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字帖纸包 装: 线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39696
编辑推荐
马氏中山篆体现了一种创新:它是介乎大小篆之间的一种新的篆体形态,笔势多变,内涵丰富;马氏中山篆体现了一种美:它造型瑰丽,亭亭玉立;马氏中山篆体现了一种态度:它是马氏家人天道酬勤、夙夜匪懈的结晶;马氏中山篆体现了一种价值:它对中国文字史、中国文化史具有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为“马氏中山篆”这一书体进行探源,讲述每个字的源头和流变。公元前313年前后,一种与金文、大篆、小篆大异其趣、形体修长优美的文字被镌刻在中山国的方壶、大鼎与圆壶上。大约在公元前307年,这种特殊文字随第四代中山王入土殉葬。公元1977年,沉睡了2280余年的它重见天日: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都灵寿城故址和第四代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镌刻着长篇铭文的方壶、大鼎、圆壶等所谓“中山三器”。1985年,它与马可仲、马歌东父子不期而遇,被倾心研究并命名为“中山篆”。2007年,因一种子承父志坚持了21年的执著,这505个古老文字被引经据典创补演绎为具有书家个体风格的约5000个书法用字,同时被进一步命名为“马氏中山篆”。在穿越了遥远的时空隧道后,至此,它获得了新生。“马氏中山篆”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将中山古国的出土文字引入书法领域,为我国书法天地开拓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极富美感的新书体。
目 录
【序一】郑欣淼 006【序二】阎 纲 008【自序】 010【凡例】 012二画001 匚 015002 勹(一)匀 016003 勹(二)包 019004 勹(三)甸 021005 勹(四)勺 022006 勹(五) 023007 勹(六)勿 025三画008 土 027009 己 029010 女 031四画011 火 032012 心 033013 户 035014 036015 犬 037016 戈 037017 水 039018 牛 040019 欠 041020 化 042021 氏 043022 045五画023 它 047024 主 048025 玉 050026 石 051027 出 052028 用 052029 册 055030 皮 057031 矛 058六画032 羊 059033 060034 062035 亥 063036 老 063037 065038 朱 066039 舌 066040 臼 068041 羽 070七画042 亨 071043 072044 豆 073045 豕 075046 077047 贝 078048 见 080049 豸 081050 攸 082051 身 083052 免 084053 085054 矣 086八画055 087056 长 088057 者 088058 雨 089059 易 090060 虎 091061 朋 092062 隹 094063 卑 095064 金 096065 097九画066 若 098067 099068 曷 099069 100070 眉 101十画071 102十三画090 鼓 124091 罪 125092 佥 126093 会 126十四画094 齐 127095 凤 128十五画096 齿 130097 131十七画098 龟 133十八画099 萨 135100 彝 136【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138【附录二】《马氏中山篆书谱》正误表 140【附录三】马氏中山篆书法作品选 142【后记】一个偶然的传奇/芳草子 152
前 言
序一 郑欣淼马老师的《金石新韵》展览,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业,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场展示,所以我只能谈谈感想。刚才介绍这是一九七七年中山国篆字出土以后,马氏父子开始接触这个新的书体,从学术研究的范畴这应该属於汉字学或古文字学。我对书法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商周时候的甲骨文、钟鼎文。到周平王东迁以后,秦国继承了周代的文字传统,他们称为大篆,比较繁芜。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的石鼓即秦国的十面鼓,现在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就有个石鼓馆,那是很有名的。另外东方的其他国家,他们的文字也都有地方特色,他们的共同点是比较简单。至秦灭六国以后,李斯建议统一文字,以秦国的文字为主,后就形成了小篆。所以,我们看到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来表现的;秦汉以后,隶书就出现了;魏晋以后,正楷又出现了。书法是个发展的过程。当时秦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各国都有属於自己地方文字的特色,而在那个时候,中山国早已灭亡,不复存在。