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1386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卷围绕基金会与社会创新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重点对于非营利组织领域中关于基金会和社会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比如:市场化还是社会化-中国官办基金会的转型选择,公开募捐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证分析,如何资助非营利组织等。此外,还有基金会与社会创新的实证研究。
目 录
特稿
社会创新在中国:友成十年【李 勇】
社会创新在中国:友成十年【李 勇】
论文
市场化还是社会化?
——中国官办基金会的转型选择【卢玮静 刘程程 赵小平】
公开募捐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广州的实证分析【胡小军】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殷 洁】
台湾地区公益信托发展状况与运作制度探究【罗文恩】
发展抑或控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分类治理策略偏好
——基于中国3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颜克高 林顺浩 任彬彬】
如何资助非营利组织?
——基于价值驱动的“项目—组织—人”三位一体观点之思考【韩俊魁 秦岭南】
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比较研究
——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李 健 于明洋】
案例
佛教慈善组织参与困境儿童社会保护的背景、困境及路径
——基于河北省弘德家园的个案研究【陈 静 兰 青】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之合法性分析:以中国大陆残友集团为例【陈定铭 翁仪君】
研究参考
中国社会组织成员资格变迁:基于WVS
China
1990~2012数据的探究【邓宁华】
书评
历史变迁中的美国邻里组织运动
——评罗伯特·费希尔《让人民来决定:美国的邻里组织运动》【周雪梅】
构想合作行动:建构逻辑与核心变量
——读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刘 然】
随笔
一位公益学人的身心观
——我所认识的王名及其《我行我素》【刘大钧】
稿约
来稿体例
前 言
卷首语
——体验禅七——
利用来法鼓文理学院访学的机会,我参加了2017年教师禅七。
教师禅七,是每年寒暑假法鼓山教联会面向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举办的七天闭关禅修活动。闭关禅修,不仅要吃住在禅堂,禁语且不得使用手机,全部作息都要遵循主办方的严格要求,起居早四晚十,所有活动都以禅修为中心。
“禅”是佛教“禅那”(梵语jana的音译)的简称,意为“修心”“静虑”,指通过冥想打坐调养身心,形成修持佛教的状态。源而言之,禅并非佛教所独有,乃是一种源于人类本能、经数千年前先民开发而形成的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应用于多种宗教及非宗教的修行活动中,如佛教的四禅八定、道家的闭关、印度的瑜伽等。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类修行的记载,但未有固定称呼。直至佛教传入后,渐以“禅”字统称之。
我多年前研习麻省理工大学彼得和奥托两位大师开创的IDEAS(基于U型理论的跨界创新型系统学习)时开始接触到禅,虽所知甚少且无经验,但对禅的境界渐有感悟。这次访学的法鼓山,因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创建的中华禅法鼓宗而享誉中外。法鼓宗融合禅宗的曹洞宗和临济宗,参考日本、韩国、越南的禅法,西藏的次第修法,南传的内观法门等,在继承禅宗古法基础上推陈出新,建构了一整套深入浅出、活学活用的禅修方法和体系,使中华禅这一历史瑰宝焕发新的生命力,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禅修热潮,其影响波及美洲、欧洲及亚洲各地。
这次入选参加教师禅七的共有98位各级教师,除我以外均为台湾各地的小初高中和大专院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曾参加过禅七活动,有的甚至参加过十次以上的禅修活动。比较起来,我是不折不扣的初修者。
