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703432
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以“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为主题,发布了《聚龙宣言》,倡导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之后,真语文活动以刊发“真语文大讨论”文章、举办真语文活动和说课比赛等方式开展起来。
《真语文走过2013》就是对真语文活动2013年历程的一个回顾,内容包括重要文章的发表、真语文专家团队的不断扩大、真语文各站活动的情况,等等。本书以时间为线编排这些事件,以期让读者对真语文的发展历程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这也是对真语文的一次梳理和总结,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份对真语文直观清晰的记录。后续还将陆续推出《真语文走过2014》《真语文走过2015》……
di;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
mso-bidi-font-weight:bold’>月提出语文教学不能缺少逻辑思维;之后相继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传统文化……真语文理念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要全面、深刻地了解真语文,就需要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是一本了解、学习、研究真语文理念发展简洁、直观的图书
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
(2012年12月—2013年7月)
2012—12/ 语言文字报刊推出真语文大讨论
2013—01/ 贾志敏、黄厚江、余映潮、孙绍振 成首批真语文总顾问
2013—02/ 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
2013—03/ 柳斌受聘为真语文总顾问
2013—05/ 为什么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013—05/ 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真语文大讲堂
贾志敏:语文老师怎样才算好
孙绍振:学会从文本中提问
余映潮:“十味”良药治阅读教学之“病”
真语文示范课
贾志敏:《母亲的鼓励》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真语文论坛
迈出“真”一步… 更难是下步
真心、真诚、真情探索真语文
三节研讨课管窥真语文
真语文不能缺失逻辑思维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2013—07/ “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
2013—07/ 崔峦:让逻辑渗透进语文课堂
2013—07/ 魏书生、吴桐祯、陈成龙加入真语文团队
2013—07/ 真语文要做到三个守住
2013—07/ 让学生学会学习
2013—08/ 李镇西、曹海明、龙胜祖、冯渊先后加入真语文团队
2013—09/ 真语文公开课:真讲 真评 真公开
2013—09/ 周宏、程翔加入真语文专家团队
2013—09/ 真语文不能缺失逻辑思维
2013—10/ 真语文系列活动在石家庄举办
真语文大讲堂
贾志敏:练扎实基本功,上真实公开课
吴桐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余映潮:真语文须真教实练
真语文示范课
贾志敏:《爸爸的老师》
余映潮:《蝉》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2013—10/ 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
2013—11/ 张赛琴、张丽钧加入真语文专家团队
2013—12/ 真语文系列活动宁德站成功举办
真语文大讲堂
吴桐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自学
贾志敏:我是这样备课的
张赛琴:在真语境中真交流
张云鹰:真语文是开放式教学的基础 开放式教学是真语文的体现
陈成龙:提醒·棒喝·回归
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真语文示范课
贾志敏:《爸爸的老师》
张赛琴:《老师变魔术》
黄厚江:《黔之驴》
语言训练是语文之本
(2013年12月)
2013—12/ 两个版本的《灰姑娘》教学
2013—12/ 真语文系列活动泉州站举办
真语文大讲堂
贾志敏:真语文让课堂高效
黄厚江:朴实是真语文课的基本特征
张辛:教书育人要理解国学的基本精神
薛法根:语言训练是语文之本
真语文示范课
贾志敏:《空城计》
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薛法根:《鹬蚌相争》
2013—12/ 真语文网正式启动
数字说真语文
重温《聚龙宣言》
2013年2月27日,《语言文字报》隆重推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的文章《真语文拒绝
“豪华包装”》,这是他继1998年提出高考语文亟需改革之后,再度在语文教学领域发出的激昂之声。本文既是真语文大讨论的重磅炸弹,同时又是这场讨论转向深入的起点。孙绍振先生提出,与真语文对立、甚嚣尘上的假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泛滥,充斥着“豪华包装”,并指出了语文课堂“假繁荣”的原因,他希望全国语文工作者参与讨论,共同努力,找回语文课堂的本真,探索语文教学的真理。
真语文拒绝 “豪华包装”
孙绍振
,真语文的提出有时代的迫切性。放眼举国教坛,花样翻新的假语文甚嚣尘上,打着改革的合法旗号,假语文有泛滥成灾之势。形形色色的假语文表现不一,但莫不以多媒体作 “豪华包装” ,不但语文教 学内容如此,教学设计也一概以乐曲和画面为纲。
从表面上看,乐曲和画面有视昕直接感知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学生 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以往单纯讲授的沉闷局面得以改观,但是,表面的兴旺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在2007、2008年做过两次课改调查:一次对象是北大中文系一年 级两届的近200位新生,还有一次被调查的对象是各省经历过这些年课 改的学生。两次调查的结论相当一致:学生对中学语文仍然不满,甚至反感。问题主要出在占80%以上课时的文本解读、多媒体包装,以及并没有 改变浅表滑行的对话、牵强附会的解读、套版反应的解题,等等。
表面上热热闹闹、兴趣盎然,实质上则是不满和反感,原因何在呢?这就有必要对兴趣作根本的分析。
第二,固然,对多媒体的兴趣和对语文的兴趣有一致的方面,乐曲和画图可能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有声有色,但是,有声有色的音像和语言文字是不是也存在着矛盾呢?
就以诗画的关系而言,诗画同一论有着千年的权威。苏东坡《书摩 语〈蓝田烟雨图〉》中讲道:“昧摩语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语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本来这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无疑有其片面性,因为它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异和矛盾。诗和画由于借助的工具和材质不同,各有其优越和局限。苏轼把画的优越化,忽略了它的局限性,用到诗上,遮蔽了诗的优越。由于苏轼的权威,造成千年的盲从。其实过了差不多700年,明朝人张岱提出异议:“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何可画?王摩语
《山中》诗:
‘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尚可入画;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则如何入画? ” 张岱的观点触及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但却没能充分引起后人乃至今人的注意。
第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因为二者所凭借的工具不同、功能不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