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45948
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和挑战
一 中国能源消费的供求特点
二 中国能源消费终端部门结构特征
三 中国能源效率的特征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解析
二 文献综述
三 基于需求侧视角的能源消费分析框架
四 数据来源与整理
第四章 终消费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
一 居民消费能耗影响效应的分析方法
二 生活直接用能的总量、结构和影响因素
三 生活间接用能的总量、结构和影响因素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品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
一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内涵能源推算
二 商品贸易内涵能源实证测算方法
三 部门层次中美贸易内涵能源总量和结构分析
四 中美贸易内涵能源结构的政策涵义
五 中美贸易内涵能源变化影响因素分解
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形成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
一 资本形成概念辨析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中国资本形成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三 财政投资对能源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四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终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
一 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二 中国~年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三 终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四 终需求结构变动对能耗的影响效应模拟
五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未来展望
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一 主要结论与观点
二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 记
花菓的专著《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研究——基于需求视角的分析》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为其导师为该书作序,实为幸事。
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以来,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引发全球的关注,而对于中国来说,可耗竭资源的消耗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甚至以更高速度增长,并导致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放眼长远,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受到资源环境的强约束,如何解决业已造成的损害,如何打破未来发展的这种约束,是我们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要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对曾经的过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需要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更需要严谨、扎实而细致的实证态度。就此来说,花菓的这本专著应是这方面文献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成果。
本项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用了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系统分析框架,展开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其次,从需求视角出发,对终消费、商品贸易和资本形成这“三驾马车”的每一个方面都既分析了总量层面的效应,也分析了结构层面的效应,从而在若干方面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所提升;再者,充分利用可得数据,运用多种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分解分析法、消费者生活方式法等,并在国际贸易内涵能源的测算中运用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EIO-LCA软件等展开实证分析,工作量巨大,由此获得了更为深入全面而可信的结论;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增长趋势的判断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于本专著的研究成果,借此提出几点想法,期望藉此引发对于中国能源环境问题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其一,总体说来,“三驾马车”的分析架构迄今主要被用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问题,却少有以此框架来分析与此相伴的资源消耗问题。如花菓所说,采用需求侧分析的视角来研究能源消耗问题具有其重要价值,由此不仅可以分析终端上的直接能耗,而且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运用来分析终需求对各经济部门的关联效应,全面测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能耗,从而更深入地掌握能源消耗背后的动因。事实上,总量分析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就是难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结构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对于能源消耗问题来说,投资、国际贸易和终消费各自究竟做出了多少“贡献”,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性,追根溯源,其深层次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了解都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就此来说,本书的成果值得重视,且应随着数据的更新不断进行跟踪研究,以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充分的依据。
其二,具体到“三驾马车”中的投资项,本书的研究发现,资本形成的能耗“贡献”了中国全部能耗的相当大部分,这自然首先归因于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投资拉动这一传统模式。
本书也对2008年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效应做了分析,基于此,可以看到,政府在权衡GDP增长和能源消耗两者关系的时候,无疑是将GDP增长放在首位的。这反映了,能源问题对于经济增长构成的是一种长期约束条件,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时候,这一约束条件也在短期内相应地弱化,政府也就很容易忽视这一约束条件的影响。这在当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眼长远,经济衰退一方面正是淘汰劣质企业的机会,就能源问题来说,也正是淘汰那些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的机会,只有很好地利用这种机会,方能在长期中实现能源效率的提升,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总是将短期目标放在首位,那么长期目标就将难以达成。
进一步,投资本身的结构特性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也是本书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结论。产业升级,包括节能环保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新的投资,就此来说,投资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打破能源约束的,另一类则可能完全无益于可持续发展,即完全不具备节能环保效应的。绝大多数“铁、公、基”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后一类,但我国近年来的大量投资都属于这一领域,由此带动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都属于高耗能行业。就此来说,投资结构的转变应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同样呈现出高能耗的特性,而目前的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其对能源消耗产生的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相关政策的制定需将能源问题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将GDP增长目标相对弱化。
本书的研究发现,就2007这一年来说,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内涵能源上呈现严重不对称状况,中国对美净出口的内涵能源达到12714万吨标煤,约占当年中国全部能耗的5.6%,而该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仅相当于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19%左右。换言之,200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其内涵能源约五倍于自美国进口商品的内涵能源。这一结果与我们的出口退税政策不无关系。以钢铁行业为例,事实上,我国从2006年开始即成为世界钢铁出口大国,此前我国的钢材出口退税率曾经高达13%,尽管2005年政府曾经对大部分品种的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到11%,但这一税率仍然给予钢铁企业强有力的出口激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的钢材出口为0.63亿吨,到2015年,我国出口的钢材数量已增加到1.12亿吨,比2007年增长了77.8%,占到当年钢材产量11.23亿吨的十分之一!
其四,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通常人均消耗的能源也会有所上升,但不同的生活方式引致的能源消耗水平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本书采用“居住类能源消费系数”和“交通类能源消费系数”来揭示居民家庭的居住类和交通类能源消费特征,发现后者的边际支出倾向要远高于居住类,也就是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将显著推动城镇居民加大交通类能源的支出。由此更加引发对中国未来发展面临能源刚性约束的担忧。容易看到,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日益趋近于美国那样的汽车社会模式,而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模式恰恰是一种高能耗模式。以私车普及率来说,美国的水平为800辆每千人左右,欧日则为600辆每千人左右,我国目前大约处于130辆每千人的水平,但正以很快的速度进行赶超。不仅如此,我国居民对于车型的选择也日益接近甚至超越美国模式,从近年来SUV车的畅销可见一斑。2016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4.93%,其中轿车仅增长3.4%,而SUV则增长44.6%,对总体增长的贡献度达到88.1%。在之前的2015年,SUV销量的增长幅度更高达52.39%。要知道,这两年车型销量的结构变化还是在政府出台1.6升以下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影响下产生的。可见我国居民在私家车的消费模式上是相当缺乏绿色节能观念的。
从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布也可以看到,政府在GDP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是严重偏向于前者的。事实上,2015年所采用的低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早在2008年底就被采用过,其宏观背景都是GDP增长率的下滑,而其效应也是相当明显的,都将乘用车销量的增长率大幅拉升,2009年高达52.93%,2016年则提高到了14.93%。
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快速上升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重警示。201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数量在消耗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然气的相应比重则从2006年的1.78%急剧上升至2014年的31.62%。2015年,我国进口原油数量为33550万吨,比2014年增长了8.8%,这一增速超过GDP增长率将近2个百分点。然而,或许由于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增长率的下滑所吸引,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在人们的视野中被淡化。但事实上,产能过剩恰恰给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本书的研究从需求侧出发,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升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需求侧的分析告诉我们,在现行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耗基本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面向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带来一种怎样的前景。无论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从我们面对的这种未来图景中警醒,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充分认识到供给角度的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中国居民正孜孜追求的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付诸行动。
行动,就从这一刻开始。
郁义鸿
2017年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