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7976
编辑推荐
(1)目前对于民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阶段,很少形成理论指标体系的形式,虽然目前有不少省份及地区对民生问题的检测,构建了地区民生指标体系,但是很少有关民生指标体系的评价。本书作者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角度,评价区域性民生保障水平。(2) 对于民生保障的研究范围和时间跨度相较于前人来说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本项目所构建的民生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评价我国民生保障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政策建议。与前人研究相比,本书的研究涉及到我国的除香港、澳门、台湾的所有省份,这在已有的研究中是少有的。(3)构建指标体系时,在指标选取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评价民生问题。运用投入产出原理,提出民生效率问题,并将数据包络分析理论运用到对民生效率的评价。(4)利用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对区域性民生保障水平进行评价时,采用了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 综合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的优点, 弥补了层次分析评价主观赋权和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法的缺陷。同时采用功效系数法,将因子得分指数化,便于各地区进行分析比较。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手段,通过构建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民生保障指标评价体系,从而对中国的民生保障效率和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预测民生保障支出需求和政府民生保障能力,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议。本书旨在对我国的民生保障综合状况进行评价,涉及民生保障效率、水平和规模等方面,分析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瓶颈所在,总结改善民生的经验,从而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民生保障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目 录
前言
章 民生保障的基本问题
节 财政与民生
第二节 民生与民生保障
第三节 民生保障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民生保障政策与实践
节 中国党和政府的民生理念、政策与实践经验
第二节 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节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民生保障评价的方法
第四章 民生保障投入及其效应
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的经济效应
第五章 民生保障效率分析
节 民生保障投入与产出的互动影响机制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效率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国内各地区民生保障投入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民生保障水平评价
节 中国民生保障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国内各地区民生保障水平的评价
第七章 民生需求与政府民生保障能力预测
节 民生支出规模估计
第二节 民生支出适度性评析
第三节 民生支出需求与民生保障能力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的思路
第二节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 民生保障的基本问题
节 财政与民生
第二节 民生与民生保障
第三节 民生保障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民生保障政策与实践
节 中国党和政府的民生理念、政策与实践经验
第二节 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节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民生保障评价的方法
第四章 民生保障投入及其效应
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状况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的经济效应
第五章 民生保障效率分析
节 民生保障投入与产出的互动影响机制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投入效率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国内各地区民生保障投入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民生保障水平评价
节 中国民生保障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民生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国内各地区民生保障水平的评价
第七章 民生需求与政府民生保障能力预测
节 民生支出规模估计
第二节 民生支出适度性评析
第三节 民生支出需求与民生保障能力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的思路
第二节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 言
民生问题是指与民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其基本内容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扩展需求及其满足程度。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政府的首要任务。民生问题结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质量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产生利益分化,各种矛盾爆发,民生问题凸显。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出台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偏差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仍存在不少突出的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大、就业难、社会保障水平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看病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当前和今后党和政府的核心任务。因此,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旨在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瓶颈所在,总结改善民生的经验,探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当合政府了解民生状况、制定民生保障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本书通过构建一套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民生保障评价体系,对中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同时分析预测民生保障需求和政府民生保障能力,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借鉴国外民生保障评估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保障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大块组成,客观指标分为生存状况、生存条件、发展状况、保障状况四个子系统,主观指标分为幸福感、满意度两个子系统。第二,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民生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国际比较与国内区域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民生保障状况,探寻制约民生保障水平的因素,总结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寻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第三,对我国未来民生需求和政府民生保障能力进行预测,为制定民生保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第四,在对我国民生保障现状和未来分析的基础上,退出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提升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制定民生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研究认为,要用统筹的方法解决我国的民生保障问题。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政策体系。要以系统论的思维进行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政策之间要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要具有系统协同性,不能彼此冲突和相互掣肘。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要增加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二要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率;三要实现民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民生投入,增加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与自救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以提升民众生存能力为长远目标,要实施保障和发展一体化战略,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又要培育其竞争力,促进民生可持续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需要从构建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政绩考评制度等具体方面着手。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出台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偏差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仍存在不少突出的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大、就业难、社会保障水平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看病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当前和今后党和政府的核心任务。因此,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旨在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瓶颈所在,总结改善民生的经验,探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当合政府了解民生状况、制定民生保障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本书通过构建一套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民生保障评价体系,对中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同时分析预测民生保障需求和政府民生保障能力,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借鉴国外民生保障评估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保障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大块组成,客观指标分为生存状况、生存条件、发展状况、保障状况四个子系统,主观指标分为幸福感、满意度两个子系统。第二,对我国民生保障状况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民生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国际比较与国内区域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民生保障状况,探寻制约民生保障水平的因素,总结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寻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对策。第三,对我国未来民生需求和政府民生保障能力进行预测,为制定民生保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第四,在对我国民生保障现状和未来分析的基础上,退出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提升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制定民生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研究认为,要用统筹的方法解决我国的民生保障问题。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政策体系。要以系统论的思维进行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政策之间要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要具有系统协同性,不能彼此冲突和相互掣肘。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要增加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二要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率;三要实现民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民生投入,增加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与自救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以提升民众生存能力为长远目标,要实施保障和发展一体化战略,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又要培育其竞争力,促进民生可持续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需要从构建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政绩考评制度等具体方面着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