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140497
内容简介
《近代化浪潮中的西北回族工商业变迁研究》主要研究在近代(1840-1949)不同的时段里,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变化而引发的西北回族工商业变迁之比较、思考和启示。主要内容涉及清末西北回民起义和清政府安置措施造成的西北回族人口和聚居区的变化、经济的衰落;西北回族诸马(马占螯、马千龄、马海晏家族)军阀集团的兴起、其官僚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对甘宁青回族经济近代化的推动及其封建因素对回族经济近代化的阻碍;西北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与清同治以后回族经济网络的恢复和扩展的关系。旨在通过分析西北回族的工矿业、商业、工商业网络和工商业资本在近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构建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网络分析理论,并利用个案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与其嵌入的宏观社会网络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制约西北回族工商业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目 录
绪论
章 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变迁的社会历史背景
节 西北回族的形成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人口与分布
第三节 清同治回民起义对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近代西北开发与清同治以后西北回族经济发展
第二章 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变迁
节 工矿业变迁
第二节 商业变迁
第三节 工商业网络变迁
第四节 工商业资本变迁
第五节 工商业变迁的特点
第三章 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发展个案分析
节 理论与实践: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网络理论建构
第二节 局部与整体:近代回族商业兴衰与西北城镇经济起落的互动
第三节 共生与互补:多元-体格局中的近代西北民族贸易
第四节 困顿与嬗变:近代西安回族清真餐饮业文化机制
第五节 博弈与退败:制约近代西北回族工商业发展的资本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近代化浪潮中的西北回族工商业变迁研究》:
当时镇守甘肃地区的蒙古王室成员及其部下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史称蒙古回回。蒙古军队进驻青藏高原后,有的藏族部落改信了伊斯兰教,还同邻近的穆斯林通婚。②可见在元时已有藏族部落成为穆斯林。元时还有陆续进入甘肃的其他回回,如畏兀儿人薛都尔丁,元时任甘肃行省佥事,其部众为回回和畏兀儿人,驻今民和米拉沟,后来大部分人落户今民和与化隆地区。③蒙·元时期进入西北的西域回回、蒙古回回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从事为军事活动服务的农牧生产,为军屯性质。西域回回主要从事农业,蒙古回回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生息,是西北回族形成的主体部分。元朝正式建立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回回人即随地入社,由军屯变为民屯,农业经济成为回族经济的基础而稳固发展,元朝皇室及蒙古贵族“时常把荒地交给回回耕种,以及免回回人户屯戍者银税”④。三、明代回族的形成明代元而立,回回人虽然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但由于明朝统治者对其基本上实行怀柔政策,使回回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明朝的开明政策使东西交通频繁,从明初开始就吸引了大量“西域回回”人附.如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有归附回回二百人自凉州徒至浙江”。⑤正德年间回回归附达到高潮,到嘉靖以后,虽然内附的“西域回回”渐少,但一直未停止过,这些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西北的陕、甘及新疆,拓荒种地。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政府还将山西、长江东部、安徽北部等地居民大量移居甘青一带,其中很多人为穆斯林。①明朝,还有大批蒙古回回不断进入青海,与元时进入青海的蒙古回回及其后裔,共同游牧于青海。如顾实汗率领蒙古和硕特部于明末进驻青海,其中就有众多蒙古回回和畏兀儿人,他们在移居青海后,有的逐步融合到回族中;有的聚族而居,成为今“托茂人”②的主体,延续至今。
虽然明时回回在西北各地分散居住,但与其他民族居住地区仍然有明显界限,在农村他们往往自成聚落,多分布于交通沿线一带或附近;在城镇则自成街道或居住在某个关厢,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回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上,回回的社会生产以农牧业、商业为主,同时兼营手工业,这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经济基础。多源的回回人来华之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中国境外民族的语言有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国境内民族的语言以汉语为主。随着回回人在全国的广泛分布,形成了与汉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加上回、汉通婚使其民族成分中汉族比重日渐增多等原因,汉语逐渐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
……
当时镇守甘肃地区的蒙古王室成员及其部下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史称蒙古回回。蒙古军队进驻青藏高原后,有的藏族部落改信了伊斯兰教,还同邻近的穆斯林通婚。②可见在元时已有藏族部落成为穆斯林。元时还有陆续进入甘肃的其他回回,如畏兀儿人薛都尔丁,元时任甘肃行省佥事,其部众为回回和畏兀儿人,驻今民和米拉沟,后来大部分人落户今民和与化隆地区。③蒙·元时期进入西北的西域回回、蒙古回回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从事为军事活动服务的农牧生产,为军屯性质。西域回回主要从事农业,蒙古回回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生息,是西北回族形成的主体部分。元朝正式建立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回回人即随地入社,由军屯变为民屯,农业经济成为回族经济的基础而稳固发展,元朝皇室及蒙古贵族“时常把荒地交给回回耕种,以及免回回人户屯戍者银税”④。三、明代回族的形成明代元而立,回回人虽然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但由于明朝统治者对其基本上实行怀柔政策,使回回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明朝的开明政策使东西交通频繁,从明初开始就吸引了大量“西域回回”人附.如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有归附回回二百人自凉州徒至浙江”。⑤正德年间回回归附达到高潮,到嘉靖以后,虽然内附的“西域回回”渐少,但一直未停止过,这些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西北的陕、甘及新疆,拓荒种地。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政府还将山西、长江东部、安徽北部等地居民大量移居甘青一带,其中很多人为穆斯林。①明朝,还有大批蒙古回回不断进入青海,与元时进入青海的蒙古回回及其后裔,共同游牧于青海。如顾实汗率领蒙古和硕特部于明末进驻青海,其中就有众多蒙古回回和畏兀儿人,他们在移居青海后,有的逐步融合到回族中;有的聚族而居,成为今“托茂人”②的主体,延续至今。
虽然明时回回在西北各地分散居住,但与其他民族居住地区仍然有明显界限,在农村他们往往自成聚落,多分布于交通沿线一带或附近;在城镇则自成街道或居住在某个关厢,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回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上,回回的社会生产以农牧业、商业为主,同时兼营手工业,这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经济基础。多源的回回人来华之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中国境外民族的语言有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国境内民族的语言以汉语为主。随着回回人在全国的广泛分布,形成了与汉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加上回、汉通婚使其民族成分中汉族比重日渐增多等原因,汉语逐渐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