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48633
“孔目湖讲坛”为华东交通大学一校园文化品牌,创办于2003年3月,由华东交大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每年举办“孔目湖讲坛”30多期,至今已达266期。作者均为各学科领域的一流学者、专家,演讲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普及性等。2006年6月已经续集出版一辑(精选26期演讲),本书精选2005年至2009年15期演讲。本书所选内容从历史到今天,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文到科学,从社会到自然,从个人心灵到群体实际,涉及面固然宽深,但始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紧紧扣住我国当前发展中的现实与难题,特别是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思考、如何践行的现实与难题,进行论述,以利于我国青年一代大学生能健康而全面发展地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重新崛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为我国*终现代化奠定基础而努力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本书为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经典讲座内容。主要有:阎崇年——评说康熙盛世、何家弘——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卢周来——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蔡昉——次贷危机及其影响中国的十对关键词、陈漱渝——鲁迅的多重意义、陈子善——《色·戒》:从小说到电影、陈一筠——天涯何处觅知音: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顾沛——漫谈数学文化等。
阎崇年/评说康熙盛世 /1
甘绍平/人权的尺度 /19
何家弘/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从三起杀人案说起 /41
卢周来/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63
蔡 昉/次贷危机及其影响中国的十对关键词 /87
胡星斗/弱势群体经济学与经济学政策 /98
顾海兵/经济危机与创新思维 /106
陈漱渝/鲁迅的多重意义 /113
周民锋/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之路 /131
尹 鸿/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 /156
陈子善/《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173
陈一筠/天涯何处觅知音——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 /191
郑晓江/亲善之旅——四方台湾 /206
顾 沛/漫谈数学文化 /224
郑也夫/反省快乐,批评消费 /244
序
真挚地感谢华东交通大学有关领导,亲携《孔目湖讲坛录(2)》初稿,来到武汉,希我为之作“序”。
我多次去过华东交通大学,多次参加过该校有关活动,多次流连水面400亩孔目湖这一“内湖”的秀丽风光与味隽景点,一再感受过这块滋润青年心灵的肥沃土地的魅力与灵气。这次我读着这本《讲坛录》时,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着我的视野,而且更活跃着我的思维,丰富着我的想象,更重要的给予着我不少的启迪与思索。我再一次感悟到我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与有关高校出版的人文讲坛演讲选集所深深凝成的“启思”两字的含义。这本《讲坛录》是我国高校所出版的人文讲坛演讲选集百花园中一朵美妙的奇葩。
这本《讲坛录》所讲的内容,从历史到今天,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文到科学,从社会到自然,从个人心灵到群体实际,涉及面固然宽深,但始终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紧紧扣住我国当前发展中的现实与难题,特别是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思考、如何践行的现实与难题,进行论述,以利于我国青年一代大学生能健康而全面发展地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重新崛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为我国终现代化奠定基础而努力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文化,本质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具有工具理性的科学文化是人的“立世之基”,因为它具有巨大的工具功能,而具有价值理性的人文文化是人的“为人”之本,因为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特性。但由于这两者同源共生,固然在功能、形态上互异、互别,然而,毕竟互通、互补、互动,在精神上有着共同追求。教育,本质上就是文化教育,就是以文化来提高人的素质。科学教育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就是人文文化教育。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高级专门人才当然应当接受高级的专门教育。“专门教育”只是指专业领域应有所偏重,而绝不是偏废,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即所谓学“理”的),亦应对人文有所了解,接受有关人文教育的(即所学“文”的),亦应对科学有所了解,此即教育应“文理交融”,而又应有所偏重。
严格讲,目前学“理”的,也未必真正了解与践行“理”,特别是求真务实、对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目前学“文”的,也未必真正了解与践行“文”,特是求善务爱、对人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何况,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科技往往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的可见可闻可感可享的物质文明,以强势文化压倒弱势的人文文化及相应的精神文明,现患巨大,隐患危险,后患无穷。读一读2010年6月17日《科学时报》A3版以整版刊载的该报首席评论页王中宇文章《野蛮与文明》,文章后深刻指出:“今天危及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相反,追根溯源,它们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而今价值理性的贫乏已经威胁到人类整体的生存。继续回避价值理性问题,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引出困境,其结果必然是“文明的将以‘无明’而告终。”“无明”在此当然理解为“丧失了文明,”文明走向了反面——野蛮。其实,“无明”本是佛教用语,原来梵文的原意为“愚昧”,“野蛮”就是“愚昧”,“愚昧”必定“野蛮”。在这里,应讲一句,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所在就在于高度重视价值理性。我读了这本《讲坛录》,感到几乎每篇演讲都或多或少触及了如何认识与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问题,而“孔目湖讲坛”就是在为人文文化、价值理性而大声呐喊!
