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49893
内容简介
《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2辑)“(朝)代”系列:隋唐管理思想(第2版)》依照时代发展的序列,共分五章深入考察了隋唐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隋代管理思想的代表有杨坚、苏威、杨广等,特点是注重行政管理,重视开疆拓土和对外关系。初唐管理思想的代表有李渊、李世民、魏征等,特点是注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视各项制度建设,强调维护社会稳定。盛唐管理思想的代表有武则天、李隆基、裴耀卿等,特点是熏视推行切实的经济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重视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吏治;重视稳定边疆及发展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唐管理思想的代表有刘晏、杨炎、陆贽等,特点是注重整治政治、经济秩序,重视改善民生。晚唐管理思想的代表有黄巢等,特点是重视均平社会财富和赋役。隋唐管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目 录
章 隋代管理思想
节 隋代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杨坚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苏威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杨广的管理思想
节 隋代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杨坚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苏威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杨广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 初唐管理思想
节 初唐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李渊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李世民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长孙无忌的管理思想
第五节 李靖的管理思想
第六节 魏征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 盛唐管理思想
节 盛唐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李隆基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裴耀卿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 中唐管理思想
节 中唐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刘晏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杨炎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陆贽的管理思想
第五节 韩愈的管理思想
第五章 晚唐管理思想
节 晚唐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黄巢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2辑)“(朝)代”系列:隋唐管理思想(第2版)》:
一、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农业,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初唐推行均田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则天高度重视均田制,她当攻后继续推行这一制度。其《以郑汴等州为王畿制》云:“朕以鼎业惟初,宝阼伊始,斟酌今古,申画封疆。征赋科徭,实资宽简,沃塉劳逸,宜有平分。”唐王朝到武则天时期,承平日久,户口增多,一些州县人口稠密,但土地供应增加较少,少部分百姓甚至没有田业,出现了逃户。于是,武则天放宽了对百姓迁徙的限制,缓和了部分州县人多地少的矛盾,逃户可以在其迁入地附籍,这样,人口布局逐渐趋合理,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正史中没有武则天睢行均田制的记载,但在敦煌石窟和吐鲁番古墓中保存了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的一些史料,如 武则天还注重发展农业,重视垦辟田畴和修复水利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武周时期将田畴垦辟情况作为考核官吏的一个标准。由于继续推行均田制和鼓励边防驻军开展屯田,更主要是因为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窄乡(人口密度大)居民向宽乡(人口密度小)的迁徙,因此必须增加垦田面积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在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推行均田制,就需要土地供应的持续增加。允许窄乡徙民于宽乡,就是鼓励开垦。边境屯田绝大部分也是新垦的土地。在各级官吏的切实推行下,武周时期的受田率超过26%,这与贞观年间基本一致,但武周时期全国人口要比贞观时期更多,这证明了武周时期可耕田地确实增加了不少。武则天还重视兴修水利。初唐以来不仅修复了原来隋代就有的水利工程,还修了一些新的水利工程。如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陇州开五节堰,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薛大鼎于沧州开无棣河,等等(《册府元龟·邦计部》)。武则天时期,继续保持这些水利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还加强完善灌溉系统,中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灌溉网络。前引《大足元年沙州敦煌县效彀乡籍》的土地四至中,灌溉水渠就有两支渠、无穷渠、乡东渠,说明西部的敦煌一带当时也形成了灌溉网。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东都洛阳作为全国的仓储中心,各地租米不断运到这里。据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叙述,仅江南淮南诸州租船就有数千艘,载粮百万余斛。为了安置诸州运米的租船,洛阳还专门修建了泊船的人工湖。
