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65990丛书名: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第1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电路与电路模型
1.2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1电流
1.2.2电压、电动势、电位
1.2.3关联参考方向与非关联
参考方向
1.3电功率和能量
1.4电阻元件
1.5电容元件
1.6电感元件
1.7电压源和电流源
1.8受控源
1.9基尔霍夫定律
1.9.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9.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历史人物
习题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和化简
2.1等效电路的概念
2.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电阻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及其
等效互换
2.4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电阻
2.5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2.6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习题
第3章电路的分析方法和
网络定理
3.1支路电流法
3.2节点电压法
3.3节点法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3.3.1含纯电压源支路的分析
3.3.2含串联电阻的电流源电路
的分析
3.3.3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3.4叠加定理
3.5替代定理
3.6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3.6.1戴维南定理
3.6.2诺顿定理
3.7*回路电流法
3.8*特勒根定理
3.9*互易定理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历史人物
习题三
第4章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
4.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4.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4.3基尔霍夫定律和电路元件伏安关系
的相量形式
4.3.1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4.3.2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
形式
4.4复阻抗和复导纳
4.4.1复阻抗和复导纳定义
4.4.2复阻抗和复导纳的串并联
4.5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4.6正弦电路的功率
4.6.1瞬时功率
4.6.2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
在功率
4.6.3复功率
4.6.4功率因数的提高
4.6.5**功率传输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四
第5章互感电路
5.1互感系数和耦合系数
5.2互感电压及同名端
5.3去耦等效电路
5.4含有互感元件的正弦电路
5.5变压器原理
5.5.1线性变压器
5.5.2理想变压器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习题五
第6章谐振电路
6.1串联电路的谐振
6.2串联电路的谐振曲线
6.3并联电路的谐振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六
第7章周期性非正弦电路
7.1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7.2周期性非正弦电压、电流的有
效值平均功率
7.3周期性非正弦电路的计算
7.4滤波电路的概念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七
第8章三相电路
8.1对称三相电源
8.1.1三相电源的星形连接
8.1.2三相电源的三角形(Δ)
连接
8.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8.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8.4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
历史人物
习题八
第9章暂态电路
9.1动态电路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9.2一阶电路的暂态响应
9.2.1一阶电路恒定输入下的
全响应
9.2.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2.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3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9.4二阶电路的暂态响应
9.4.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4.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4.3二阶电路的全响应
9.5*以拉普拉斯变换求高阶电路
的暂态过程
历史人物
本章内容延展与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九
第10章Multisim与MATLAB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方法
简介
10.1Multisim10.0的基本功能及
操作
10.1.1Multisim10.0的基本界面
10.1.2Multisim10.0的电路创建
与分析
10.2MATLABR2010a基本功能
及操作
10.2.1MATLABR2010a基本
界面
10.2.2矩阵的基本运算
10.2.3MATLAB绘制二维图形
参考文献
“电工理论基础”是将原电类专业的“电路分析”课程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整理合并而成的一门新课程,面向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建议学时数为56~64。
本书吸取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原《电路基础》(姜钧仁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电工技术》(席志红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电路基础》(付永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一系列教材的使用经验,结合我校近4年的教学实践,整合编写而成。编写时更多地借鉴了姜钧仁主编的《电路基础》叙述细腻、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
本着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并重的编写宗旨,本书注重电路理论的完善与分析推导的科学严谨性,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对各部分内容按重要程度不同进行分级,内容上尽量做到基本理论全面扎实,兼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工程应用性强的要求,适合少学时开设。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框架设计以及全书的统稿由席志红负责。参加本教材编写工作的老师及分工如下:荣海泓,第1、2章;刘庆玲,第3章;李鸿林,第4章;张驰,第5章;李志刚,第6、7章;席志红,第8章;张忠民,第9章;禹永植,第10章。
由于电类专业与非电类工科专业对电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差异很大,要兼顾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而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又有限制,所以整合两门课程,编写立意明确、内容适当的教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的尝试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吴建强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刁秋庭教授两位审稿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专著立项评审委员会第七评审专家组的指正,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著者
于哈尔滨工程大学
(xizhi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