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08203
桂兴华,中国诗坛极具影响力的“红色诗人”,中国城市散文诗的开拓者之一,政治抒情诗由他开创了一片天地。近40年如一日,他始终执着地坚守在政治抒情诗与散文诗领域,用自己的声音澎湃着时代的正能量。在现今这个不是诗歌的时代,他一手牵名家,一手牵草根,让诗歌通过朗诵这一艺术形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本书作,以学者、专家、艺术家的研究评述和桂兴华的部分作品为主,带着我们一路了解政治抒情诗与散文诗一点一滴,一步一步走来的成长史,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段与时代、文化名人、作品间的朴实故事,一幅幅对生命诗歌热爱至深的动情画面!
序一 红色魅力 大放光彩——伴随桂兴华的正能量诗歌
…………………………………………………………………… 文/ 何建华 001
序二 桂兴华:不断涌动的正能量…………………………… 文/ 宋 妍 005
序三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桂兴华………………………………… 文/王 山 007
序四 桂兴华,一个有大情怀的诗人………………………… 文/ 黄亚洲 009
序五 桂兴华:一个以个性姿态出现而自觉占据时代坐标的诗人
…………………………………………………………………… 文/ 邹岳汉 011
序六 高蹈于红色广场上的深情歌者………………………… 文/ 刘 虔 017
序七 直指诗弊的一柄靓剑…………………………………… 文/ 徐成淼 019
自序:从《次诱惑》到《嘹亮的红》…………………… 文/ 桂兴华 023
上篇政治抒情诗
一、研究桂兴华的有关评论(1992—2015) …………………… 006
在《跨世纪的》初版首发式上的讲话………………… 文/ 罗 洛 007
沉寂诗坛上的一声春雷………………………………………… 文/ 余传诗 009
拉不住的汽笛回声……………………………………………… 文/ 郭在精 011
别具风格的“这一个”——桂兴华新作印象 ………………… 文/ 花 建 022
序桂兴华报告文学集《东方之珠》…………………………… 文/ 杜 宣 023
一首引人注目的政治抒情诗——读桂兴华《跨世纪的》
………………………………………………………………… 文/ 杨光治 026
在《邓小平之歌》初版首发式上的讲话……………………… 文/ 罗 洛 029
诗韵如潮颂时代………………………………………………… 文/ 王 泊
雄风舒展
——从中国文学史看桂兴华政治抒情诗
■文/孙琴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政治抒情诗?或者说,当今的诗坛该如何给这些抒情诗定位?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加以观照。
中国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这些中国古代昀伟大的诗人,几乎都写有许多政治抒情诗。
屈原、杜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性昀强的诗人,他们的诗早已成为政治诗的典范。后来白居易、元缜也大写政治抒情诗。而杜甫的诗也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称号。由此可见,政治诗,在中国历史或文学史上,本身就居有非常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或许有人说,当今是经济时代,写作是多元的,政治诗也没有过去重要了。
其实,在唐宋时代,写作也是多元的,诗人们写诗也是比较自由的,朝廷也没有强调文学要政治挂帅,但为什么那些浅薄轻浮的诗篇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印编,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的爱国爱民的诗歌却代代相传呢?这就是文学史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桂兴华的政治抒情诗,在文学史上将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或者有人会说,我们的文学史往往从题材内容出发,而我们国家又是重政治、讲政治的,才对政治抒情诗有如此高的评价。如果从文学的艺术审美角度出发,这些政治抒情诗未必重要。果真如此吗?就让我们再以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加以考察。
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一书,对中国古代的诗歌从艺术角度分为 24种风格,他把“雄浑”放在位。而成功的政治诗,大多都有气势雄浑壮阔的特点。如评唐人七绝,就把王昌龄的《出塞》列为压卷之作,清人王士祯又把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等列为压卷。清人沈德潜则把李益的《初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的《石头城》等列为压卷,这些诗都是悲壮雄浑之作,而且都有极强的政治内容。再如评唐人七律,也首先考虑雄浑风格,如杜甫的《登高》、《秋兴》。评唐人五律,便会推杜甫的《春望》。评柳宗元七律,便会推他的“城上高楼接大荒”。这些诗的政治性都非常强。而那些只写个人琐事的诗根本就排不上号。在清代诗坛,曾流行过轻、巧、小,《蕙风词话》提出了“重、拙、大”的艺术审美理论。自古以来,有许多政治诗都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1949年以后的中国长篇政治抒情诗,以郭小川和贺敬之昀有代表。他们当时所写的《向困难进军》、《雷锋之歌》等长篇政治抒情诗,曾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我以为,在他们之后,桂兴华是极具代表性的、当之无愧的后继者。
