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57127
1.当抑郁降临,坏情绪张开血盆大口,看一对小情侣如何见招拆招,逃出生天?小妞文学代表作品,带来治愈与希望的勇气之书。
2.《你好,抑郁》是作者根据其真实经历创作的虚构作品。直面情绪困境,关照颓废青年。该连载“男友说我得了抑郁症”
初发表于豆瓣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受到高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式深受村上春树影响,其日式的语言风格、对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还原,让读者跟随她的笔触,展开一段充满惊奇的心灵探险。
3.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著名编剧石钟山品质推荐,万千网友口碑保证。让人感同身受,含泪微笑。
“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可我还是开心不起来。你问我原因——我也不知道。”
有一天你喜怒无常,有一天你无法自控,有一天你悲观厌世,对人生突然充满绝望,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男友还雪上加霜地宣布,你这是得了抑郁症。
钟西西和男友冷小星正面临着这种意料之外又从未经历的生活突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以前没有机会了解的事情,也逐渐发现了一些只有情绪抑郁之后,才能体察到的人生况味与惊喜。
抑郁带来痛苦,也产生灵感,它是心理问题,也是人生症状。我们接受它,然后战胜它。
“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和我一样的人,在某个时候遭遇人生的低谷,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感到很绝望。如果我的故事能鼓舞他们,让他们获得温暖,这样就够了。”——作者许莎莎
章
为什么是抑郁症
1. 我
2. 如果这都不算抑郁症
3. 抑郁症是什么?
4. 蓝色的摄魂怪
第二章
心疾与身疾
1. 打着游戏跑医院
2. 天地阴阳之气
3. 生与死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
1. 我的朋友周轻云
2. 隐形的生活
3. 温柔对待自己爱的人
第四章
跑步与幸福
1. 邂逅村上春树
2. 大森林
3. 爱情心理学
4. 心理咨询和关于“放弃”
第五章
终回的说走就走
1. 青色的岛屿
2. 我和爸爸
3. 大结局
附录
后记
为什么是抑郁症
北京11月初的某一天,我从一夜不停的稀奇古怪的梦中醒来,朦朦眬眬还没完全清醒的当儿,初冬时分暖气还没来的冰冷就扑面而来。除了被子里还残存着我的体温带来的一点儿暧气,整个房子都笼罩在一种阴沉、孤独、不安的氛围之中。
我的直觉告诉我,男友果不其然已经在我熟睡时上班走了。用我的话说这叫“不告而别”和“离我而去”。他大概怕我又纠缠着不让他走,所以早早躲开了。一想到这里,我的小心脏里就有一股气“油然而生”。不知为什么,别人生气都是气从肚子里往脑门冲,可我生气的时候却觉得是整个气在我的心脏里搅动不停。
“你的身体感受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让人难以理解。”男友曾经这么评价过我。一直以来,他对我所描述的每天持续出现的各种身体感受除了感到莫名其妙和难以理解,心态上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创新”了。每当我或温柔,或粗暴,或掩面而泣,或气若游丝地跟他说“我难受”时,他都用一种见到奇怪动物时的眼神望着我。这有时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从深山老林贸然闯进都市里来的——“怪物”。
好,就让我来谈谈我这个奇特的人吧:
钟西西,女,二十五岁,北京中关村海淀桥某大学中文系在读研究生。几天前被男友宣布得了抑郁症。
没错,我二十五岁了,还未毕业就得了抑郁症。
一般而言,中国的孩子在十八岁时进入大学学习,本科四年,拿到学士学位时是二十二岁。有人在这个时候转入社会开始磨炼自己,很不幸的,我属于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勇气踏入社会的另一个庞大群体。于是又欣欣然参加保研考试,继续躲在校园中当所谓的“学院派”,还一副喜滋滋的嘴脸。实践性的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律、新闻之流,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是两年,学生拿到硕士学位时二十四岁,尚可意气风发。很不幸的,我所在的中文系,同哲学、历史、考古、物理、数学等专业一起,同属传统悠久的基础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是三年,正常毕业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是二十五岁。可为什么我已经二十五岁了还在读硕士呢?
