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23820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校园欺凌离我们远吗?
据专业机构调查表明,在各年龄阶段,我国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率如下:
小学生:2.5%
初中生:42.5%
高中生:32.5%
大学生:15%
校园欺凌真的离我们远吗?
《阻止欺凌——你可以做到》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及学生应对欺凌现象的原创图书,从欺凌的种类、产生、社会原因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欺凌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不同的心理,帮助学校和老师提出防止校园欺凌发生的方案,鼓励孩子在面对欺凌时,及时寻求帮助等,并建立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机制,帮助处理受害者以及欺凌者之间的争端,推动家长和学校的合作。
内容简介
欺凌的行为有哪些?
如何识别孩子是否被欺凌?
欺凌发生后,如何鼓励孩子说出来?
怎么知道谁是欺凌者?
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
怎样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被欺凌后如何重塑孩子的自信?
如何跟欺凌者的父母沟通?
如何争取学校的支持?
帮助孩子解决欺凌问题!
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目 录
篇 关于欺凌你应该知道的几个事实
章 欺凌的行为有哪些?
第二章 怎么知道谁是欺凌者?
第三章 如何识别孩子是否被欺凌?
第四章 旁观者为何无动于衷?
第二篇 欺凌发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章 欺凌带给孩子的伤害
第二章 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第三章 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
第四章 怎样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第五章 帮助孩子摆脱校园欺凌的建议
第三篇 欺凌者其实也是受害者
章 当欺凌者长大后
第二章 帮欺凌者交朋友
第三章 欺凌者家长何时应寻求专家帮助?
章 欺凌的行为有哪些?
第二章 怎么知道谁是欺凌者?
第三章 如何识别孩子是否被欺凌?
第四章 旁观者为何无动于衷?
第二篇 欺凌发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章 欺凌带给孩子的伤害
第二章 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第三章 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
第四章 怎样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第五章 帮助孩子摆脱校园欺凌的建议
第三篇 欺凌者其实也是受害者
章 当欺凌者长大后
第二章 帮欺凌者交朋友
第三章 欺凌者家长何时应寻求专家帮助?
第四篇 面对欺凌,学校应该怎么做?
章 校园欺凌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章 男生校园欺凌和女生校园欺凌
第三章 欺凌后,如何处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如何与受害者/ 欺凌者的家庭交流
第五章 如何处理受害者与欺凌者家庭之间的争端
第五篇 留守儿童的欺凌问题
怎样帮助留守儿童?
章 校园欺凌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章 男生校园欺凌和女生校园欺凌
第三章 欺凌后,如何处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如何与受害者/ 欺凌者的家庭交流
第五章 如何处理受害者与欺凌者家庭之间的争端
第五篇 留守儿童的欺凌问题
怎样帮助留守儿童?
前 言
很荣幸有机会应作者之邀,由我介绍她这本为中国读者专门创作的《阻止欺凌,你可以做到!》。此书可能会让您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学校经历。常常有人问我,相较于20~30年之前,现在的校园欺凌是否变得更加严重了。倘若您是在15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让您举例子证明它到底严重了还是减弱了。但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现在更严重了。这是因为,在我们上学读书的年代,还没有这么多高科技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让儿童和青少年使用,而我认为正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欺凌的增加。
