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1899
介绍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分析了当前全球投资的新格局
本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集体撰写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新合作》。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郑重提出了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项倡议。*主席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并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其目的并不是要去建立一个实体,而是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是普通伙伴关系的升华,体现出成员之间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包括空间认同、价值观认同,以及对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未来挑战的认同。总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对促进双方发展、促进东南亚、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序001
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001
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与愿景001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涵002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006
三、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因素009
第二节 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与深远意义011
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内涵012
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016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017
一、从国家战略层面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017
二、从不同层面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构020
三、“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026
第二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研究031
节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面临的挑战031
一、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态势032
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面临严峻挑战037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042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重大突破042
二、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全新阶段045
三、海上丝绸之路助推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047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港澳台地区的角色地位049
一、中国香港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势与角色050
二、澳门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角色与路径057
三、中国台湾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必要性与优势064
第三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072
节 东盟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反响072
一、东盟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认知的基本状况073
二、东盟国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征与影响因素079
三、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认同的对策083
第二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建设084
一、“海上丝路”支点建设的基本要点085
二、“海上丝路”支点建设的发展目标088
三、“海上丝路”支点建设的工作机制092
四、东盟支点国家建设095
第三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东盟发展战略的对接100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的对接101
二、“一带一路”与RCEP103
第四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107
节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107
一、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与经济发展108
二、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的现状111
三、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的特点116
第二节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突破的问题118
一、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面临的内部挑战118
二、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面临的外部挑战123
第三节 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的前景和政策建议126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新阶段127
二、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空间巨大131
三、推动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政策建议133
第五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投资及产能合作研究137
节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及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与特点137
一、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及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138
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特点140
第二节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及产能合作需要突破的瓶颈与路径选择143
一、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瓶颈143
二、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路径选择146
第三节 “21世纪海上丝路”与双边投资及产能合作的新空间148
一、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新海上丝路”产业合作149
二、跨境经济园区是产业合作的重要创新载体149
三、构建现代产业分工与协作系统150
四、湄公河流域多元产业体系的全方位合作151
五、绿色产业发展与合作开发151
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151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研究153
节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态势及问题153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态势154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161
第二节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166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主要推动力167
二、中国—东盟FTA升级的基本着力点169
第三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新动力173
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便利化173
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新模式176
三、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机制化179
第七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人文科技合作研究181
节 人文交流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支柱181
一、加强人文交流是推动丝路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182
二、加强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国与东盟互信的重要纽带182
三、加强人文交流可为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供助力183
四、加强人文交流有助于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184
第二节 文化融合助推中国—东盟关系新发展184
一、文化融合是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184
二、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成效显著185
第三节 科技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迈向新高度191
一、科技合作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纽带191
二、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不断呈现新亮点192
第四节 中国—东盟人文科技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197
一、文化交流不均衡现象突出197
二、合作交流层次仍有待提升197
三、合作交流机制亟待完善198
四、文化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增强198
第五节 “海上丝路”为中国—东盟人文与科技合作增添新动力199
一、“海上丝路”建设为中国—东盟人文科技合作创造新机遇199
二、“海上丝路”为深化中国—东盟人文科技合作提供新动力201
参考文献203
后记207
总 序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报告还明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一重大判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的态度和信息,也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既对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加快中国全方位开放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促进世界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发。
