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3014
2. 配有独家拍摄的50余幅珍贵、罕见的故居图片
3. 一个海外华文媒体人眼中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行走的家园》还是一本关于“家园”的散文集,在俄罗斯大文豪、大艺术家的现实“家园”之外,还有寓居海外的作者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探寻,饱含着作者对母亲、对女儿、对亲友的真情与厚意。
目 录
序一 / 刘再复
序二 / 屠新时
朝圣之旅 >
与普希金一起流放
拜访托翁
梅里霍沃庄园:契诃夫的海鸥还在飞
高尔基故居讨“苦”
莱蒙托夫故居:繁华背不动的寂寞小院
向屠格涅夫的橡树致意
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住过
柴科夫斯基的旷世绝响
果戈理在这里等待“天梯”
陀思妥耶夫斯基“做梦”的地方
帕斯捷尔纳克有个美丽的邻居
献给茨维塔耶娃的一束玫瑰
在新处女公墓解读生命
普希金的皇村
莫斯科散记 >
坐地铁,观莫斯科人生活百态
我的房东谢尔盖
当耳朵“醒”来时
冷暖之间
莫斯科给我的这个秋天
牵着自己的手,回家
过街通道里拉琴的老人
为一只小鸟写点什么
想念病中的母亲
我在莫斯科食品店购物“奇遇”
一个在伏尔加格勒种菜的中国人
在莫斯科“练摊儿”
故园之恋 >
写给远行的天明导演
路过我的秋天的你
流浪的星星
生命的断桥,我避之不及
岁月的回声
我的姑姑已成佛
我终于失去了你
女人,是一种有点落寞的职业
我的十年心路
回忆在等我慢慢变老
潇潇离家“出走”
我的阿财
毛毛
明媚的温暖与感动
水墨李家山
桂林行
银山怀里的塔林
丽江
写给女儿的成人礼 >
你的太阳
青春的演绎
等待完成
爱的牵引
另一双眼睛
化蝶
茅舍情韵
友爱如河
踏青
流行感冒
走进原野
落花有情
女孩的七月
成熟的感觉
一种人生态度
信任的感动
得失之间
怜悯的伤害
不想刻意地浪漫
保持距离
心灵的归依
一句话的分量
遥望 20 岁的你
《 行 走 的 家 园 》 读 后 随 笔
刘再复
刘再复,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
城市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告别诸神》
《罪与文学》等近八十余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
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一位好友把王菁野的散文集打印稿放到我的面前,让我看看。
我没有见过菁野,以往也没有读过她的文章。打开集子,见到目录,
我立即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契诃夫、
茨维塔耶娃、肖斯塔科维奇等名字所抓住。这群俄罗斯作家、艺术
家是我的主观宇宙中的一片星空。他们的名字对我来说,不仅是灿
烂的,而且是神圣的。此刻,竟有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作了“俄
罗斯朝圣之旅”,也把这些名字视为星斗、视为神圣,提着心灵朝
着他们行走,这就让我不能不读了。
一口气读了十二篇,从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一篇也不漏。
读完真感到惊喜。尽管我熟知这些作家、艺术家,读过他们的传记,
论述过他们的作品,但是读了菁野的这些游记,还是觉得新鲜,还
是与菁野产生了心灵的共振。这是因为菁野亲自到了这些天才的故
乡,叙述时有实感,更重要的是,她还对这些天才投进真挚的崇仰,
所以文字中不仅拥有俄罗斯大视野的气息,而且拥有笔调的深切与
真实。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对文学不能仅有兴趣,还必须有信仰(沈
从文语)。菁野就是一个文学圣徒。在唯利是图的时代,在人们遗
忘俄罗斯文学伟大深渊的时代,一个年青的女性,能有一份这样的
酷爱,能有一份这样的认知,能有一份这样的才情,实在难得。
大约是被辑(“俄罗斯朝圣之旅”)所打动,我又读了第二
辑(“莫斯科散记”)和第三辑(“故园之恋”)。这才知道,菁野
常在俄罗斯,是个在中国与俄国之间穿梭的流浪者。在世俗社会里,
她扮演的是记者、母亲的角色,但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中,常常感
到不知何处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在“我的十年心路”中,她自述道:“十