“孔目湖讲坛”始于2003年3月。据告知,到2011年6月,演讲已近280期。前100期,已选编了《孔目湖讲坛录(1)》,2006年6月出版。这次,选编了前200期中15篇演讲为《孔目湖讲坛录(2)》,主要是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期间的演讲。这些演讲都精彩,有的极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天涯何处觅知音——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有的将文理交融作了深入的升华与开拓,比如,《漫谈数学文化》,有的激励着看我们正面积极思考我国的迅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有的对历史事件作了独特深入的分析,有的对当今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作了富有见解的论述,如此等等,细细品味,会获益不少,对人的精神世界会着有着良好的净化与升华作用。
在纪念党成立九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我为这本《讲坛录》来写这个“序”,内心无限喜悦:我看到孔目湖的更加秀美,看到华东交通大学的迅速发展,我看到华东交通大学学生的茁壮成长,我看到我们青年一代高级专门人才高歌猛进,我看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后继大有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谨为之序。
杨叔子
2011.6.30
◎陈一筠
天涯何处觅知音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到华东交大来,跟同学们分享我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咨询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体会。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婚姻家庭研究有20来年,曾经在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为搜集研究个案而做了十年的咨询工作。有上千名已婚和未婚的男女来向我求助,倾诉他们的烦恼与痛苦,有的遭遇婚姻失败,有的经历恋爱挫折或伤害。
在十年咨询实践中,我总有一个感觉,觉得好像每天都在抗洪抢险,也就是说,人们都是出了问题才来寻求救助,而且有的不幸事件已很难挽回了,比如夫妻已上法庭对簿公堂,有的在家庭暴力中受了重伤,有的因失恋而自杀,或者婚外情已闹得沸沸扬扬,等等。面对这类求助者,我实在觉得很无奈。在一种“抗洪救灾”的焦虑与疲惫中,我不得不追问:谁在上游保持水土预防洪灾?也就是说,夫妻在结婚之前受过什么训练?获得过什么知识与技能以维护婚姻?情侣们是如何踏上爱情之舟的?我分明看到,求助者们的痛苦和不幸,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预防的;某些隐患早就潜伏下来,未能及时排除,就在日后的关系中爆发出来。如果我们不去“上游”解决源头上的问题,只去对付后患,那么受害者将越来越多,永远救助不过来。
于是,我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员动议去做“上游”的预防工作,从对少男少女的教育开始。因为,做夫妻、做父母的准备训练早在儿童期就应当涉及,至少不能晚于青春期,因为青春期是少男少女性成熟、男女之间产生性吸引进而走向友情、爱情及至选择婚姻配偶的准备阶段。于是,我们十几年前就在北京开设了少男少女课堂,青春期家长学校,后来发展为系列的“青苹果”教育项目,包括“青苹果”网站、“青苹果”刊物、“青苹果”热线、“青苹果”咨询中心,等等。在这里,我只能简单谈几个与同学们今天和未来人生健康幸福有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一、婚姻是需要学习和准备的
直到今天,我们中学和大学的正规教育中,几乎都没有关于两性交往、恋爱择偶之类的课程。同学们回顾一下,学校有哪门功课是在教你们这方面的知识?在座的同学们大概都在18岁以上,成年了,很快就要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教育部的政策放宽了对大学生的结婚限制,但问题是,大学生们在结婚之前学习了什么知识?取得了什么资格呢?
