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6124丛书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书系·文库
**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4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17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23
第二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探讨/28
**节 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28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基础/43
第三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理的博弈分析/53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构建/63
**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及作用机理/63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77
第三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运用/85
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演进及效应评价/91
**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及相关政策实践/91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及相关政策的特征/110
第三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116
第四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的视角/126
第五章 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环境分析/138
**节 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138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划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143
第三节 农业功能拓展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150
第四节 外资进入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154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159
第六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170
**节 国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总体考察/170
第二节 国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运行机制/175
第三节 国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运行模式/190
第四节 国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绩效与趋势/198
第五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国际比较的政策启示/207
第七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设计/212
**节 基本原则/212
第二节 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215
第三节 补偿方式/216
第四节 补偿标准和补偿来源/230
第五节 补偿优先序/234
第八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运行构想/244
**节 总体目标/244
第二节 运行程序/249
第三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运行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252
第四节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运行的实践考察/268
第九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构建/284
**节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体系/284
第二节 创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体制/296
第三节 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评价/309
第四节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制/313
第十章 结论/319
**节 主要观点与结论/319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31
附 录 农户调查问卷/334
参考文献/339
后 记/349
图表目录
图1-1 本课题研究思路展开的框架图/24
图2-1 1991~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品种结构变化情况/36
图2-2 粮食主产区总体空间格局示意图/37
图2-3 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补偿静态博弈支付矩阵/58
图2-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中政府与农户行为博弈模型/61
图3-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经济效应/64
图3-2 农业税减免及直接补贴效应/73
图3-3 聚类分析流程/88
图3-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阶段/90
图4-1 1950~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年度丰歉率)变动趋势/96
图4-2 1978~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占有量情况/96
图4-3 1952~2012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97
图4-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框架/100
图4-5 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变化情况/102
图4-6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阶段/123
图5-1 Bunge和Cargill在全球粮油网络/156
图5-2 2006~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公共财政收入增长情况/164
图5-3 2003~2013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增长情况/165
图6-1 2007~2010年政府各类支出占GDP比例的跨国比较/172
图6-2 1960~2002年美国农场家庭收入和全国家庭收入变动情况/173
图6-3 1977~2002年日本职工户与农民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情况/174
图7-1 粮食供应链运行模式示意图/228
图7-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框架/229
图7-3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优先序/236
图7-4 基于Vroom-Yetton修正模型的农民水利建设需求表达机制/239
图8-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运行模式/251
表1-1 粮食的界定/18
表2-1 2011年13个粮食主产区和新疆、宁夏粮食产量及余缺情况/33
表2-2 2003~2013年分区域粮食产量情况/34
表2-3 相关省份农业生产情况比较/35
表3-1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新增额与农业税减免关系/74
表3-2 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税减免及粮食播种面积情况/75
表3-3 回归分析结果/75
表3-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层级/85
表4-1 中国农业投资的比例构成/94
表4-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偏斜发展循环周期/95
表4-3 粮食风险基金资金来源的调整变化/103
表4-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结果/117
表4-5 变量描述/118
表4-6 近似矩阵/120
表4-7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121
表4-8 *终聚类中心/121
表4-9 方差分析/122
表4-10 聚类成员/122
表4-1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127
表4-12 农户对相关利益补偿政策效应的认识与评价/129
表4-13 农户转包耕地的原因/130
表4-14 农户对城乡差别的认识与评价/130
表4-15 农户对利益补偿效应的评价/131
表4-16 模型中相关变量的说明/133
表4-17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134
表4-18 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结果/135
表5-1 2012年各省区市人均财政收支和农民收入情况/145
表5-2 2010年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单产水平的国际比较/169
表7-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标准综合测定/233
表7-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农民需求偏好情况/235
表8-1 2007~2012年河南省小麦亩均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245
表8-2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利益补偿标准测算基础数据/253
表8-3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测算/254
表8-4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盈亏量测算/255
表8-5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的耕地盈亏量折算/256
表8-6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核算/258
表8-7 基于市级行政区域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测算基础数据/260
表8-8 基于市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测算/261
表8-9 基于市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盈亏量测算/261
表8-10 基于市级行政区域层面的耕地盈亏量折算/262
表8-11 基于市级行政区域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核算/264
表8-12 基于县级行政区域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测算基础数据/265
表8-13 基于县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测算/266
表8-14 基于县级行政区域层面的粮食盈亏量测算/266
表8-15 基于县级行政区域层面的耕地盈亏量折算/267
表8-16 基于县级行政区域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核算/267