先谈谈桂兴华政治抒情诗的语言。写政治抒情诗要具备各种条件,别的不说,就拿语言来说,也要具备相当的驾驭能力。一般来说,写长诗比写短诗容易露出破绽,而写长篇政治抒情诗比一般的长诗更容易露出破绽。而桂兴华在驾驭全局上,包括对语言的驾驭,都能舒卷自如,十分老到。如他在《邓小平之歌》的开篇写道:
“满目是他/新开辟的地平线/整个世界/云一般聚在了我的四周/顿时/眺望有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俯瞰也有了从未有过的感受/我,跟着他一路攀登/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抖擞”。
他在《中国豪情》的开篇写道:
“所有的钟都盼望着同一个时辰/每一朵花都呼吸得仿佛刚刚诞生/在这样一个春夜/世纪风/正赴约于每一扇敞开的大门……”
这些诗句都漂亮,前者有力,后者充满诗意,令人赞赏。写小说,写
散文,写诗都各有自己的常用语汇,同样,写政治抒情诗也有自己的常用语
汇。而桂兴华在充分掌握和运用郭小川、贺敬之那一时代的政治抒情诗的常
用语汇基础上,又能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出一系列属于当今时代政治抒情诗
所需要的精彩语汇。也就是说,他既继承了郭小川、贺敬之那个时代政治权
抒情诗的语言特色和常见语汇,又融入了他根据当今社会状况所自创的一系
列政治抒情诗的语言特色和精彩语汇,把中国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度。
再谈桂兴华政治抒情诗的构思。写政治抒情诗容易流于空洞,长篇更甚。
然而,桂兴华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却有他自身的构思和布局。就拿《城市的心
跳》来说,其中就有不少巧妙的构思。如我手上的精选本,从“序诗”开始就
用具体形象的载体,写了世博会给白莲泾所带来的变化和历史机遇。如一位
意大利女孩的选择,一曲《卖红菱》,一块旧瓦片,一片苦水(写水患之苦),一条弄堂(写当时的艰难),一个居委干部的脚印(写动迁工作),又以“51号兵站”这个电影名称来写动迁办公室的日日夜夜。这样从小处写来,就避免了那些空洞的叙述和议论。《轮渡站的昀后一夜》,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诗句,却意味深长,令人难忘。诗人之所以记下这一刻,因为他知道这一夜将被载入历史。然后,诗人又以区长的鲜花、一道防汛墙、年夜饭的酒令等这些具体的物件与场景,来表现和渲染了人们在动迁后的庆贺气氛,以及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正是这样的构思与布局,使长诗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章节,都与《城市的心跳》的题目紧紧相连,丝丝入扣,丰富了“上海表情”,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空泛与苍白。
由此可见,桂兴华所写的政治抒情诗,虽然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明确的
政治内容,但他仍时时处处地考虑到诗的因素,并尽可能地以一种诗的方式来
加以表达,艺术地再现了其中的政治内涵,因而这些诗仍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审
美价值。
然而,当今的许多诗人却都远离政治,不少新秀则热衷于日常琐事或私下隐情,甚至是身体写作,像桂兴华这种仍充满政治激情的诗人反而是少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诗歌曾一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此固然不当;如今诗歌远离政治,亦不妥当。因为政治毕竟是诗的一个重要对象和重大题材,而诗人也总是在一种政治环境中进行写作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包括诗在内的文学创作首先应该是自由的,它对政治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政治也应该给诗人以创作上的自由权力和空间。
一个十分耐人寻思的现象是:诗人反映政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凡主动反映,其艺术成就与价值相对较高;凡被动反映,其艺术成就与价值相对较低。像当年贺敬之写《雷锋之歌》,李瑛写《一月的哀思》,同样的,桂兴华写
《邓小平之歌》、《中国,冲向新的高度》等,也都是由衷而发,自发而写,并不是哪一部门指派的政治任务,因而都获得了成功。为了写好《中国,冲向新的高度》,真实反映神舟六号飞天的背景,他独自一人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来到酒泉发射基地深入生活;为了写好《城市的心跳》,他又冒着 30多度的酷暑来到上海白莲泾,走家串户。正因为这些诗都是诗人自己要写,有激情,有生活,完全是主动状态,所以其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也相对较高。与过去那些标语口号式的假大空的政治诗,完全是两码事。
在经济大潮的一次次冲击下,政治抒情诗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的政治抒情诗又应该如何发展?诗人们又该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而桂兴华创作的一系列长篇政治抒情诗,实际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文本。
他的诗让我们看到一个新世界
——对桂兴华的再一次造访
■ 文/傅 亮 (原复旦诗社社长)
认识诗人桂兴华,是在1982年秋天。那时,我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一个诗歌爱好者,复旦诗社社长。那一夜,当校园里的香樟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时,桂兴华应邀前来参加大学生诗歌朗诵会,会后,30多岁的他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了一句:“你才20岁,真年轻!”
