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8233
编辑推荐
都说杭州人热心,怎么个热心法?外地游客有个普遍感受,就是杭州人很乐意为陌生人指路,并提供各种帮助。*数据显示,杭州市民“不主动为他人提供方便或帮助”的发生率非常小,只有1.45%。
都说杭州人有礼貌,怎么个有礼貌法?杭州的“车让人”开全国风气之先,让很多外地朋友刚来杭州时“不习惯”,回家后“很不习惯”。具体到数据,现在杭州的“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执行得很不错,不能做到的只有2.05%。
这是《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的结果。2014年杭州市民的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处于较高水平。也就是说,杭州市民在大多数公共行为上能够遵守基本的文明规范,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杭州发布“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属首次。
都说杭州人有礼貌,怎么个有礼貌法?杭州的“车让人”开全国风气之先,让很多外地朋友刚来杭州时“不习惯”,回家后“很不习惯”。具体到数据,现在杭州的“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执行得很不错,不能做到的只有2.05%。
这是《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的结果。2014年杭州市民的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处于较高水平。也就是说,杭州市民在大多数公共行为上能够遵守基本的文明规范,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杭州发布“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属首次。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考察了杭州市八城区市民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文明状况。书中从公共行为文明认知、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网络文明等七个方面进行考察,量化分析杭州市民公共行为的文明状况,发现杭州文明城市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城市文明发展措施。
目 录
前 言/001
综合报告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001
问卷分析报告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主评问卷分析报告/024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客评问卷分析报告/048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外籍人士评价报告/068
现场观测报告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082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上城区)/102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下城区)/111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江干区)/119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拱墅区)/128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西湖区)/137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滨江区)/145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萧山区)/154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报告(余杭区)/163
附 录
附录1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问卷/172
附录2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一览/180
附录3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现场观测)记录汇总表/182
附录4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原始记录表/185
后 记/200
前 言
专家鉴定(一)
公共文明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公共文明的内涵虽有文化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经验而言,其基本内涵具有普遍性:它小至礼貌、谈吐优雅、谦逊、尊重他人、敬老携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并主动维护公共批评、平等参与、民主合议等公共权益。客观上,这是赢得全社会福祉不可或缺的理性约定。城市的公共文明水平究竟怎样?市民的公共文明意识如何?我们一直大力推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公共文明的作用如何?这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于2015年2月推出了一项关于杭州市公共文明指数的调查,对杭州市公共文明状况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共发放问卷3950份,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和公共行为文明认知七个方面进行考察,量化分析杭州市民公共行为的文明状况。调查问卷还设客评(评价主体对周围他人给予的评价)、主评(评价主体对自己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给予的评价)和外籍人士评价三个部分。后确定6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每一个指标代表一种公共文明行为),对其进行量化测评,得出了相应结论。
这一调查指标设计合理,调查方法符合规范,调查数据翔实可靠。研究者还进行了总流量达1746340人次的实地现场观测,结果是现场观测与问卷调查结论基本吻合。因此,本次调查结论令人信服。从调查结果看,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公共文明素养总体较高,体现了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其中,公共交往获评价,杭州市民注意尊重和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自觉排队”。当然,也有一些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如公共卫生意识需要增强,公益服务指数有待提升,高层次的现代文明素养还需要引导。但总体来说,杭州市公共文明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杭州市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有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情,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进行这样的调查很有意义,不仅对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极具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浙江省公共文明建设具有启示和引领意义。从小事入手,不因善小而不为,推进公共文明扎实有效地稳步提升。我们也希望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推出更多有价值、有分量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使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
政策研究所所长 杨建华 研究员
专家鉴定(二)
城市市民的公共文明状况,与这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质量直接关联。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主持完成的对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实证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杭州的实际,在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展开调查研究。该项研究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相当明确的实践指向意义。
该项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指标体系设计科学严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等实证调查方法运用规范,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量大面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着力突出市民文明状况的公共特征,以及在研究中进行大量的现场观测,是该项研究的特点和亮点。
研究报告对现状的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所提的政策建议,符合杭州的实际,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公共文明建设推进实践中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该项研究系全国省会城市的首创之举,这样的探索本身就富有创新意义,同时也会给其他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建议:①立足已有的良好基础,持续展开跟踪研究,每年形成年度报告,以及时跟进和有效指导文明建设实践;②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还可以适当优化调整,一些细化指标也可适当增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 李 一 教授
