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4737
编辑推荐
本书是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导下开展的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调查研究的成果结晶。本书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以小见大,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性。
内容简介
本书秉持的视角是,对流动儿童问题进行多维度和全生命周期的审视。具体方法是从流动儿童所生存的特定空间——城中村入手,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希望通过对其全生命周期的透视,来探索当前中国城市化大潮中流动儿童的生活轨迹和社会融合状况,以及他们对城市、社会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目 录
章 导 论…………………………………………………… 1一、被忽视的一代………………………………………………………… 1二、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研究综述……………………………………… 5三、代际传递和生命历程的视角…………………………………………12四、研究方法………………………………………………………………21五、研究局限 … …………………………………………………………24第二章 户籍制度………………………………………………… 26一、户籍制度探源…………………………………………………………26二、户籍制度下的流动儿童………………………………………………31三、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36第三章 城中村…………………………………………………… 40一、地理概况及历史发展…………………………………………………41二、人口……………………………………………………………………43三、船房社区的居民收入和社会分层……………………………………49四、耕地及住宅建设………………………………………………………52五、经济发展………………………………………………………………55六、公共服务………………………………………………………………60七、社区的监控和管理……………………………………………………62八、四元社区………………………………………………………………63九、流动人口的栖息地……………………………………………………652 被忽视的一代: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调查研究第四章 代际传递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 ………………… 67一、代际传递的理论………………………………………………………67二、船房社区社会不融合的代际传递……………………………………71三、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代际传递的因素……………………………91第五章 流动儿童的父辈………………………………………… 93一、离乡进城: 流动的贫困… …………………………………………93二、父辈的社会现状………………………………………………………97三、父辈的流动和承替………………………………………………… 111四、父辈与城市的社会交往…………………………………………… 112五、影响父辈社会融合的因素………………………………………… 114第六章 营养与卫生…………………………………………… 119一、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119二、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的研究………………………………………… 122三、船房流动儿童的营养与健康……………………………………… 124四、影响流动儿童营养和健康的因素………………………………… 129第七章 早期养育……………………………………………… 134一、早期养育的重要性………………………………………………… 134二、船房流动婴幼儿的早期养育现状………………………………… 137三、影响流动儿童早期养育的因素…………………………………… 153第八章 学前教育……………………………………………… 156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56二、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研究综述……………………………………… 160三、船房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需求及现状…………………………… 161四、影响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的因素…………………………………… 176目 录3第九章 义务阶段教育………………………………………… 178一、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公平…………………………………… 178二、教育公平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研究综述……………………… 180三、船房社区流动学龄儿童的基本状况……………………………… 182四、教育机会: 船房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 192五、教育质量: 公办学校优于民办学校… ………………………… 197六、未来期望、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 201七、影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融合的因素……………………………… 209第十章 义务阶段后教育……………………………………… 211一、昆明市流动儿童异地中考政策现状……………………………… 211二、船房流动儿童的初中后阶段教育………………………………… 213三、影响流动儿童义务阶段后教育融合的因素……………………… 228第十一章 职业发展…………………………………………… 230一、职业与社会流动…………………………………………………… 230二、船房流动青少年的就业…………………………………………… 232三、流动青少年的犯罪………………………………………………… 243第十二章 流动儿童治理……………………………………… 251一、流动儿童的“看护人”: 家庭… ……………………………… 251二、流动儿童的“看护人”: 社区… ……………………………… 255三、流动儿童的“看护人”: 政府… ……………………………… 261四、流动儿童的“看护人”: 市场… ……………………………… 263五、发展型流动儿童治理机制………………………………………… 266第十三章 船房实验…………………………………………… 269一、理念和缘起………………………………………………………… 2694 被忽视的一代: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调查研究二、实验的开展………………………………………………………… 271三、实验项目的效果…………………………………………………… 283四、实验存在的问题…………………………………………………… 288第十四章 流动儿童的命运与政策选择……………………… 291一、流动儿童的三种命运……………………………………………… 292二、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国际经验…………………………………… 