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0166
目录
第1 章概述
1.1研究依据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案
1.2.1研究思路与目标
1.2.2研究内容
1.2.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研究工作基础
1.4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 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评价
2.1产业集聚基本概念与类型划分
2.1.1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2.1.2产业集聚的分类
2.2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2.2.1产业集聚形成因素概述
2.2.2国内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概述
2.2.3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模型研究概述
2.3产业集聚模式研究进展综述
2.3.1基于产业集聚演化的模式
2.3.2基于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的模式
2.4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与展望
2.4.1总体评价
2.4.2研究展望
第3 章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
3.1城市的本底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1.1城市的资源禀赋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1.2城市的流通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1.3城市的研发能力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1.4城市的区位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1.5城市化进程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3.2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3.2.1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一般分析
3.2.2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4 章城市产业集聚识别与集聚度测度分析
4.1产业集聚的识别
4.1.1产业集聚识别的基本内涵
4.1.2几种代表性产业集聚识别方法
4.2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4.2.1产业集聚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4.2.2测算产业集聚度的方法
4.3城市产业集聚识别与集聚度测度的案例分析
4.3.1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4.3.2河南省城市产业集聚识别与集聚度测度分析
第5 章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5.1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概念解析
5.2城市产业集聚系统的结构分析
5.2.1系统论的概念解释
5.2.2城市产业集聚系统的结构分析
5.3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研究的PAF 模型
5.3.1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
5.3.2层次分析法
5.3.3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
5.3.4PAF 模型
5.4城市产业集聚动力量化的指标体系
5.4.1指标体系
5.4.2数据获取
5.5城市产业集聚动力计算
5.5.1内核动力的计算
5.5.2调控动力的计算
5.5.3综合动力的计算
5.6基于动力特征的城市产业集聚模式分析与动力优化调控方向
5.6.1绘制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的情景分析图
5.6.2城市产业集聚模式分析
5.6.3城市产业集聚动力的优化调控方向
5.7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及其动力解释
5.7.1快速增长阶段
5.7.2平稳增长阶段
5.7.3缓慢增长阶段
5.7.4停滞阶段
第6 章基于动力与模式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6.1产业集聚区的概念与功能
6.1.1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
6.1.2产业集聚区的功能
6.2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轨迹
6.2.1集中→集聚→集群
6.2.2汇→竞合提升→源
6.3基于杠杆原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6.3.1杠杆原理的基本内涵
6.3.2基于杠杆原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般思路
6.4基于动力与模式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6.4.1基本路径
6.4.2目标导向
6.5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原则
6.5.1一般性原则
6.5.2基于动力与模式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原则
6.6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动力调控与保障措施
6.6.1依据发展阶段, 进行动力调控
6.6.2培育创新网络, 提升根植特性
6.6.3建设创新体系, 提升集群层次
6.6.4完善激励机制, 保障人才供给
6.6.5通过依法治理, 提升投资环境
6.6.6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持续发展
6.7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6.7.1主导产业选择与目标定位
6.7.2基本路径选择
6.7.3动力调控与保障措施
第7 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很多城市都在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 但是, 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做指导,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如发展模式选择盲目、发展动力认识不清、调控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此, 本书以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动力与模式, 分析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一般思路与发展路径, 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借鉴意义。本书以河南省为例, 首先在国内外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研究进展与评价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然后对城市产业集聚进行识别与测度, 归纳出城市的优势产业及其集聚特征; 继而在对城市产业集聚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PAF 模型, 定量分析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与模式,以及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 后, 根据动力与模式研究, 提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轨迹、一般思路、基本路径、原则和动力调控措施, 并以郑州市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目前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够。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 而且存在以下问题: 动力机制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的逻辑框架作指导; 模式研究多以归纳为主, 缺乏对产业集聚未来发展的指导; 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相对分散, 耦合研究开展不够。上述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2) 全面解析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认为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城市的资源禀赋、研发能力等要素是影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 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产业向优势区位集聚, 引发人口的转移和集中, 促使城市形成和扩大, 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产业集聚是决定城市增长的主要原因; 反过来, 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增强, 又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发
展, 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 总结了河南省工业产业集聚的总体特征: ①分布广泛: 大多数行业中都已形成不同发育程度和规模的产业集聚, 绝大多数的县、区也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产业集聚; ②工业产业集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 而且发展速度较快; ③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 ④产业集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⑤龙头企业在工业产业集聚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⑥工业产业集聚明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用产业集聚识别和集聚度测度方法, 从行业门类和两位数制造业两个方面, 分析了各产业区位商的空间分异, 并归纳出河南省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及其集聚特征, 这些产业将是城市在进行产业集聚区建设时,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的重点方向。
(4) 应用系统论观点, 将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其中, 内核系统包括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产业系统和腹地市场系统; 调控系统包括区位系统、政策系统、创新系统和市场开放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研究的指标体系。
(5) 构建了PAF 模型, 对河南省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进行定量分析。PAF 模型将影响城市产业集聚的要素与城市产业集聚的目标系统进行层次划分, 构建“目标系统—一级系统—子系统—指标” 的四层次指标体系, 使城市产业集聚动力与模式研究的框架更加明晰和条理化。另外, PAF 模型的计算结果耦合了动力与模式之间的关系, 使城市产业集聚的模式划分以其动力为基础, 便于根据模式来调控动力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6) 提出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框架, 包括基本轨迹、一般思路、基本路径、原则和动力调控措施等。其中, 一般思路是耦合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杠杆原理的结构关系, 依据杠杆原理的一般步骤而提出的; 基本路径是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轨迹, 从动力与模式的角度, 分析市场和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作用而提出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