在座的同学们来到大学,当然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准备将来做专家、学者、工程师、公务员等等。大学四年,要为职业做积极强化的准备和训练。但是,在座的每个人都将要走向另一个要求更高、更困难的职业岗位,那就是做夫妻、做父母。大学四年里怎样准备去承担做夫妻做父母的责任?这是被家长、学校和社会大大忽视了的一项教育任务。做家长和老师的,不仅期待同学们学有一门专长,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多挣钱,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定还期待同学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人生吧?然而,当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对你们的前一种期待而不遗余力地投入时,又为实现后一种期待投入了什么?正是由于这两种投入完全不成比例,才会出现许多人在事业上踌躇满志、卓有成就,而在恋爱择偶、婚姻家庭或子女教育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人在婚恋家庭中的曲折与坎坷,又反过来殃及事业,甚至毁及健康与生命。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个社会学者,我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要尽可能把上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研究婚姻家庭的成果,用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让更多的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能够获得满意的婚姻家庭生活。在这里,我首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大家要以此共勉:“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替代婚姻家庭的成功。因为,事业的辉煌不过是一阵子,而婚姻家庭的幸福却是一辈子。”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奋斗历程中,要不断地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争取做双向成功的人。
二、今天的婚姻与过去有何不同
在座的同学们将要去建立婚姻,与爷爷奶奶辈、父母辈的婚姻大不相同了,也就是说,爷爷奶奶们的经验,已不能用来指导孙子辈的婚姻实践。婚姻作为家庭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一定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传统时期的婚姻,基本上是作为“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而存续的。过日子、养孩子成为夫妻和父母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无师自通,靠本能与习俗行事,无需学习。绝大多数夫妻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然而,同学们将要去建立和经营的现代婚姻,绝不是过日子、养孩子那种简单模式。现代婚姻不再是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它是什么呢?它是“心理、情感、文化、性生活共同体”,即夫妻要通过婚姻而满足心理、情感的需求,夫妻生活讲求心理沟通、情感亲密、文化般配,有共同语言、共同志向,以及性生活的满足。当然,大多数夫妻还得生养子女,但那已不是主要的结婚目的。
作为现代的“心理、情感、文化、性生活共同体”,无疑要比“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也脆弱得多,因此对夫妻双方的经营水平要求也高得多。经营现代婚姻,不再是无师自通,它需要知识、能力、技巧。恰恰是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没有向青年男女提供什么有用的知识。我在咨询实践中接待的那些遭遇婚姻失败的男女,当初都是怀着美好的希望并决心白头偕老而去结婚的,但后来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大多数都不是道德良心的问题,而是对经营现代婚姻的知识欠缺、能力低下或理念偏差。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维护爱情,强固夫妻关系以及培养好下一代。他们面临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心理、情感、文化、性生活的共同体”,但其素质仍然停留在“经济合作社”社员的水平,他们的高期待与低能力,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太大的距离。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而恋爱、择偶、结婚、养育子女,是人生路上艰难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认真准备呢?近我从互联网及其他渠道获知,在美国这个“前卫”的西方社会,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婚姻家庭动荡,殃及大批男女的命运。于是今天,美国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倡导婚姻家庭的教育培训。从恋人学校到夫妻课堂,从中学生的恋爱教育到大学生的婚姻训练,一场浩浩荡荡的“健康婚姻”运动正在方兴未艾,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三、解析异性交往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男女交往,建立异性友情,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学里的同学们,已经成年了,两性交往带有寻找未来终身伴侣的潜在动机,不足为奇。现在校方对同学们谈恋爱,也持有完全宽容的态度;达到法定婚龄的大学生要结婚,学校也一般不阻止了。
然而,是不是大学生的异性交往,的目的就是谈婚论嫁呢?否。其实,男孩女孩到达青春期之后,异性交往成为必需,并非都具有恋爱性质。如果有人到了大学阶段,还不愿、不敢、不能与异性交往,那反而值得怀疑其是否有心理问题,应当请心理辅导老师帮助。那么,始于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有着怎样的功能呢?为什么说是必需?
