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77897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时代的记忆,一部“菜鸟”变“大咖”的励志秘籍!
《前沿故事》以2015年的全新视角,重新梳理水均益30年精彩新闻生涯和人生经历,讲述其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政要的“一代名嘴”,与读者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励志秘籍。
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惊险有趣的采访故事,使《前沿故事》1998年一出版即销售50万册。书中水均益想方设法采访克林顿等“小记者搞定大人物”的故事,更成为传媒界分析采访技巧的经典案例。
本书对“98版”所有故事进行修订与续写,重新调整内文结构、目录全换、增删数次,使时间跨度从1984年直到2015年,让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新增与球星贝克汉姆交往、2014年世界杯“炮轰”刘建宏、怀念父亲等数万字全新内容;并重新选择精美图片、设计排版,曝光水均益私家珍藏照片。
序 一路风雨,心存感念
章 从新华社到央视
1. 从兰州大学到新华社
2. 选报组的“大夜班”
3. 差点“下海”做了公关部经理
4. 加盟中央电视台
5.“惨烈”的初次上镜
第二章 我与《东方时空》
1.《东方时空》24小时等你!
2.“银河号”事件追访沙祖康
3.《焦点访谈》诞生
4. 曼德拉助我在《焦点访谈》中亮相
5. 次报道家乡竟是“揭短”
6.差点被美国警察铐走
7. 《我说东方时空》
第三章 《焦点访谈》暗访事件
1. 曝光歪风,遭死亡威胁
2.暗访莒南人质事件
3. 兵分三路赶赴“鸿门宴”
4.“我们坚决支持你们的工作”
5. 头破血流的老虎
6. 赵忠祥帮我们展开调查
7. 野生动物的“奥斯维辛”
第四章 申奥失败,伤心“黑色9月”
1. 追访申奥名人团
2.“冒充”台长采访李铁映
3. 萨马兰奇的“玩笑”
第五章 香港回归,难忘“72小时”
1. 险些错过场直播
2. 彭定康与我们“存心作对”
3. 白岩松为直播伤心落泪
4. 难忘香港回归夜
第六章 足球,让我欢喜让我忧
1. 揭密足坛“工体不败”神话
2. 2014世界杯 “炮轰”刘建宏
3. 与贝克汉姆的几次交往
第七章 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
1. 迟迟没有答复的采访申请
2.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
3.从头到脚“琢磨”克林顿
4. 克林顿给了中国人喜欢的回答
5.我眼中的政治家们
第八章 初访基辛格
1. “伏击”基辛格
2. “狡猾”的基辛格被我指挥得乱转
第九章 三访叶利钦
1. “谱”很大的叶利钦
2.叶利钦拒绝中国记者
3.约好的专访被无故取消
4.惊心动魄的第三次采访
第十章 阿拉法特,一个时代的悲剧
1. “在全世界不受欢迎的人”
2. 30个小时没有睡觉的“爸爸”
3. 巴勒斯坦的事业就是他的妻子
4. 加沙约会阿拉法特
5. 巴以巷战,被催泪弹击中
第十一章 拉宾,缔造和平的人
1. 紧急报道拉宾遇刺
2. 不喜欢记者的总理
3.“神的孩子”的遗言
第十二章 专访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1. 在卡斯特罗臂弯里“亲密”采访
2. 寻找一首“失传”的歌
3. 美丽的哈瓦那
第十三章 与联合国秘书长对话
1. 联合国秘书长的官有多大?
2. “不懂政治”的加利
第十四章 遥望海湾战争
1. 驻守埃及的日子
2. 在开罗学会“阿拉伯英语”
3. 科威特兵临城下
4. 分裂的阿拉伯世界
5. 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
6. 海湾战争爆发
7. 以色列出奇地隐忍
8. 不再遥望战争
第十五章 报道黎巴嫩内战
1. 奔赴战火燃烧的贝鲁特
2. 在使馆亲历激烈炮战
3. 武装组织控制下的黑市
4. 踏访危险的“绿线”
5. 贝鲁特要活过来喽
第十六章 亲历波黑内战
1. 保险公司断定我们有去无回
2. 饥寒交迫奔赴战区
3. 纪念亡者的矮墙
4. 加辛齐难民营的孩子
5. “恐怖之城”萨拉热窝
6. 在“死亡大道”冒死报道
第十七章 伊拉克武器核查报道
1. 在秘密警察监视下采访
2. 等待死亡的小女孩
3. 骑在铁栏杆上直播
4. 安南到了巴格达
5. “大战”记者招待会
6. “不倒翁”阿齐兹
7. 告别阿布
8. 战争与和平
附 怀念父亲
跋 面对关注
序
2014年,我写了一本书—— 《益往直前》。在各地签售的过程中总能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读者朋友会拿着两本书让我签名,一本是新书《益往直前》,另一本是已经有点发黄了的《前沿故事》。也有一些朋友问我《前沿故事》哪里还能买到,因为他们当年看过的那本如今已经找不到了。有的朋友提议,能不能把《前沿故事》再版发行?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修订再版的《前沿故事》。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十几年前的那本旧书?是,也不是。2015年再版的《前沿故事》保留了原书中的精彩故事。但是,《前沿故事》出版于1998年,距今已经有16个年头了,其中许多在当年人人皆知的事件和新闻,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许多当年被人津津乐道的词汇和专有名词,今天已经不被人熟知,比如“银河号事件”、“黑色9月”等。况且,原稿中的许多故事在16年后,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解读角度,如果不进行修订和补充,仅仅是对旧版的原文照搬,未免是件憾事。
所以,在决定再版《前沿故事》的时候,我和编辑商定:对原书的章节重新调整、命名,用今天的观点对一些事件和故事做补充,并添加新的内容,以便能让今天的读者更理解书中的内容,减少阅读障碍。并且,在书中我增加了数万字全新的内容,例如与球星贝克汉姆交往等故事。总之,您现在看到的《前沿故事》,并不是一本旧版《前沿故事》。
写《前沿故事》的起因,源于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
那是1998年3月1日,我和同事们在完成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报道之后,在约旦首都安曼登上了阿联酋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00客机。这是回家的段航程。