在中国古文字的发展史上,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中山国文字在当代发现以后,马氏父子又认真地进行了研究,但我相信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从学术角度看,也是对中国文字史,对中国文化史的一种研究。所以我认为马先生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另外,马先生开创了『马氏中山篆』。我看了柯文辉先生写的展览说明,说马先生叫这个名字,并不是要标榜自己,主要是为了区分,他是在中山篆五百余字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到五千多个字。柯先生刚才还跟我讲『文责自负』。这些是个人创补的,因此也应认为这是一种艺术创造,是不容易的。而且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家族的事,是一家子几代人干的事,而且是马先生业余的事——他是个文学教授。我由此想到篆字,其实从小篆以后它一直流传下来,具有使用价值。我们知道刻印章都少不了篆体字,包括皇帝的玺印,所以我感到还是需要创造。我想举个例子,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的时候,当时朝廷用的宝玺太多,近五十种,乾隆皇帝是个喜欢做总结的人,他把这些玺印进行整理之后,统一成二十五方,这就是我们知道的二十五宝。它是中国历代王朝所遗存的一套代表皇权的御宝。这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有展览。二十五宝出来以后,是以汉文为主,汉文是有篆文的,满文没有篆怎么办,他就创造了满文的篆体,共三十二种篆体,当然他的二十五宝中有四种没有篆体,因为入关后就没再用。我用这个来说明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也是需要的,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创造的。马先生已经在『中山篆』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造,我想还是会有所发展的。我们其他的书体也是很多,这样的体,那样的体,我想篆体多一些形式也会受社会欢迎,所以这种劳动是会得到社会承认的。我再次向马先生表示祝贺,希望继续努力,取得新的成绩;也向中青社祝贺,有魄力出这套书,把马先生的成果推广到海内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谢谢大家!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在《马氏中山篆书谱》首发式暨马氏中山篆书法展开幕式上的讲话序二 阎纲今天,专为『马氏中山篆书法展览』而来,特意向『马氏中山篆』的主创者马歌东先生当面道喜。史前无字,传说『仓颉造字』,怎么造呢?说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可是,我想,仓颉一个人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很可能,他是个符号的整理者,在整理符号的基础上加以创造、丰富和推广,然后由甲骨、金文而大篆,而小篆,而隶,而楷,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五花八门。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灵寿城址,战国时代的一座王陵里,发现二千二百八十年前『中山国』的『中山文字』。这一被称作『中山篆』的文字,介乎大、小篆之间,不但与此后的小篆迥然不同,即便与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也大其趣。出土的『中山篆』二千四百字,不重者仅五百零五。面对流变特的五百零五,有那么一家人,动心了,默默地打主意:还原,再造!父亲首创,儿子主创,父子伏案,人不堪其忧,子承父业,孜孜不改其乐。儿子将自己高大的身躯蜷缩在不到一尺高的小凳上,伏身单人床边,在狼藉有序的一大堆字海里苦苦地琢磨,心骛八极之上,乞灵神来之笔,贤内芳草子不禁叹惋:『寂寂寥寥扬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自此天涯荆棘路,彳亍独步待儿行。』从父子伏案、子承父业,到夫妻共砚、夙夜匪懈,不知头之既白,整理——抢救——再造——复活,铁砚磨穿三十年,由五百零五个字衍生出新字多达五千个!想象奇特,笔势多变,造型瑰丽,内涵丰富,亭亭玉立,差可乱真。这家人姓马,父亲可仲,儿子歌东,儿媳张芳,同心再造『中山文字』,故名『马氏中山篆』。从书法艺术的开创意义上进行评价,仓颉有后,了不起!二〇一〇年五月,『马氏中山篆』亮相上海世博会。作家莫言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喜事,然国人过度消费它,说莫言获奖『表明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世界意义』。到底抬高还是贬低?按下不表。『马氏中山篆』呢,是不是『具有世界意义』?也不敢说,但它自出机杼,自成一体,自成一家,独步书坛,文字史上独一份,只要你推翻不了它,它就会引来世界的眼球。这是一种耐得寂寞、又极其顽强的创造精神,天道酬勤,『马氏中山篆』新添一体,再造之功,民族之光!