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80080
目 录
目 录
前言
上篇 通用基础理论
第1章 电磁理论基础 3
1.1 磁场中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3
1.1.1 磁感应强度 3
1.1.2 磁通量 3
1.1.3 磁导率 3
1.1.4 磁场强度 4
1.2 麦克斯韦方程组 4
1.3 电磁感应定律 5
1.3.1 电磁感应定律 5
1.3.2 正弦感应电动势 6
1.3.3 运动电动势 6
1.3.4 自感电动势与自感 7
1.3.5 互感电动势与互感 8
1.4 洛伦兹力与电磁转矩 8
第2章 磁路分析与永磁磁路 10
2.1 铁磁材料 10
2.1.1 铁磁材料的磁化 10
2.1.2 磁化曲线与磁滞曲线 10
2.1.3 铁磁材料 11
2.2 永磁材料 12
2.2.1 永磁材料的退磁曲线 12
2.2.2 永磁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 13
2.2.3 永磁材料的稳定性及稳定性
处理 15
2.2.3.1 热稳定性 15
2.2.3.2 磁稳定性 16
2.2.3.3 化学稳定性 16
2.2.3.4 时间稳定性 16
2.2.3.5 稳定性处理方法 17
2.2.4 永磁材料的主要种类 17
2.2.4.1 铝镍钴永磁材料 17
2.2.4.2 铁氧体永磁材料 19
2.2.4.3 稀土钴永磁材料 20
2.2.4.4 钕铁硼永磁材料 21
2.2.4.5 粘结永磁材料 23
2.3 磁路基本定律 25
2.3.1 磁路的概念 25
2.3.2 全电流定律 25
2.3.3 磁路的欧姆定律 26
2.3.4 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 26
2.3.5 磁路的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26
2.3.6 电路与磁路的比较 27
2.4 永磁磁路的分析与计算 28
2.4.1 永磁体的等效处理 28
2.4.2 外磁路的等效与合成磁路 29
2.4.3 漏磁系数和空载漏磁系数 30
2.4.4 等效磁路的解析法 30
2.4.4.1 标幺值 31
2.4.4.2 磁路的解析计算 32
2.4.5 等效磁路的图解法 33
2.4.6 永磁体的**工作点 34
2.4.6.1 **磁能的永磁体**工作点 34
2.4.6.2 **有效磁能的永磁体**
工作点 34
第3章 交流绕组基础 36
3.1 交流绕组的分类、要求及基本
术语 36
3.1.1 交流绕组的分类 36
3.1.2 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 36
3.1.3 基本术语 36
3.2 几种常见的交流绕组 38
3.2.1 三相单层绕组 38
3.2.2 三相双层绕组 39
3.2.2.1 叠绕组 39
前言
上篇 通用基础理论
第1章 电磁理论基础 3
1.1 磁场中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3
1.1.1 磁感应强度 3
1.1.2 磁通量 3
1.1.3 磁导率 3
1.1.4 磁场强度 4
1.2 麦克斯韦方程组 4
1.3 电磁感应定律 5
1.3.1 电磁感应定律 5
1.3.2 正弦感应电动势 6
1.3.3 运动电动势 6
1.3.4 自感电动势与自感 7
1.3.5 互感电动势与互感 8
1.4 洛伦兹力与电磁转矩 8
第2章 磁路分析与永磁磁路 10
2.1 铁磁材料 10
2.1.1 铁磁材料的磁化 10
2.1.2 磁化曲线与磁滞曲线 10
2.1.3 铁磁材料 11
2.2 永磁材料 12
2.2.1 永磁材料的退磁曲线 12
2.2.2 永磁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 13
2.2.3 永磁材料的稳定性及稳定性
处理 15
2.2.3.1 热稳定性 15
2.2.3.2 磁稳定性 16
2.2.3.3 化学稳定性 16
2.2.3.4 时间稳定性 16
2.2.3.5 稳定性处理方法 17
2.2.4 永磁材料的主要种类 17
2.2.4.1 铝镍钴永磁材料 17
2.2.4.2 铁氧体永磁材料 19
2.2.4.3 稀土钴永磁材料 20
2.2.4.4 钕铁硼永磁材料 21
2.2.4.5 粘结永磁材料 23
2.3 磁路基本定律 25
2.3.1 磁路的概念 25
2.3.2 全电流定律 25
2.3.3 磁路的欧姆定律 26
2.3.4 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 26
2.3.5 磁路的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26
2.3.6 电路与磁路的比较 27
2.4 永磁磁路的分析与计算 28
2.4.1 永磁体的等效处理 28
2.4.2 外磁路的等效与合成磁路 29
2.4.3 漏磁系数和空载漏磁系数 30
2.4.4 等效磁路的解析法 30
2.4.4.1 标幺值 31
2.4.4.2 磁路的解析计算 32
2.4.5 等效磁路的图解法 33
2.4.6 永磁体的**工作点 34
2.4.6.1 **磁能的永磁体**工作点 34
2.4.6.2 **有效磁能的永磁体**
工作点 34
第3章 交流绕组基础 36
3.1 交流绕组的分类、要求及基本
术语 36
3.1.1 交流绕组的分类 36
3.1.2 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 36
3.1.3 基本术语 36
3.2 几种常见的交流绕组 38
3.2.1 三相单层绕组 38
3.2.2 三相双层绕组 39
