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12354
编辑推荐
2016年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5周年,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宣传部为纪念这个历史时刻,将从此前民盟文化论坛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汇集成册一方面是追忆民盟先贤,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文化发展。由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主编的《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民盟上海市委文化论坛论文集)(精)》内容主要来自民盟上海市委从2010年至2016年所举办的民盟文化论坛,主要分为“民盟先贤与文化自觉”和“多党合作与文化自信”两个主题。
目 录
在“‘文化自主’——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论坛上的讲话(代序言) 于信汇
2010年“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论坛
写在费老百年诞辰 蒋树声
行行重行行——追忆费孝通来沪往事 张圣坤
费老与民盟参政议政——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 郑惠强
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 李友梅
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 马驰
费孝通与中国的民族识别 章义和
费孝通的民主宪政主张与追求——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殷啸虎
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 沈关宝
差序格局•学术反思•文化自觉——试论费孝通学术、思想演变的三境界 郑乐平
义理之差序抑或私己之差序:儒家文化与差序格局 徐连明 殷辂
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论框架—— 解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蒋连华
再读“志在富民” 秦钠
2011年“多党合作”论坛
同心同德创伟业同向同行谱新篇——在“中共与民盟合作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郑惠强
通力合作的70年:与中共合作中民盟参政议政的回顾与前瞻 陈俊
同心同行追求中国民主 杨爱珍
梁漱溟与中国共产党土地理论的异与同 徐连明 赵静
1946—1949年:中共与民盟在沪合作及经验研究 王海波
政治认同的构建——浅论民盟与中共在建国初的合作 方研翔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沈志远 施恬逸
从李公朴日记透视他的民主思想与政治品格 吴海勇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共在舆论宣传上的合作及启示 方宁 朱红锋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共合作方式的演变与启示 王云飞
民盟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沈建中
学者爱国,终生不渝——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 陈雷
2012年“文化自觉”论坛
统战文化与价值共识 蒋连华 许家鹏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对“文化自觉”的一些断想 马驰
宗教与建构一个好社会的思考 范丽珠 陈纳
“文化自觉”理论是对今日中国的重要贡献 章义和
传统文化缺位与当代社会三重危机 陈占彪
关于“文化自觉”的若干关键词 厉震林
“文化自觉”的历史追索与现时演绎 邱文平
美国汉学的成功之道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吴原元
从出版人王云五看“文化自觉” 陈雷
从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看其对天下大同的愿景 商志刚
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塑造 方研翔
文化科技支撑促进文化建设与繁荣 吴永和
2013年“文化自省”论坛
中国文化的大觉者——纪念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 谢遐龄
历史地、辩证地审视梁漱溟的思想遗产——兼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马驰
民国时期梁漱溟对宪政问题的认识 章义和
文仪天下的文化姿态 厉震林
梁漱溟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王海波
“重建中国价值”是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之道 陈占彪
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念对中国宗教问题之反思与借鉴 邱文平
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文化使命——关于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吴原元
民盟往哪里去?——梁漱溟先生的未竟之言 方研翔
梁漱溟对人生问题的文化探索 刘友梅
文化危机与教育使命: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刘静
2014年“文化自信”论坛
仁者、文化、素养、人格——文化自信需纯净消污 吉永华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课题组
交流互鉴与文化自信 章义和
论中国文化的“养生法” 厉震林
良性政府治理怎样发挥作用?——从地理、文化、历史渊源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赵红军
钱端升民主法制思想追忆 陈俊
论中国人的信仰——兼与赵启正先生商榷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化信仰的问题 蔡建敏
文化自信根本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原则和基本路径 蒋连华
略论张申府的文化建设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吴原元
在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卷化问题初探 范志海
胡琵琶或乐以载道: 漫议西方传统音乐的“文化附加值” 伍维曦
未来的风色: 现代语境下的戏曲动向 刘恩平
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救世论刍议 商志刚
史良法律思想及对现时司法改革的参考意义 周忆
浅谈“文化自觉”的路径寻找——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陈雷
对张君劢的《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一书的若干考察 郑昱
2015年“文化自主”论坛
从一场美学争鸣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马驰
梁漱溟与《光明报》 章义和
论金岳霖的“方法”和“活法” 厉震林
民族复兴与文化自立 郭晓东
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式研究 蒋连华
说说民青和民盟的关系 王海波
从政治主张及其行动看抗战时期民盟与中共的协商合作 陈俊
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随想 吴原元
融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新常态” 邱文平
500年前中国先贤的回声: 国人道德良知之天问和法治之解 蔡建敏
千年戏曲如何“先行” 刘恩平
“魁阁精神”的启示 商志刚
亦政亦学: 抗战时期的西南文化研究会 尹宗云
战争环境与民盟组织形态的变迁——从“联邦式政党”到“单一型政党” 郝诗楠
冤狱赔偿运动与沈钧儒 周忆
梁漱溟: 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
“以文字作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利器”——“九一八事变”后胡愈之的抗日救亡活动 郑昱
2010年“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论坛
写在费老百年诞辰 蒋树声
行行重行行——追忆费孝通来沪往事 张圣坤
费老与民盟参政议政——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 郑惠强
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 李友梅
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 马驰
费孝通与中国的民族识别 章义和
费孝通的民主宪政主张与追求——读《民主•宪法•人权》有感 殷啸虎
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 沈关宝
差序格局•学术反思•文化自觉——试论费孝通学术、思想演变的三境界 郑乐平
义理之差序抑或私己之差序:儒家文化与差序格局 徐连明 殷辂
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理论框架—— 解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蒋连华
再读“志在富民” 秦钠
2011年“多党合作”论坛
同心同德创伟业同向同行谱新篇——在“中共与民盟合作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郑惠强
通力合作的70年:与中共合作中民盟参政议政的回顾与前瞻 陈俊
同心同行追求中国民主 杨爱珍
梁漱溟与中国共产党土地理论的异与同 徐连明 赵静