,愉悦身心,增进健康。同学们有没有体会到,跟异性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遛马路、逛公园,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出席生日party,都是十分令人愉悦兴奋的事?为什么?因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个星球的族群相遇自然富有新鲜感和神秘性;男女两性又是两种不同的性磁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阴阳互补,滋养心性。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很大,通过男女同学交往的新鲜神秘感体验和磁场的滋补,能够放松神经,缓解压力,消除紧张与疲劳感。一个善于与异性交往并争取更多交往机会的人,总是更阳光、更健康、更少压力和郁闷的人;一个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勇敢而坦然地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人,就没那么迫切需要找一个特定异性去秘密释放压力,也不那么沉溺于网络那种虚拟世界去“画饼充饥”。同学们看到,那些高雅的文体活动,都是为男女共同参与而设计的:交谊舞、花样滑冰、男女声二重唱……,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多么艺术,多么审美。
第二,恋爱择偶的练习与准备,不是“早恋”,而是“早练”。我们很难想象,如今的青年男女,未曾有过充分的异性交往,对异性世界茫然无知,到了二十五六岁,才急于去找个异性回家过日子。那样的婚姻不危险吗?前面已经谈过,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同学们终要去与一个异性建立天长地久的伴侣关系,去迎接一场人生考试。那么,建立和维护伴侣关系的能力和技巧是什么时候获得的?校园里的异性交往自然轻松、丰富多彩,正是培养与获得建设幸福婚姻能力的机会。
第三,呵护心理,排解郁闷。青春成长期、事业准备期的男孩女孩,内心都难免烦恼和压抑,有时比成熟的家长和老师的心理困扰还多呢。烦恼中的男女,好像从平地掉入一个陷阱,在挣扎与痛苦中,多么盼望得到一根救命绳将自己拉出陷阱。这根救命绳可以来自父母,但你们已不在父母身边;可以来自老师,但老师却有太多学生需要关注,哪里能顾得上个别人。其实,好的救命绳往往来自异性同学,因为他(她)带着磁场的滋养走进你的心扉,理解你、接纳你、呵护你,使你快速脱离陷阱,告别烦恼,不再郁闷。此时此刻此地,你可能牢牢地抓住那根救命绳,两人的关系是那样不可分离。但是你千万别以为这种救助关系就是爱情。当你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紧紧抓住那根救命绳了,于是两人的关系便渐趋疏远。曾经的救助关系虽不能发展到“终生相伴”,但却值得珍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救助,被救者才不会长期陷入心理困境而导致意外或疾病,才免去了心理医生的操劳。而未成年人寻求心理医生的救助,往往又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奢侈的事情。我们看到,不断见诸报端的自毁、自残悲剧,正是在心理陷阱中挣扎而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经历心理危机时,要勇于寻求周围人特别是异性同学的救助,而不必奢望这种救助关系成为天长地久的爱情。
第四,男女优势互补,促进学习。科学研究表明,男女智商总体平衡,但智力结构却显示出些微的性别差异,例如男性长于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女性长于形象思维、机械记忆;男性的地理方位感强,女性的语言能力较强以及直觉敏锐,等等。优势背后是劣势。男女在一起学习,切磋学业,取长补短,相互提携,有助于克服自己的性别局限,并减少未来求职中的性别屏障。现代文明开化的社会,都取消了男女分校制度,可能就有这层意义。
四、关于自由择偶的风险
不可否认,从中学到大学,男女交往中都存在着为寻求终身伴侣而尝试的“恋爱型交往”。其实,大学生谈恋爱、选择配偶,候选人群大,成功率本应较高,选择范围宽,便于“差额选择”。然而,由于缺乏指导,所以盲目性较大,挫折、失败较多。
对大学生择偶的指导,首先应让我们明白自由择偶的风险何在。如果去问今天那些婚姻失败的夫妻:你们当初的配偶是自由选择的吗?90%以上都会回答“是”。然而,为什么自由择偶不能保证他们把婚姻进行到底呢?这里,就有必要认识自由择偶的风险了。
,机遇的风险。一个人在20多岁30岁择定配偶结婚。但是,他(她)只能在结婚前看到的异性中选择,不能在结婚后看到的异性中选择,当其决定与谁结婚时,还有大批“候选人”未出现在眼前。海尔空调有句广告词:“没有好,只有更好”,无论你多么认真地选择,多么耐心地等待,你都只能选择较好的那位结婚,而不能选择一生中所遇到的“”异性。这使每一桩婚姻都留下了“相见恨晚”的遗憾。有的人就是在“相见恨晚”的心态下去淘汰那位“相见恨早”的配偶,发生婚变;还有人又在“相见更晚”的那位异性面前否定了前一位“相见恨晚”的伴侣;有人离过两三次婚,还是没有穷尽婚姻的候选人;你总不能等到“相见晚”的那位出现再去结婚吧,因为择偶、结婚、生儿育女,都是在人生早期要完成的“事业”。可是,当你结婚后又见识了更多优秀异性,你也有了更高的眼光,在比较中发现你当初选择的那位“相形见绌”,你该怎么办?