293三、实现权利和人的发展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 304参考文献………………………………………………………… 310附录……………………………………………………………… 321附录1:船房流动人口调查问卷……………………………………………… 321附录2:0~3岁早期养育问卷………………………………………………… 329附录3:船房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调查问卷(针对6~18岁在校学生)…… 350附录4:“社区青少年工作站”研究调查表………………………………… 356附录5:“流动青少年工作站”项目绩效评估居民调查问卷……………… 363附录6:流动的“蒲公英”——船房社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调查案例… … 369附录7:船房公益幼儿园走访报告…………………………………………… 387附录8:船房社区流动人口青少年采访问卷实录(2011年9月)… ……………394附录9:船房社区妈妈学校走访报告项目…………………………………… 417
在线试读
“单亲”妈妈和孩子
袁ZHY,女,汉族,1976 年生,小学,已婚,有1 子1 女,户籍为云南红河。初次遇到她时,她的孩子正在生病发烧,吃了些药,但依然很难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儿子上幼儿园。她在社区里打扫卫生,一个月可挣700 多元。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屋子里,光线昏暗,床铺、桌椅、衣物和炊具都挤在屋里,做饭、孩子写作业和睡觉也都在这里。房租月均300 多元,水电100 多元,孩子上幼儿园300 多元,再加上全家人的吃喝,一个月的开销要1000 多元。孩子的爸爸在红河做包工程,几个月回来一次,给她们母子带一些钱。袁和孩子的父亲是在外面打工时认识的,觉得人不错,就在一起了。袁ZHY 说,之所以带孩子来船房,是因为城里的教育好一些。孩子在老家上学很苦。老家的学校离家有几里地,隔着一条大河,一下雨就涨水。女儿有两次掉进了河里,幸亏有好心人搭救,否则就再也见不到了。袁ZHY 的老家是贵州盘县,家里有兄弟姐妹5 个。大姐因病故去了,哥哥和弟弟都因为贩毒被抓起来判了刑。在老家的村子里,许多人都走这条路。村里还有许多人放高利贷,哪家还不起,就让哪家的小孩去贩毒。她讨厌老家村里的人,这也是她出来的重要原因。谈着谈着,她和我们逐渐熟了起来,甚至告诉我们,其实她的丈夫已经在红河那边又有了女人,现在只是偶尔回来一次,给些钱。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和孩子们生活。她每天都得去工作,周六也不休息。她希望孩子们能好好上学,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
在厂子里玩耍的孩子
浦HT,3 岁,男孩,现在就读于小龙人幼儿园。他还有一个哥哥,7 岁,也在小龙人幼儿园,来年就要上小学了。他们一家4 口人,住在8 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中,房租每个月200 多元。摆了两张床后,房间里就几乎不剩什么地方了。父母平时上班忙,顾不上收拾,屋子里显得有点脏和乱。浦HT 的爸爸25 岁,四川广安人,读过初中,是家里的独子,很早就出来打工了,但没接受过什么职业培训。妈妈卢CHM,28 岁,贵州新安人,小学没有读完。夫妇两人从老家出来4 年了,一直在船房服装厂做活,并且就是在厂子里认识的。服装厂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几乎要天天上班,效益好的时候每个月有近2000 元,不好的时候就只有1000 多点。他们既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任何社会保险。他们一般早上8 点多上班,晚上通常要加班到12 点。平常,两个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就被他们带到厂子里玩耍,直到他们下班。两个孩子的晚饭也是和他们一起在厂子里吃。厂里每个月从他们工资里扣250 元的伙食费。考虑到大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浦HT 的爸爸不想让妻子继续在厂里做活了,想给她找一份不加班的工作,以便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但到目前都还没找到合适的。由于船房小学招生名额有限,他有点担心大孩子会报不上名。他说如果那样,他会让孩子在幼儿园再上一年。
自首的阎F
阎F,男,汉族,初中文化,18 岁,重庆市忠县人。2006 年9 月,阎F14 岁时,随父母来到船房社区。到船房后一直在家闲居。2009 年,因其女友张XY(时年15 岁)同人发生口角,阎F(时年17 岁)伙同朋友陈X(时年17 岁)用砍刀将对方两人砍成重伤。之后阎F 到当地派出所自首,同年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他的女友在刑拘30 日后被释放。陈X案发后逃逸,于2010 年在大理被抓获。
上述是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生活境遇的三个典型案例。在中国的城市化大潮中,不甘于世世代代贫困的农民开始大量走出农村,到城市里谋生。他们多数在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和低社会地位的职业,尽管能获得比在老家务农更高的收入,但却不得不忍受着强烈的社会歧视和制度不公。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对在城市生活有着高度的认同和希望,往往在具备了一些养家糊口的能力后,就会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接到身边,实现“家庭团聚”,并希望下一代能成为“城里人”,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大潮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这些流动儿童生活在脏、乱、差的城中村,游戏于“山寨幼儿园”,受教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被拒于“异地中考、异地高考”之门外,挣扎于“苦力”与“暴力”的“后学校”谋生漩涡之中。
这些城市化的孩子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有三种可能。一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大力投资营养健康和教育相关领域,促进流动人口的向上流动,使他们成为所在城市的“新劳动力”和“新市民”。与之相反,如果任由当前这种非包容的相关政策延续下去,则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其一,成为“被忽视的一代”;其二,重新成为“留守一代”。无论是成为“被忽视的一代”还是“留守一代”,流动儿童长大成人后都存在极大的可能将自身的“贫困”和“社会不融合”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从而在代际之间形成“贫困”和“社会不融合”的恶性循环。面对上述三种可能,我们需要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命运?如果真的出现流动人口“贫困”和“社会不融合”的代际传递,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这种被扭曲的个人命运和社会不公有可能得到改变吗?相应的对策又是什么?
