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01707
本书综合引用色彩学、心理学、人体工学及沟通技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系统、完整地阐述多媒体发表的相关概念、全过程的热点问题和相应技巧、发表的原理和各种技法,具体包括发表的概念理解,发表的策划及内容组织、幻灯片(PPT)和提示读物的制作、发表和陈述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陈述技巧、各种类型的发表和预演效果评价。本书语言通俗、自然,易于理解,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际发表资料,使读者容易参照和模仿。全书配套有相关的网络资源,具有强烈的目标指向和很强的实用效果。
部分 多媒体发表的概念和理解
章 多媒体发表的定义
1.1 什么是多媒体发表
1.2 多媒体发表为什么是困难的?
第二章 多媒体发表的目的
2.1 我们为什么做多媒体发表
第三章 多媒体发表的种类
3.1 按多媒体发表的目的分类
3.2 按多媒体发表的类型分类
第四章 多媒体发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 多媒体发表的重要性
4.2 多媒体发表的必要性
第五章 多媒体发表的历史
5.1 利用简介图(Briefing Chart)的演讲发表
5.2 利用胶卷幻灯和幻灯机的多媒体发表
5.3 利用OHP的多媒体发表
5.4 利用PowerPoint 或者“Keynote”的多媒体发表
第六章 成功的多媒体发表
6.1 从正确的方向开始
6.2
不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PowerPoint的资料制作上
6.3 站在听众的立场
6.4 用全身心做多媒体发表
6.5 用预演来保证成功
6.6 用自信热情和真诚来完成多媒体发表
第二部分 多媒体发表的规划
第七章 如何规划一个多媒体发表
7.1 什么是多媒体发表规划
7.2 多媒体发表战略会议
7.3 规划阶段应确定的内容
第八章 确定日程
第九章 设定目的和目标及确定题目
9.1 设定目的和目标
9.2 确定题目
第十章 收集和分析关于听众和发表场所的信息
10.1 听众信息
10.2 发表场地的信息
第十一章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1.1 对资料的收集
11.2 对资料的分析
11.3 对材料的加工和归纳
第十二章 多媒体发表的成功攻略
12.1 向着成功出发的规划
12.2 讲故事的战略
12.3 针对绪论、本论和结论的攻略
12.4 时间分配攻略
第十三章 PPT的设计攻略
13.1 设计PPT的基本原则
13.2 能维持听众注意力集中的PPT设计攻略
13.3 可视化(Visualization)
13.4 页面的背景色彩
13.5 文字和字体
13.6 灵活利用色彩
13.7 界面的布局控制
13.8 时间控制
第十四章 讲台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14.1 什么是讲台恐惧症
14.2 一般的简单解决方法
14.3 利用实战经验的解决方法
14.4 通过演练的解决方法
14.5 通过自我想象的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 多媒体发表的现场表现
第十五章 多媒体发表的现场表现——口头陈述
15.1 现代人和口头陈述
15.2 如何做好口头陈述?
第十六章 开始阶段
16.1 发表场地的室内照明
16.2 发表者位置的选定
16.3 使用投影屏幕的环境
16.4 不使用屏幕的环境
16.5 灵活运用演讲台的方法
16.6 使用麦克风的方法
16.7 发表中正确的指示方法
16.8 带着自信感开始
第十七章 语言表达-发表中的说话
17.1 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
第十八章 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
18.1 体态语言的概念
18.2 姿态
18.3 眼神交流
18.4 面部表情
18.5 手势
第十九章 互动
19.1 互动
19.2 提问和应答
第二十章 准备和彩排
20.1 准备
20.2 彩排
前言
各位读者近一定参加过不少多媒体发表会吧?对五花八门的多媒体发表有什么感触呢?在这里,我们尝试分别从发表者和参加者的不同角度,了解他们对多媒体发表各自不同的感受。
1. 参加者持肯定性态度的情形
“哇,实在讲得太好了!真让人感动,真痛快!”
“呀,怎么做才能讲得那么出色呢?真是太绝了……”
“这么充满自信,这么有激情,这么真诚的演讲,我是头一次听到啊!”
“哇,真是不错,这么高水平的演讲,不比乔布斯差嘛!”
2. 参加者持否定性态度的情形
“什么呀,那也叫演讲、发表?从一开始就一字不漏地照读……”
“演讲一开始,我就睡着了,演讲者的声音真像催眠曲,哎……”
“幻灯片做得倒是不错,不过演讲者太怯场,连话都说不完整……”
3. 发表者持肯定性态度的情形
“哇,这次演讲真让人来劲!听众的反应也很好嘛!我自己也感觉讲得很出色,嘿嘿!”
“呀,成功了!也许是因为多次排练,讲的过程中感觉自信满满,呵呵!”
“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终于搞定了,哈哈!”