从上面的逻辑推理来看,肯定是因为我没能正常毕业……
我的确没能正常毕业。因为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怀揣着对欧美先进国家的憧憬和继承家族传统的理想申请了赴欧洲的交流项目。所谓继承家族传统,指的是我的家长,从爷爷开始,均工作在祖国外交事业的前线。而身为长孙女的我(由于我爸是他们那一辈家里的男性,我也就迫不得已成为了的“长孙女”),在进入高中之后,就不断地听到、看到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及还在工作的爸爸对于各种亲戚、朋友孩子留学的称赞、艳羡,以及转过头来对我的愤怒和碎碎念。碎碎念,碎碎念,念到我耳根生茧,从理直气壮地说学中文不必出国,到受到各种美剧“毒害”,觉得其实出去看看也不错。于是终于在一番折腾之后,我拿到了赴欧洲交流项目的offer(录取通知书)。
总结起来,此前若干年,也就是在六年的学院生涯中,我虽然时常感到百无聊赖、略显虚无,有时会对生活、对理想产生怀疑,比如:我究竟为什么每天要读那么多讲各种理论的书,这和真正的文学、真正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既然解构主义者认为社会中的既定模式和结构都是由
“话语”构成的,那么具体的行动还有什么意义?我每天做的研究除了对学术圈这么少数的几个人有意义,与其他的大部分人有关系吗?既然历史无法被百分之一百地还原,那为什么每个人都还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还原?不过,在怀疑的同时我还是对日常的生活本身有一种信心,大概是因为生活并没有在偏离我想象的目标轨道运转。我想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大概是:毕业之后找一份跟文字有关的工作,不愁温饱。有喜欢的音乐会就去听听,有喜欢的讲座就去坐坐,夏天的傍晚在路边小餐馆的露天位子上喝喝啤酒、吃吃烤串,写写诗,然后结婚生子,过完人人都会经历的平庸的一辈子。每当想到这个结尾,我就惆怅起来。大学期间,我的本质是十分胆小、十分谨慎。我从不把时间集中地花费到任何事情上面:学术、文学、英语、实习,一切的一切。我怕自己看错了,徒然浪费光阴。也怕什么东西浸入太深,难免染上各种各样的思维“积习”,有“走火入魔”的倾向。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这种人生观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却仍然是另一种虚度,因为什么都不深入去做,有时候就等于什么都没太做,各个方向都走了几步,然后又回到了原点。
我也很想为生活,特别是为青春找找刺激,找找人生的意义,找找成就感。
所以,当我接到出国项目的offer时,突然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觉得我这一辈子终于算是做了一件稍微有点儿意义的事儿了。至少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儿。我想象着外国自由的空气,古老而有底蕴的建筑。有点儿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生活还不算太糟。为了庆祝我的大功告成,我甚至还报了一个法语班,准备学一门新的语言。那时,我根本预计不到:生活不存在任何的既定性,而你想象不到的情节却接踵而至。
然而,从那时起,一切都起了变化。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所经历的转折,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因为就在暑期的法语班上,我认识了我的男朋友——冷小星。
一年半之后,他宣布我得了抑郁症。
推荐给心情不好的同学看。看到别人那么倒霉,你心里总该高兴点儿吧。——路金波(果麦文化创始人兼CEO)
如果没有遇到低谷,人就不会成长。年轻人总有迷茫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本心。——石钟山(作家,编剧)
读到一直哭。我非常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就好像骨头磨到骨头一样的相处和爱,还有长大。——Scallet
总能被里面的一些字句触动内心,会在生活中突然想到,并让我重新打开这个故事去阅读。——再见天南星
虽然主人公被描写得张牙舞爪,看似不可理喻,可我看到的明明是一个很温柔的孩子。其实我也同主人公一样,在生活中总是给自己画上条条框框,这个事实让我一直处在伤心和恐惧里。谢谢这本书让我有勇气丢掉那些框架,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Amber_yt
用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好几次崩溃大哭。很治愈,谢谢。——袁小安
后记
先说两件我经历过的事:
毕业前我在一家出版社实习,每个月都有“评书会”,由营销部门给大家介绍近出版社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重点书。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营销中心的主任在分析了上一个月图书市场的综合排名之后,说:“实际上你看现在不同种类的畅销书,不管它是经管类的、心理自助类的、文学类的、时尚类的、人物传记类的,它其实都在讲一个事儿,那就是‘成功学’。人怎么样才能成功,获得心理和物质上的满足,能幸福。所有的畅销书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不同的‘成功方法’,因为人人都喜欢看‘成功学’。”我当时觉得他说得特对,一下子就概括了所有畅销书的畅销原因。