第二,变化的风险。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完成恋爱、择偶、结婚的“终身大事”。但是,你选定的配偶会随着岁月的变化而变化,你自己也会变化,外表要变,学识、气质、风格、能力、修养等等都在改变。双方是同步改变,还是不同步地变?甚至是背道而驰地变?这是结婚前不可完全预测的。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接纳对方的一切变化?
其实,每桩婚姻都必须有力量去抵御上述两种风险,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自由,而是来自责任。现代婚姻是“自由+责任”的关系。择定配偶时,一般都会有个“确定”(订婚)的表示,普遍的表示就是未婚夫向未婚妻赠送一枚戒指,或耳环项链、手链之类。那是什么?那是在自由后面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到此为止,不再自由选择了。可惜,现代男女对这一句号画得太早、太随意,因而不管用。结婚,要去领一张结婚证书,那就意味着在法律上承诺了一份责任,好像承包了一份“责任田”。然而今天有些夫妻,并不认真对待这份责任,有的竟去“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使那张结婚的责任书变得毫无意义。同学们大概都看过外国电影中基督教婚礼的场面吧:在牧师的主持下,在父母的带领下,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一对新人对上帝庄严发誓说:“我们自愿选择对方结为夫妻。从现在到永远,无论是贫穷或富有,无论是健康或疾病,我们都要永远在一起,直到死神把我们分开。”如果婚姻不具有这样神圣的责任承诺并付诸实行,单凭“自由择偶”,怎能天长地久呢?婚姻其实就是以自由去交换责任。所以,如果你并未准备好去承担责任,或者不愿意以自由去交换责任,那你就不要承诺婚姻。婚姻法并未规定每个人必须结婚,但每个结了婚的人都必须承担其对配偶、对孩子、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那份厚重而长久的责任。
五、浪漫爱情的挑战
如果你去问那些婚姻的失败者:你们当初是经由浪漫爱情而结婚的吗?八九成会回答“是的”。浪漫爱情为何不是婚姻成功的保证呢?这里就有必要解读浪漫爱情的挑战性了。
,本能性。现代男女对爱情的一个误解,就是以为坠入情网就是爱情。殊不知,坠入情网主要是性动机的驱使,与爱情相去甚远呢。浪漫爱情发端于性的欲求,这是本能,是浪漫爱情的原始动力。没有它,浪漫爱情不可能发生。但性本能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具有选择性,因而也不会专一和长久。它招之即来,呼之即去,一旦满足,即告消失。而婚姻却需要天长地久,专一排他。婚姻不是性的天堂。漫长的婚姻关系中有太多的内容,丰富于性,长久于性,超越于性。夫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养儿育女、风烛残年、一生相伴、临终相守,岂是一个“性”可以包含的?夫妻从相识相知到相伴相守,从友情到爱情、亲情、恩情,要经历五六十年的风雨路程。那种出自本能的性激情,怎能承载婚姻之重?因此,我们必须事先知道,99%的夫妻,在其结婚后一个不长的时间,性生活就无法完全保持新婚蜜月的那种激情。随着婚姻岁月的延伸,夫妻的性激情会部分地升华为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它深沉凝练,朴实无华,不像浪漫爱情中那样如火如荼。如今,许多夫妻正因为不明白这一点,试图通过婚外恋去追寻当初的性激情,从而毁坏了婚姻。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那些原本不过是“性伙伴”的男女去结婚,终陷入了败局。我希望那些热恋中的同学,特别是那些同居中的男女,认真思考:性伙伴与婚姻伴侣究竟有什么区别?
