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5276
编辑推荐
李士非先生是诗人,当年写战歌、颂歌,很有激情。八十年代以后,他写变革如《北大荒之恋》,歌唱异域,如《俄罗斯行吟》,一样很有激情。不同的是,激情的指向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侧重意识形态中的“当代英雄”,而是人在历史语境中的生存状况。他的诗,不但有青春气息,而且有现代技巧,不像老派的诗人。
内容简介
本书以较完整的形式首次展现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家李士非先生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处女作《向秀丽》发表后,一时洛阳纸贵。出版的诗集近10种,《俄罗斯行吟》在我国新诗史上,是**次反映了苏联的肃反事实和改革的命运,具有一定的史的价值。他后来致力于报告文学写作,《昭雪之后》在文革后“拨乱反正”事情产生很大影响;《热血男儿》率先表现“改革开放”,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奖;《招商集团》获得夏衍的高度评价。晚年写作散文,对人性做了深入的发掘,这在“火红的年代”特别富有认识的价值。
本书分别选取作者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分为三辑,文字极富激情,艺术个性非常突出。
本书分别选取作者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分为三辑,文字极富激情,艺术个性非常突出。
目 录
诗
中山故居
沉船
“文革”纪事(三首)
争议
无题
开放
白色的河流
人与海
水刀
给绿川英子
延水情
人之歌
断头台
波罗金诺之歌
机密
女王
步行街
阿拉木图有个四岁的男孩
相逢
早安,列宁格勒
冬宫,夏宫
冬宫讲解员
好天
摇篮
反差
哈登村
散文
我的母亲
二舅
大舅
我的外祖父
对点子
表弟
故乡三刘
菜根精神
一个红卫兵的忏悔
抄家
党校与牛棚
隔离班
打油风波
不幸中断的回声
神交
时人不识余心乐
柯县长与木村先生
本多胜一
一本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书
纪实文学
昭雪之后
热血男儿
当今奇女子
李士非小传
中山故居
沉船
“文革”纪事(三首)
争议
无题
开放
白色的河流
人与海
水刀
给绿川英子
延水情
人之歌
断头台
波罗金诺之歌
机密
女王
步行街
阿拉木图有个四岁的男孩
相逢
早安,列宁格勒
冬宫,夏宫
冬宫讲解员
好天
摇篮
反差
哈登村
散文
我的母亲
二舅
大舅
我的外祖父
对点子
表弟
故乡三刘
菜根精神
一个红卫兵的忏悔
抄家
党校与牛棚
隔离班
打油风波
不幸中断的回声
神交
时人不识余心乐
柯县长与木村先生
本多胜一
一本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书
纪实文学
昭雪之后
热血男儿
当今奇女子
李士非小传
前 言
李士非先生(1930—2008)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家和编辑家,曾任《花城》杂志**任主编,花城出版社总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先生首先是诗人,怀赤子之心,写热血之诗。生前著有《向秀丽》、《北大荒之恋》《俄罗斯行吟》等多种诗集。对于苏联,不回避历史的血腥与现实的阴暗,把社会真实同个人沉思结合起来,在中国新诗史上,当始于《俄罗斯行吟》。
文革后,李先生密切注视中国社会的变革,率先发表《昭雪之后》,以及《热血男儿》和《招商集团》等纪实文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公民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斗士的勇气 和宣传家的热情。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开风气之作;因此一经发表,全国风行。
李先生晚年除了写诗,还有计划地写作两个散文系列,即“亲情”系列和“文革”系列。 后者关涉集体记忆,保留不少史料,弥足珍贵。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富于理想、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作者从中坦露了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生存体 验,对时代环境以及政治与人性的深入的观察。世纪风云变幻,人间爱恨情仇,通过个性化的叙述,跃然纸上。两个系列的写作刚刚开头便为病魔所打断,是很可遗憾的。
本书是李先生作品的选集。今按不同文体,共分三个部分:诗、散文和纪实文学,约占作品总量的五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招商集团》获得报告文学先行者夏衍的肯定性评价, 在李先生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惟因题材与《热血男儿》有重叠之处,为节省篇幅计,故而不予编入。
李先生一生是不倦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文学本是“人学”,李先生写有“人之歌”,可谓得此真谛。无论是写作,编辑,出版,从事其他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李先生都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文学人才的培养,致力于“人”的创造。
本书首次以较为完整的形式展现李先生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书名取《热血男儿》,不只因为本篇是李先生的代表作,而且它也*传神地体现了李先生的人格形象。“文如其人”。相信读者可以从书中吸取充沛的思想和饱满的诗情,为一种热爱生活、勇于追求、坚持爱与正义的精神力量所鼓舞。
李先生首先是诗人,怀赤子之心,写热血之诗。生前著有《向秀丽》、《北大荒之恋》《俄罗斯行吟》等多种诗集。对于苏联,不回避历史的血腥与现实的阴暗,把社会真实同个人沉思结合起来,在中国新诗史上,当始于《俄罗斯行吟》。
文革后,李先生密切注视中国社会的变革,率先发表《昭雪之后》,以及《热血男儿》和《招商集团》等纪实文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公民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斗士的勇气 和宣传家的热情。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开风气之作;因此一经发表,全国风行。
李先生晚年除了写诗,还有计划地写作两个散文系列,即“亲情”系列和“文革”系列。 后者关涉集体记忆,保留不少史料,弥足珍贵。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富于理想、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作者从中坦露了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生存体 验,对时代环境以及政治与人性的深入的观察。世纪风云变幻,人间爱恨情仇,通过个性化的叙述,跃然纸上。两个系列的写作刚刚开头便为病魔所打断,是很可遗憾的。
本书是李先生作品的选集。今按不同文体,共分三个部分:诗、散文和纪实文学,约占作品总量的五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招商集团》获得报告文学先行者夏衍的肯定性评价, 在李先生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惟因题材与《热血男儿》有重叠之处,为节省篇幅计,故而不予编入。