4. 发表者持否定性态度的情形
“真要命,我这一身冷汗!看来我不是做多媒体发表的料啊,哎……”
“丢死人了!讲得这么差,以后还怎么做人啊?呜呜……”
“看来不该把所有希望都押在做幻灯片上,哎,早知道这样,当初应该多排练一下的,嗯……”
每一场不同的多媒体发表结束后,发表者和参加者必定有像上面那样不同的感受,可谓悲喜两重天。当然,悲痛到什么程度或者欢喜到什么程度,不仅取决于发表的效果,还取决于发表的重要性。但是,只要是多媒体发表,不管是重要的,还是日常一般性的,除少数专业人士外,很多人都会感到有压力、有困难。
不同的发表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列出两个不同的案例来看看。
案例1
几乎从一个月前开始,我就不分昼夜地埋头制作幻灯片,费尽心思,终于在预定的发表日前夜完成。
在预定发表日的早上,我早饭没吃就出门了。完全没有排练的时间,只能在去发表场地路上的车里,大概浏览了下幻灯片的内容……然而,发表场地很快就到了。
由于要发表的内容完全没有记熟,我心里很不安。在紧张和焦虑的等待中,终于轮到我了。走上台阶站在讲台上,下面听众数不清的眼睛都在看着我,我突然觉得做多媒体发表是件很恐怖的事,瞬间脑袋一片空白,口干舌燥,手脚发抖,张不开嘴。无奈的我只好按照投影在屏幕上的幻灯片文字内容,一字不漏地照着读。
噩梦还在继续,颤抖的声音,加上错乱的节奏,失误频频出现在我身上。听众们开始无情地提出很多挑剔的问题,揭疮疤式的点评此起彼伏,完全在赤裸裸地表现着他们的不满。在听众提问和点评的时候,我两腿发抖,胆颤心惊……
按照领导和同事们的建议,我全身心地投入了几周的时间进行幻灯片的准备,结果却这样丢人,完全是我人生的一次完败。这次痛苦的感觉后来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让我完全没有心思工作……
案例2
这次多媒体发表,领导大概给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们一接到多媒体发表的任务和相关日程,就马上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召开了特别策划会议。会议首先确定了发表的准备日程。紧接着,发表的目的、目标、方向等都被确定下来。随后,我们又确定了资料收集,幻灯片制作、排练、修正完善等日程安排,并定下了特别工作组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
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多媒体发表首先确定了大方向,在具体制作幻灯片之前,我们就进行了有关听众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整体内容设计策略等方面的系统准备工作,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演讲恐惧症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另外,我们在讲台的位置设置、麦克风的使用、说话的技巧、演讲的姿态、眼神的交流、表情的设计、身体姿势和手势的使用、回答问题以及排练等方面都一一做了充分的准备。
经过这样全面的准备后,我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感觉这世上好像真没有比我发表得更好的人了。上了演讲台,在完美地完成内容演讲后,我用预先准备的总结性短评和听众形成共鸣,听众肯定性的反应让发表现场的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提问回答环节也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所有人都非常满意。完成收尾的总结陈词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今天的发表圆满成功了。
“多媒体发表就应该这么做啊!”
我微笑着与热情的听众一一握手,大家都不吝赞美之词。
案例1和案例2描述的情景完全属于两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案例1描述的是我们周围经常见到的多媒体发表场景。由于没有系统化的原则和策略,发表者只知道在幻灯片内容制作上押上全部的精力,是典型的失败案例。
相反的是,案例2是先经过细致的策划会议确定策略,再通过系统化的准备来进行的多媒体发表,是我们推崇的成功案例。
在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中,案例2中的有些部分实施起来是比较难的。但是,这才是多媒体发表的正道,是多媒体发表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多媒体发表已经完全按照“先确定原则而后有计划性地准备”这样的策略来进行了;但是,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大部分的多媒体发表还未脱离“差不多”的准备方式,主要精力还集中在怎么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这个环节上。这些不足,正是需要加快改进的地方。
让读者做“充满活力、灵动四射的多媒体发表”!让读者享受多媒体发表带来的成功感,并享受其过程。这,正是我们编著本书的目的!
笔者团队曾经以本书所载的内容作为基础资料,在韩国的一个聚集了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新科技特区——大田市“大德研究特区”的众多研究院中做了30多次讲座。同时,本书的韩文版还被韩国科技大学(KAIST)和科技联合大学(UST)选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多媒体发表技法》的教材……在此过程中,本书的内容也得到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
魏祖宽研究员承担了全书内容的总体策划和前半部分章节的写作,曹孟燮研究员承担了后半部分章节的写作和全书的修订完善工作。孙丽媛博士承担了参考中文文献的收集和大部分韩文素材的翻译工作,曹润智研究员承担了参考英文文献的收集和翻译工作。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其中:现在韩国首尔工作的姜春梅小姐和现在中国北京三星鹏泰公司工作的刘大爽小姐承担了部分韩文素材的翻译工作;现在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工作的程杰博士提供了部分很有用的素材资料;成都传媒集团的资深编辑吴佐民先生承担了本书初稿的语言润色工作;电子工业出版社资深编辑王羽佳女士承担了本书的编辑工作。谨在此对这些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著者
2012深冬 于 韩国大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