3.2.2.1 叠绕组 39
前 言
前 言
我国微特电机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生产规模已跃居世界**。和我国制造业一样,
微特电机行业也正经历着由大变强的转变。可以预计,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微特电机行业非
常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实施,一定会激励我国制造业大步
前行。而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零部件,微特电机在其中起着技术引领、支撑与保障作
用;同时随着家庭平均拥有微特电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性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品质。我们坚信,中国微特电机的盛世即将来临。
乙未仲夏,恰逢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成立50周年。对西微所而言,可谓风雨兼程半世纪。曾
经历经辉煌,也曾经受磨砺,在风浪中前行。作为西微所的一员,更作为微电机行业的老兵,不
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总想为西微所、乃至为微特电机行业留下点纪念,于是便有了写书的念
头,了却一份情结!
想好了便做,于是边工作,边构思,历经数月,之后又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前后一年有余。
中间也有过徘徊,然而这本《微特电机》终于还是与读者见面了。
微特电机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并非传统意义上大、中、小电机向下的自然延伸,已经成为
电机技术领域中**发展潜力和*活跃的分支,它不仅广泛使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
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运控装置和智能化装备中的关键核心部件。本书坚持全面、实用和新颖的原
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微特电机的原理和结构、性能和参数、设计和制造以及控制方法和特
点等,力求使读者对微特电机有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通用基础理论,力求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路对电机的基
础理论和常用技术进行简明的分析讨论,内容涉及电磁理论基础、磁路、绕组、损耗与发热、振
动与噪声、电磁兼容以及常用的电机分析方法等。中篇讨论的是伺服与控制电机,主要介绍永磁
直流电动机、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磁阻类伺服电动机以及伺服系统用传感器等内容,这部分是
今后相当长时间微特电机主要技术发展趋势。下篇为驱动与特种电机,内容包括永磁同步电机、
单相电机、直线电机、串激电机、低速同步电机、磁滞电机和超声波电机。除了超声波电机是新
品种、磁滞电动机较少应用外,其他品种电机已获得广泛使用。对于某些微特电机如测速发电机
等,现在已很少使用,但为了保证成书的完整性,仍然予以保留;而对于有些非电磁原理的特种
电机,如磁滞伸缩驱动器、记忆合金电机及光热电机等,因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则未收入本
书中。
本书第1~7章、第9章和第10章由莫会成编写;第8章、第14章、第17章、第19章和第
22章由闵琳编写;第11章由吴玉新和鄢家财编写;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第16章、第
20章和第21章由李中军编写;第18章由黄大绪编写。全书由莫会成统稿并审定;张朴和牒正
文负责总校订。西安交通大学拾以厚和西安科技大学莫为两位研究生也参与了其中部分内容的
编写工作。
书中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西微所同事们的经验体会,在编写过程中参
阅了大量技术文献,其主要部分已列在参考文献目录中。这里谨对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表示诚
挚感谢,同时对家人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编写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深表谢意。
本书对从事微特电机设计、研发、管理和销售等相关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指导作
用,还可作为电气工程师和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尽管目标明确,愿望良好,但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所限,内容仍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敬请读
者见谅。加之时间匆忙,成稿仓促,错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莫会成
乙未年仲夏于长安