禅修课程以禅堂打坐为中心,还包括播放聆听圣严法师的禅七开示(录影),室内室外的慢步与快步精行,各种瑜伽练习,以及禅师针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的个别及小组辅导(小参)。对我而言,挑战性的是打坐。但天上课,法师的开示就令我大为释然。原来打坐有很多不同坐法,包括双盘、散盘、观音坐、缅甸坐、日本坐、骑鹤坐等,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坐法。其实禅修重要的并非坐法,而是入定所选用的方法。圣严法师对此做了系统的总结梳理,他所推介的主要方法包括数息、随息、念佛、参话头和默照禅等。我有过多年的长走心得,对数息和随息很快就掌握并应用上手,但感觉一般。小参的时候特别请教果醒法师,他听我谈了打坐的感受,建议我尝试用参话头或默照禅。回到禅堂,正好播放圣严法师开示谈如何使用参话头和默照禅的片段,如同天助!在接下来的几炷香中,我习用参话头,进而固定在默照禅上,果然效果非常!从第四天下午开始,打坐的体验虽然还受腿痛的干扰,但已能很大程度排除散乱和昏沉,且会出现令人惊喜的心相!每一炷香,都令我有一番期待,一份在放松中体验禅定的进步和收获。
禅坐一炷香通常为半小时,但禅师会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时间,始与终都有清脆的引磬声。整个禅七期间一共坐禅29炷香,其中长的是禅七结束当天凌晨的一炷香,大约50分钟!当引磬声终于响起,我告别禅定中的心相,从禅座上伸开近于麻木的双腿,确定这一场艰难的禅七修行终于成功结束,欣慰和感恩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身心也充满了自信。
禅修作为修行之术,贵在调养。圣严法师强调“五调”: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要求吃斋持素且禁烟酒;调睡眠,要求早四晚十并晨卧午休;调息,要求随息而动并禁言禁语;调心,要求一切活动都求心在,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禅修作为修行之法,重在修心。圣严法师强调要修“六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出离心,菩提心,发愿心。修惭愧心,就是要知惭己晓愧人,谨慎律己谦虚待人,才能不断上进;修忏悔心,就是要怀忏意常悔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承认过失、承担责任并积极改进修正;修感恩心,就是要感恩人间,知恩图报,以恩化怨,奉献社会;修出离心,就是要智慧人生,摆脱我执和贪念,少欲知足,出离烦恼;修菩提心,就是要慈悲为怀,帮助他人,利益众生,慈善公益;修发愿心,就是要回向发大愿,不断精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努力建设人间净土和美好社会。
禅修作为修持之道,旨在觉悟。圣严法师强调要实现三个觉悟:一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觉悟,二是从有我到无我的觉悟,三是从有相到无相的觉悟。从小我到大我,指的是通过禅修放下身心,融入环境,使身心与环境打成一片,超越小我的“私”而成就大我的“公”;从有我到无我,指的是禅悟达到更高的无常或无愿境界,无常即空,空则放得下一切,也放得下所有的分别心,因而超越有而达至无我的自在;从有相到无相,指的是不仅超越自我相,也超越目的相、时空相,超越所谓众生相和寿者相,达至真正意义上的至善境界。
这次禅七得以成行多有善缘,我心怀感恩。法鼓文理学院的陈定铭教授给我许多关照;校长惠敏法师激励并指导我学禅;好友明修兄则于百忙中放下公务以义工身份参加两天,我们在禁语中的相互激励被那路称为“眉目传情”;那路和那路妈也陪我来台,一起度过了有禅的静养夏日。
尽管是初禅,但禅七的体验令我在调养、修心和觉悟三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体悟良多。我深感须善待身心,才能善待人生;修行务从身心修起,修身修心务从当下做起;公益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他人、利于社会,更在于超越小我、实现大我乃至无我的至善,在于建设人间净土和美好社会。
我相信:禅所表达的无我和至善,是公益慈善的境界。
王名
2017年7月25日
于法鼓文理学院
——体验禅七——
利用来法鼓文理学院访学的机会,我参加了2017年教师禅七。
教师禅七,是每年寒暑假法鼓山教联会面向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举办的七天闭关禅修活动。闭关禅修,不仅要吃住在禅堂,禁语且不得使用手机,全部作息都要遵循主办方的严格要求,起居早四晚十,所有活动都以禅修为中心。
“禅”是佛教“禅那”(梵语jana的音译)的简称,意为“修心”“静虑”,指通过冥想打坐调养身心,形成修持佛教的状态。源而言之,禅并非佛教所独有,乃是一种源于人类本能、经数千年前先民开发而形成的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应用于多种宗教及非宗教的修行活动中,如佛教的四禅八定、道家的闭关、印度的瑜伽等。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类修行的记载,但未有固定称呼。直至佛教传入后,渐以“禅”字统称之。