袁ZHY,女,汉族,1976 年生,小学,已婚,有1 子1 女,户籍为云南红河。初次遇到她时,她的孩子正在生病发烧,吃了些药,但依然很难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儿子上幼儿园。她在社区里打扫卫生,一个月可挣700 多元。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屋子里,光线昏暗,床铺、桌椅、衣物和炊具都挤在屋里,做饭、孩子写作业和睡觉也都在这里。房租月均300 多元,水电100 多元,孩子上幼儿园300 多元,再加上全家人的吃喝,一个月的开销要1000 多元。孩子的爸爸在红河做包工程,几个月回来一次,给她们母子带一些钱。袁和孩子的父亲是在外面打工时认识的,觉得人不错,就在一起了。袁ZHY 说,之所以带孩子来船房,是因为城里的教育好一些。孩子在老家上学很苦。老家的学校离家有几里地,隔着一条大河,一下雨就涨水。女儿有两次掉进了河里,幸亏有好心人搭救,否则就再也见不到了。袁ZHY 的老家是贵州盘县,家里有兄弟姐妹5 个。大姐因病故去了,哥哥和弟弟都因为贩毒被抓起来判了刑。在老家的村子里,许多人都走这条路。村里还有许多人放高利贷,哪家还不起,就让哪家的小孩去贩毒。她讨厌老家村里的人,这也是她出来的重要原因。谈着谈着,她和我们逐渐熟了起来,甚至告诉我们,其实她的丈夫已经在红河那边又有了女人,现在只是偶尔回来一次,给些钱。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和孩子们生活。她每天都得去工作,周六也不休息。她希望孩子们能好好上学,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
在厂子里玩耍的孩子
浦HT,3 岁,男孩,现在就读于小龙人幼儿园。他还有一个哥哥,7 岁,也在小龙人幼儿园,来年就要上小学了。他们一家4 口人,住在8 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中,房租每个月200 多元。摆了两张床后,房间里就几乎不剩什么地方了。父母平时上班忙,顾不上收拾,屋子里显得有点脏和乱。浦HT 的爸爸25 岁,四川广安人,读过初中,是家里的独子,很早就出来打工了,但没接受过什么职业培训。妈妈卢CHM,28 岁,贵州新安人,小学没有读完。夫妇两人从老家出来4 年了,一直在船房服装厂做活,并且就是在厂子里认识的。服装厂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几乎要天天上班,效益好的时候每个月有近2000 元,不好的时候就只有1000 多点。他们既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任何社会保险。他们一般早上8 点多上班,晚上通常要加班到12 点。平常,两个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就被他们带到厂子里玩耍,直到他们下班。两个孩子的晚饭也是和他们一起在厂子里吃。厂里每个月从他们工资里扣250 元的伙食费。考虑到大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浦HT 的爸爸不想让妻子继续在厂里做活了,想给她找一份不加班的工作,以便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但到目前都还没找到合适的。由于船房小学招生名额有限,他有点担心大孩子会报不上名。他说如果那样,他会让孩子在幼儿园再上一年。
自首的阎F
阎F,男,汉族,初中文化,18 岁,重庆市忠县人。2006 年9 月,阎F14 岁时,随父母来到船房社区。到船房后一直在家闲居。2009 年,因其女友张XY(时年15 岁)同人发生口角,阎F(时年17 岁)伙同朋友陈X(时年17 岁)用砍刀将对方两人砍成重伤。之后阎F 到当地派出所自首,同年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两年执行。他的女友在刑拘30 日后被释放。陈X案发后逃逸,于2010 年在大理被抓获。
上述是船房社区流动儿童生活境遇的三个典型案例。在中国的城市化大潮中,不甘于世世代代贫困的农民开始大量走出农村,到城市里谋生。他们多数在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和低社会地位的职业,尽管能获得比在老家务农更高的收入,但却不得不忍受着强烈的社会歧视和制度不公。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对在城市生活有着高度的认同和希望,往往在具备了一些养家糊口的能力后,就会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接到身边,实现“家庭团聚”,并希望下一代能成为“城里人”,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大潮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这些流动儿童生活在脏、乱、差的城中村,游戏于“山寨幼儿园”,受教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被拒于“异地中考、异地高考”之门外,挣扎于“苦力”与“暴力”的“后学校”谋生漩涡之中。
这些城市化的孩子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有三种可能。一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大力投资营养健康和教育相关领域,促进流动人口的向上流动,使他们成为所在城市的“新劳动力”和“新市民”。与之相反,如果任由当前这种非包容的相关政策延续下去,则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其一,成为“被忽视的一代”;其二,重新成为“留守一代”。无论是成为“被忽视的一代”还是“留守一代”,流动儿童长大成人后都存在极大的可能将自身的“贫困”和“社会不融合”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从而在代际之间形成“贫困”和“社会不融合”的恶性循环。面对上述三种可能,我们需要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命运?如果真的出现流动人口“贫困”和“社会不融合”的代际传递,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这种被扭曲的个人命运和社会不公有可能得到改变吗?相应的对策又是什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