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在《马氏中山篆书谱》首发式暨马氏中山篆书法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自序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承蒙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马氏中山篆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陪同一位贵宾浏览,问曰:『为什么「风」「凤」「鹏」三字写成一样了呢?』很感谢这位专家朋友的认真垂览,限於条件,随即作了比较简单的解答,回杭后,又『引经据典』郑重书面答复,得到了满意回应。这篇文字,便是本书篇初稿。(参看本书第九十五则【凤】)通过博客,与网友访客进行答疑切磋,也时有发生,试举一斑:● 【观弈人】马老师,书谱里sa 音名下没看到菩萨的『萨』字,何不收录?习练《心经》常用。 顺致安好!● 【回复】观弈人您好!非常感谢您这位古中山国故都人对马氏中山篆的关心!非常感谢您提出如此具体的问题。我现在愉快地予以回答。鉴於回答较长,就作为《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一篇挂在博客上了。不知能否令您满意?衷心欢迎批评商榷!(参看本书第九十九则【萨】)● 【忘情诗酒】 马教授,您好,近我买了一本《马氏中山篆》学习,但是我有个疑问: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中的『占尽风情向小园』中的『小』字是不是误写成了『少』呢?还是这两个字可以通用呢?我是一位马氏中山篆的初学者,所以不揣浅陋,斗胆向您请教,请您告知。● 【回复】『忘情诗酒』朋友:谢谢您的关注,欢迎您学习马氏中山篆,特别欢迎您学而有疑则问的认真态度。此字没有写错。根据如下:● (1)在中山王陵出土之《兆域图》中,『小大』之『小』写作『少』。仅此一例,尊重中山特点,就可以将『小』写作『少』了。(见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五页)● (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三二四页:『 《兆域图》 「少大」读「小大」。《信阳简》「少大」读「小大」。 《包山简》「少僮」读「小童」。』● (3)《康熙字典》小部,少字条引《正字通》云:『古小、少同。』这样的互动固然令人欣喜,值得珍惜,但迄今为止,所有对话除勉励外,也仅限於答疑解惑,正如随着《作品集》《书谱》相继面世、世博初露、北京首展,马氏中山篆业已多见於媒体,受到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关注,仍未发现我一直期待着的专业碰撞。作为一种首创,它需要的是犀利的批评和真知灼见的斧正,唯此方能茁壮成长。遗憾的是,行世七年,这种可贵的东西一直没有出现,而《书谱》出版前管反复校对,仍惶愧发现有失考、笔误之处。(借此《考辨》一一更正)『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除了寂寥,更多的是隐忧。由是,将这种新书体的生成原理公之於众,即所谓『自证』,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当务之急。自昨春始,分类编排《书谱》五千余书法用字之创补手法为百余例,谨守本真原则,细绎考辨思路,明示斟酌取舍,其是耶?其非耶?使人易於入手,便於判断。一年初稿,半载清誊,缩至百篇。今再审一过,将以付梓。拳拳之心,以期疑之者释,习之者便,爱之者安也。学海深奥,郢人之垩难免,敢祈运斤成风者,则幸甚,愿为之质。著者 二〇一五年端阳节于杭州凡例一、 本书每则标题,开首较大字为标题字,接下稍大字为相关字。标题字,多为部首字(如火、水、金、鹿、鸟)、独体字(如卑、册、主、朱、亥)或构字部件(如、曷、佥、、);相关字,或含相同构字部件可以类及者(如皮字题下彼、陂、坡、波、披等字),或字形相似相近须作辨识比对者(如豕字题下彖、冢、遂等字,用字题下周、贮、甬、甫、庸等字),或中山文字为体、假借、特殊字,需要特别强调者(如鱼字题下吾字,豕字题下重字,女字题下谋字)等。二 、《马氏中山篆书谱》五千余字,不可能也不必要在一本书里逐一考辨,我国汉字多为由构字部件——可谓汉字之族群密码——结撰而成之合体字,本书分类编排具有代表性的构字部件进行考辨,可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本书标题字一百,相关字六百六十六,合计七百六十六字,至于考辨正文则涉及相关字更多。且本书以简洁明了为宗旨,故如石字、金字,虽皆有大量相关字,但因其字形较稳定,构字较规律,不言可自明,故於该则题下未列任何相关字。三、本书重在篆体字形之溯源考辨,不纠缠铭文字音、义的考证,故引用中山文字出处时,不引未经训释之原文,而引以今语释文。如不引为『智为人臣之宜施』,而引为『知为人臣之义也』(第二十三则【它】);不引为『其於人施,宁於』,而引为『与其溺於人也,宁溺於渊』(第八十四则【渊】)。如此则铭文字义及语境读者可一目了然。四、本书在考辨中,除一般常识外,凡引用他人见解,皆注书名及著者姓名,出版社及出版年月等详见【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五、本书引用临摹之古文字,大都是比较了多种文献后择其善而用者,且皆属公共资源,故仅注明其所从出之古器物名称以便读者核对,至於引自何书,则除特殊需要强调者外,一般不予注明。六、此前出版之 《马氏中山篆作品集》《马氏中山篆书谱》中,凡与本书有出入处,请皆以本书为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