我多年前研习麻省理工大学彼得和奥托两位大师开创的IDEAS(基于U型理论的跨界创新型系统学习)时开始接触到禅,虽所知甚少且无经验,但对禅的境界渐有感悟。这次访学的法鼓山,因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创建的中华禅法鼓宗而享誉中外。法鼓宗融合禅宗的曹洞宗和临济宗,参考日本、韩国、越南的禅法,西藏的次第修法,南传的内观法门等,在继承禅宗古法基础上推陈出新,建构了一整套深入浅出、活学活用的禅修方法和体系,使中华禅这一历史瑰宝焕发新的生命力,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禅修热潮,其影响波及美洲、欧洲及亚洲各地。
这次入选参加教师禅七的共有98位各级教师,除我以外均为台湾各地的小初高中和大专院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曾参加过禅七活动,有的甚至参加过十次以上的禅修活动。比较起来,我是不折不扣的初修者。
禅修课程以禅堂打坐为中心,还包括播放聆听圣严法师的禅七开示(录影),室内室外的慢步与快步精行,各种瑜伽练习,以及禅师针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的个别及小组辅导(小参)。对我而言,挑战性的是打坐。但天上课,法师的开示就令我大为释然。原来打坐有很多不同坐法,包括双盘、散盘、观音坐、缅甸坐、日本坐、骑鹤坐等,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坐法。其实禅修重要的并非坐法,而是入定所选用的方法。圣严法师对此做了系统的总结梳理,他所推介的主要方法包括数息、随息、念佛、参话头和默照禅等。我有过多年的长走心得,对数息和随息很快就掌握并应用上手,但感觉一般。小参的时候特别请教果醒法师,他听我谈了打坐的感受,建议我尝试用参话头或默照禅。回到禅堂,正好播放圣严法师开示谈如何使用参话头和默照禅的片段,如同天助!在接下来的几炷香中,我习用参话头,进而固定在默照禅上,果然效果非常!从第四天下午开始,打坐的体验虽然还受腿痛的干扰,但已能很大程度排除散乱和昏沉,且会出现令人惊喜的心相!每一炷香,都令我有一番期待,一份在放松中体验禅定的进步和收获。
禅坐一炷香通常为半小时,但禅师会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时间,始与终都有清脆的引磬声。整个禅七期间一共坐禅29炷香,其中长的是禅七结束当天凌晨的一炷香,大约50分钟!当引磬声终于响起,我告别禅定中的心相,从禅座上伸开近于麻木的双腿,确定这一场艰难的禅七修行终于成功结束,欣慰和感恩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身心也充满了自信。
禅修作为修行之术,贵在调养。圣严法师强调“五调”: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要求吃斋持素且禁烟酒;调睡眠,要求早四晚十并晨卧午休;调息,要求随息而动并禁言禁语;调心,要求一切活动都求心在,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禅修作为修行之法,重在修心。圣严法师强调要修“六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出离心,菩提心,发愿心。修惭愧心,就是要知惭己晓愧人,谨慎律己谦虚待人,才能不断上进;修忏悔心,就是要怀忏意常悔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承认过失、承担责任并积极改进修正;修感恩心,就是要感恩人间,知恩图报,以恩化怨,奉献社会;修出离心,就是要智慧人生,摆脱我执和贪念,少欲知足,出离烦恼;修菩提心,就是要慈悲为怀,帮助他人,利益众生,慈善公益;修发愿心,就是要回向发大愿,不断精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努力建设人间净土和美好社会。
禅修作为修持之道,旨在觉悟。圣严法师强调要实现三个觉悟:一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觉悟,二是从有我到无我的觉悟,三是从有相到无相的觉悟。从小我到大我,指的是通过禅修放下身心,融入环境,使身心与环境打成一片,超越小我的“私”而成就大我的“公”;从有我到无我,指的是禅悟达到更高的无常或无愿境界,无常即空,空则放得下一切,也放得下所有的分别心,因而超越有而达至无我的自在;从有相到无相,指的是不仅超越自我相,也超越目的相、时空相,超越所谓众生相和寿者相,达至真正意义上的至善境界。
这次禅七得以成行多有善缘,我心怀感恩。法鼓文理学院的陈定铭教授给我许多关照;校长惠敏法师激励并指导我学禅;好友明修兄则于百忙中放下公务以义工身份参加两天,我们在禁语中的相互激励被那路称为“眉目传情”;那路和那路妈也陪我来台,一起度过了有禅的静养夏日。
尽管是初禅,但禅七的体验令我在调养、修心和觉悟三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体悟良多。我深感须善待身心,才能善待人生;修行务从身心修起,修身修心务从当下做起;公益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他人、利于社会,更在于超越小我、实现大我乃至无我的至善,在于建设人间净土和美好社会。
我相信:禅所表达的无我和至善,是公益慈善的境界。
王名
2017年7月25日
于法鼓文理学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