“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型全球化发展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缓慢,全球结构性困境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大国经济贸易政策调整,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再次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笔者认为,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发展,到近两年来出现的反对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其背后折射出的图景则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资本转移等带来空心化、实体经济衰退、虚拟经济过热,进而引发发达国家内部出现诸多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同样也是内部出现结构性失衡,且和发达国家之间也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全球化利益分配在一国内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均出现失衡。诸多失衡,本身表明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的全球化的增长逻辑,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的确产生了很多弊端。客观来说,这种失衡及其再平衡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必然结果。但是问题在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随后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这种失衡和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更加严重;危机从外部冲击视角,进一步加剧了不平衡和失衡,也使人们把注意力逐渐转向反思全球化本身。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从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产业分工体系逐渐转向全球价值链分工、产品内分工发展以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垂直化国际分工体系的位置、角色在本质上取决于一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非必然由传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决定。经济全球化内在机制发生的这种变化,既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也造成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失衡。面对全球化发展失衡,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全球发展注入新的公共产品、发展动力、治理手段、治理规则。
在这种现实的困惑和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和新的全球化发展机制,对于推动全球化再平衡、修复失衡以及促进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平衡、普惠和开放的方向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包容性发展新理念,强调推动全球化更加包容和平衡发展。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进步,推动一个更加包容和平衡的全球化新时代。无疑,“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使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增长加快,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化朝着更加健康的目标发展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由此,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动沿线国家地区相互开放发展,融开放于创新发展之中,实现开放与创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为加快创新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开放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权衡:《“一带一路”开辟全球化新纪元》,《经济日报》,2017年5月13日,第8版。在笔者看来,与以往全球化发展和全球化治理机制不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坚持合作共赢,只有合作共赢方可扭转传统全球化的利益失衡,也只有合作共赢,方可体现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性”规律和趋势;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共商共建中的开放与平等的合作方式,因此克服了传统治理机制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性。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真正体现了新型的全球公共产品新趋势和新特征。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受阻,面对全球化发展再平衡和全球化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动和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包容、开放、普惠和平衡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全面开放发展
从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新时代中国开放经济发展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是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对外开放再出发的必然选择。过去40年的发展,开放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十分深刻和重大的影响。从四个特区试验到沿海沿边开放发展,再到保税区开放发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开放经济已经走过了40年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中国开放经济的创新发展不仅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经济自身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源泉。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逐渐与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通行规则对接,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在中国改革创新发展40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面对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和新要求,中国开放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一是中国要从国际经贸规则的遵守者向参与者、制定者转变,通过主动提出新议题、新方案,反映发展中国家新诉求,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应有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推动企业从低成本制造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转变,特别是随着劳动力资源供求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传统产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亟待向依靠创新、升级的新兴产业发展和转型;三是要从以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向全方位参与价值链合作转变,顺应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变化、水平型分工向垂直型分工转变、比较优势向创新竞争优势转变等新趋势,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创新,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营销”“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转型;四是要从东部沿海引领开放向沿海、内陆、延边协同开放转变,推动构建陆海联动开放、东西互济发展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增强开放型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从中国开放性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问题出发,引领中国开放经济升级转型、推动中国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抉择。“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开放经济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要素双向流动与开发战略升级转型;有利于推动对外投资发展,提高中国国际投资影响力,实现投资强国战略,提高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提高贸易竞争力,实现贸易强国战略;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中国成为金融强国,提升中国国际金融地位和影响力;也有利于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开放联动,推动不同地区市场开放、规则对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发展有效衔接,相互开放,有利于为中国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速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联通”,将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迈向更加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将引领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更加公平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的新发展格局,将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与理论体系构建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相比较近几年“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而言,目前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而且,现有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准备还不足以支撑和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的理论问题十分复杂,和许多学科都有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理论创新的思维,从经济学、国际投资、贸易、金融、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等许多学科和领域出发,深入系统地研究“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问题。这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论体系:一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理论依据、国际关系等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另一个是“一带一路”建设对现有的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全球公共产品理论、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一带一路”理论体系研究方面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至少要回答以下若干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拓展问题;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分工理论体系拓展及全球价值链理论问题;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及其拓展问题;
四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金融理论创新及其拓展问题;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投资理论创新及其拓展问题;
六是“一带一路”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理论及其创新问题;
七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创新发展问题;
八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中国家崛起及其与国际体系关系问题;
