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6085823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杂文学会原会长,教授。在全国近百家省以上和香港报刊发文900余篇。出版有《魔方启示录》、《左口袋 右口袋》、《敢自嘲者真名士》、(以上长江文艺出版社);《大千百味》、 《思海撷浪》、《岁月如斯》(以上湖北人民出版社);现代杂文百家百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目 录
代序:我的散文写作体验1
岁月如风 播撒我的过往、当下、未来……
我心依旧
——六十初度抒慨2
珍视这份阅历4
心中的八合冲7
我是一只井底蛙10
早年的那两本书18
人生三题20
致母校陈老师的信23
陪四哥回家
——在郭超人纪念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25
心中留有特殊位置的人27
汝潭乃碧潭29
《静观肃思录》后记30
我的“处女作”与写作账单33
二十三年走过的路
——宜昌市杂文学会换届会上的讲话38
附录: “和而不同”的文化家庭
——作家符利民(符号)做客《三峡文化》42
艾鹤年书札48
文友书简53
赠诗录(十九首)56
喜捧《名士》咀华章63
“风雨携行五十年”67
岁月如流 流淌我的思绪、思虑、思索……
二十多岁的“吐鲁番”78
一种疼痛感80
昔文时文的融合辉映82
马燕的漂流瓶84
北影门前的景观86
莫言的担当88
孤独者的心灵解脱90
“解愠”“阜民”的《南风歌》92
贾母吃果子狸94
两个“半个沈从文”96
思考者的远去98
寂寞的寿者101
曹禺老舍们的“手术”103
师范牧惠105
邵燕祥的旧体诗108
迟到的纪念110
鲜花丛中的困惑112
荒诞与真实的融合
——读田晖东长篇小说《没有彼岸的桥》114
附录:总算还好117
真的杂文真的人119
岁月如镜 鉴照我的容颜、脏腑、魂灵……
本山大叔的功绩122
“桥上看风景”与“楼上看你”124
虎头山的回归126
农家的孩子128
农民工的“情人节”130
“北粮南运”与其他132
招“美”与审“美”134
黠鼠记136
蜗牛、老鼠与多元138
师牛说140
背编织袋回乡的人们142
喜爱“原生态”歌唱的缘由144
安全帽的另类功能146
外方内圆者148
哈哈镜里的我150
握手的学问152
散章七则153
“小说”五题156
附录:艺术化的符号杂文160
符号:仕而优的杂文162
岁月如梳 梳理我的惦念、省察与遐思……
合影“百科”172
厕所“万花筒”174
无疆方成大爱176
喜爱《诗经??南风歌》178
“政治经济学”的观照180
且说“戾气”182
邂逅天鹅184
嗜蛙186
约瑟夫的阶级成分188
“残疾人”代表团190
罗莎夫人192
家庭“联合国”194
“双胞胎”现象196
彼邦之石198
野牧200
无独有三202
名目之惑204
占领维也纳皇宫厕所207
埃菲尔的戏剧性经历209
附录:血性文章 睿智表达
——论符号杂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211
思想者的火星219
岁月如盘 盘结我的眷恋、敬畏、向往……
不只为了纪念224
追思陈泽群先生228
林公永仁231
三峡文化研究的丰碑233
一部文化人格的录像236
“耶利哥的玫瑰”田晖东241
笔宗秦汉 风仰前贤
——耄耋书家蔡静安“墨缘”试解243
高标一帜 书道两峰
——序《抱一书论》247
姜公赋250
诗书绝技 华夏奇人
——《姜祚正藏字诗选》序251
画风疏狂 笔格守正
——李守正大写意赏读254
曹宗国的回归257
孙才清和他的三峡农民工259
胡少康的牡丹与诗书262
守望本土的寂寞画家肖俊植264
我读大江267
“耕夫村主”的心语
——《力人茶坊》序269
用画笔思索的郭志刚272
地球村画师郑瑰玺273
《三峡山水》品尝274
《张克春书画作品集》咀华276
写意陈德宝278
附录:智者符号279
吹尽狂沙始见金281
岁月如秤 掂量我的沉重、珍重、厚重……
震撼我心的一叶痛史
——读涂怀章《大学的青史》卷284
平淡中淌出的真情
——《张泽勇随笔》序287
读张勇的《书生之见》289
黄波印象292
应是风骨难能
——读程建学《望潮集》劄记294
沉潜专一学术心
——吴柏森《历代昭君戏曲注评》读后299
文明史上的“黥记”303
断断续续地读307
《散文的研究与思考》序308
《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序310
博采实据肃评
——序《王昭君和亲源流考》312
美学天地的一块奇石
——来层林《奇石美学》序314
“两栖人”的思语
——《夷水夜话》序317
倾听贾翔歌唱320
沉潜网络的思履心语322
人如其诗
——读柳朝彪《岁月留痕》325
“喜欢的”与“不喜欢的”
——读刘仁新《百里风情》327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峡蓝天梦》序329
《大千百味》后记331
《思海撷浪》自序332
“用兵之要 先择将臣”334
