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93852
夏氏外科是著名的中医外科流派,起源于浙江德清东南湾,自夏松泉先生创始至今,已传承和发展了近180年。夏氏外科主要在浙江湖州一带开业行医,在杭嘉湖平原一带极富盛名,因战乱多次迁徙,后至上海,在沪上传承80余年。如今夏氏外科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疮疡科、乳腺科、肛肠科、皮肤科等学科。
本书分四个部分,主要展现夏松泉之长孙夏墨农、夏墨农之长子夏少农、次子夏涵,以及柏连松的历史资料,,以及柏连松的医案、行医器材照片等资料。
前言
我少时已闻师祖墨农先生之名,且与墨农先生住的较近,故曾多次见过墨农先生,对先生家人也多熟悉,立志学习中医。1953年墨农先生长子少农先生宴请中医同道收我为徒,从此迈入师门,刻苦学习医道。上世纪60年代适逢“十年浩劫”,百废待兴,老师命我主攻肛肠,一直无机缘整理夏氏渊源,始终未能实现夙愿。一转眼60年过去了,时常感叹少农老师在曙光中医外科辉煌岁月,念及未能为先生在世之时留下更多珍贵资料,记下老师叙说夏氏外科的历经岁月,而常感到愧疚,故常在工作之余及与门人弟子闲谈之暇,追忆印象中师祖和少农先生的闲趣轶事、医德医风、精湛医术,嘱门人记录,希望后辈能有机缘整理夏氏外科,以慰藉先生遗愿。
欣闻上海中医发展办公室推出“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基地”,我召集门人和沪上夏氏的弟子,大家欣然应允,纷纷捐出珍藏的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大部分资料从未公布于众,或已被认为失佚,虽这些资料数量不多,但夏氏外科历经了数次迁徙,和战乱浩劫,已属不易。在研究过程中,门人弟子不断从各种途径收集到更多线索,多部分我也未曾知晓,故拟将这些资料整理编纂《夏氏外科文物选集》一册,一为让门人了解夏氏外科悠久的历史、传承发展的历程、及夏氏杰出的代表人物,二因这是信息社会,《夏氏外科文物选集》借网络之途径向世人展现夏氏外科,也让曾经的夏氏门人后学再能同聚夏氏门下,同朔夏氏起源、共商夏氏发展,以振兴夏氏师祖为之呕心沥血的外科学派。本文集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主要展现夏墨农、夏少农、夏涵和柏连松的历史资料,第五部分对曾被认为失佚的《夏氏医案》的渊源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因时间仓促,本选集中的大部分图片均为门人弟子购置摄影器械,在简易摄影棚内拍摄,虽图片质量难及专业摄影水平,也属不易,大部分资料需我辨识而添加文字说明,力求还原历史,却也难免有错误。在此感谢夏氏的门人弟子和同道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
夏氏外科第六代传人
夏少农先生弟子
柏连松教授
夏氏外科简介
夏氏外科是著名的中医外科流派,起源于浙江德清东南湾,故又称为东南湾疡科世家。自夏松泉先生创始至今,已传承和发展了近180年。上世纪40年代前夏氏外科主要在浙江湖州一带开业行医,在杭嘉湖平原一带极富盛名,又因战乱多次迁徙,后至上海,在沪上传承80余年,为海上中医外科名流,影响深远。
清朝中晚期浙江德清,中医外科以三湾医家有名望。三湾即东南湾、袁家湾、曲溪湾。前两支均由曲溪湾分出。夏氏外科创始于清朝晚期浙江德清戈亭镇东南湾,始由夏氏先祖夏松泉所创(据朱德明著《浙江医药曲折历程》所载夏松泉为夏墨农祖父,夏松泉之子夏少泉,夏墨农为少泉长子,至夏墨农之长子夏少农、次子夏涵为夏氏四世医。据吴琴诗女士所著《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夏氏父子》中载夏墨农为夏氏外科三世医(插入德清名人录),而据张明岛先生所著《上海卫生志》云:夏墨农为夏氏四世医),夏氏外科精于外科,是浙江湖州德清地区的两大中医外科流派之一,显名于邻县内外,在江南一带亦有盛誉。夏氏外科传至夏墨农时,其医术益精,擅长于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和中医五官科,在中医骨伤科亦有建树,尤精于中医外科,先悬壶于家乡东南湾,因屡遭太湖水盗袭扰和抢劫,家财和资料被毁殆尽,被迫迁至吴兴菱湖,并于菱湖建“春及堂”,广收门徒和弟子,后迁吴兴及沪上,行医40余年,医德医风高尚,为当地百姓称道,其医术精湛,多有家传秘方不秘藏而流传于世,被众医家录用,名噪一时,留下很多救济穷苦人的轶事趣闻,又收徒甚多,尤其在浙江湖州的德清、吴兴一带授徒并留下众多门人弟子,后夏墨农迁至上海地区,在沪行医期间尚收有较多来自湖州及杭州求学的弟子,其长子夏少农于抗日战乱时期再于杭嘉湖、温州地区以夏氏外科行医约10余年,在当地影响深远。
夏墨农有长子夏少农(字雲岫)、次子夏小农(后名涵,字雲岚)继承家传世医,少农小学毕业后被送读于湖州沈氏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小农先生幼承庭训,博习岐黄,系统地接受医术,入选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又系统接受现代医学教育,故能中西汇通,兼收并蓄。
夏墨农一生收徒甚多,据称有百余名,现据史料可查到长兴的施梓桥、德清的孙世臣、长兴的钟泽民、乌镇的陈启新、盛泽的李敬昊、杭州的罗家年、上海的陆斐(女)、海宁安化王氏清末名医王和伯次子王映澄等。
夏少农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获得上海、浙江和安徽多地的个体行医资格,1937年避难上海途中与父失散,避难至安徽休宁行医,后闻父于上海置房开业行医,曾回沪协助父亲共同行医,但因抗战时期,诊所位于租界内,社会动荡不安,故而父子分开,辗转在安徽休宁、浙江湖州和温州一带行医十余年,1947年夏少农闻父重病瘫痪于床,随返回上海料理父亲的诊所,1950年父夏墨农病故,夏少农在延天龄药房个体开业,52年响应政府号召调入新城区(现静安区)第五公费医疗门诊部工作,57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任外科教研室主任,60年任曙光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夏少农的弟子有柏连松、张志洪、吴琴诗等。夏少农的弟子主要分布在曙光医院,有张志洪的疮疡科(包括疮疡科、乳腺科等)、柏连松的肛肠科。
夏涵先生幼承庭训,博习岐黄,幼时起侍诊于父夏墨农侧,悉得家传善本,系统地接受医术,又系统接受现代医学教育,中西汇通,兼收并蓄。夏涵先生曾任曙光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后80年代中期调任岳阳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夏涵的弟子有孙世道,主要分布在岳阳医院的中医外科和皮肤科。
如今夏氏外科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发展,已形成了疮疡科、乳腺科、肛肠科、皮肤科等学科,部分学科在本学科中已享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