尽管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成年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反应却多少是滞后和迟缓的。人们通常觉得“男孩天生淘气、爱打架”“女孩就是小巧玲珑的”,这样的观点会让成年人意识不到孩子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欺凌的严重程度。这样的态度把我们的孩子推向没有成人支持的孤独的世界。孩子们需要的,恰恰就是来自成人的支持、密切的亲子关系等。家长、老师包括校长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孩子或他们的学生小团体参与或谋划了这样的破坏性行为。一旦成年人担心“失去颜面”,我们就会“失去孩子”。很不幸,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们正在不断地“失去儿童,失去青少年”。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如此。
否认或不正视欺凌可能会导致儿童的自杀行为。这是为严重的后果。按人口比例统计结果发现,因承受欺凌所导致的低自尊学生,通常在一个班级中会占25%左右。家长和老师有可能不觉得这个比例有多高,实际数字与人口规模成正比。然而,恰恰就是这部分学生,在有关抑郁的调查中会持续明显表现出低自尊。不要忘记,人类是掩藏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的大师,很多早期的经历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却没有被揭示出来。儿童早期所经历到的包括那种心死一般的绝望,会长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作为被欺凌儿童的家长,您的主要关切是希望那种欺凌行为立刻停止或已经停止。没有任何短暂停止敌对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可以通过简单打个响指就解决,那可多好啊!如果我们希望学校欺凌事件越来越少,我们作为成年人就必须有耐心且富有创造性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您是家长,您则有义务在减少学校欺凌事件中发挥作用。如果您是一位每天面对班里40多个学生的老师,您就更加义不容辞。如果您是学校的校长,您对反校园欺凌的态度会至关重要。任何在初的时候被忽略的欺凌行为,它的发展势头尤为猛烈,破坏力比刚发生的时候还要大甚至严重许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当然,在这个领域我们都不是专家。
癌症、肝炎、肺炎还有其他疾病,需要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专家和专业从业人员负责治疗。实际上,许多疾病如果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能给病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信念,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甚至使病人逐渐康复。欺凌虽然不是绝症,但需要有专门的受过训练的从业人员去协助处理,处理这些欺凌问题的要求是:
1.理解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才五岁的儿童身上;
2.通过新的理解思路引导我们缜密思考,找到并应用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完完全全改变一个态度不能过于依靠法律来实现。立法通常是我们的反应,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错误,认为这个问题已得到解决。态度的根本扭转可行的渠道是教育,而教育是需要付出努力、时间和耐心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新的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挑战。
校园欺凌在全世界的所有学校都存在且历史久远。可悲的是,它在将来不会消失。就算我们尽了的努力,它还会一直存在着,所幸它能通过每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而减少出现的次数和强度。欺凌是一个“人性”的问题,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很难明白暴力行为是不能实现大家所期望的个人或社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欲望的。
当妈妈们阅读此书的时候,你们可能已经找到“为什么我的孩子被其他人欺负”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亲爱的,那个欺负你的女孩子嫉妒你!”您说的倒是对的。许多妈妈在欺凌事件中只要用手一指就能说出中心或根本问题。我教过的上千名学生的确能证实欺凌都与嫉恨有关。但这样的回答未免太过简单,这种简单的解释无法安慰那些男孩、女孩,反而会让他们消沉。要知道解决嫉恨是非常复杂的另一种教育过程,甚至需要另外专门著书论述。
作者凯瑟琳·陈爱花在如此复杂的欺凌问题上,通过本书阐述了她自己独特的、精彩的观点,这些视角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您能发现自己有经验或擅长的某个领域,帮助您的孩子或他所在的团体,减少欺凌事件的持续发生。而家长和学校应该停止对彼此的相互指责,一起面对这个现实。学校和家长必须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耗费过多时间、精力的投入。请学校和家长作为合作者,携手共同解决校园欺凌。这样的合作关系从此刻就应该开始。