九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创新问题;
十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及其拓展问题;
十一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拓展问题;
十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理论问题;
十三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援助实践和理论问题;
十四是“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及其理论问题;
十五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及其理论创新问题;
十六是“一带一路”建设与政府和市场关系及其理论创新问题;
十七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经济学前沿发展与创新问题;
十八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经济学前沿发展与创新问题;等等。
以上只是初步考虑的一些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体系问题。应该说,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还会有更多值得从理论上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且,这些理论问题不会是某一个单一学科或者理论,例如仅仅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进行简单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系统工程,必然需要从多个学科甚至交叉学科和理论出发,需要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个过程,既是深入思考和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也是深入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和实践发展为丰富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等重大学科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重大机会。“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一个贡献和智慧,也必然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对人类文明思想及其创新发展提供的一个绝佳机会。我们对此拭目以待,充满信心。
也正是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再加上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喜,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专门组织各研究室组建团队进行集体攻关。对于重大专题进行集体攻关研究,是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一个优良传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决定把2018年集体攻关的主题锁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将整套丛书定名为“‘一带一路’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发挥各研究室专长,分别从金融、贸易、投资、全球治理、大国合作等八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阐述,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自由贸易区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方向》《“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突破》《“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合作新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新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新机制》几部专著。
现在将上述专著呈现给各位读者。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够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研究做出当代学者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权衡
2018年5月4日于中央党校掠燕湖
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郑重提出了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项倡议。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口号,并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正式提出,是我国党和政府对“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实践,既包括“心心相印”“包容开放”“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体,也包括在“讲信修睦”指导下的“合作共赢”(合作共同体),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本章主要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涵与动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因素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意义、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与深远意义,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
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与愿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并不是中国政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20多年深思熟虑产生的宏大发展构想,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的目的主要是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开放思想,加强中国与沿线周边国家投资和产能合作,进一步促进及加强与沿线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这也是中国与东盟关系走向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作为一项全球化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始于中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并以此带动整个世界的繁荣和稳定。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涵
2015年3月28日,正值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期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项重大倡议。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演讲中又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辐射地域广阔,涉及俄蒙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和中东欧5个主要区域约60多个国家,覆盖约44亿人口,2015年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其国际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主要国家除中国外,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埃及等,沿线所包括的6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显示出“一带一路”倡议属于南南合作性质。中国与其中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合作(10 1)、中国—中亚合作(上合组织)、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国是其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过20多年深思熟虑产生的宏大发展思路。在国际上,复兴“丝绸之路”的计划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并得到联合国的积极支持,作为古丝绸之路源头的中国自然很关注。1990年9月,地跨亚欧两大洲,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经过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西止荷兰鹿特丹市,全长10800千米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该条铁路在中国境内全长达4131千米,贯穿东中西部10个省份。建设以这条铁路大干线和沿线各国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中国若干跨省经济区域在内的跨国经济带的构想应运而生。199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复兴丝绸之路”的主张。不过,当时构想的重点是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新构想、新倡议。其重要背景是如今中国已经跨入世界海洋大国之列,正在向海洋强国迈进,这是20世纪90年代所不能比的。
中国地处西太平洋沿岸,拥有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7300多个岛屿。海洋通道对国民经济极为重要:中国近90%外贸进出口货物、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是由海运送达的。另一方面,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海员大国、造船大国和渔业大国。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造船业也已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建设海洋强国”已被列为国家发展重点,写进中共十八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原先的“一带”扩大到现在的“一带一路”,这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带一路”在地形上分为陆路和海路两部分。陆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根据《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三条: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两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前者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而进,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区域,沿线包括20多个国家,覆盖约26亿人口。其特点是以东盟和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带动南亚地区,并辐射至中东、东非和欧洲,目前规划要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未来有可能建立南海—印度洋海上经济合作走廊。后者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后一条南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是《愿景与行动》公布时增加的,显示了中国加强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访问了斐济,并与同中国建交的8个南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深化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关系。“一带一路”均以中国为起点,主要部分都在亚洲,两者在南亚交汇,构成海陆互补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比喻的,是“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