第二,主观性。初始的浪漫激情是一种主观感觉。别人看那两个人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他们却爱得死去活来,觉得与恋人在一起,天空特别蔚蓝,阳光特别灿烂,一切花香鸟语都因为他们在一起而增添了魅力。心理学家发现,恋人的花前月下,拥抱接吻,肌肤刺激,会促使大脑中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内啡汰”,俗称“爱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极大地调动出恋人双方的心理能量,使其不知饥饿,不知疲劳,不知寒冷。同学们可以看到,寒冷的三九天,对对情侣在公园的长椅上从早到晚拥抱在一起,不觉得冷,反觉得热呢;他们可以数小时地散步,不觉得累;他们饿上两顿饭也没有问题,爱情能充饥。这种感觉的主观性具有极大的魔力,它常常使一对本不般配的男女结为夫妻。可是,在婚姻的客观现实面前,主观性往往荡然无存。所以,那首歌“跟着感觉走”,同学们千万别当真。
第三,虚幻性。“情人眼里出西施”,古人已有提示。谈恋爱的双方,总会竭力向对方展示光明面,掩饰或克制阴暗面。可是每个人都是“双面人”,那不太光明的一面总会在婚后夫妻朝夕相处中暴露出来。于是有些人就会失望、后悔。记得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曾经接待过一位结婚不久的妻子,怀孕不久就想去做流产,声称与丈夫过不下去。她这样说:“怪我当初瞎了眼,没看清他是怎么个东西!”其实,一个人是个什么东西,在其20多岁结婚时就基本确定了,不会因为婚姻而把一个东西变成另一个东西。可是为什么你结婚前看见的那个东西与结婚后面对的那个东西会“不一样”呢?那就是浪漫爱情的虚幻性作祟。所以,我要奉劝在座的同学们:结婚之前睁大两只眼,结婚后要睁一只眼,闭一眼。就是说,结婚前要把对方是个什么“东西”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清楚,结婚以后则要容忍对方的阴暗面,不可太挑剔。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智慧、时间、修养和耐心。现在有些男女,匆匆忙忙决定结婚,把感情建立在假象上,怎么会不出危险呢?
台湾作家罗兰女士曾经这样解释浪漫爱情与夫妻之情:“浪漫爱情就像电光火石一般,一闪而过,你捕捉到过,就算拥有了。如果你期待经由浪漫爱情结合的婚姻天长地久,那就需要加入许多强固剂:道义、良知,忍辱负重,奉献牺牲。”她还说:“如果浪漫爱情不过是短暂激情的话,那么夫妻之情必是另外一种:夫妻之情是两人同船过渡便是缘分的信念,是双方相互拯救去度过一生一世的决心。”同学们,当你们将要说出“我们结婚吧”这句话时,千万要想好,是否已经有了缘分的信念和拯救的决心。须知,非此便没有天长地久、白头偕老这回事。那些相伴相守到白头的金婚、钻石婚夫妻,他们矢志不渝地将夫妻之情进行到底,奥秘何在?他们与那些半途而废的夫妻究竟有多大的不同?我想,的不同就是信念与决心,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责任与行动。
六、择偶要考虑什么条件
前面讲到自由择偶的风险和浪漫爱情的挑战,并非让现代男女放弃自由和拒绝浪漫。自由和浪漫是现代男女的权利与享受,不是坏事。那么,怎样使我们既享受到自由和浪漫,又能获得天长地久的幸福婚姻呢?那就需要以婚前理性择偶和婚后经营维护爱情的不断努力去抵消自由和浪漫的风险。首先,我们来一起探讨婚前择偶的条件。
如前所言,自由择偶和浪漫爱情的风险,多半来自它们的非理性因素,如本能性、主观性、虚幻性。那么,择偶过程中就应当有更多理性因素来抵消非理性的风险。这些理性因素并非某个哲人的创造发明,也不是政府的法律规章,而是从古今中外成功婚姻的经验和失败婚姻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理性规律。当然,科学讲一般规律,不讲例外,不合规律的例外永远都会存在。所以,我介绍
以下规律供大多数愿意遵循规律的同学们参考。
,文化同源,也就是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前面我讲到,现代婚姻作为“心理文化共同体”,其重要基础之一是两个人有相似的文化层次、文化圈。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圈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幼成长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是其后来的受教育状况。一个人在其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成长十几年二十年,家庭与社区文化,包括习俗、观念、宗教信仰等等,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待人接物、人生志向等等,这些都在其成年时定型下来,很难通过结婚而彻底改变。而受教育状况是指后来的在学校与社会经历中得到的教化,不单指读书考试得来的文凭,文凭不代表文化,如今有文凭而无文化者并不罕见。受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滋养一个人的文化潜质,优化其教养、修养、涵养。因此,两个出身背景相似,成长环境差不多,受教育状况也相当的人结婚,较少由深层次“文化冲突”带来的危机,即使夫妻有分歧和矛盾,也比较容易协调。有人认为,两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圈,但结婚之后可以彻底改造对方,这多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在咨询工作中,曾有一位男士来向我诉说自己的苦恼。他说,几年前娶了老婆,只注意到她的年轻美貌,结婚后很快发现两人之间横着一道“文化深渊”,太难跨越了,他甚至用“版本不够,内存太低”来形容妻子。这种情况颇值得深思。
