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5078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小说
铁师傅袁仁琮
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罗来勇
鸟市微情滕树嵩
山葬熊飞
野妹崽刘芝凤
龙塘门客俏刘荣敏
五爹趣事石干成
风尘蔡劲松
白牛隆振彪
红伞林盛青
丑妹吴浩
赶考覃水坤
我们寨的小木桥卜蓬
七月薅秧北洛
生死树谭良洲
桐油花石玉锡
桃花水红潘年英
说谎事件杨秀刚
散文
虎乡谈往杨进铨
琴声中的将军侗枫
窗前断了你的歌声杨树清
忠诚的卫士粟周熊
吾心如竹王启友
姜箩悠悠秦秀强
回忆乡村的细节姚瑶
老屋王远白
李子树下听花开姚胜祥
画眉坳莫屈
巴拉河钓趣杨琼
一炷心香石万荣
到庙上去看医生黄秀福
家有百岁忧陆宗成
故乡走向心灵深处杨玉梅
六十丈洞瀑布龙迅
草叶上一阵风踮起脚尖龙章辉
来宝姚茂椿
碎语萧溪杨光焕
割草杨代富
雪夜上井冈袁显荣
一池幻梦丹玥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
朝平江杨曦
台地老湖
孤独石庆慧
诗歌
颂离休将军苗延秀
侗乡歌场李光厚
胜迹痕影(组诗)陶光弘
你是那一个太阳吗龙超云
后的情书石新民
母亲的纺锤吴能夫
侗乡情思(三章)柯原
母亲的灯黄松柏
春天的情思(组诗)傅安辉
煮在锅里的月色白沙
清水江恋歌龙道炽
你不来,我不敢老去庭艳
报告文学
世界第十二李苑
桂林有个山歌王黄钟警
三坐牢房的龙大道烈士陆景川
长篇作品存目
编后记
前言
袁仁琮
选编结束《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侗族卷》,久久难以平静。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交界处,也有一部分居住在湖北恩施等地,约300万人口,处于中华大地政治、经济、文化边缘地带,生存条件艰苦,发展滞后。不用说春秋战国时候长江以南大片地区被称为蛮方,即便到了明代,在理学家王阳明眼里仍然是“飞鸟不通”的地方。经过东汉时期尹珍、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贵州多地大办教育,抗战时期大批专家、学者云集,贵州解放以及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侗乡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才有今天还不能算十分灿烂辉煌,却也十分鼓舞人心的文学景观,才可能比较宽裕地从众多的作品中遴选这个选本。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文学蕴藏极为丰富,它们包括民歌、神话、传说、故事、侗戏和作家文学。民间歌师集词、曲作家和歌唱家于一身,随口编词,即兴亮嗓,是侗族民间文学的特殊形式。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侗族作家文学的出现要晚得多。据考证,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贬至湖南黔阳任县尉,来到侗族地区讲学、传诗,培养人才。其门人主要习唐诗,可惜无诗作传世。据说,侗族件文人作品是清嘉庆年间叙述竹坪寨学堂建校过程的碑文《以破天荒》。之后,才连连出现祖籍湖南沅陵的姚复旦、杨廷芳,晃县张相材,贵州天柱的杨昭敏、王天培、潘万霖,锦屏龙大道、王先平、杨和钧,剑河李世荣,广西石成山、杨胜辑、田庆章、苗延秀……侗族创作小说人是锦屏的王先平,部文人诗集则是晃县舒守恂的《东山集》。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侗族作家文学有了长足发展,一批文学修养较高的参加革命战争的军人转入地方,走上文艺部门领导岗位,不少人还自己提笔写作。一大批学生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后,满腔热情地投入实际工作,其中不少人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生机勃勃的侗族文学生力军。解放后至“文革”前,除了散篇,正规出版的长篇小说、各种集子不下十部。“文革”十年,一批有才华、有潜力的侗族青年作家受到批判,残酷打击,发展势头不错的侗族文学被无情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全国进入发展新时期,侗族文学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向前推进和深入,渐渐出现生机,并稳步向前发展。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作品单行本和各类文学作品集子数量空前,难以统计,单是合集就有199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199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散文选》、同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月地歌谣》、2006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侗族诗选》。加上《侗族文学史》出版,不仅对侗族文学的发展做了全景式描述,也是对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做了全面检阅。