尽管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成年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反应却多少是滞后和迟缓的。人们通常觉得“男孩天生淘气、爱打架”“女孩就是小巧玲珑的”,这样的观点会让成年人意识不到孩子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欺凌的严重程度。这样的态度把我们的孩子推向没有成人支持的孤独的世界。孩子们需要的,恰恰就是来自成人的支持、密切的亲子关系等。家长、老师包括校长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孩子或他们的学生小团体参与或谋划了这样的破坏性行为。一旦成年人担心“失去颜面”,我们就会“失去孩子”。很不幸,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们正在不断地“失去儿童,失去青少年”。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如此。
否认或不正视欺凌可能会导致儿童的自杀行为。这是为严重的后果。按人口比例统计结果发现,因承受欺凌所导致的低自尊学生,通常在一个班级中会占25%左右。家长和老师有可能不觉得这个比例有多高,实际数字与人口规模成正比。然而,恰恰就是这部分学生,在有关抑郁的调查中会持续明显表现出低自尊。不要忘记,人类是掩藏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的大师,很多早期的经历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却没有被揭示出来。儿童早期所经历到的包括那种心死一般的绝望,会长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作为被欺凌儿童的家长,您的主要关切是希望那种欺凌行为立刻停止或已经停止。没有任何短暂停止敌对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可以通过简单打个响指就解决,那可多好啊!如果我们希望学校欺凌事件越来越少,我们作为成年人就必须有耐心且富有创造性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您是家长,您则有义务在减少学校欺凌事件中发挥作用。如果您是一位每天面对班里40多个学生的老师,您就更加义不容辞。如果您是学校的校长,您对反校园欺凌的态度会至关重要。任何在初的时候被忽略的欺凌行为,它的发展势头尤为猛烈,破坏力比刚发生的时候还要大甚至严重许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当然,在这个领域我们都不是专家。
癌症、肝炎、肺炎还有其他疾病,需要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专家和专业从业人员负责治疗。实际上,许多疾病如果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能给病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信念,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甚至使病人逐渐康复。欺凌虽然不是绝症,但需要有专门的受过训练的从业人员去协助处理,处理这些欺凌问题的要求是:
1.理解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才五岁的儿童身上;
2.通过新的理解思路引导我们缜密思考,找到并应用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完完全全改变一个态度不能过于依靠法律来实现。立法通常是我们的反应,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错误,认为这个问题已得到解决。态度的根本扭转可行的渠道是教育,而教育是需要付出努力、时间和耐心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新的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挑战。
校园欺凌在全世界的所有学校都存在且历史久远。可悲的是,它在将来不会消失。就算我们尽了的努力,它还会一直存在着,所幸它能通过每所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而减少出现的次数和强度。欺凌是一个“人性”的问题,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很难明白暴力行为是不能实现大家所期望的个人或社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欲望的。
当妈妈们阅读此书的时候,你们可能已经找到“为什么我的孩子被其他人欺负”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亲爱的,那个欺负你的女孩子嫉妒你!”您说的倒是对的。许多妈妈在欺凌事件中只要用手一指就能说出中心或根本问题。我教过的上千名学生的确能证实欺凌都与嫉恨有关。但这样的回答未免太过简单,这种简单的解释无法安慰那些男孩、女孩,反而会让他们消沉。要知道解决嫉恨是非常复杂的另一种教育过程,甚至需要另外专门著书论述。
作者凯瑟琳·陈爱花在如此复杂的欺凌问题上,通过本书阐述了她自己独特的、精彩的观点,这些视角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您能发现自己有经验或擅长的某个领域,帮助您的孩子或他所在的团体,减少欺凌事件的持续发生。而家长和学校应该停止对彼此的相互指责,一起面对这个现实。学校和家长必须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耗费过多时间、精力的投入。请学校和家长作为合作者,携手共同解决校园欺凌。这样的合作关系从此刻就应该开始。
罗伯特·佩雷拉
澳大利亚预防欺凌国际咨询师
澳大利亚预防欺凌国际咨询师
媒体评论
作者凯瑟琳·陈爱花在如此复杂的欺凌问题上,通过本书阐述了她自己独特的、精彩的观点,这些视角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您能发现自己有经验或擅长的某个领域,帮助您的孩子或他所在的团体,减少欺凌事件的持续发生。而家长和学校应该停止对彼此的相互指责,一起面对这个现实。学校和家长必须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耗费过多时间、精力的投入。请学校和家长作为合作者,携手共同解决校园欺凌。
