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7011
题记金石名家方介堪英年早逝说正和书圣的家常话——林散之的《求药书》江山故我——启功《审杨锐稿意见书》人淡似菊——郑逸梅《代友人乞交换尺牍》看似寻常——叶圣陶致沈玉成史学家的“心迹”——陈盲论学札一字一笺总关情——王方宇的书札故是一凤——布衣词人许白凤的词笺书卷山川吟咏——陈兼与致许白凤刚健而含婀娜——黄宾虹致江蔚云浙北章草第一手——江蔚云书简余事作书人——钱锺书答许白凤《谢辞为钱瑗刻印》百年沧桑寄翰墨——章克标书简老树著花无丑枝——朱屺瞻致钱君訇风来墨花香——黄悖小柬谁知功在十年闲——周退密老人书简人书俱清——钱定一老人书简百年难遇岁朝春——马君松书简隔代的秀州风怀——许明农书简“寓公文化”背景下的上海文人书法——顾易生书简一枝不肯红的花——忆明珠书简借古寄今——谭建丞书简鉴定家的翰墨生涯——杨仁恺书简从一通书信透视上海文艺家的生活——沈迈士致周退密金石刻画臣能为——单晓天书简身行万里半神州——施南池书简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丰子恺书简印学话西泠——余正书简“史”外别传——王伯敏书简笔墨之外的小风景——钱君匐致钱化佛瘦硬通神遥接六朝——徐生翁书简艺术家和他的赞助人——张大干致肖翼之跌宕笔为歌——白蕉书简研古写生两胜长——杨石朗书简苦涩的激情——毛谈虎书简虞家风范的现代版——彭醇十书简沧海怀抱——贺天健尺牍笔底烟云生——余任天书简云间畸人——朱孔阳书简语言学家的世俗情——王力请客帖横平竖直家常语朝斯夕斯策奇功——包谦六诗笺碧山人来精飞神越——陆维钊书简竹人·印人·画人——任小田书简精挥简笔成佳构叶瘦花腴崖南斜——陈从周书简多情自是丹青手白发童心啸长空——赵宝煦手札辽西奇士岭南学人——王贵忱的毛笔题记风景忆当年尺牍之外笺纸之思
笺纸之思 在我的师友中,除非特别关照,大多数人写信都 用硬 笔。硬笔方便,是这个时代主要的书写工具,在分秒 必争 的快节奏现代社会里,就连专业书家写信也懒得用毛 笔, 怎么能要求你的朋友还按老规矩用毛笔在笺纸上写信 呢。话要说回来,即便有人有闲情,也有财力去维护 风 雅,又到哪里去寻找质量上乘的笺纸呢。有人据此叹 息 传统文化的凋敝。但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是,这样的说 法 不免有点夸大其事,在将来,连写信都有可能被电子 信取 代,谈笺纸的存在与好坏还有什么意义呢。话说悲观 了, 事实就是这样的。
我自己碰到过这么一件事。在一位从事西方美学 研 究的友人家里,看到他藏的八枚清代嘉道年间出品的 彩 笺。友人眼光甚独,从这些彩笺的质地、制作工艺到 色 彩,推断它们的品质,以为必是那个时代文房用品中 的上 品。可惜我孤陋寡闻,说不出它们的来历。光从这些 笺 纸的质量看,的确很好,质地密实,版刻大方,上色 也和 雅。鲁迅当年若是见到此笺,想来一定会收入他编的 《北 平笺谱》。
友人珍视这些彩笺,特意为它量身定制了八个镜 框。
每见有人欣赏,他的心情会很好,主动跟人介绍,说 这是 十八世纪末期的小型版画。从制作工艺来看,这样去 说 没有错,但这不是它本来的称呼。即使时光倒流,回 到一 百多年前,它的名字也是笺纸。对笺纸的陌生称呼引 起 了我的沉思,这些从前文房里的日用品离我们真的很 远 了,连一个文化人也不叫它笺纸。