我国微特电机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生产规模已跃居世界**。和我国制造业一样,
微特电机行业也正经历着由大变强的转变。可以预计,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微特电机行业非
常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实施,一定会激励我国制造业大步
前行。而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零部件,微特电机在其中起着技术引领、支撑与保障作
用;同时随着家庭平均拥有微特电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性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品质。我们坚信,中国微特电机的盛世即将来临。
乙未仲夏,恰逢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成立50周年。对西微所而言,可谓风雨兼程半世纪。曾
经历经辉煌,也曾经受磨砺,在风浪中前行。作为西微所的一员,更作为微电机行业的老兵,不
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总想为西微所、乃至为微特电机行业留下点纪念,于是便有了写书的念
头,了却一份情结!
想好了便做,于是边工作,边构思,历经数月,之后又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前后一年有余。
中间也有过徘徊,然而这本《微特电机》终于还是与读者见面了。
微特电机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并非传统意义上大、中、小电机向下的自然延伸,已经成为
电机技术领域中**发展潜力和*活跃的分支,它不仅广泛使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
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运控装置和智能化装备中的关键核心部件。本书坚持全面、实用和新颖的原
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微特电机的原理和结构、性能和参数、设计和制造以及控制方法和特
点等,力求使读者对微特电机有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通用基础理论,力求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路对电机的基
础理论和常用技术进行简明的分析讨论,内容涉及电磁理论基础、磁路、绕组、损耗与发热、振
动与噪声、电磁兼容以及常用的电机分析方法等。中篇讨论的是伺服与控制电机,主要介绍永磁
直流电动机、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磁阻类伺服电动机以及伺服系统用传感器等内容,这部分是
今后相当长时间微特电机主要技术发展趋势。下篇为驱动与特种电机,内容包括永磁同步电机、
单相电机、直线电机、串激电机、低速同步电机、磁滞电机和超声波电机。除了超声波电机是新
品种、磁滞电动机较少应用外,其他品种电机已获得广泛使用。对于某些微特电机如测速发电机
等,现在已很少使用,但为了保证成书的完整性,仍然予以保留;而对于有些非电磁原理的特种
电机,如磁滞伸缩驱动器、记忆合金电机及光热电机等,因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则未收入本
书中。
本书第1~7章、第9章和第10章由莫会成编写;第8章、第14章、第17章、第19章和第
22章由闵琳编写;第11章由吴玉新和鄢家财编写;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第16章、第
20章和第21章由李中军编写;第18章由黄大绪编写。全书由莫会成统稿并审定;张朴和牒正
文负责总校订。西安交通大学拾以厚和西安科技大学莫为两位研究生也参与了其中部分内容的
编写工作。
书中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西微所同事们的经验体会,在编写过程中参
阅了大量技术文献,其主要部分已列在参考文献目录中。这里谨对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表示诚
挚感谢,同时对家人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编写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深表谢意。
本书对从事微特电机设计、研发、管理和销售等相关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指导作
用,还可作为电气工程师和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尽管目标明确,愿望良好,但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所限,内容仍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敬请读
者见谅。加之时间匆忙,成稿仓促,错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莫会成
乙未年仲夏于长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