——罗伯特·佩雷拉(澳大利亚预防欺凌国际咨询师)
在研究欺凌行为以及如何处理欺凌问题等方面,凯瑟琳·陈爱花做出了令人钦佩的工作。这本书将是对中国读者的重要贡献。
——依奇·卡尔曼(以色列心理学家、教授)
在线试读
章 欺凌带给孩子的伤害
经历欺凌的儿童有情绪退缩的倾向。那些本来就害羞、安静的儿童,一旦被欺凌会变得更加沉默,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存在障碍。受欺凌的影响,受害者会表现出身体、情绪、社会化方面的压抑或紧张。他们经常感到焦虑不安、疲倦、孤独、悲伤。有些儿童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与社会隔绝,拒绝上学甚至到了退学的地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欺凌的孩子会持续存在很低的自信度,甚至到了成年时期都会因此而抑郁,并产生与健康有关的其他问题。他们更容易出现:
◆腹痛 ◆焦虑 ◆尿床 ◆学业成绩下降
◆抑郁 ◆饮食失调症
◆对其他人感到警惕或怀疑 ◆头疼
◆增加滥用药物的风险 ◆孤独
◆惊慌失措 ◆皮肤问题
◆睡眠问题?◆有自杀的念头或自杀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持续一生。而情绪问题远比身体上其他的问题对人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被欺负过的孩子因为害怕被拒绝、被耻笑和惩罚,所以不敢把被欺凌的事情讲出来,更不敢主动寻求帮助。正如我们之前说的,有些被欺凌的孩子长期处于被嘲笑和被攻击的环境中,在达到承受的临界点时,他们则采取报复行为成为欺凌者。
欺凌的影响是非常有害和危险的,既能在当时就显出危害,又能持续多年。欺凌持续多年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饮食障碍。正如被欺凌后可能引起应激障碍与自杀想象,欺凌问题也可能与饮食障碍有关,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女生而言,这时候她们对身体形象意识比较敏感。大多数青少年都很在乎自己的外表,以及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当受害者因体重遭到他人的嘲笑时,他们经常会变得悲伤和羞愧,导致抑郁和低自尊的感觉。欺凌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从而使个体非常容易患上厌食症、贪食症或狂吃症等饮食障碍。
心理伤害。根据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被欺凌的儿童长大后存在比一般人高的焦虑障碍、抑郁和自杀倾向。1420名来自北卡罗利纳的9岁、11岁和13岁的儿童参加抽样,其中1270名被持续追踪到成年期。《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 报道:“那些受到欺凌的人,包括既是受害者又是欺凌者的人,他们相比较于没有被欺凌的人来说,有高风险的心理精神障碍。仅仅是受害者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有较高水平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一般性焦虑症、恐慌症、恐旷症。”美国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的助理临床教授威廉姆·E.柯普兰(William E. Copeland)博士指出:“这样的心理危害并不会因为你长大了、不再受欺负了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始终跟着受害者的伤害。”(Science Daily, 2013年2月20日)这个观点得到了证实。伦敦国王学院对1958年出生的7771 名儿童,从他们7岁开始一直追踪到50岁的研究发现:“童年期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高风险的抑郁和焦虑,他们在50岁的时候生活质量比那些不被欺负的人的生活质量低下。”(BBC News,2014年4月18日)
以下是英国慈善机构“青年思维”(Young Minds)其中一位大使的一个真实故事。杰克·威尔逊(Jack Wilson)在学校经历过几个月的欺凌后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Place2Be, 2016年2月10日)幸运的是,他的妈妈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寻求帮助。杰克反映:“如果我早点知道那里可以寻求帮助,也许我的心理健康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也许我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得到关注和获得治疗。”作为一名年轻的积极分子和克服者,杰克建议受害者找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人谈话,因为单靠一个人面对问题是非常艰难的。