20多年过去了,我却觉得 50多岁的桂兴华比我更年轻了。他不断有新作品问世,每次都轰轰烈烈;他不断出现在关注城市人文进程的人们的视野中,频频扔出“重磅炸弹”;甚至他能够兴致勃勃地带你去意料不到的时尚场所消费、体味,让人惊讶他的独到发现。这些都不像一个年过半百的正统文人的状态,但是,就像他当年创作长诗《跨世纪的》一样,桂兴华就是这样令人赞叹地、精彩地活着、写着、生存着、创造着!
在我与桂兴华20多年的友谊发展史中,有一段情节是令我十分荣幸和骄傲的。1993年深秋的一天,下着凉凉的细雨,我登上火车,向南京匆匆赶路。我肩负的使命,就是赶到南京大学印刷厂,为诗人桂兴华取回200册刚装订好、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跨世纪的》。列车隆隆行进,我的心情恰如一个走上战场的士兵——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目睹了诗人桂兴华创作这首长诗的呕心沥血。如今,这部日后引起中国诗歌界巨大反响的力作终于问世了。而我,则有幸成为个亲手触摸到它的人,并能作为诗人群中的一分子,为沉寂的中国诗坛终于发出一声强音而兴奋。我冒着雨,小心翼翼地提着这沉甸甸的
对于后来的桂兴华同志,我要说:他不仅比我写得多,而且比我写得好。新时期以来,桂兴华同志以及其他同志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取得的新开拓、新成就和新经验,一直是我倍觉珍贵并努力学习的。
——贺敬之
桂兴华反映大时代的政治抒情诗十分有个性,即非常注重细节,生活气息很浓。这一点使他的诗不空洞。我认为:强烈的审美感,决定了政治抒情诗的生命。桂兴华的一系列作品,是对郭小川、贺敬之风格的一种发展。
——高占祥
桂兴华以深厚的情感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连续创作了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的政治抒情长诗。这些诗在形象塑造中表达政治激情,读来朗朗上口。
——金炳华
读桂兴华富有激情、美感和新浦东符号的诗,人们会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并变得年轻!
——赵启正
桂兴华的诗走向社会,走进人民群众,反响热烈,像鼓舞和凝聚民心奔向小康的嘹亮号角。
——殷一璀
桂兴华在政治抒情诗方面成绩是巨大的。
——谢 冕
桂兴华对重大题材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 瑛
桂兴华很有才华,诗中的佳句不少。
——屠 岸
桂兴华完全有驾驭重大事件的创作能力。
——雷抒雁
桂兴华在我国政治抒情诗领域里是很突出的一位诗人。
——张同吾
这本书反映了正能量诗歌能通过朗诵走向社会,拓展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新华网、人民网推荐
这是一部介绍名人草根齐参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诗歌艺术的好作品。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办公室推荐
序三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桂兴华
■文/王山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很早就认识桂兴华先生了。
时光如梭,桂先生对于政治抒情诗的热情始终未减。
几年之前,有一次我和桂先生一起参加辽宁省的一个诗歌活动,和他谈起了政治抒情诗不仅应有政治,更要有真情实感,更要注重艺术细节。桂先生深表赞同,我们的认识高度一致,而桂先生在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上也一直是如此实践的。即便随着社会的变迁,有些人已经对这类诗歌抱着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了。但是,桂先生的诗歌依然嘹亮。他还以此为题写了一篇专论,发在了《文艺报》上,当时,我还在《文艺报》工作。
2013年春天,我有幸应邀来到了上海浦东塘桥,参加“第二届中国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身为此次活动发起者的桂先生,他那忙碌的身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的“红”,是发自内心的。立足点很低,但立意很高,视野也开阔,确确实实是热血沸腾的“红”。因此,获得了非常多的“草根”的支持。有广大“草根”支持的红,才是真正的红。