从2006年至2011年,几年过去,侗族文学景况又大不相同,不仅涌现了一批年轻作者,老作家依然笔耕不辍、作品众多,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使选编本选集有了相当雄厚的基础。《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侗族卷》着重于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底侗族文学创作的成就,但受到容量的限制,不少有广泛影响的长篇佳作(包括长篇小说、报告文学、诗等)无法编入,书后的存目也不太全面,只好把本选集当作侗族作家作品的索引。更灿烂的百花园,更丰富更甜的蜜,得由读者日后亲往观赏和采集。
此次来稿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入选作品的作者,不仅来自本民族聚居地区,还分散于全国各地。所从事职业也各种各样,有农民、公务员、军人、教师、学生、编辑、管理者、专家、教授。其题材也非常广泛,有农村、城市、学校、部队;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以饱满的热情赞颂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巨大变化和炎黄子孙新的精神风貌,充满了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同时,又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多年来侗族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任选一篇(首)品读,都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曾两次获全国嘉奖的小说《山葬》,写与旧习惯、旧意识、旧势力的决裂过程。《白牛》和《山葬》有某些共同之处,同样富于冲击力。小说《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写改革开放初期,几位赴日本检验进口大型批量产品的中方代表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高度负责精神,谈判艰难,却取得圆满成功。作品大气,难能可贵。《我们寨的小木桥》写得亲切,不仅是生动的山乡生活图画,还耐人寻味。读《侗乡情思》《龙塘门客俏》《生死树》《一池幻梦》,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坐三次牢房的龙大道烈士》,除了给读者以高尚情操的熏陶,还能让人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中国人走到今天不容易要倍加珍惜这个道理。《家有百岁忧》《故乡走向灵魂深处》《母亲的中药铺》三篇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从封建的“三纲五常”中蜕变出来、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的美德,值得发扬。《桂林有个山歌王》《窗前断了你的歌声》两篇都描写出众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把自己喜爱的艺术和党的事业、人民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为国家、人民做出了贡献,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在侗族地区,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不为名不为利的民间艺术家,生活才这样丰富多彩。
选集中的作品,是从180多件来稿中精选出来的,各有特色,可知侗族作家已经形成由三个不同时段构成的不可小视的梯队:一是解放前即有作品问世,解放后还坚持写作以及解放初期崭露头角,而今已步入老年的作家。他们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经验丰富,艺术功底深厚,是侗族老一辈作家;二是进入新时期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经历十年动乱、上山下乡、社会转型等等社会变革,阅历比较丰富,思想和艺术把握都比较成熟,作品有一定高度和深度,是侗族文学的中坚力量;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作者。他们热情奔放,勇于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的表现形式,常常语惊四座,是侗族文学的未来和希望。
选集中入选的部分老作家、老诗人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其技巧和语言运用都非常娴熟,写人叙事写细节举重若轻,读来自自然然,不生涩,不别扭。读他们的作品,不禁使人想起已故作家巴金的一句话: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当然,这需要长期的艰苦磨炼,急了不行。同时,必须经历“追求技巧”这个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入选集的中青年作家、诗人的作品较多,总的感觉是嗅觉敏锐,视野宽阔,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突出的优势。这是写出好作品的重要条件,但还不很稳定。