精神疾病经历。沃里克大学的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经常处在欺凌中的孩子,无论他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他在成人时期都存在着患有精神错乱的高风险。精神错乱的经历包括幻想症、偏执症等一系列的行为或想法,这样的压力会释放皮质醇,它可能改变发育中的大脑的激素。如果这些体验持续发生,就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打压和破坏。心理医学研究发现,经历几年被欺凌的小学儿童(临床受害者)还有欺凌者自己,到18岁的时候,会比没有经历过欺凌的儿童,具有高出4.5倍的精神病风险。该大学的迪亚特·沃克(Dieter Wolke)教授解释说:“我们希望能破解欺凌的神秘机制,儿童早期经历的欺凌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长期的阴影,甚至会给心理与精神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 ”(《心理医学》,2013)
欺凌自杀。这个新词儿是欺凌和自杀混搭在一起的说法,用以说明有些人把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被欺凌引发的结果。虽然被欺凌的儿童有一定的自杀风险,但是欺凌本身并不是导致自杀的因素。很多成因都有可能导致自杀,比如抑郁、家庭问题、心理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等。一旦有这些经历或倾向的儿童没有得到家庭、同伴和学校的支持,情况就会更加糟糕。因为,遭受欺凌会让无助、无望的感受更加强烈。
2011年10月,一名13岁的日本男生由于被欺凌而自杀。在他死后不久,学校进行了一项有关欺凌的调查。60多名学生报告说他们曾经看到这名男生死前三周被欺凌。根据学生的反映,欺凌者经常强迫这个男生演练自杀,还模拟参加葬礼。(《今日日本》,2015年3月19日)
致命武器的攻击。有些被欺凌的受害者会使用致命武器作为自我保护的工具,或者用于报复欺负他们的欺凌者,以及他们认为那些没有支持帮助他们的人。研究发现,“经历多种方式受害的青少年携带武器的可能性比未被欺负的人高31倍”(《科学日报》,2014年5月4日)。
许多受害者需要接受很多年的治疗和改善方案,以便帮助他们走出欺凌所带来的严重心理阴影。
◆腹痛 ◆焦虑 ◆尿床 ◆学业成绩下降
◆抑郁 ◆饮食失调症
◆对其他人感到警惕或怀疑 ◆头疼
◆增加滥用药物的风险 ◆孤独
◆惊慌失措 ◆皮肤问题
◆睡眠问题?◆有自杀的念头或自杀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持续一生。而情绪问题远比身体上其他的问题对人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被欺负过的孩子因为害怕被拒绝、被耻笑和惩罚,所以不敢把被欺凌的事情讲出来,更不敢主动寻求帮助。正如我们之前说的,有些被欺凌的孩子长期处于被嘲笑和被攻击的环境中,在达到承受的临界点时,他们则采取报复行为成为欺凌者。
欺凌的影响是非常有害和危险的,既能在当时就显出危害,又能持续多年。欺凌持续多年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饮食障碍。正如被欺凌后可能引起应激障碍与自杀想象,欺凌问题也可能与饮食障碍有关,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女生而言,这时候她们对身体形象意识比较敏感。大多数青少年都很在乎自己的外表,以及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当受害者因体重遭到他人的嘲笑时,他们经常会变得悲伤和羞愧,导致抑郁和低自尊的感觉。欺凌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从而使个体非常容易患上厌食症、贪食症或狂吃症等饮食障碍。
心理伤害。根据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被欺凌的儿童长大后存在比一般人高的焦虑障碍、抑郁和自杀倾向。1420名来自北卡罗利纳的9岁、11岁和13岁的儿童参加抽样,其中1270名被持续追踪到成年期。《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 报道:“那些受到欺凌的人,包括既是受害者又是欺凌者的人,他们相比较于没有被欺凌的人来说,有高风险的心理精神障碍。仅仅是受害者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有较高水平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一般性焦虑症、恐慌症、恐旷症。”美国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的助理临床教授威廉姆·E.柯普兰(William E. Copeland)博士指出:“这样的心理危害并不会因为你长大了、不再受欺负了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始终跟着受害者的伤害。”(Science Daily, 2013年2月20日)这个观点得到了证实。伦敦国王学院对1958年出生的7771 名儿童,从他们7岁开始一直追踪到50岁的研究发现:“童年期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高风险的抑郁和焦虑,他们在50岁的时候生活质量比那些不被欺负的人的生活质量低下。”(BBC News,2014年4月18日)
以下是英国慈善机构“青年思维”(Young Minds)其中一位大使的一个真实故事。杰克·威尔逊(Jack Wilson)在学校经历过几个月的欺凌后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Place2Be, 2016年2月10日)幸运的是,他的妈妈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寻求帮助。杰克反映:“如果我早点知道那里可以寻求帮助,也许我的心理健康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也许我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得到关注和获得治疗。”作为一名年轻的积极分子和克服者,杰克建议受害者找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人谈话,因为单靠一个人面对问题是非常艰难的。