任何一个产业的收益率如果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难以具备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但弱质低效的粮食生产,尤其如此。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在稳定全国粮食大局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在保证粮食供给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从根本上打破“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尴尬怪圈,有利于破解长期约束农区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种粮吃亏”难题,推动主产区在我国工业化新一轮浪潮中实现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良性循环。因此,高度重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区域协调发展和代际平衡的重大问题。
由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仅涉及主产区本身,还涉及主销区、平衡区;不仅涉及农民,还涉及政府、企业、种粮大户等多个主体,在确定研究框架和调研方案的过程中,决定选择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四川、山东、重庆、云南10省份103县(市、区)不同类型地区,并重点对农户进行问卷调研,为考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影响因素和利益补偿优先序的确定以及机制设计等重要问题研究的展开,掌握了大量**手数据。
在研究思路上,本研究沿着“理论分析→评价体系构建→现状评价→经验借鉴→机制设计→机制运行→政策创新”的技术路径,利用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和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的成因和利益补偿的机理,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在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并以粮食主产省河南为例,对利益补偿机制运行展开实证研究,*后,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
本书共十章,分为五个部分:**章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提出总体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第三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探讨,包括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基础、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理的博弈分析,并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及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运用;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三部分,主要是现状分析,包括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及相关政策的演进、效应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同时从区域发展新格局、主体功能区划、农业功能拓展、外资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五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环境;第六章至第九章为第四部分,主要是机制设计及配套政策,包括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借鉴、利益补偿机制设计及其运行构想,并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第十章为第五部分,主要从观点与结论、可能的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总结。
本课题重点研究和回应了五个问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利益补偿?第二,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相比,是不是直接买粮更经济?第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是否可以量化,如何量化?第四,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能否有效发挥后发优势、规避后发劣势?第五,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如何设计,应如何运行?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形成了一些主要观点。
**,一个运转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补偿机制,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跨区域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作为长期处于利益失衡状态的粮食主产区,尤其需要构建和完善这种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就是要改变由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打破由区域垂直分工和区域水平分工所带来的利益失衡,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高度重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而且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和代际平衡。通过利益补偿的机制安排,有助于保证粮食生产基本收益,保持和提升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社会资源支农兴农的积极性,从深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助于改变资源要素在产销区间双向流动的不对称性,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配置,并在统筹产销区发展中努力实现资源要素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
第三,只有科学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才能准确衡量利益补偿程度,合理确定利益补偿所处阶段及其对应的补偿标准和方式,切实提高利益补偿效率。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须体现系统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衡量利益补偿的区域福利效应,科学评价利益补偿程度,合理确定利益补偿阶段及其对应的补偿标准和方式,优化配置补偿资源,提高利益补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必须着力推进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的有机结合。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重要方式,直接补偿主要是“补血式”反哺型的方式,以收入补偿为主,更多地强调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作用,包括中央财政的纵向转移支付和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转移支付等,如粮食生产投入机制、粮食补贴奖励机制、GDP提成机制、机会成本税机制等;而间接补偿主要是“造血式”自生型的方式,着眼提升主产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要素补偿为主,更多地强调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作用,包括农地发展权补偿机制、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粮食供应链经营机制等。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的各种方式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可以灵活组合,并根据利益补偿所处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调整。
第五,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初期阶段要以直接补偿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体系培育;中期阶段要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并重,进一步完善机制、调整政策;后期阶段要以间接补偿为主,推进机制和政策运行的长期化、稳定化、法制化。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优先序应为收入补贴、基础设施、教育投入、农业产业化、医疗卫生、科技推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村金融及其他。着眼长远,要构建农民利益补偿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第六,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以保证粮食生产基本收益、促进主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国家整体层面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为总体目标,从省际、市际、县际三个层面展开。在省际层面,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建立全国范围内省际利益补偿,确定粮食主产区的省际利益补偿量,从全国整体层面达成粮食产销区间的利益相对平衡;在市际层面,以地级市行政区域为单元,建立省域内市际利益补偿;在县际层面,以县级行政区域(县、市、区)为单元,建立地级市行政区域内县际利益补偿。在确定补偿标准时,可先结合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投入与产出模型测算粮食主产区的机会成本,再结合粮食产量和商品量测算粮食产销区粮食余缺量并折算成耕地盈余或赤字量,*后根据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折算的耕地面积,测算出在总体上综合了各种利益补偿方式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标准。在省际层面确定的不同省域间利益补偿标准,可以作为省内各省辖市之间进行利益补偿差额部分的补充,市际层面应得到的补偿额也可以在填补县际补偿额缺口之后,再按照县际利益补偿的相对比例进行分配。
第七,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充分体现政策的关联性,实现政策的“激励兼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前提,以政策的、法制的约束或经济上的契约为手段,实现从就农业补农业、就粮食(生产)补粮食(生产)的做法向统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发展、为粮食主产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思路转变,科学界定利益补偿责任,优化利益补偿政策组合,创新利益补偿运行体制,强化利益补偿动态评价,健全利益补偿法制体系,从而使粮食产销区共同而高效地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总之,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框架,并尝试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实证研究,对不同层面的利益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同时统筹不同层级间利益补偿的衔接,从而建立与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区情相适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形成运转高效、动态调整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在丰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理论研究的同时,为新时期确保粮食主产区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