1946—1949年:中共与民盟在沪合作及经验研究 王海波
政治认同的构建——浅论民盟与中共在建国初的合作 方研翔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沈志远 施恬逸
从李公朴日记透视他的民主思想与政治品格 吴海勇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共在舆论宣传上的合作及启示 方宁 朱红锋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共合作方式的演变与启示 王云飞
民盟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沈建中
学者爱国,终生不渝——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 陈雷
2012年“文化自觉”论坛
统战文化与价值共识 蒋连华 许家鹏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对“文化自觉”的一些断想 马驰
宗教与建构一个好社会的思考 范丽珠 陈纳
“文化自觉”理论是对今日中国的重要贡献 章义和
传统文化缺位与当代社会三重危机 陈占彪
关于“文化自觉”的若干关键词 厉震林
“文化自觉”的历史追索与现时演绎 邱文平
美国汉学的成功之道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吴原元
从出版人王云五看“文化自觉” 陈雷
从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看其对天下大同的愿景 商志刚
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塑造 方研翔
文化科技支撑促进文化建设与繁荣 吴永和
2013年“文化自省”论坛
中国文化的大觉者——纪念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 谢遐龄
历史地、辩证地审视梁漱溟的思想遗产——兼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马驰
民国时期梁漱溟对宪政问题的认识 章义和
文仪天下的文化姿态 厉震林
梁漱溟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王海波
“重建中国价值”是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之道 陈占彪
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念对中国宗教问题之反思与借鉴 邱文平
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文化使命——关于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吴原元
民盟往哪里去?——梁漱溟先生的未竟之言 方研翔
梁漱溟对人生问题的文化探索 刘友梅
文化危机与教育使命: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刘静
2014年“文化自信”论坛
仁者、文化、素养、人格——文化自信需纯净消污 吉永华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课题组
交流互鉴与文化自信 章义和
论中国文化的“养生法” 厉震林
良性政府治理怎样发挥作用?——从地理、文化、历史渊源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赵红军
钱端升民主法制思想追忆 陈俊
论中国人的信仰——兼与赵启正先生商榷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化信仰的问题 蔡建敏
文化自信根本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原则和基本路径 蒋连华
略论张申府的文化建设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吴原元
在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卷化问题初探 范志海
胡琵琶或乐以载道: 漫议西方传统音乐的“文化附加值” 伍维曦
未来的风色: 现代语境下的戏曲动向 刘恩平
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救世论刍议 商志刚
史良法律思想及对现时司法改革的参考意义 周忆
浅谈“文化自觉”的路径寻找——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陈雷
对张君劢的《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一书的若干考察 郑昱
2015年“文化自主”论坛
从一场美学争鸣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马驰
梁漱溟与《光明报》 章义和
论金岳霖的“方法”和“活法” 厉震林
民族复兴与文化自立 郭晓东
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式研究 蒋连华
说说民青和民盟的关系 王海波
从政治主张及其行动看抗战时期民盟与中共的协商合作 陈俊
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随想 吴原元
融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新常态” 邱文平
500年前中国先贤的回声: 国人道德良知之天问和法治之解 蔡建敏
千年戏曲如何“先行” 刘恩平
“魁阁精神”的启示 商志刚
亦政亦学: 抗战时期的西南文化研究会 尹宗云
战争环境与民盟组织形态的变迁——从“联邦式政党”到“单一型政党” 郝诗楠
冤狱赔偿运动与沈钧儒 周忆
梁漱溟: 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
“以文字作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利器”——“九一八事变”后胡愈之的抗日救亡活动 郑昱
前 言
尊敬的张平副主席、郑惠强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相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文化自主’——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论坛。首先,我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向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张平先生,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先生、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曲伟女士,以及民盟中央、民盟上海市委与其他高校等单位出席论坛的领导、学者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要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准确把握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民盟自成立至今,涌现了多位具有影响力的世纪人物,张澜、黄炎培、闻一多、史良、费孝通等民盟先贤,对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做了很好的诠释。在我国大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民盟中央与上海社科院成立合作中心,并与民盟上海市委每年举办论坛,今年选择“文化自主——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作为论坛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与会专家们的讨论,将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视野深入探讨文化自主的价值内涵与发展途径,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推动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相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文化自主’——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论坛。首先,我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向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张平先生,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先生、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曲伟女士,以及民盟中央、民盟上海市委与其他高校等单位出席论坛的领导、学者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要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准确把握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民盟自成立至今,涌现了多位具有影响力的世纪人物,张澜、黄炎培、闻一多、史良、费孝通等民盟先贤,对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做了很好的诠释。在我国大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民盟中央与上海社科院成立合作中心,并与民盟上海市委每年举办论坛,今年选择“文化自主——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作为论坛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与会专家们的讨论,将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视野深入探讨文化自主的价值内涵与发展途径,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推动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