那天,他新创作的组诗就在上海的地铁站台上朗诵,中午筹备活动的人就一起吃着盒饭,那时还没“八项规定”呢。
中国文学素有政治抒情诗的传统,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时至今天,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在这方面,桂先生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很有影响的努力。
他的《跨世纪的》、《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祝福浦东》、《青春宣言》、《永远的阳光》、《城市的心跳》、《前进! 2010》、《金号角》、《中国在赶考》,以及近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希望:有更大的吞吐量》等作品,无疑都是有艺术感染力的,起到了鼓舞人心、提供正能量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桂兴华先生的作品既是政治抒情诗,又不是那种喊口号的空洞的所谓“政治抒情诗”。桂先生在意的不是政治,而是艺术地表达百姓的心声,是一种民意的表达。
我们需要桂兴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桂兴华。
2015年 3月 31日
序四 桂兴华,一个有大情怀的诗人
■文/黄亚洲(《诗刊》编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电影《开天辟地》、《邓小平1928》编剧,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之一)
桂兴华有一次应邀来我们浙江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在台下,他微笑,谦谦有礼地应答与叙述,有节制地表达他对文化的各种意见,轮到他上台发言,他说着说着忽然就爆发,吼叫似地发表他的激情澎湃的想法,顿时激起全场雷鸣。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诗人了。
诗人不这样,谁这样?现在这年头,诗歌很有点横行的意思了,除了网络时代的特色推送之外,就有赖于诗人与诗歌的任性。
由于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桂兴华写诗,就特别善于表达大江东去的气势,擅长用“大词”。这一点我跟他有点相像,也有朋友批评我抑或是表扬我喜用“大词”,我一直想,这不一定是坏事,至多算是一种个性,连现今大家热捧的乡土诗人余秀华表达那种纯私人的暧昧“睡你”,都要“穿过大半个中国”,把气势鼓捣得很大,何况我们这些在新中国历史中“穿过大半部忧患”的人。
当然,在用大词,抒发大感情方面,桂兴华要比我更纯熟,比我更带制高点,从而眼光与声调也更辽远,这就有点像屈子,心间始终横亘着一个国家,搬它不动,也推它不动。
这是我们这一拨人难以挣脱的桎梏、镣铐,也是我们这一拨人暗自的骄傲。谁叫我们选择这个寒寒暑暑的时代摆下了我们的年龄段。
而且,有趣的是,桂兴华的诗歌不仅是在脱口而出的一刹那具有爆炸性的特质,而且还长着脚,会走路。当然我这里指的不是韵脚,指的是极强的行动能力。
桂兴华善于建造与经营各种朗诵场子,他有指挥诗歌起舞的名为“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的工作场所。为了辅导学员,他还编写了全套教材;他还专门组建了诗歌朗诵团,并且经常设计各种有关诗歌的文化活动,也常邀我去参加。
我曾去上海参加过他发起与主持的诗歌研讨会,研讨的当然是特别宏大的主题,在那次会议上他不仅请来了上海市主管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甚至还请来了上海电影界的年已九旬的老艺术家秦怡女士,这叫大家很意外也很惊喜。他总是站在阵地上高高举着旗帜,他手中的“大词”总是吱吱地冒着白烟,导火索是已经拉开的。
“所有的钟都盼望着同一个时辰,每一朵花都呼吸得仿佛刚刚诞生!在这样一个春夜,世纪风,正赴约于每一扇敞开的大门! ”他挥动的手,总是像旗杆。
桂兴华的诗以及他的诗的行动力,现在已经是一方土地的文化标识。要做到这一点,一个诗人是不够的,非得是一个战士;一个战士也是不够的,非得是一个将军。
我就经常去这个将军的营帐报到,因为我也希望我腰间佩着的诗歌会吱吱冒烟,能投掷出去,能看到前方的火光与响声。
真希望这个年代的诗歌,有大情怀,见风骨。
2015年 3月 2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