有的人出了几篇好作品就质量下滑,甚至前后差距较大。文学前辈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几十年始终如一的坚持,不可能创作出自己满意、读者满意的作品。如果追逐时髦,追逐刺激,可能热闹一时,但时间一久,即如过眼烟云,会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全国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文本的征集、选编和出版都在中国作协统领之下进行。选集中的侗族卷在贵州省作协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事务由主编、副主编、编委共同操持。在选编过程中,没有把握的作品,经过反复商榷才定夺。总的来说,入选作品朴实而又厚重,突出了民族特色。这与整个民族的朴实、踏实有关。当外界物欲横流、低俗泛滥、人性兽性颠倒的时候,侗族作家坚守了自己的阵地。他们的创作没偏离正确轨道,没有离开人民,没有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壤。
写在前面的这些话,是否对阅读本选集有些好处,实在不敢说。
2014年4月13日
袁仁琮
铁师傅是侗乡阿当寨人,打铁手艺很高,远近颇有名气,人也和气,因此,人们不叫他姓名,都称他“铁师傅”。
铁师傅脸黑,手黑,像炭一样,不是脏,而是长年累月火烤的结果。侗家人喜欢穿家机布短对襟衣,宽腰边大管裤,为的是做活路方便。铁师傅却不同,无论冷天热天,都穿一件青家机布长衫,长衫的一角系在宽宽的布腰带里。脚蹬一双粗打草鞋,一副铜边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看人的时候,眼光从上面投射出来。加上那只加工粗糙的盛家什的牛皮箱子,像过去私馆里的教书先生,也像走村串寨的劁猪匠。不过,这皮箱只有上乡场卖家什,走村串寨的时候才用。在铁工场里,用的是一只又黑又旧的木桶。
十七年前的一个下午,铁师傅到我们寨子来卖货,我见到他时,皮箱里只剩一把菜刀了。我买过几把菜刀,不是软口,就是很脆,一碰着骨头不卷就崩,很想买一把合用的菜刀。我拿起这后一把菜刀看了又看,还下不了决心买。旁边有人鼓动我说:“买下吧,他的货好,上面打得有印记,包退的。”
我看了靠刀背的地方,确有小指头那么大一个手艺人的印记:“普老扎记。”
当时我还不知道“铁师傅”的名气,既然有人鼓动,想来也不会差。但我嫌它是被别人选剩的,靠刀把这一头的口子还有一处小小夹灰的地方,便要他多少让一点价。
铁师傅从铜边眼镜框上面望我一阵,说他的家什把把都是尽心打的,那点灰夹得很浅,磨一两次就掉了,末了说:“钱一个不让,信得过就买。”
鼓动我买的人又劝我说:“买吧,不会错的。”
看他那样子不像是卖嘴巴吃饭的,我买了,但又说:“要是不合用,还要找你。”
“用不着你找,带个口信,要换要打都行。”铁师傅推推滑到鼻尖上来的铜边老花镜,很自信地说,“我住在阿当寨附近,不过得走一段上山路就是了。”
阿当寨是侗乡十八寨边远的一个小寨,离我们客家虽说只十几华里,但是,抬头是山,抬脚是山。翻架山,脚杆软;绕个弯,要一天。走一段大路,到了阿当寨,远远望见铁师傅住处了,还要走几里山路哩。话是这么说,要真的不行,情愿丢了当破烂,也不愿找他了。再说,要是去找,他气鼓气胀的,不乐意,就更没意思了。奇怪的是这菜刀却出奇地好用,轻重合适,口子不脆不软,砍砍切切,几个月不磨一次,还是那么风快。夹灰的地方也没往深处裂,磨过两次,真的掉了。青光闪闪的刀口,真有往上面吹一根头发也会断的样子。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用好家什,特别是老婆,家什不好用就发脾气。可是自从买了铁师傅这把菜刀,她把别的菜刀都丢一边。砍猪草,削篾条,甚至砍灶火用的细柴,也用这把菜刀。
我对妻子说:“你这样干,再好的刀子也抵不住!”
我这一说,老婆索性提出花点钱,把家里的锄头、柴刀、镰刀、斧头之类都换一换。还说,要是铁师傅忙,哪怕在铁工场里等两天,也要把这几样东西打回来。
那是1963年的夏天。几经挫折,人们从痛苦中受到了教育,农村政策得到调整,对手艺人卡得不那么紧了。铁师傅的手艺好,生意特别兴隆。小小的铁工场除去铁师傅和徒弟活动的范围,被顾客们占满了。他们坐的坐,站的站,有的四脚朝天地躺在一张破草席上呼呼大睡。这些人已经熬了一夜。
我起了个大早,带上几个特意准备的糯米粑粑,一件从部队带回来的旧雨衣,翻山越岭,紧赶慢赶,到太阳火烫火烫的时候,经过几番周折,找到了铁工场。
铁师傅记性真好,见是我,停下手里活路,迎出来,边擦眼镜片上的灰尘,边问:“哦,你来啦?菜刀好用啵?”
我说:“好用,好用,成了我家的宝贝喽。”
接着,我把打算一一向他说了,拍拍我带来过夜的旧雨衣,说:“我怕师傅太忙,太累,当天打不出来,准备在这里过夜了。”
天黑尽了,黑脸徒弟端来一箩筐松明块,铁工场木柱上的铁篓子里燃着了松明。亮光忽明忽暗,充满了呛人的松明烟子。顾客们大约都比我内行,他们或者离家比我近一些,有的熬了夜,无论拿到新家什还是没有拿到,都先后回去了,铁工厂里一下空了许多。这时,铁师母端来一大鼎罐稀饭,一海碗酸咸菜,摆在铁工场里。我拿出早上带去的糯米粑,它早已铁块似的硬了。铁师傅抹一把汗,盛一大钵稀饭放在我的面前,说:“来,吃这个,解渴!”
我不好意思吃,铁师傅说:“瞧得起我你才来,不要客气。”
我知道,侗家人非常好客、豪爽,不吃反倒惹他不高兴,说:“好,走到我那一方去的时候,一定请你吃糯米酒。”
吃过稀饭,铁师傅又叫黑脸徒弟搬出一张竹躺椅,放在铁工场背风的地方,说:“困了就睡,我们手艺人打烂仗惯了,随便点吧。”
我一觉醒来,已经蒙蒙眬眬地看得见山头,天快亮了。铁篓里的松明闪闪灼灼,照着正在磨刀口的铁师傅。他弯着腰,一把新柴刀在他手下均匀地移动,嚓,嚓,嚓……
“铁师傅,你一直没睡?”我问。
“不睡啦,累过头了反倒睡不着。”他边磨边和我说话。
“这样干吃得消啊?”