第二件事是近发生的:我爷爷八十岁了,近略微有点情绪不佳。他的腰和腿脚经常不舒服,不太能出去多走,而我奶奶经常忙于家务,疏于和爷爷进行沟通交流,爷爷只能每天看电视,感觉他有点消极。后来我想应该多抽一些时间陪他们去公园走走,但是因为爷爷、奶奶腿脚都不是特别灵便,所以我想找那种有电瓶车的公园,这样他们走累了可以坐车逛公园,省得总是推轮椅去,他们都不爱坐。可惜的是,我上网查了很久,发现北京只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朝阳公园有这种电瓶车,两个公园离爷爷家都不算特别近,很难常常去。我也想过带爷爷、奶奶去看电影,可惜的是,放眼望去根本没有适合他们看的内容,只得作罢。我的爷爷原来是个外交官,本来是个谈笑自得的人,但我现在却能深深地感觉到他的孤独,可在这个城市里,我找不到能令他开心的地方;在当今的文化里,我找不到能令他畅快的戏码;在这个社会里,我也找不到对这些孤独人群的关注。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这么多人关注成功、这么多人想成功,也许有些人千方百计地要去成功,那么那些不成功的人怎么办呢?我当然不是说成功不好,人有理想,去奋斗、努力当然是好的,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正在沉默的痛苦中的人,他们甚至连想想成功这件事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连生活下去都很难。我说的这种痛苦并不仅仅指的是贫穷、残疾这些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想到的困境,还有莫名其妙的病痛、年华老去所带来的各方面的退化、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以及心理疾病等各种或多或少、难以言说、不被理解和认可的绝望。每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的某一个时刻,都很可能会遭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遇见得早,有些人晚。有些人很幸运,能从困难中走出来,有些人则陷入泥沼久久无法摆脱。我想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所以我写了这个小故事《男友说我得了抑郁症》。
我的故事不一定算典型,相比于其他人的经历来说,这个故事也许只能算作是一个“青春的伤痕”,但我想借由这个故事分享出去的是: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虽然有绝望的时刻,有不被理解和孤独的时刻,但我们仍得活下去、不能放弃。另外这个故事还涉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在摸爬滚打中想通和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的经验。
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回想起我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那是去年快要到冬天的时候,我毕业不久,刚刚被一家所谓的“创业公司”以非常奇葩的理由(就因为我向公司大Boss建议,不要让员工在刚装修完不久,甲醛还超标的办公室工作)辞退,随即成了待业青年。在找下一份工作的间歇,我发现豆瓣阅读新开了连载专区,就在想我能不能把自己的作品放上来。那时我身体的不舒服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情绪常常游走于崩溃的边缘。我感到郁闷,压力不可纾解,与男友的关系也十分紧张。我甚至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痛苦连对家人也不想说。那时促使我还愿意书写的动力是那么多年自己没有中断创作的习惯,以及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与我一样,需要被关爱、被理解、被启迪的人。这个写作本身对我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因为通过重述故事,我自然而然地想通了很多道理。我感到幸运的是,后我完成了这本书,尽管中间有很多次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要放弃,但我毕竟坚持了下来,对此我非常感恩。因为这篇连载,很多情绪不佳和身体不适的读者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咨询,在帮助他们、分享自己经历的过程中,也让我深深感到自己是何其幸运,虽然遇到生活中的困境,但身边的人一直在鼓励我,没有放弃我,这使我遇到的问题也在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想跟读者们分享的,那就是我觉得: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不需要苛求他人,更不需要苛求自己。与其抱怨人和事,不如自己修养身心,随心所欲不逾矩,好好生活下去。还有就是:有时候胆大比畏首畏尾要好。
后我要感谢豆瓣连载给了我这个平台,以及在连载的过程中,编辑们为这个连载所做的一些工作。我要感谢有超过一万的读者一直以来对我的作品的支持和关注,因为有你们,我才能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写,重拾写作的美好。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男友对我写作事业的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后我要谢谢我的母校母系(就不直接说全名了,怪不好意思的)P大中文系在八年的时光里将文学深深刻入我的人生轨迹之中,使我以后无论甘苦,至少有它相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