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605021
内容简介
大学是儒家重要的原典著作,也是古今解说繁复。简介各异的著作。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人的心性及修养这一基本视角,尽可能的多参考有关学说以为之诠释。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依据亚久远编委会以及总编所提出的编写意图和体例要求,先由主编刘振佳坐车总体编著框架结构,然后又张言昌承担《大学》一书的诠释,由唐艳承担《中庸》一书的诠释,*后由刘振佳负责统稿。
目 录
大学诠解
前言
经一章
传之首章 释在明明德
传之二章 释亲民
传之三章 释止于至善
传之四章 释本末
传之五章 释格物致知
传之六章 释诚意
传之七章 释正心修身
传之八章 释修身齐家
传之九章 释齐家治国
传之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诠解
前言
章 天命章 (纲领)
第二章 时中章 (知人)
第三章 鲜能章 (正心)
第四章 行明章 (正心)
第五章 不行章 (修身)
第六章 大知章 (审问)
第七章 予知章 (明道)
第八章 服膺章 (正心)
第九章 可均章 (正心)
第十章 问强章 (明道)
……
后记
前言
经一章
传之首章 释在明明德
传之二章 释亲民
传之三章 释止于至善
传之四章 释本末
传之五章 释格物致知
传之六章 释诚意
传之七章 释正心修身
传之八章 释修身齐家
传之九章 释齐家治国
传之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诠解
前言
章 天命章 (纲领)
第二章 时中章 (知人)
第三章 鲜能章 (正心)
第四章 行明章 (正心)
第五章 不行章 (修身)
第六章 大知章 (审问)
第七章 予知章 (明道)
第八章 服膺章 (正心)
第九章 可均章 (正心)
第十章 问强章 (明道)
……
后记
在线试读
中华经典诠解:大学中庸诠解》:
【提要】
此章为“传”文的第九章,解释“齐家”、“治国”二条目。
家,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所不同,在古汉语中是指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在古代宗法制社会,国与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家就是一个小的国,家长就是它的国君;国则是一个大的家,国君就是它的家长。卿大夫既是一家之主,也是享有官位的大臣,对内治家,对外则治国。有了齐家的水平和能力,就具备了治国的素养,正如文中所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所以,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家齐则国治,不能齐家则不能教化民众,治理国家。齐家主要做好孝、悌、慈三件事,这三件事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朱熹说:“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这里的家,既指普通之家,更着重于指帝王之家。孝、悌、慈的核心在于“仁”,治国的根本当然也就是“仁”。治理国家的人具备了仁爱之心,自然而然就能治理好国家。
对民众而言,国君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国君必须谨言慎行,因为国君的一句话可以败毁大事,一句话可以安定国家。国君应该像尧和舜一样引导天下的民众实行仁爱,而不应该像桀和纣那样引导天下的民众实行暴虐。
国君应以身作则,先正己然后正人。朱熹认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以身作则,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施行恕道,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去要求他人。二是如《诗经》中所说,促使家庭和睦、讲求礼仪,君子的言行能够成为父子兄弟、民众效仿的法则。做到了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则可以教化国人,成为四方国家效仿的法则,如此才能齐家,如此才能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o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提要】
此章为“传”文的第九章,解释“齐家”、“治国”二条目。
家,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所不同,在古汉语中是指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在古代宗法制社会,国与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家就是一个小的国,家长就是它的国君;国则是一个大的家,国君就是它的家长。卿大夫既是一家之主,也是享有官位的大臣,对内治家,对外则治国。有了齐家的水平和能力,就具备了治国的素养,正如文中所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所以,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家齐则国治,不能齐家则不能教化民众,治理国家。齐家主要做好孝、悌、慈三件事,这三件事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朱熹说:“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这里的家,既指普通之家,更着重于指帝王之家。孝、悌、慈的核心在于“仁”,治国的根本当然也就是“仁”。治理国家的人具备了仁爱之心,自然而然就能治理好国家。
对民众而言,国君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国君必须谨言慎行,因为国君的一句话可以败毁大事,一句话可以安定国家。国君应该像尧和舜一样引导天下的民众实行仁爱,而不应该像桀和纣那样引导天下的民众实行暴虐。
国君应以身作则,先正己然后正人。朱熹认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以身作则,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施行恕道,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去要求他人。二是如《诗经》中所说,促使家庭和睦、讲求礼仪,君子的言行能够成为父子兄弟、民众效仿的法则。做到了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则可以教化国人,成为四方国家效仿的法则,如此才能齐家,如此才能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o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