武则天重视农业还表现在她亲自劝课农桑。早在她当皇后时就曾主张劝农。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向高宗提出12条建议,其中条就是“劝农桑,薄赋徭”。武氏临朝之初就规定州县官吏:“若能肃清所部,人无犯法,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所由官人,宜加等第。功状尤异者,别外加擢。若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盗发罕能自擒,逆谋为外境所告,轻者年终贬考,甚者非时解替。”(《诫励风俗敕》)称帝后,她继续要求州县官员“敦劝农桑,均平赋役”(《明堂灾手诏》)。将发展农业作为举荐官员的标准之一。中唐时期道州刺史吕温《代百僚进农书表》云:“臣等伏准故事,每年二月一日,以农务方兴,令百僚具则天大圣皇后所删定《兆人本业记》奉进者……祈谷于圜丘,可以致诚,未足为劝;籍田于千亩,可以示劝,未足以教人。必也因天地之和,顺阴阳之理,利其器用,精厥法式,变之而不倦,动之而不劳,四海靡而风行,百姓迷其日用,宏我政本,实惟农书。”认为帝王亲自祭祀社神和耕田,不能劝勉和教化百姓,只有农书能够教导百姓依天地阴阳之变化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武氏在高宗后期就组织人员撰写并亲自删定了《兆人本业记》,登基后又将该农书颁发各地,使之成为当时的农业教科书。吕温还“缮写前件书(《兆人本业记》)凡二十篇,共成三卷”,建议将该农书颁发天下,令官吏、百姓学习。
……
一、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农业,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初唐推行均田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则天高度重视均田制,她当攻后继续推行这一制度。其《以郑汴等州为王畿制》云:“朕以鼎业惟初,宝阼伊始,斟酌今古,申画封疆。征赋科徭,实资宽简,沃塉劳逸,宜有平分。”唐王朝到武则天时期,承平日久,户口增多,一些州县人口稠密,但土地供应增加较少,少部分百姓甚至没有田业,出现了逃户。于是,武则天放宽了对百姓迁徙的限制,缓和了部分州县人多地少的矛盾,逃户可以在其迁入地附籍,这样,人口布局逐渐趋合理,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正史中没有武则天睢行均田制的记载,但在敦煌石窟和吐鲁番古墓中保存了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的一些史料,如 武则天还注重发展农业,重视垦辟田畴和修复水利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武周时期将田畴垦辟情况作为考核官吏的一个标准。由于继续推行均田制和鼓励边防驻军开展屯田,更主要是因为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窄乡(人口密度大)居民向宽乡(人口密度小)的迁徙,因此必须增加垦田面积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在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推行均田制,就需要土地供应的持续增加。允许窄乡徙民于宽乡,就是鼓励开垦。边境屯田绝大部分也是新垦的土地。在各级官吏的切实推行下,武周时期的受田率超过26%,这与贞观年间基本一致,但武周时期全国人口要比贞观时期更多,这证明了武周时期可耕田地确实增加了不少。武则天还重视兴修水利。初唐以来不仅修复了原来隋代就有的水利工程,还修了一些新的水利工程。如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陇州开五节堰,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薛大鼎于沧州开无棣河,等等(《册府元龟·邦计部》)。武则天时期,继续保持这些水利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还加强完善灌溉系统,中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灌溉网络。前引《大足元年沙州敦煌县效彀乡籍》的土地四至中,灌溉水渠就有两支渠、无穷渠、乡东渠,说明西部的敦煌一带当时也形成了灌溉网。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东都洛阳作为全国的仓储中心,各地租米不断运到这里。据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叙述,仅江南淮南诸州租船就有数千艘,载粮百万余斛。为了安置诸州运米的租船,洛阳还专门修建了泊船的人工湖。
武则天重视农业还表现在她亲自劝课农桑。早在她当皇后时就曾主张劝农。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向高宗提出12条建议,其中条就是“劝农桑,薄赋徭”。武氏临朝之初就规定州县官吏:“若能肃清所部,人无犯法,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所由官人,宜加等第。功状尤异者,别外加擢。若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盗发罕能自擒,逆谋为外境所告,轻者年终贬考,甚者非时解替。”(《诫励风俗敕》)称帝后,她继续要求州县官员“敦劝农桑,均平赋役”(《明堂灾手诏》)。将发展农业作为举荐官员的标准之一。中唐时期道州刺史吕温《代百僚进农书表》云:“臣等伏准故事,每年二月一日,以农务方兴,令百僚具则天大圣皇后所删定《兆人本业记》奉进者……祈谷于圜丘,可以致诚,未足为劝;籍田于千亩,可以示劝,未足以教人。必也因天地之和,顺阴阳之理,利其器用,精厥法式,变之而不倦,动之而不劳,四海靡而风行,百姓迷其日用,宏我政本,实惟农书。”认为帝王亲自祭祀社神和耕田,不能劝勉和教化百姓,只有农书能够教导百姓依天地阴阳之变化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武氏在高宗后期就组织人员撰写并亲自删定了《兆人本业记》,登基后又将该农书颁发各地,使之成为当时的农业教科书。吕温还“缮写前件书(《兆人本业记》)凡二十篇,共成三卷”,建议将该农书颁发天下,令官吏、百姓学习。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