的。
其次,关于本书的方法,亦当略加说明。我所注重者有四点:
,审其基本倾向 中国哲学研究,应先辨识中国哲学之基本倾向,详言之即中国宇宙论之基本倾向,中国人生论之基本倾向等。如不先对于中国哲学之基本倾向有所认识,必不会深刻了解中国哲学家之学说。举例来说,如不知道中国哲学不作非实在的现象与在现象背后的实在之别,便不能了解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不知道中国大部分哲学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点,则不会了解中国的人生论。基本倾向即是基本假定,有的是明言的,更有的是默认的。默_认的尤须辨识,而亦难辨识。
第二,析其辞命意谓 对于过去哲学中的根本概念之确切意谓,更须加以精密的解析。古人的名词,常一家一谊。其字同,其意谓则大不同。如道,老庄及程朱所谓道,是究竟理则之义;张子及戴东原所谓道,则是宇宙整个变易历程之义。又如性,孟子所谓性,仅指人之所以为人之特殊可能倾向;荀子所谓性,则指生而完具的行为,不论其与禽兽相异与否,惟不包含可能倾向;而宋儒张程所谓性,乃指“极本穷原之性”,实即宇宙本根。又如气,一般人都认为是空虚神秘的字眼,其实乃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观念,与物质的观念相接近。更如神字,易误解:中国哲学中所谓神,非鬼神之神,而是能变之妙用之谊,如因中国哲人多讲所谓神,遂认为有神论,便大谬了。对于中国哲学之根本观念之意谓加以解析,这可以说是解析法(Analytic Method)在中国哲学上的应用。
第三,察其条理系统 冯芝生先生谓中国哲学虽无形式上的系统,而有实质上的系统,实为不刊之至论。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寻出整个中国哲学的条理系统。中国哲学之整个的系统,比每一个哲学家之系统,自然较为广大。每一个哲学家,对于所有的哲学问题,未必全都讨论到。而讲整个中国哲学的系统,则须对于所有哲学家所讨论的一切哲学问题,都予以适当的位置。求中国哲学系统,又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当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
第四,辨其发展源流 发展或历史的观点,是永远有用的;想深切了解一个学说,必须了解其发展历程,考察其原始与流变。而在发展历程之考察中,尤应注意对立者之互转,概念意谓之变迁与转移,分解与融合;问题之发生与发展,起伏及消长;学说之发展与演变,在发展中,相反学说之对转,即学说由演变而转入于其相反:这都是应注意审勘的。考察概念学说之发展与其对立互转,这可以说是辩证法(Dialectical Method)在中国哲学上之应用。
写哲学大纲,不宜多引过去哲学家著作之原文,即是写哲学史,其实也不宜引得太多。然而关于中国哲学,却有一种特殊情形,即是,在现在,中国哲学的研究,尚没有脱离考证的阶段。此所谓考证,是广义的,不只是指史实的考据,而兼指学说的考订。现在讲中国哲学,对于一个哲学家的学说有所诠释,实必须指出证据,实必须“拿证据来”。因此今日讲中国哲学,引哲学家的原文,实不只是引,而亦是证;不是引述,而更是引证。此书引原文处甚多,即由于此。
本书承冯芝生(友兰)先生和张素痴(荫麟)先生各审阅一遍,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特此致谢。
公元一九三七年二月三日 张岱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