在经过离地的爬升后,飞机在阿拉伯半岛上空8000米的高空平稳地飞行,但是我的心情并不平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坐飞机有了一个习惯性动作:每当飞机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我总会把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交叉在一起,心中暗暗祈祷上天保佑我平安到达目的地,或者祈祷上天保佑我平安回家。
我喜欢飞机这玩意儿,但当我实实在在地坐在上面的时候,总是想起它的另一种“能力”,就是能让上面几百号生灵在完全无助的状况下,瞬间到达另一个世界。这一次,我依然做了这个动作。
在距离阿联酋城市迪拜不到一小时航程的时候,一阵剧烈的颠簸突然打破了客舱内的平静。扩音器中传来空姐有些异样的声音:“飞机遇到了强大的气流,请各位乘客系上安全带,不要随便走动。”话音未落,飞机又是一阵剧烈地颤抖,然后大幅度地急速下降。我的屁股顿时离开了座椅!下降使我完成了某种自由落体,刚刚放上小桌的那杯咖啡在我眼前进入了失重状态。紧接着,在一阵不知从哪儿发出的嘁里喀喳声中,飞机又开始大幅度急速上升。那位几分钟前还是笑颜可人的空姐紧闭双眼,双手抓住座椅扶手,脸色惨白。突然,飞机头朝下,快速向下俯冲,也不知道它下降了多少米,但是我知道它比着陆前的下降快了许多倍。除了惊叫,所有人都没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在这种真实的“折腾”中,20分钟过去了,飞机恢复了平静,我被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窒息感所笼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恐惧。
在刚刚平稳下来的飞机上,我有了一个顿悟:死神其实离我很近,它随时可能夺去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的过去和将来,我的悲伤和欢乐。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带走一个人的爱。对我来讲,这爱还包括我的职业——记者。
从1984年走进新华社的大门至1998年,我度过了近14年的记者生涯。14年里,我有过无数次的出发、无数次的旅途、无数次的任务、无数次的采访;14年里,我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等待、多少次的跋涉、多少次的失败、多少次的无奈。
14年来,我一直热爱着“记者”这两个字。其间,我曾彷徨过、动摇过,也厌倦过这个职业,但我至今没有离开这个职业。因为我爱它。当我站在萨拉热窝的“死亡大道”上采访时,当我背靠白宫向观众介绍中美关系时,当我和着巴格达清真寺里的祷告声报道战况时,我感到了一种神圣,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我也似乎看到历史在自己的眼前一幕幕地演过。
在阿拉伯半岛上空的空中客车上,我突然真切地感受到:应该做些什么了。我要把我所见到的、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领悟的那些让我全身心热爱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无论它们会被人们认为是好是坏,它们是真实的,是不能忘却的。于是,就有了这二十多万个方块字。
记者职业让我总是能够有机会处在新闻事件的前沿,其中,台前幕后的新闻真相又总会在我脑海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记忆。看着书稿中的一个个故事,我想到了现在这个名字——《前沿故事》,它记录的是一名记者经历并讲述的、发生在新闻中的故事。倘若您从中得到一些乐趣,发现某些旧闻中的新闻,我希望您能相信这来自作者的真诚。
现在回想,1998年写《前沿故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顾虑,因为那时候的舆论对所谓“名人”出书颇有微词(如今看来不过都是浮云)。书出来后评价还是不错的。读者们看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是如何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更知道了我们这些抛头露面的“名记”的真实状况。当然,重要的是,不少读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当时处在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前沿的CCTV的一个横断面。
那个时期是CCTV的黄金年代。对我们,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不敢妄言《前沿故事》影响了多少人,但时至今日,总会听到一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对我说,当时是看这本书才决定学新闻、 干记者的。听到这话时,我并不敢接下句,生怕年轻人来上一句:我们可被您忽悠了。
可不是嘛,现在新闻多难干啊!
言归正传。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前沿故事》使我拥有了一批粉丝,那是一群看了我的节目、读了我的书而开始认可甚至喜欢我的人。他们不疯狂,绝不会打着横幅去机场接我。这些年来,他们只是默默地关注我、支持我,特别是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在网上不遗余力地为我助威助阵,在自媒体的微博时代,发出他们微弱而不容置疑的声音。前一阵,我的一个小帖子在微博上引起不小的骚动,他们中的一些人居然坚守48小时,在网上对质疑我的人做“说服教育”工作,后有人还差点病倒。
对于这样一些亲爱的观众和读者们,我心存感念。
一晃,干新闻当记者已经30年了。一路上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也积累了不少。身边的事与人犹如过眼烟云,散去,复来。值得庆幸并至今自豪的是,我还是我,还是那个为了新闻而热血沸腾的我,还是那个迷恋出发的我,也还是那个忠诚于一切的我。
记得当年《前沿故事》出版的时候,兴的就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亲。在他老人家眼里,他这个小名叫“小虎子”的儿子为他争了气,为家族长了精神。记得父亲当时看完书后,很认真地列出了一份书中错别字和其他错误的勘误表,说等下次再版的时候一定要改过来,要对读者负责。2004年,父亲离我而去,留下这份勘误表和我对他老人家年复一年的思念。十年后的今天,我用父亲的勘误表改正并再版这本《前沿故事》,并藉此捎去一个儿子的思念。
水均益
2014年12月10日,北京初雪之夜
“冒充”台长采访李铁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