专家鉴定(三)
近年来,在杭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着力推动之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城市公共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的结果可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同时也是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绩效的评估。因此,构建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并实施相应调查,对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发展水平、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研究及调查时间紧、工作量大。但是,目前呈现的综合报告、问卷分析报告和现场观测报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从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在各区数据分析及综合的基础上,对杭州市民的精神文明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真实的科学评价。在构建公共文明指数的同时,分别对调查对象本人和周围其他人进行评价。除本市市民外,还对在杭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进行评价。在进行主观评价的同时,还组成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在与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相关的多个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形成了多层面、多角度、多视点、较为全面的评价途径,其中许多做法具有创新性,较好地体现了评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这是尤其需要肯定的,这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推广和借鉴作用。
但是,该研究工作仍然有一些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例如,由于时间的限制,课题组并没有对相关指标的效度做出科学的检验。将原来的五级评分扩展到百分制,表面上看来似乎更精确,但可能扩大了评估结论的误差。此外,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实地观察,由于无法区分观察对象是否真正是本地市民,尤其对杭州市这样一个旅游城市来说,可能无法真正达到本欲实现的研究目的。
总体上来说,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对于科学评价城市居民的公共文明素质具有示范意义,在进一步完善之后具有推广价值。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方 巍 教授
专家鉴定(四)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文明程度实际上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也是生产力。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课题组完成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首次对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指数形式加以表达,便于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对策。评价比较准确,提出的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该研究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扎实,调查深入。调查以入户调查和现场观测为主,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1篇、问卷分析报告3篇、现场观测报告8篇,成果丰富。
指标体系合理。指数的核心是指标体系的构建,调查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和公共行为文明认知七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分别设客评、主评和外籍人士评价二、三级指标。实地现场观测重点围绕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等展开。
报告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只说明了调查样本并未说明抽样方案且未做检验,使读者对样本的代表性不太了解;有的表述欠严谨;等等。
建议进一步完善后尽早出版。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秦均平 教授
专家鉴定(五)
在杭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该项课题就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专项调查与测评,是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因为文明的建设主体是市民,市民在公共场所、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构成城市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调查测评,可以及时发现市民公共文明行为中的某些不足,以便找准问题“以测促创”,不断提升市民素质,提供文明城市治理思路,促进城市软实力提升。
该项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现场观测,并将问卷分为主评问卷和客评问卷,分别设立三级指标,不仅调查方式多样,而且样本量较大,样本覆盖8个城区,对市民进行分类调查和观测。该项课题在入户调查和现场观测的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方法科学,技术路线正确,各类调查(观测)指标设计合理,从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市民公共文明认知与行为,数据翔实可信。课题研究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角度对不同群体(包括外籍人)市民的公共文明程度进行交叉分析,由此建立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中具有创新性,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价值。
该项课题所得出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其中主评指数为90.33,客评指数为79.16,实地观测不文明现象总体发生率为2.89%)的结论可信,表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已处于较高水平。课题还得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总体较好,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杭州市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有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情”等公共文明现状特征符合杭州实际,与平时感悟到的“杭州人比较热情”基本吻合。课题所指出的相关不足,如私家车主(行车)表现欠佳、网络空间公共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等问题值得关注,表明社会转型期市民公共文明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题提出还需开展对集中突出不文明现象的专项整治、规范公共行为文明标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氛围等提升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六项对策切实可行,对杭州市委制定相关政策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建议采用计量工具对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回归分析和逻辑判断,量化各类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市民素质的对策;第二,建议从文化根源、社会制度、经济因素等更深、更高的层次分析影响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更好地探讨治本性对策。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 朱明芬 研究员
前 言
近年来,杭州市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文化名城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来抓,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内清洁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我们的价值观”深入百姓生活,“美”现象由“盆景”变“风景”成为风尚,“不当绅士当战士”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营造了杭州市公共文明的良好环境,滋养着城市文化与市民文明素质的共同成长,为打造美丽中国的杭州样本奠定了基础。