如今,有些男女热衷于嫁娶外国人。其实,统计数据已经告诉我们,跨国婚姻的离婚率大大高于本土婚姻,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文化差异。演艺界的跨国婚姻多归失败,也能说明问题。韦唯嫁给一个瑞典男士,开始说怎样和谐美满,后仍是痛苦离异。韦唯在媒体上大诉委屈,声称那个男人如何不是东西,但我看来,文化冲突才是他们的根本问题,实在难断谁是谁非。
当然,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甚至已经结婚的男女,若发现彼此的文化差异,那就只能接受现实,多作妥协和容忍,而不能强求对方进行“文化革命”,不可要求对方改变其无法改变的“文化基因”。的确,选择“异源文化”的配偶,就要多一些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不可取的是,婚前不考虑双方的文化资质,婚后又拒绝妥协容忍,那就难免造成不幸的后果。
第二,价值观认同。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婚恋观的基础,是对好坏、善恶、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做同事、邻居、朋友,不同的价值观可以相安无事,但做夫妻、做父母,价值观不一致就大有问题。夫妻365天朝夕相处,对人对事总是看法不同,行动各异,那怎样共同生活下去呢?双方又用什么样的观念和言行去教育孩子?如今,由于价值观冲突而导致的恋人分手和夫妻反目并不少见。如果在恋爱择偶初始,就注意价值观的交流,就可避免把生米做成了熟饭后才发现问题。与价值观相关的还有角色观念,比如妻子是一个男女平等主义者,认为丈夫婚后应当与妻子一样扮演好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角色,而丈夫却坚持“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观念,不愿担当操持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角色,那么,这对夫妻就肯定难以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当然,价值观会在夫妻的交流沟通甚至矛盾斗争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但要通过婚姻而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价值观的背后,仍隐含着文化的深层影响。
第三,性格的选择。一个人的性格有两方面,一是基本的性格类型,它受遗传基因影响,很难改变。如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判断型等等。二是性格的某些外在表露特征,可能受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选择配偶时,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在选择与自己不同的“异类性格”。因此我们看到,两个不同性格类型或性格表征的人容易达成婚姻关系的默契。如男方粗犷热情,女方细腻冷静,容易做到“夫唱妇随”的和谐一致。当然,性格的选择不是的,毕竟还有可改变的成分。
然而有一点,我必须提醒同学们,那就是注意“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精神病学的术语,是指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不属于性格中的一般缺点。我个人认为,有人格缺陷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男女,在其未得到矫治的情况下,是不适合做夫妻或做父母的。大家看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电视剧,剧中的那个男主角,对妻子进行暴力摧残,几乎伤害至死,终妻子不得不选择离婚,以逃避灾难。那个男人,就是典型的“人格缺陷”,他是虐待狂,反社会性人格。人格缺陷还有偏执型、怀疑型、妄想型等等。在恋爱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心理和行为总是异常,无法通过劝告或爱抚去改变,那就必须请教心理医生。因为恋人和配偶,一般承担不起“心理治疗”的专业职责。也希望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能多给同学们传授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便鉴别人格缺陷,及时求治,预防把人格缺陷带到恋爱关系和婚姻生活中去,造成隐患。
第四,关于年龄的考虑。一个人有三种年龄,一是生理年龄,由出生年月代表;二是心理年龄,从心智活动、反应力、生命活力、朝气、对生活的情趣、志向与追求等等方面识别出来;三是社会年龄,以人生经历、人际关系、成熟性等为标志。一个人选择终身伴侣,其实是在选择心理年龄相似和社会年龄相当的异性,而生理年龄是不值得挑剔的。我们的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为男22岁,女20岁,给人们造成了某种误解,以为男女相差两岁是“搭配”。其实并非如此。在生理年龄上,男的大几岁,女的大几岁都没有关系,只要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匹配就够了。在年龄上过分计较,可能错失合乎条件的候选人,甚至遗憾终生。
