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48162
内容简介
过去五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在历经井喷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了反思和创新阶段,很多的学科视角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为了持续跟踪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动态,本书将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文献归类为四个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视角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与效应、责任领导力与道德决策、利益相关方期望与压力回应。读者通过这些文献能够更加清晰地7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渊源和脉络,领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和观点。
目 录
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视角透视
导读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性谬论:架接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端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解析
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元论
新公共事业制度化实践的先决因素:关于IS026000社会责任标准的磋商
导读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性谬论:架接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端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解析
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元论
新公共事业制度化实践的先决因素:关于IS026000社会责任标准的磋商
第二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与效应
导读
公司治理和环境绩效:真的相关吗?
CEO的政治意识形态:高管的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企业多元化与企业社会绩效的关系研究
南撒哈拉经济体下的财务资源可用性与企业社会责任支出:基于制度差异假说
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反应:投资者的环境意识
第三部分 责任领导力与道德决策
导读
谁展现出伦理型领导力?这为何重要?
——伦理型领导力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
思考和对话:对道德决策的微妙影响
兼容的罪人,固执的圣人:权力和自我聚焦如何决定社会影响在道德决策方面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 利益相关方期望与压力回应
导读
企业逻辑:“由内而外”解释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注
战略认知和议题凸显度:针对企业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一种解释
做假还是应付了事?理解回应利益相关方压力时的脱节现象
利益相关方对跨国公司的压力以及跨国公司不负责任的社会实践向其子公司的转移
前 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演进历经百年,在此期间,研究者既关注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更注重对时代的关键议题给予解读和回应。我们通过甄选、翻译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并结合我们对这些文献的主题归类和解读,为国内研究者更加真实地勾画和还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我们于2011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文献导读》,书中收录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产生、发展和兴起过程中18篇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文献,这些文献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文献归类为: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争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演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渊源和脉络,领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议题和观点。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上进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理论上也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性成果,为此,我们于2013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前沿文献导读》,书中选取了发表于2006-2011年的18篇文献,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效应、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四个主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献,能帮助读者更加充分地领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生机勃勃。
过去五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在历经井喷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了反思和创新阶段,有更多的学科视角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为了持续跟踪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我们以“众筹”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由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学界和业界人士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2012-2013年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相关论文进行收集、甄选,终选定出16篇有代表性的文献,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文献被归类为四个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视角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与效应、责任领导力与道德决策、利益相关方期望与压力回应。初步的翻译工作由研究团队中的学界和业界人士完成,包括清华大学的钱小军,上海交通大学的周祖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周扬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厦门大学的郑若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邹艳、石亦慧和潘丽,北京师范大学的焦豪和赵嘉玉,北京工商大学的郭毅和王晓婉,华南理工大学的晁罡、林冬萍、刘子成和岳磊,广西大学的黄瑛,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的王晓光和朱华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陶野,国网高级培训中心的张吉辉和闰涛,中国铝业公司的韩露。为了确保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以及中文表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们对初稿进行了3~4次的校审。
尽管编译者都十分认真和谨慎,但由于时间和学识的局限,加上中英文语境的差异,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对语言的把握和表达可能不当,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我们于2011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文献导读》,书中收录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产生、发展和兴起过程中18篇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文献,这些文献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文献归类为: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争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演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渊源和脉络,领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议题和观点。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上进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理论上也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性成果,为此,我们于2013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前沿文献导读》,书中选取了发表于2006-2011年的18篇文献,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效应、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四个主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献,能帮助读者更加充分地领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生机勃勃。
过去五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在历经井喷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了反思和创新阶段,有更多的学科视角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为了持续跟踪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我们以“众筹”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由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学界和业界人士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2012-2013年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相关论文进行收集、甄选,终选定出16篇有代表性的文献,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文献被归类为四个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视角透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与效应、责任领导力与道德决策、利益相关方期望与压力回应。初步的翻译工作由研究团队中的学界和业界人士完成,包括清华大学的钱小军,上海交通大学的周祖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周扬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厦门大学的郑若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邹艳、石亦慧和潘丽,北京师范大学的焦豪和赵嘉玉,北京工商大学的郭毅和王晓婉,华南理工大学的晁罡、林冬萍、刘子成和岳磊,广西大学的黄瑛,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的王晓光和朱华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陶野,国网高级培训中心的张吉辉和闰涛,中国铝业公司的韩露。为了确保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以及中文表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我们对初稿进行了3~4次的校审。