年前,我总是到人群里去排解自己的孤独,十年后,在人群里的时候
我就更孤独。”在自己的内心里走得远了,在人群里反而觉得不知所
措,感到异常孤独,这种孤独感使她的散文格调免于媚俗而具有形而
上的意味。我在海外漂泊二十年,既以“四海为家”,但也常感到“四
海无家”,所以很能理解菁野的无家可归感。这里所指的家,不是世
俗之家,而是存在之家,即灵魂可以存放的处所。菁野的孤独感正是
这种找不到存在之家的彷徨感与不安感。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所以
更感到孤独,就是这个知心的妈妈,不仅是她的世俗之家,而且又是
可以安放她的悲欢歌哭的存在之家。正是这样,她写出了动人的思念:
妈妈离世的那一刻我没能守在她的床前,这将是我毕生的遗憾。
把妈妈一个人丢在墓地回家的路上,我突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
一个处所可以算是我的家 …… 这个世界上被我贴心贴肺地叫做妈
妈的人去了,我生命的源头陡然断流,原来浅唱低吟的河道中,如今
只剩呜咽不止。好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
走在 路上也好,吃着饭也好,抑或是做着手边的工作也好,眼泪会
随时随 地簌簌落下,那种挥之不去的彻骨的孤独,让我仿佛置身
于一座不期 而遇的断桥,任我耗尽心智耗干时日依然无法跨越。以往,
每当我累 了伤心了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回去看看妈妈,只要有
妈妈在, 我的身后就总有一面用目光挺起的墙,可供我依靠,喘息。可
是现在,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专门为我守候在那里的。我
只能抬头 搜寻天空,期望和妈妈的目光相遇。我相信离开的妈妈就
在天上,我 对她撕心裂肺般的思念她定能感知,或许,我只能籍此而心安。
除了对俄罗斯作家的朝拜领悟篇章之外,我欣赏的就是怀念 母亲的伤感文字。
文学毕竟是以情感为性。集子中《路过我的秋天的你》《莫 斯科给我的这个秋天》等与怀念母亲同一基调的文字,都有一种伤 感美。在物质的潮流覆盖一切的时代,这种美快要绝迹了。我把伤 感美视为古典情韵的现代呈现。一次偶然的邂逅之后,再也难以相 逢,留下的只有刻骨铭心的缅怀与记忆。人生美好瞬间的短暂,生 命激情的不可重复,这一切自然会引发有心人时间性的珍惜与咏叹。 这些珍惜之情诉诸笔墨,便是如下的文字:
因而,我选择深秋的后一天出行,没有明确的意向,只觉得
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这声音穿越千山万水,在一个宁静
的夜晚沿着细若游丝的轨道抵达于我的内心,牵引着我的脚步不远
千里地赶赴秋色。我在秋天的阳光里将生命一幅一幅地展开,与自
然中的一石一沙一草一木一起领会造物主衍生万物的初衷,听山林
飒飒临风的声响如聆禅语,等待着在这一刻去同长天大地会合,去
同陌生的自己会合。当然,也同你会合。…… 可你会继续前行的,
我知道。也许不再为了红叶,而仅仅是为了追逐那些许亮色。 只有
一点我们笃信不疑:不论我们的心灵怎样一次次地遗失了栖居地,
漂泊年年,这个秋天是的,这个秋天里的故事也是唯 一的,就
像叶子上的脉络不会重复,就像头上的秋阳不会以的 角度照着
这片叶子。若有一丝苦涩而陌生的滋味漫过我们的心头, 那也是为
了回馈这个秋天而做的的抒发。
这种清冷的记忆与思念,在当下的人间,已经变得很稀有了。 生活在时髦与时尚中的人们,距离这种情感与文字已经很远,然而, 稀有的感伤之美却是永恒的,它的诗意不会因为岁月的流迁而消失。
有些读者也许具有另一种审美趣味,或许喜欢写实的叙述。倘 若如此,倒可以读读《行走的家园》第二辑(“莫斯科散记”), 菁野本是记者,写起纪实文章,倒是轻松一些。
2011 年 8 月 6 日 Boulder, USA
有一次偶热在莫斯科的华文报纸上看到菁野的一篇短文,现在已不记得内容了,但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被深深触动。它让我从身处的浮躁的、喧哗的、充满虚伪的世界回到了另一个已经忘却了的世界。菁野的作品让我感觉到她是用真挚、单纯、细腻和善良的眼睛来看现实生活的,是上帝给了她 这样纯洁的心灵和才华,以及天生能这样纯净看世界的眼睛。我成了她文学作品的崇拜者,此后我把她在报纸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收藏,以至于菁野要出版这本书时,有些文章还是从我的收藏中取出的。
吴天明/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他“导演终身成就奖”;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他“国 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代表作:《人生》《老井》《变脸》《牛虻》《百鸟朝凤》等。