李先生一生是不倦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文学本是“人学”,李先生写有“人之歌”,可谓得此真谛。无论是写作,编辑,出版,从事其他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李先生都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文学人才的培养,致力于“人”的创造。
本书首次以较为完整的形式展现李先生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书名取《热血男儿》,不只因为本篇是李先生的代表作,而且它也*传神地体现了李先生的人格形象。“文如其人”。相信读者可以从书中吸取充沛的思想和饱满的诗情,为一种热爱生活、勇于追求、坚持爱与正义的精神力量所鼓舞。
媒体评论
李士非活跃在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90年代的广州,影响及于全国。他是读者熟悉的作家、诗人,又是被誉为“名编”的出版人,在文学、出版两界为人所信任、尊重。他的诗文有如其人,热情,率真,明快。人们将长记他朴厚的笑容。
—— 著名诗人、作家邵燕祥
年年碰撞前后壁,西西弗斯上下山。移山愚公百无功,填海精卫千徒劳。
所幸抛尽韶光头尚在,望穿石壁眼未槁。不愁劫火销俗骨,每睹师容胆气豪。
——著名学者高尔泰题达摩像赠李士非
—— 著名诗人、作家邵燕祥
年年碰撞前后壁,西西弗斯上下山。移山愚公百无功,填海精卫千徒劳。
所幸抛尽韶光头尚在,望穿石壁眼未槁。不愁劫火销俗骨,每睹师容胆气豪。
——著名学者高尔泰题达摩像赠李士非
在线试读
党校与牛棚
春节期间,到黄华路省委党校大院给一位老同志拜年。党校的面目全变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不过大门里面不远处的那棵大榕树,似乎变化不大,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它还是那么健壮葱茏,并无老态,可见树比人老得慢些。经过树下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停了一下,忽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从三十多年前传来:
“牛鬼!”
这声音别人当然是听不到的,它只响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孩子的声音。那是1968年的秋天。8月,“清理阶级队伍”的高潮掀起,“军管队”进驻广东人民出版社,迅速“揪”出了一批“牛鬼蛇神”,我首当其冲,罪名是“大黑手”,“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兼“文艺黑线人物”。“阶级阵线”立刻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这“一小撮”,集中住宿,集中劳动,除了批斗会,“革命群众”的一切活动不能参加,过了不久,全体人马开进了省委党校办学习班,阶级斗争明显升温。
为什么选择党校?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有房子和活动的场地,*主要的原因是党校“马列主义水平高”,有利于开展阶级斗争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讲一件往事便足以说明问题。
195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农业编辑室主任,东江纵队老战士汪潮同志在党校学习。结业的时候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他那个班还未“揪”出一个“右派分子”。一位负责人到班上讲话了,“你们这个班表现很好,鸣放期间没有一张大字报,没有发现右派言论。校部决定,这个班不划右派。不过你们就要结业返回单位了。希望座谈一下对反右斗争的认识,以便提高觉悟,回到原单位继续参加斗争。”汪潮怀着“向党交心”的虔诚,在座谈会上讲了自己对反右斗争的认识过程:从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对报上点名批判的大右派没有疑问,对本单位相处多年的一些干部被定为右派有过怀疑……。好了,“引蛇出洞”成功了,第二天贴出了大字报:“请看汪潮的黑心!”汪潮被这一棍打懵了。接着发动同班学员“深入揭发”,连开玩笑称一些同学为“县太爷”,请假到医院做避孕结扎手术,都成了罪状。在劫难逃,汪潮在党校被划成了右派。
在党校这样的环境设立“牛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春节期间,到黄华路省委党校大院给一位老同志拜年。党校的面目全变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不过大门里面不远处的那棵大榕树,似乎变化不大,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它还是那么健壮葱茏,并无老态,可见树比人老得慢些。经过树下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停了一下,忽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从三十多年前传来:
“牛鬼!”
这声音别人当然是听不到的,它只响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孩子的声音。那是1968年的秋天。8月,“清理阶级队伍”的高潮掀起,“军管队”进驻广东人民出版社,迅速“揪”出了一批“牛鬼蛇神”,我首当其冲,罪名是“大黑手”,“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兼“文艺黑线人物”。“阶级阵线”立刻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这“一小撮”,集中住宿,集中劳动,除了批斗会,“革命群众”的一切活动不能参加,过了不久,全体人马开进了省委党校办学习班,阶级斗争明显升温。
为什么选择党校?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有房子和活动的场地,*主要的原因是党校“马列主义水平高”,有利于开展阶级斗争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讲一件往事便足以说明问题。
195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农业编辑室主任,东江纵队老战士汪潮同志在党校学习。结业的时候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他那个班还未“揪”出一个“右派分子”。一位负责人到班上讲话了,“你们这个班表现很好,鸣放期间没有一张大字报,没有发现右派言论。校部决定,这个班不划右派。不过你们就要结业返回单位了。希望座谈一下对反右斗争的认识,以便提高觉悟,回到原单位继续参加斗争。”汪潮怀着“向党交心”的虔诚,在座谈会上讲了自己对反右斗争的认识过程:从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对报上点名批判的大右派没有疑问,对本单位相处多年的一些干部被定为右派有过怀疑……。好了,“引蛇出洞”成功了,第二天贴出了大字报:“请看汪潮的黑心!”汪潮被这一棍打懵了。接着发动同班学员“深入揭发”,连开玩笑称一些同学为“县太爷”,请假到医院做避孕结扎手术,都成了罪状。在劫难逃,汪潮在党校被划成了右派。
在党校这样的环境设立“牛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