回想二十多年前,“文革”刚刚结束,被割断的 历史锁 链重新接上。看别人拿笺纸写信,自己起哄也想学样 ,报 纸上正好登出四川内江一家纸厂生产名气响东东的蜀 笺,汇款去邮购,价格很便宜,质量却不那么如意。
想想 也是,在百废待兴的大治之年,名笺未遭失传已属万 幸, 又何必斤斤计较以好坏相求呢,想到这一节,心也就 平静 下来了。然而,从那次遭遇之后,每每碰见笺纸,不 禁就 要感伤起来。
文化人恋旧也好旧,是习惯,大概也与心态有关 。一 百多年前赵之谦客居江西,用不惯江西的笺纸,特地 写信 给杭州亲友,求购匀碧斋的笺纸,而且一买就是二千 枚。
赵之谦舍近求远,要的是杭州笺纸的感觉。
文化人好择笺,对笺纸的要求也严。买不到称心 的, 就自己动手做,刻意营造一种情调。当年书画圈流行 的 自制笺粗分两类。复杂一点的,刻个版,套色印;简 单的, 上街买一叠素笺,找几个“某某用笺”铅字,蘸上红 或青印 泥盖在素笺的左下方,虽然朴素,但仍不失为历久弥 新的 大方路数。
我见过几位姑苏名家的书札,小笺套色,是专用 的, 讲究,精致,是理想中的文房清品。苏州城内的艺石 斋、 桃花坞、古吴轩,聚集着一大批版刻高手。生活在苏 州的 名家得天独厚,能讲究,也有条件讲究。色调淡雅的 笺纸 上,由名家轻描淡写,锦上添花,清采动人。
我还听说过,苏州的一位老书家拆开明版纸装书 ,取 出中间的衬页来做笺纸。叫人听了既羡慕,又惊讶, 还有 些许佩服。虽然没有了翁方纲们描汉碑、钩摹金石彝 器 的雅趣,实在也奢侈得过头,风雅丝毫不逊前修,魄 力之 大,令人五体投地,称得上是笺谱史上的大手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也赶热闹印过一种八行 笺。
笺纸是朱永灵兄帮我张罗的,版心阔大,颇有北方须 眉昂 首阔步的意态,不妨说是我从江南初来北方的心理折 射。
记得笺眉还是自己特地跑到凸斋请王镛先生题的。笺 纸 放在江南印,印好后,千里迢迢往回运。但我一直没 敢启 用,不是笺纸不好,实在是它的质地太厚实了,和中 国毛 笔与墨的柔和属性相去甚远。我曾经尝试过多次,总 无 法如意,这才意识到,笺纸虽然印出来了,但我用不 了。
现在,笺眉题着“晴竹山馆笺”的一大叠笺纸堆在清 晏堂 的某个书柜里,成为远去日子里永远的温馨记忆。
后来,一位德国小友还用境外带回来的洋纸专门 为 我做过一本“吟方用笺”,拿到时,雅意暖人。笺纸 素静、 简洁,也显得理性。放在日光下映照,影影绰绰能看 到纸 中央带水印的纹样。友人没说水印作何用途,我也知 道 这是防伪标记,即便如此,也难以拉近我与它之间的 感 觉,只偶尔降格用它作钢笔或圆珠笔书,实在有违友 人当 初的一番雅意。
旅美学者白谦慎先生告诉我,他在旅居海外的那 些 日子里,不管走到哪里,身上总带着中国的毛笔,人 到哪 里,写到哪里。他尝试用炭素墨水在各种洋笺上书写 古 诗,写出来的字很中国味,令人叫绝也令人感动。国 内有 位友人保存了白先生不少这样的书笺,这是我所知道 的 中国书家人乡随俗在海外写洋笺的一例。
拿洋笺作书,白谦慎当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 ,严 复、孙中山、胡适以及所有有过漂洋经历的人都有过 的体 验,不过,还没有别的人像白谦慎那样以一个中国书 家的 心理去看待洋笺、执笔写洋笺。
二○○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 P208-21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