五光十色的人见多了,见到菁野这样安静的、干净的,很有几分惊喜。菁野的文字很唯美,落笔很精准、很灵动。她有很强的提炼生活的能力,但不轻易示人,而当我们偶然发现时,不由得为之刮目。一颗不停行走的心灵,背负着不停行走的家园,成就了不停寻觅的文字,很美,耐人寻味。
2003.9.21
一天下午,我和报社的几个同事坐在一起喝茶,其间,两位俄 罗斯同事和我们相谈甚欢。大家谈着谈着就谈到了俄罗斯的音乐, 接着就谈到了柴科夫斯基,尔后又谈到了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外 居住过的小城——克林。我们中间的一位同事爱开玩笑,按照俄语 的发音,他把柴科夫斯基的名字和小城的名字连了起来,说成了: 茶和咖啡的司机可怜。话音未落,懂中文的安德烈勃然大怒,他倏 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把右手放在胸口,对着我们说:任何人都 不许这样轻薄伟大的柴科夫斯基的名字!
整个一个下午,我都沉浸在一种深深的震动中。第二天恰逢休 息日,我和安德烈一起去拜谒柴科夫斯基的克林。
从莫斯科到克林,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说话。车子里, 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攫取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我们的心随着乐 曲一起悲喜沉浮着。车窗外,俄罗斯大地斑斓的秋色也变幻着令人 感伤的背景。不知不觉,小城克林就把她那值得世世代代炫耀的路 标拱到了我们眼前——柴科夫斯基博物馆由此进入。
1885 年,柴科夫斯基结束了数年漂泊的生活,在克林静谧的一角, 找到了他生命的归宿地。克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让柴科夫斯基 忘却了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克林优美的自然景致带给柴科夫斯基无 限的创作灵感。柴科夫斯基曾说过:“没有触及灵魂,就没有人类 音乐。” 也正是在克林生活的 9 年当中,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他一生 伟大的传世之作,这一段创作旺盛、硕果累累的时期,被后人称 为柴科夫斯基的黄金时期,《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天 鹅我们小心翼翼地进入了柴科夫斯基的故居,那份宁静让人产生 一种不忍触碰的感觉。安德烈把食指放在唇边,示意我不要弄出响 动来。我轻挪脚步,因为我每一投足,都有可能和柴科夫斯基的脚 印重合,心里真的好激动啊。
柴科夫斯基故居是一幢二层的灰绿色小楼,二楼被布置成了柴 科夫斯基故居展厅。一踏进展厅,我立即被一架黑色的钢琴深深吸 引了。这是柴科夫斯基生前使用过的钢琴,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历 经百余年,音质依然完美如初。柴科夫斯基生前一天平均八个小时 弹着这架钢琴,据说,他的嗓音也很好,有时会边弹边唱……
安德烈应该是柴可夫斯基的“骨灰级”的粉丝,他的钢琴弹得 很棒。只见他站在钢琴旁久久不愿离去,两只大手不停地用力搓着,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空气中却仿佛游动着交响曲的乐声,浓烈而 震慑人心。在这悠扬激昂的音乐中,柴科夫斯基似乎又坐到了钢琴前, 创作一曲又一曲旷世名作。钢琴前面的小桌上,散乱地摆放着几张 乐谱,似乎是柴科夫斯基刚刚写就的。二楼的展厅并不是很大,除 了墙壁上悬挂着柴科夫斯基生平、部分照片和家人的合影之外,实 物中还有一些摄影器材,安德烈告诉我,柴科夫斯基不仅是音乐天才, 而且还是位摄影家呢。
屋子里的一切都是为音乐创作而设置的。小小的房间里,放着 小小的木桌,角落里立着几个装满图书的书柜。阅读图书给了柴科 夫斯基音乐的灵感。他反复阅读了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和小说《黑桃皇后》,终,他用音乐的形式把它们搬上了歌剧的 舞台。雨果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柴科夫斯基就是用“思 维着的声音”重新诠释了普希金的作品,于是两位大师的手穿越时 空紧紧相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