精神疾病经历。沃里克大学的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经常处在欺凌中的孩子,无论他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他在成人时期都存在着患有精神错乱的高风险。精神错乱的经历包括幻想症、偏执症等一系列的行为或想法,这样的压力会释放皮质醇,它可能改变发育中的大脑的激素。如果这些体验持续发生,就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打压和破坏。心理医学研究发现,经历几年被欺凌的小学儿童(临床受害者)还有欺凌者自己,到18岁的时候,会比没有经历过欺凌的儿童,具有高出4.5倍的精神病风险。该大学的迪亚特·沃克(Dieter Wolke)教授解释说:“我们希望能破解欺凌的神秘机制,儿童早期经历的欺凌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长期的阴影,甚至会给心理与精神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 ”(《心理医学》,2013)
欺凌自杀。这个新词儿是欺凌和自杀混搭在一起的说法,用以说明有些人把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被欺凌引发的结果。虽然被欺凌的儿童有一定的自杀风险,但是欺凌本身并不是导致自杀的因素。很多成因都有可能导致自杀,比如抑郁、家庭问题、心理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等。一旦有这些经历或倾向的儿童没有得到家庭、同伴和学校的支持,情况就会更加糟糕。因为,遭受欺凌会让无助、无望的感受更加强烈。
2011年10月,一名13岁的日本男生由于被欺凌而自杀。在他死后不久,学校进行了一项有关欺凌的调查。60多名学生报告说他们曾经看到这名男生死前三周被欺凌。根据学生的反映,欺凌者经常强迫这个男生演练自杀,还模拟参加葬礼。(《今日日本》,2015年3月19日)
致命武器的攻击。有些被欺凌的受害者会使用致命武器作为自我保护的工具,或者用于报复欺负他们的欺凌者,以及他们认为那些没有支持帮助他们的人。研究发现,“经历多种方式受害的青少年携带武器的可能性比未被欺负的人高31倍”(《科学日报》,2014年5月4日)。
许多受害者需要接受很多年的治疗和改善方案,以便帮助他们走出欺凌所带来的严重心理阴影。
欺凌对欺凌者、旁观者和学校的影响
我们已经看到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但对于欺凌者又是怎样呢?欺凌者很有可能成为帮派的成员,进行斗殴,盗窃财产,感到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厌学而导致早期退学的现象。像受害者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困扰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如果他们要面对的是非常严重的欺凌行为”(Very Well,2017年6月9日)。童年开始欺负人的行为很可能持续到成年阶段。它不仅增加了未来违法的可能性,而且还使成年后家庭生活受到影响—他们往往长期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对他们的配偶和子女造成虐待。他们比那些非欺凌者更难找到和维持工作。欺凌者更有可能培养出恶霸孩子,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旁观者可能会因为恐惧或内疚而不愿意上学。 他们也可能会患有精神疾病,包括抑郁和焦虑等。
当欺凌行为不断持续,而学校不采取行动时,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文化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人员的去留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心都会产生影响。
我们已经看到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但对于欺凌者又是怎样呢?欺凌者很有可能成为帮派的成员,进行斗殴,盗窃财产,感到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厌学而导致早期退学的现象。像受害者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困扰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如果他们要面对的是非常严重的欺凌行为”(Very Well,2017年6月9日)。童年开始欺负人的行为很可能持续到成年阶段。它不仅增加了未来违法的可能性,而且还使成年后家庭生活受到影响—他们往往长期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对他们的配偶和子女造成虐待。他们比那些非欺凌者更难找到和维持工作。欺凌者更有可能培养出恶霸孩子,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旁观者可能会因为恐惧或内疚而不愿意上学。 他们也可能会患有精神疾病,包括抑郁和焦虑等。
当欺凌行为不断持续,而学校不采取行动时,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文化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人员的去留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心都会产生影响。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