潜能开发 授人以渔336
附录:艺苑奇葩芳香醉人——《大千百味》尝析338
思的魅力 340
岁月如诉 倾诉我的所感、所悟、所惑……
“爱民诗人”屈原344
杨守敬墓前的沉思346
一种愧疚349
咀华揽粹说诗文353
站在北京看宜昌357
写在平湖诞生的日子360
嘉陵江、黄柏河的“绿色”362
跨世纪的《西陵峡》365
“告而不别”是归州367
现代意义上的“回归”369
水车悠悠的峡谷373
情人泉畅想375
美女作家点评378
副刊之富380
珍惜这份馈赠381
附录:《思海撷浪》的魅力383
岁月如歌 吟唱我的苦歌、甜歌、辣歌……
现场过招386
患骨质疏松症的老人391
墓地的“这一个”393
飞檐走壁的侠者395
滕王阁上的严嵩397
北京观相扑记399
三峡我师402
三游洞古今闻名的奥秘404
气象峥嵘 云水交响
——题《新三峡长卷》407
扬三峡风采 创三峡画派
——三峡画院展览中心开馆献辞408
三峡的好摄之徒
——“三峡摄影展”前言409
三峡风云塔赋410
三峡刻石记412
三峡奇石的殿堂
——“三峡奇石展”前言413
紫阳龙洞记414
夷陵楼赋415
附录:百炼千锤美赋成416
代跋:我的散文观418
代序: 我的散文写作体验
曾自嘲:我是一只蝙蝠——能飞而非鸟,类鼠非鼠辈,典型的“四不像”。曾身为贱民,享受过“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待遇”;也曾“殊荣”加身,被人尊作“父母官”;做教师被半路“还俗”,做官是半路“出家”;写作并未成为专业,写杂文是四十岁以后的事;此前诗歌、曲艺、民间传说收集整理,教学论文乃至戏剧、作曲都曾涉猎过,皮毛而已。既然灵魂在炼狱里烧烤过,油锅里煎滚过,历七十年之风雨洗礼,于是浓浓的沧桑感、沉沉的厚重感、深深年轮印迹锲入心灵,决定着我的写作癖好与走向。
所写散文不多,但都是用心来写的。在百余篇怀人、记事、描景、抒怀的篇章中,尽力做到吐真言,写真情,文出于己,己出于心。六十初度写下《我心依旧》;七十光临写了《珍视这份阅历》,是自己不“做生”的一种“做生”。
我写巴金赖鼻饲维持生命类似“植物人”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依然领导着世界上作家多的一个协会;媒体发出的是一律微笑的告别照,与他面对人生、面对读者,乃至面对死亡的态度相契合。然而我以为巴金的本质是忧郁的。一辈子的负债感、歉疚感,永远的自问、自责;忧郁的目光,羸弱的身子,瘦削的肩膀,沉思的状态……他是我们的爷爷、尊师、菩萨。他划开自己的伤口,用刀子剜脓血,是世上为数不多的自己给自己下刀子的“医生”。你可以说他的《随想录》检讨批判不够深刻深入;对“文革”悲剧发生的体制根源,没有进行更深的挖掘;可以说他对社会问题介入的深度广度以及不妥协精神,远不如鲁迅;甚至可以说他没有触及整个中国的政治人文环境的实质,可以讽他祥林嫂式的“文革”絮叨,不少政治套语夹杂其间……但是你却无法否定,由他去世形成的空白暂时还无人填补,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绕不开《随想录》……
我记沈从文在经历过患精神病和刀片自杀之后,又“自虐”式地斩断文学情缘,蹩进故宫那远离风暴的港湾。习惯于世人的侧目而视,自安于卑微、谦和、柔弱的生存状态。他一笔不苟地书写着文物标签,很称职地打扫着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一种悲剧色彩的“转业”,
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的悲壮典型,一种智者无可奈何的“突围”。柔弱里显出湖南人的倔强,谦和中透出土家汉的自信。沈从文这一泓“上善”之水,正由“至柔”而至于“至坚”。当沈老百年之后,我们面对另一种“两个沈从文”现象——被埋没扭曲的“小人物”沈从文,与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大师”“大家”沈从文;也面对实际存在的“两种选择”——沈从文自己对历史的选择,与历史对沈从文的选择……
今坊间有顺口溜曰:“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那么是否也可以说:“文章连篇累牍的好的不多;真正的好文章,是悄然而至,独出机杼呢?”小时候父母叮咛:“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尽力避免扎堆、凑热闹、瞎起哄。日后读陆游诗“文章忌百家衣”,以为与大人的叮咛不谋而合。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作为动笔的“潜规则”,即无论在题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都力避同他人“撞车”;也本能地厌恶那种装深沉、装深刻、装感动、装激昂以及无病呻吟、鸡毛蒜皮、蜗角打斗、“触蛮”之争一类的劳什子。