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是评价市民在公共场合中行为文明的量化指标,它是一座城市整体文明与和谐程度直接、体的体现。2014年10月~2015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明办委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了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工作。开展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当前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准确评价市民文明素质的发展水平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京市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工作,为全国首例。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在全国省会城市尚属首次。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为主,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调查问卷由客评(评价主体对周围他人给予的评价)、主评(评价主体对自己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给予的评价)和外籍人士评价三部分组成。调查对象为16~69岁的杭州市民(包括城区居民、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在杭州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样本涵盖当时的杭州市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八区。为更好地体现此项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照性和可持续性,在整个调查工作中,我们比较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杭州市民文明素养指数调查实施方案》(杭文明办〔2014〕28号),结合《2014年杭州市民文明素养指数调查问卷》(杭统〔2014〕144号),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构成要素及具体指标进行筛选,设置客评和主评2个一级指标,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6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由此构成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指标体系。其中,网络文明在城市公共文明程度评价研究中首次被引入。
二是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按统计抽样方法,对3650名杭州市民(包括杭州八城区居民、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300名在杭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3858份(含外籍人士2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67%。
三是组织现场实时观测。课题组借助在杭高校力量,组织100余名师生组成8个现场观测组,在全市八城区120个公共场所(含公园、广场、医院、商场、超市、学校、社区、影院、博物馆、公交站、地铁口、码头、交叉路口、公交线路等),对1746340人次进行了累计近7000小时的实地现场观测,获取100多万个手现场观测数据。
四是开展公众访谈、座谈。课题组还组织召开由社区干部、市民代表、城市管理人员、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及在杭外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若干场,同时收集社会各界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组在统计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反复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组织省、市有关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专题论证,对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是开展科学统计分析。课题组采取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按照主评与客评4∶6的比例进行综合加权,得出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并将这一年的指数作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基数。
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总体反映了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杭州市民对公共行为文明规范的认知度较高,对文明建设成效的认可度较高,对提升文明形象的期望值也较高。杭州公交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杭州市民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微笑”,“有礼貌”,并热心、乐意帮助他人,杭州市民的主体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杭州市民的网络文明程度较高,杭州市民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等的知晓度和认知度高,杭州市民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攀登或脚踏雕塑和碑碣等公物”“随地吐痰”“在禁烟场所抽烟”等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发生率低,等等,已成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建设的亮点。
总体来看,杭州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广泛深入,大大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城市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共性的不文明顽疾,杭州市民在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素养培育、文明行为倡导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持续、有效地推进仍有不少工作要做。例如,市民的自发参与式现代文明素养还需要引导和鼓励,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仍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网络空间公共文明面临新的挑战,等等。同时,面对城市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杭州市民公共文明领域也面临一些新的课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公共文明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公共文明的内涵虽有文化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经验而言,其基本内涵具有普遍性:它小至礼貌、谈吐优雅、谦逊、尊重他人、敬老携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并主动维护公共批评、平等参与、民主合议等公共权益。客观上,这是赢得全社会福祉不可或缺的理性约定。城市的公共文明水平究竟怎样?市民的公共文明意识如何?我们一直大力推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公共文明的作用如何?这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于2015年2月推出了一项关于杭州市公共文明指数的调查,对杭州市公共文明状况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共发放问卷3950份,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和公共行为文明认知七个方面进行考察,量化分析杭州市民公共行为的文明状况。调查问卷还设客评(评价主体对周围他人给予的评价)、主评(评价主体对自己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给予的评价)和外籍人士评价三个部分。后确定6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每一个指标代表一种公共文明行为),对其进行量化测评,得出了相应结论。
这一调查指标设计合理,调查方法符合规范,调查数据翔实可靠。研究者还进行了总流量达1746340人次的实地现场观测,结果是现场观测与问卷调查结论基本吻合。因此,本次调查结论令人信服。从调查结果看,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公共文明素养总体较高,体现了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其中,公共交往获评价,杭州市民注意尊重和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自觉排队”。当然,也有一些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如公共卫生意识需要增强,公益服务指数有待提升,高层次的现代文明素养还需要引导。但总体来说,杭州市公共文明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杭州市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有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情,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进行这样的调查很有意义,不仅对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极具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浙江省公共文明建设具有启示和引领意义。从小事入手,不因善小而不为,推进公共文明扎实有效地稳步提升。我们也希望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推出更多有价值、有分量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使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