无论是“一带”还是“一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经济走廊,陆路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路则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这些国际走廊和通道终将形成区域产业合作带和由道路辐射带动形成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体系。“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经济走廊包括: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国—巴基斯坦、孟中印(度)缅共6条。
《愿景与行动》提出“五通”作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加强沿线各国间的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其中国际通道建设是重中之重;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等;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包括深化金融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等;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及妇女交往,为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国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在合作机制上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双边、多边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CSCO)、中国—东盟“10 1”、亚太经合组织(CAPEC)、亚欧会议(CASEIVI)、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加强相关国家之间的沟通。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史无前例的恢宏工程,其实施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可使用的资金除丝绸之路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欧亚合作基金、亚洲区域专项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之外,还有令人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资金。亚投行由中国倡议筹建,拥有57个创始成员国,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亚投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中国将负责提供其中的297.8亿美元,各国根据GDP总量及平价购买指数确定持股比例,其中亚洲国家持股75%、域外国家持股25%。亚投行是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平台。此外,中国不少地方政府也已开始设立“一带一路”基金,如福州市政府在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金、广东省政府也在筹划同样的基金。据中金公司初步估计,未来1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打造陆上和海上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先行官,以建设融资平台为保障,以开展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平等互利、共商共建为推动方式,利用现有的各种机制来实施,终目标是实现亚洲腾飞,建成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纯粹的国内发展倡议,而是一项面向世界,且主要面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倡议,是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重要而宏大的倡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开放思想
从政治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首先传达的是中国的和平理念和开放思想。绵延两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和平、开放、包容的理念。这些理念也正是当前中国政府所秉承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走向民族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和日益庞大的体量难免有些担心。为此,中国决心借助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向周边国家表明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非威胁。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发展机遇,同参与的各国分享发展成果,构建更广阔领域的互利共赢关系;传承千百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传统,并加以提升和创新,为中国今天的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尊重和使用已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不搞封闭性集团,不针对第三方,沿线国家自愿参加,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二) 加强与沿线周边国家投资和产能合作
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恢宏盖世的庞大工程,是中国转移产能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从中国接纳产业转移的便捷渠道。当前,中国积累了基础设施行业的巨大产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制造、风电设备、建材等产业技术和产能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和强大,中国要输出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这有利于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转型,而这些产能又契合了周边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利于其经济发展。中国在造船,建筑港口、码头、桥梁、公路、铁路,铺设管道、电网等方面,技术先进,尤其是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技术。中国建筑公司对外承包工程历史长久,经验丰富。这些物质资源和技术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就近接纳中国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自2014年起,中国已从资本吸收国转为资本输出国。“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的投资额只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7%左右,而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额则只相当于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7%左右,这反映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中国的投资对象,还有很大的投资增长潜力,中国企业大有可为。同时,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吸收中国企业的投资也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三) 促进及加强与沿线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单纯是运输通道的建设,它还包括经济、技术、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活动。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各国兴起学习汉语的风潮,孔子学院遍及全球。中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电视剧、书籍和艺术的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的著名大学在东南亚国家开办分校,少林寺出国建寺,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的输出,但这些仅仅是开始,还远远不够。“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文化产业源源不断输出的过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将随其不断扩大。同样,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也会被引进中国,得到传播。这将有利于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文化互鉴,促进彼此了解,大大减少相互之间的文化歧见。另外,随着“一带一路”交通上的互联互通,旅游业将大大发展,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人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亚洲共同体的建立。
(四) 中国与东盟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与东盟国家利益交融不断深化,相互合作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伴随中国睦邻、富邻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国家开始分享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于是,在本国经济获利的现实面前,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保持积极的欢迎态度,逐步把中国的发展强大视为自身发展的机会:“中国崛起是个机会而不是威胁,新加坡必须充分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机会。”“世界各国不应把中国崛起视为威胁,而应把握机遇,马来西亚就是中国崛起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市场可以看作是菲律宾商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21世纪的中国对于泰国来说,将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正在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中国可以为泰国提供大量的经济交流的机会和好处,可以为泰国的原材料、农产品和工业品提供巨大市场。”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同处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双方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进一步加强合作,将激发更大的正能量,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五) 中国与东盟关系走向新阶段的需要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成为更佳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128个国家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增长较快的主要出口市场、被看好的投资目的地、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尤其是中国与周边邻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在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主要进行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东盟国家也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盟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利益空间。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货物贸易和投资领域,而且双方的合作正朝多元化拓展,科技合作、旅游合作、资源开发合作、农业合作、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都使得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意味着东盟与中国的利益互补走上制度化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使得东盟国家得到较大收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审时度势,持续增强政治互信,不断加速深化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作,双边合作机制日益健全完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