我记杂文家牧惠,整个儿就是一个“当代钟馗”的形象,是窥到了真鲁迅的影子;记杂文家陈泽群,我注意抓住他老伴电话里哽咽叙述中的一个细节:当泽群先生得知汶川地震中心就在他小时候就读的都江堰时,全天坐在电视机前边看边流泪,当晚就脑溢血一病不起……同他坎坷的一生一样,他的死,也跟中国大地的苦难连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冬夜,曾“有幸”从热被窝中被叫醒乘坐军用吉普同曹宗国等参与地区革委会《致敬电》的起草。“受宠若惊”之余,再次体味到“抠脑袋”“做”文章的尴尬与狼狈。“百篇一律”堂而皇之的“致敬”体,同当今依然“长盛未衰”遗体告别仪式上为某些家属字字“较真”的悼词,可并称当今两大八股文体。
于是唯恐避之不及,尽力摆脱,力求有自己的体验,有独有的感受,否则决不动笔。入选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杂文卷》的《约瑟夫的阶级成分》,记的不过是瑞士圣加仑市郊经营九十五公顷苹果园的农场主约瑟夫——一个脸上有着雀斑、身材颀长的小伙。文章绝大部分篇幅叙事,只在结尾点出:这个标准的地主、地道的资本家、十足的农民、典型的工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商人的农场主,到底该给他划什么阶级成分?我们“已有的理论在他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集地主、资本家、工人、商人、科技工作者于一身”的约瑟夫,“也许正是一种新人,一种超出我们已有理论规范难于界定的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平常的叙事背后,酝酿着是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质疑与发现。
记北影门前应召的“北漂族”群众演员,他们在银幕上总以远镜头、全景式地展现,永远是背景上的一片模糊,天际的一抹色彩,地平线卷来的潮水,密匝匝簇拥的蜂蚁,是黑压压的一帮乌合之众,一跪一大片、一死一大片的子民、草民……此等感受正基于我对重大社会现象的关注。
写游记我也力避泛泛的见闻叙写。我抓住在南半球“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三百公里的行程中竟没有见到一位牧羊人的“怪事”,写那里的羊群几百上千只地被牧羊人“丢”在牧场,打出生那一天起即如野生动物一般生长,日晒夜露、历暑经冬。它将我从小熟悉的“鞭儿打在你的身上”式的牧歌,“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放牧模式彻底颠覆……
我写农家的孩子穿着不合身的单衣裤瑟缩于寒风中,鼻尖冻得通红,没有着袜的脚上露出红红的脚踝;写南方淋过雨如镜的路面,农民工背着塑料编织袋返乡的身影,编织袋是他们的“身份证”;写城市路灯下头发蓬松肤如铜色三五成群的男子,以及发育饱满略带土气的女子簇在一块儿闲聊,打闹,以饥饿的眼神茫然投向路过的异性,“春节是他们的情人节”……都源于我对贫困状态下人们的关注与积累。
强烈的冲动催促我倾吐,写散文常常是临时动议,并无严格计划。《现场过招》一篇,题材的获取与写作过程都充满戏剧性。来自湖北的我跑到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偶遇上来自河南的民间雕刻家常德明;我由纯粹的节日逛街,到临时起意请他雕像;一向内敛矜持的我,竟在世界热闹的大街上于众目睽睽之下充当“模特”“展品”。我由常德明的雕凿动作、表情、方式、程序,雕凿的神速与品位,乃至他摊前“古怪”的对联、名人题字、已有的样品,窥探到这位萍水相逢的雕刻家的技艺与素养……拙文写成后,上十家报刊相继刊发。几月后接到了常先生来信:“记不得多少人前来寻观雕像,皆曰读了符先生文而来,使我一时应接不暇。”2006年常先生应邀赴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现场为巴黎市长雕像,欧洲媒体纷纷报道;2007年央视国际频道专题报道了常先生的神艺;2008年我将收有《现场过招》的集子寄给常;2008年花城出版社编选《2008中国杂文年选》,我的《庄老夫子,您不该……》一文入选,后记中特地引用了常先生关于“井底之蛙”富有见地的文字;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传媒系肖峰教授又将它选入《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课程》,都让我始料未及……
有人说小说作者是演员,其真实面目藏在背后;散文作者则如主持人,是在台前,常常是要袒露本色的。“反右”中我向组织主动交出大学时代四大本日记以表忠诚却被丢失从此永劫不复,接着又在友人那里丢失了农场劳动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四本日记,此后我已失去叙写回忆录的勇气与雄心了。细节的淡忘,伤口的重新划开,触及灵魂深处的痛处,是一件“短阳寿”的事,此生恐已难于如愿。看来我只能断续写些零碎的文字了!
2009年11月29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