政策研究所所长 杨建华 研究员
专家鉴定(二)
城市市民的公共文明状况,与这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质量直接关联。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主持完成的对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实证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杭州的实际,在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展开调查研究。该项研究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相当明确的实践指向意义。
该项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指标体系设计科学严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等实证调查方法运用规范,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量大面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着力突出市民文明状况的公共特征,以及在研究中进行大量的现场观测,是该项研究的特点和亮点。
研究报告对现状的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所提的政策建议,符合杭州的实际,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公共文明建设推进实践中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该项研究系全国省会城市的首创之举,这样的探索本身就富有创新意义,同时也会给其他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建议:①立足已有的良好基础,持续展开跟踪研究,每年形成年度报告,以及时跟进和有效指导文明建设实践;②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还可以适当优化调整,一些细化指标也可适当增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 李 一 教授
专家鉴定(三)
近年来,在杭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着力推动之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城市公共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的结果可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同时也是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绩效的评估。因此,构建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并实施相应调查,对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发展水平、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研究及调查时间紧、工作量大。但是,目前呈现的综合报告、问卷分析报告和现场观测报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从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在各区数据分析及综合的基础上,对杭州市民的精神文明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真实的科学评价。在构建公共文明指数的同时,分别对调查对象本人和周围其他人进行评价。除本市市民外,还对在杭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进行评价。在进行主观评价的同时,还组成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在与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相关的多个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形成了多层面、多角度、多视点、较为全面的评价途径,其中许多做法具有创新性,较好地体现了评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这是尤其需要肯定的,这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推广和借鉴作用。
但是,该研究工作仍然有一些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例如,由于时间的限制,课题组并没有对相关指标的效度做出科学的检验。将原来的五级评分扩展到百分制,表面上看来似乎更精确,但可能扩大了评估结论的误差。此外,对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实地观察,由于无法区分观察对象是否真正是本地市民,尤其对杭州市这样一个旅游城市来说,可能无法真正达到本欲实现的研究目的。
总体上来说,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对于科学评价城市居民的公共文明素质具有示范意义,在进一步完善之后具有推广价值。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方 巍 教授
专家鉴定(四)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文明程度实际上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也是生产力。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课题组完成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首次对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指数形式加以表达,便于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对策。评价比较准确,提出的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该研究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扎实,调查深入。调查以入户调查和现场观测为主,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1篇、问卷分析报告3篇、现场观测报告8篇,成果丰富。
指标体系合理。指数的核心是指标体系的构建,调查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和公共行为文明认知七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分别设客评、主评和外籍人士评价二、三级指标。实地现场观测重点围绕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等展开。
报告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只说明了调查样本并未说明抽样方案且未做检验,使读者对样本的代表性不太了解;有的表述欠严谨;等等。
建议进一步完善后尽早出版。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秦均平 教授
专家鉴定(五)
在杭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该项课题就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专项调查与测评,是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因为文明的建设主体是市民,市民在公共场所、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构成城市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调查测评,可以及时发现市民公共文明行为中的某些不足,以便找准问题“以测促创”,不断提升市民素质,提供文明城市治理思路,促进城市软实力提升。
该项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现场观测,并将问卷分为主评问卷和客评问卷,分别设立三级指标,不仅调查方式多样,而且样本量较大,样本覆盖8个城区,对市民进行分类调查和观测。该项课题在入户调查和现场观测的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方法科学,技术路线正确,各类调查(观测)指标设计合理,从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市民公共文明认知与行为,数据翔实可信。课题研究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角度对不同群体(包括外籍人)市民的公共文明程度进行交叉分析,由此建立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中具有创新性,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价值。