尽管编译者都十分认真和谨慎,但由于时间和学识的局限,加上中英文语境的差异,对文中词句含义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对语言的把握和表达可能不当,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在线试读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导读(2012-2013)》:
第二篇文献是Donald Lange等的《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解析》。尽管不良行为的社会反应对组织发展意义重大,但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仍侧重于研究履责行为的内涵及期望,而较少关注企业不履责行为。在本文中,作者尝试构建一个重点关注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归因的理论视角。不同于现有文献中强调宽泛社会架构(如社会价值系统、制度和利益相关方关系)、弱化个体对企业行为认知的研究方法,作者重点关注现实中基于个体认知的社会责任期望。根据归因理论,作者通过考察公众个体(观察者个体)对企业行为的主观解读如何叠加形成关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由此建立了企业不履责归因的核心模型,指出企业不履责归因源于观察者个体的一系列主观评估——对影响的负面程度评估、企业应当承担罪责的评估和受影响方合谋性的评估,依赖于观察者对三者的综合认知。当观察者认为影响是负面的、企业有罪、受影响方与负面影响不具备合谋性时,个体会将负面影响归因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如果这三项因素均达到一定程度,三项中较高者将成为企业不履责归因中的首要因素。进而,作者对这三个归因要素之间如何互动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企业履责与不履责归因都是源于那些关注企业的个体的知识、解读和认知的社会构建。基于此,作者对企业不履责归因模型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三个归因要素如何受到个体对负面效应(突发性和时空的集中性)和企业特征(包括不履责行为认知倾向、规模和声誉)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受个体对受影响方或涉事企业社会认同的影响。后,作者归纳了企业不履责归因中框架的重要作用:框架信息能直接影响观察者对三个归因要素的评估,还能通过影响观察者对事件和企业特征的认知、对受影响方或涉事企业身份认同的方式,影响这些归因要素;框架进而可以通过提供将企业罪责和无辜受害者遭受的不良影响相关联的故事线索,来影响观察者对企业不履责的认知模式。
第三篇文献是Jukka Makinen和Arno Kourula的《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元论》。在本文中,作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作用,对新政治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建立在强有力的全球化转型进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讨论。作者首先介绍了罗尔斯(Rawls)的道德劳动分工的概念,这一概念构成了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现存所有政治理论——自由放任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主义、福利国家资本主义、财产所有权民主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都可被视为关于道德劳动分工的一种可选体系,审视了每个体系所赋予政府、市场和企业不同的角色,以及对于政企关系的理解。其次针对现在的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缺乏历史深度的问题,作者回顾探索了政治企业社会责任三个关键时期的文献样本——古典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时期(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争论的早期文章)、工具性企业社会责任时期(大量狭义地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案例”的研究)和新政治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时期(近期关于企业政治角色研究的复兴),并应用罗尔斯所提出的政治体系内部道德劳动分工的范式(Rawlsian conceptualization of division of moral labor),阐述了上述每个研究时期的政治理论背景。文中主要论证了三个观点:,相较于许多后期的文献,古典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在政治理论背景方面更加多元化;第二,工具性企业社会责任采用古典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和自由放任主义(libertarian laissezfaire)作为自身的结构逻辑;第三,新政治主义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在将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向企业转移这一强有力的全球化转型趋势之上,它缺少能够使其区别于古典自由主义道德劳动分工的概念构想(conceptualization)。后作者给出了三个关于政治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化发展的建议方向:对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政治理论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文献三者间的联系;对不同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研判、行为主体和表现形式进行更加细致的考察。
……
第二篇文献是Donald Lange等的《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因解析》。尽管不良行为的社会反应对组织发展意义重大,但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仍侧重于研究履责行为的内涵及期望,而较少关注企业不履责行为。在本文中,作者尝试构建一个重点关注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归因的理论视角。不同于现有文献中强调宽泛社会架构(如社会价值系统、制度和利益相关方关系)、弱化个体对企业行为认知的研究方法,作者重点关注现实中基于个体认知的社会责任期望。根据归因理论,作者通过考察公众个体(观察者个体)对企业行为的主观解读如何叠加形成关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由此建立了企业不履责归因的核心模型,指出企业不履责归因源于观察者个体的一系列主观评估——对影响的负面程度评估、企业应当承担罪责的评估和受影响方合谋性的评估,依赖于观察者对三者的综合认知。当观察者认为影响是负面的、企业有罪、受影响方与负面影响不具备合谋性时,个体会将负面影响归因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如果这三项因素均达到一定程度,三项中较高者将成为企业不履责归因中的首要因素。进而,作者对这三个归因要素之间如何互动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企业履责与不履责归因都是源于那些关注企业的个体的知识、解读和认知的社会构建。基于此,作者对企业不履责归因模型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三个归因要素如何受到个体对负面效应(突发性和时空的集中性)和企业特征(包括不履责行为认知倾向、规模和声誉)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受个体对受影响方或涉事企业社会认同的影响。后,作者归纳了企业不履责归因中框架的重要作用:框架信息能直接影响观察者对三个归因要素的评估,还能通过影响观察者对事件和企业特征的认知、对受影响方或涉事企业身份认同的方式,影响这些归因要素;框架进而可以通过提供将企业罪责和无辜受害者遭受的不良影响相关联的故事线索,来影响观察者对企业不履责的认知模式。
第三篇文献是Jukka Makinen和Arno Kourula的《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元论》。在本文中,作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作用,对新政治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建立在强有力的全球化转型进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讨论。作者首先介绍了罗尔斯(Rawls)的道德劳动分工的概念,这一概念构成了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现存所有政治理论——自由放任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自由平等主义、福利国家资本主义、财产所有权民主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都可被视为关于道德劳动分工的一种可选体系,审视了每个体系所赋予政府、市场和企业不同的角色,以及对于政企关系的理解。其次针对现在的政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缺乏历史深度的问题,作者回顾探索了政治企业社会责任三个关键时期的文献样本——古典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时期(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争论的早期文章)、工具性企业社会责任时期(大量狭义地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案例”的研究)和新政治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时期(近期关于企业政治角色研究的复兴),并应用罗尔斯所提出的政治体系内部道德劳动分工的范式(Rawlsian conceptualization of division of moral labor),阐述了上述每个研究时期的政治理论背景。文中主要论证了三个观点:,相较于许多后期的文献,古典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在政治理论背景方面更加多元化;第二,工具性企业社会责任采用古典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和自由放任主义(libertarian laissezfaire)作为自身的结构逻辑;第三,新政治主义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在将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向企业转移这一强有力的全球化转型趋势之上,它缺少能够使其区别于古典自由主义道德劳动分工的概念构想(conceptualization)。后作者给出了三个关于政治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化发展的建议方向:对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政治理论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文献三者间的联系;对不同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研判、行为主体和表现形式进行更加细致的考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