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74962
*奖青铜奖《摇啊摇,疍家船》获奖词:
作品用质朴的白描手法描写疍家人没有色彩的生活,他们卑微、贫穷、历经磨难,但又善良、勤劳,充满人性光辉。作品力透纸背,深接地气,读来让人落泪,在看似“其貌不扬”的外表下蕴含着朴实厚重的力量。这可能是*部深刻周密地描写广东疍家渔民的小说,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与宏阔的美学视野。
金葵花奖《你的脚下,我的脚下》获奖词:
一位身患绝症,又被上司解聘的中年男子,一个中考失利、自暴自弃的叛逆男孩,父子俩踏上了一段出门远行之旅。在这三十天的漫游中,父子二人化解隔阂、敞开心扉,并一起发现,一起成长。小说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历练,更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其索”的哲思力量。人生永远在路上。
银葵花奖《莫里》获奖词:
一个个性十足的女孩,一个日渐病重的男孩,面对死亡的日益临近,他们纯净的心灵和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真挚动人。作品坚持儿童本位的立场,用细腻白描的手法记录当代孩子的生活侧面,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充满童心童趣。作品结构精巧别致,语言干净简洁,字里行间充盈着灵动的诗性,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银葵花奖《苏三不要哭》获奖词:
作品通过旧时代一位苏州底层少年的学艺经历,详尽地描述了昔日的生活日常,融洽地展现了京剧等传统行业的生存状态和各地的民俗风情。作品描写学徒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彼此间的相濡以沫,激荡着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在家国危难的关头,谁都是落难的“苏三”。秉持着“苏三不哭”的理念,勇敢地活下去。
铜葵花奖《溪山雪》获奖词: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和禅意的优秀作品。大山深处溪山村的石鱼禅寺古庙,是存在于现世当中又脱离尘世的彼岸世界。寺里一老一少两个和尚,似乎过着遗世独立的寂寞生活,又与当下俗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探讨了佛家理念与世俗欲念和谐共处的可能性,意象丰富、意境优美,充满浓淡相间的禅理与慧性。
从2016年8月31日公布征奖,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得到了广大作家和儿童文学爱好者的支持。为了不辜负投稿作者的厚爱,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评委会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审稿环节,所有稿件全部匿名评审。在*后的终评环节,经过终评委员会的认真评审和综合讨论,产生了*终的获奖结果。《摇啊摇,疍家船》《你的脚下,我的脚下》等作品获奖。
《摇啊摇,疍家船》是一部浸透着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一部描写家庭亲情与柴米油盐,一部细致入微地刻绘水上居民——广东阳江疍家渔人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十岁男孩水活的命运纠葛与一年间的长大成人为主轴,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疍家渔民生存为背景,笔带情感,力透纸背,满眼含泪,深接地气,展现了一幅幅父子之情、姐弟之情、生父母与养父母之情、社会学校普通人之情的生动画卷,折射出中国老百姓*朴实无华的人性光辉与生活理想。有不少细节读了使人洒泪。同时这可能是*部如此深刻周密地描写疍家渔民的民俗风情小说,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与美学视野。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王泉根
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被查出患有脑瘤的中年父亲,却佯装一切正常,带领他的初中生儿子徒步旅行三十天,为的是让儿子践行承诺,更快地长大成人,承担应负的责任。父亲与儿子的*后一次旅行,本以为是一次言传身教,不曾想却是一番生命的诀别。这部作品叙述平实,故事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复杂的情感。而文章的结尾则是欧•亨利式的,看似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之前的情节铺垫非常充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因而无论从其思想深度还是从其文字价值来看,《你的脚下,我的脚下》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对青少年阅读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
——著名学者、出版人、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苏三不要哭》的作者很娴熟地驾驭了小说的叙事,从戏班子里的小孩子们的视野出发,日常感、现场感、地方风俗、饮食起居、方言土语等,小说的元素应有尽有。小和尚瑞生、董宝、李棠、李班主……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各有特色,性格分明。小说将勇敢乐观的品质与质朴真诚、豁达慷慨的价值取向融入轻松展开的故事情节之中,妙趣横生,寓教于乐。
——著名作家 李洱
《莫里》是一部写友谊的小说,虽然题材并不新鲜,但是作者通过细腻真诚的描写,构建了几位少年友人之前真诚动人的情谊,非常难得。身患绝症的莫里是一位随父母到新加坡生活的丹麦男孩,他安静而聪慧,喜欢读书和画画,他的生活随时可能因为生命的里去而中断,他的好朋友卡琪无时无刻不处在担忧和难过之中。为了让莫里*后的时光变得开心和有意义,卡琪想尽各种办法来留住莫里的一切。真诚和感人是这篇作品*的成功。
——孔令燕 《当代》杂志社社长、资深编辑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选择上,写佛门,又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小和尚和他的小伙伴构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精神信仰与世俗欲念的和谐关系。主题立意层面,佛家的信仰与村民致富的愿望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但作品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现代社会种种病象,而是通情达理地因势利导,从而皆大欢喜地追求双赢的结果。人物塑造方面,设置了一老一少两个和尚,他们充满人格魅力,尤其是小和尚,更是有过人的智慧。
——《当代》杂志前主编、资深文学编辑 洪清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