该项课题所得出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其中主评指数为90.33,客评指数为79.16,实地观测不文明现象总体发生率为2.89%)的结论可信,表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已处于较高水平。课题还得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总体较好,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杭州市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有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情”等公共文明现状特征符合杭州实际,与平时感悟到的“杭州人比较热情”基本吻合。课题所指出的相关不足,如私家车主(行车)表现欠佳、网络空间公共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等问题值得关注,表明社会转型期市民公共文明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题提出还需开展对集中突出不文明现象的专项整治、规范公共行为文明标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氛围等提升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六项对策切实可行,对杭州市委制定相关政策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建议采用计量工具对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回归分析和逻辑判断,量化各类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市民素质的对策;第二,建议从文化根源、社会制度、经济因素等更深、更高的层次分析影响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更好地探讨治本性对策。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所长 朱明芬 研究员
前 言
近年来,杭州市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文化名城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来抓,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内清洁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我们的价值观”深入百姓生活,“美”现象由“盆景”变“风景”成为风尚,“不当绅士当战士”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营造了杭州市公共文明的良好环境,滋养着城市文化与市民文明素质的共同成长,为打造美丽中国的杭州样本奠定了基础。
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是评价市民在公共场合中行为文明的量化指标,它是一座城市整体文明与和谐程度直接、体的体现。2014年10月~2015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明办委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开展了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工作。开展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当前杭州市民的文明状况,准确评价市民文明素质的发展水平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京市于2005年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工作,为全国首例。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在全国省会城市尚属首次。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为主,同时辅以个案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调查问卷由客评(评价主体对周围他人给予的评价)、主评(评价主体对自己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给予的评价)和外籍人士评价三部分组成。调查对象为16~69岁的杭州市民(包括城区居民、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在杭州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样本涵盖当时的杭州市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八区。为更好地体现此项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照性和可持续性,在整个调查工作中,我们比较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杭州市民文明素养指数调查实施方案》(杭文明办〔2014〕28号),结合《2014年杭州市民文明素养指数调查问卷》(杭统〔2014〕144号),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构成要素及具体指标进行筛选,设置客评和主评2个一级指标,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益服务、网络文明6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由此构成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指标体系。其中,网络文明在城市公共文明程度评价研究中首次被引入。
二是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按统计抽样方法,对3650名杭州市民(包括杭州八城区居民、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300名在杭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3858份(含外籍人士2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67%。
三是组织现场实时观测。课题组借助在杭高校力量,组织100余名师生组成8个现场观测组,在全市八城区120个公共场所(含公园、广场、医院、商场、超市、学校、社区、影院、博物馆、公交站、地铁口、码头、交叉路口、公交线路等),对1746340人次进行了累计近7000小时的实地现场观测,获取100多万个手现场观测数据。
四是开展公众访谈、座谈。课题组还组织召开由社区干部、市民代表、城市管理人员、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及在杭外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若干场,同时收集社会各界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组在统计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反复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组织省、市有关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专题论证,对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是开展科学统计分析。课题组采取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按照主评与客评4∶6的比例进行综合加权,得出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并将这一年的指数作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基数。
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3.63,总体反映了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杭州市民对公共行为文明规范的认知度较高,对文明建设成效的认可度较高,对提升文明形象的期望值也较高。杭州公交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杭州市民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微笑”,“有礼貌”,并热心、乐意帮助他人,杭州市民的主体意识和地域归属感强,杭州市民的网络文明程度较高,杭州市民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等的知晓度和认知度高,杭州市民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攀登或脚踏雕塑和碑碣等公物”“随地吐痰”“在禁烟场所抽烟”等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发生率低,等等,已成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建设的亮点。
总体来看,杭州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广泛深入,大大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公共文明创建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城市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共性的不文明顽疾,杭州市民在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素养培育、文明行为倡导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持续、有效地推进仍有不少工作要做。例如,市民的自发参与式现代文明素养还需要引导和鼓励,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仍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网络空间公共文明面临新的挑战,等等。同时,面对城市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杭州市民公共文明领域也面临一些新的课题,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