近些年来,又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少数人刻意追求“老夫少妻”或“小男大女”的婚姻搭配,其中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我在这里提出两点个人的看法。
一是功利型婚姻多半是老夫少妻的。一个年轻女性,找比自己大一辈甚至两辈的男人结婚,很难说是爱情使然。她找的多半是物质条件、经济保证或生活享受。以青春交换金钱,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足为奇。这样的选择,法律并不禁止,但当事者需要明白,功利的交易不会使人获得真正的爱情满足和精神慰藉,代价就在于此。而且,这样的婚姻本身也是难以稳定的。一位富豪今天出100万换个双眼皮大眼睛的青春美女,明天可能出200万换另一个单眼皮女人的成熟魅力。同样,一个美女今天开出80万身价,嫁给了百万富翁,明天可能行情升至300万而“跳槽”远去。
二是性心理发育异常的男女容易陷入“老少恋”、“母子恋”的危机。有的人怀有强烈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刻意寻找父辈或母辈的异性结婚。在他们内心深处,在寻找缺失的或难以割舍的父爱或母爱,把配偶当做“替代父亲”或“替代母亲”。这类婚姻配偶很难建立正常的夫妻关系。到了中年,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或“心理疲劳”,从而出现婚变。因为,一般人都不会情愿长久地与长辈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而早晚要摆脱权威或依赖,寻求平等和独立。
第五,对家庭和社会交往的权衡。有人说,选择配偶是在为后代选择祖先,因此双方的家人长辈都在被选择之列。恋人交往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就应当去接触对方的家人了。了解对方与其家人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判断其人格品性,另一方面可以预测自己今后的姻亲关系。比如,你看到一个对自己父母或兄妹十分粗暴无礼或吝啬自私的人,你可以相信其将来能对你的父母孝顺礼貌,对你的亲属慷慨大方吗?你看到对方的父母总是争吵不和,或兄弟姐妹不诚信,你不得不考虑,将来与他们怎样相处呢?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话不是没有道理。此外,通过与双方父母的接触,适当听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建立满意的婚姻关系也是有益的。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终身大事,但他们的教导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学习和参考的。
双方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也是婚前需要观察了解的。因为一方的朋友很可能在婚后要成为双方的朋友,接纳对方的朋友也是婚姻和谐的因素之一。并且,观察对方与朋友的关系,也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为人处世和人格素质。试想,一个对朋友满口谎言毫无诚信甚至坑蒙拐骗的人,将会对你和你的家人以诚相待吗?如果对方的朋友中有行为不轨者,你在婚后能接受吗?这一切,都需要在择偶时加以权衡。
第六,选择配偶是选择原材料,幸福婚姻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有的同学或许会问:我们按照陈老师建议的上述条件选择婚姻伴侣,就定会幸福美满吗?回答不是肯定的,因为选择配偶不过是在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原材料,幸福婚姻是打磨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一个工匠要进行艺术创作,选择了一种“朽木不可雕矣”的原材料,当然无从创造,只能当作废品丢弃。但是,即使选到一种优质材料,可工匠本身却不具有高超的创作水平,仍旧创造不出精美的艺术品。相反,一个独具匠心的艺术家,可能将原本有些瑕疵的原材料打磨成一件很像样的艺术品。又如建筑一座大厦,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没打好,这座大厦就可能出问题,经不住几级地震的考验;但即使地基打得牢,而每一层都偷工减料,那么这座大厦仍会成为“豆腐渣”工程。我们这样辨证地看待选择配偶与婚姻成败的关系,就不会片面和狭隘,更不会拒绝婚后的用心和努力。
夫妻结婚之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现代健康长寿的夫妻,要经历其婚姻的幼稚期、成长期、中年期、老年期,大约要共同度过六七十年。其中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困难,遇到问题。因此说,创造幸福美满的婚姻,需要穷尽毕生的努力,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关于经营、维护、创造幸福婚姻的学问,今天就没有时间来讲,留待同学们今后去学习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