“惯了,还好。”
我很过意不去,说:“铁师傅,你歇歇,我来磨。”
铁师傅摇摇头,说:“伙计,你不会磨。”
我说:“哪个农民不磨刀呢?再说,我算是寨子里会磨的一个。剪刀算难磨的了,我磨过不少。”当然,这不完全是事实。帮他一把,为的是能让他喘口气,我也好早点回去。
铁师傅相信了,歪在竹椅上歇息。可是,这些用“钢起子”“起”过的毛口子,高低不平。磨半天,刀背磨去一层,还看不见钢口在哪里。磨镰刀就更麻烦了。新镰刀没有把,高低不听指挥,磕磕碰碰,手指也擦破皮了。我只好停下来,伸伸腰,长长地出口气。我这一出气不要紧,却惊醒了正在小睡的铁师傅。他走过来,拿起我磨过的柴刀在松明亮光底下看一阵,说:“叫你不要磨你偏要磨,你看,你看,都磨成什么样子了!”
铁师傅发了火,但我知道他全是好心。
临走时我才知道,为了我,铁师傅、师母和徒弟都熬了夜。我睡得真死,连拉风箱、打铁的声音都没有听见。那年头,就算铁、口钢全是铁师傅的,打把柴刀不过三块钱;这回铁是我带去的两把柴刀,一把斧头,才花了两块钱。铁师傅靠手艺挣两块钱真不容易。
我还没起身,又有人提旧家什来了,我说:“铁师傅,又有人来啦。”
铁师傅的眼睛红红的,但精神很好,冲我一笑,说:“不怕,习惯了。”
我一路走,一路想,说不定铁师傅今夜又得熬一个通宵了。
老两口,用度不大,要的价钱也合理,值得这么日日夜夜地干?我有些想不通。后来便想起我自己,要是铁师傅不加夜工替我赶出来,说不定还得耽搁一天哩。春天的活路那样紧,误得起吗?
我似乎有些理解铁师傅了。
从这以后,我家的家什都换上了铁师傅的产品。虽说比供销社卖得贵一点,但风快,好用,也就不在乎一件贵那么几毛钱了。
我会做木匠活,两开柜,三抽桌,架子床;雕龙镂凤,刻花、鸟、虫、鱼,或者什么也不刻,全能。起木屋,装板壁,粗活细活,什么都干。那年月,允许手艺人外出找活钱,我这个业余木工,一到农闲时候,也挺忙的。一忙,家什损耗特别快。一年过去,锄头、镰刀,柴刀、斧头、凿子、刨刀之类都损得不成样子了。妻子学缝衣服,很想打一把裁缝剪刀,也是非要铁师傅打的不可。于是,我们就盼望铁师傅能到我们寨子来。只要把旧家什交给他,不用多久,他就会亲自送来称心如意的家什。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却始终没有见到他的影子。我和妻子都猜测铁师傅一定是因为忙,才没有出来走村串寨。我决定去铁师傅那里一趟。天气渐渐凉了,妻子除了让我带吃的,还让我带一床旧毛毯,怕的是当天回不来。
没想到,在离阿当寨三里多远的地方碰上了铁师傅。他还是那老样子,不过,老花镜推到头顶上去了,长衫的下摆全都系在腰间。这样做,也许是为了便于走山路吧。他带只黄毛赶山狗,扛着锄头、土枪,蹬一双粗打草鞋。
我幸运地在这里碰着他,不至于白跑,高高兴兴地叫一声铁师傅。铁师傅停下脚步,打量一下我手里的一挂废铁,开始露出一丝笑容,随后就沉下脸来,说:“不打啦,家伙都拆啦。”
“师傅真会说笑。”我说。
“不是说笑。”
看他的神气,也不像在说笑。
“大家都喜欢用你打的家什,怎么不打了呢?”我觉得事情有些蹊跷。
“以后再告诉你吧。”铁师傅说。
我不相信铁师傅会轻易掀摊子停业,央求说:“铁师傅,我是专心一意要用你打的东西。就像当兵打仗那样,家伙不好,怎么打呢?你无论如何也得帮这个忙。”铁师傅唤住赶山狗,说:“其实是你们自己拿钱,谈不上帮忙……唉,你上别处打去吧。”
“要是肯上别处,就不来找你了。”我说着,拍拍布袋里的干粮和肩头上的毛毯、雨衣。“你看,我晓得你忙,把过夜的东西也带来了。”
铁师傅见没法说通,也就不再说话,匆匆朝前走了。我是个不顶坎坎不回头的人,既然来了,就是缠,也要缠到底。
离开铁师傅,我还是满怀希望地赶到了阿当寨,又走了几里山路,进了他那小小的铁工场。铁工场确实冷冷清清,连风箱、铁砧也不见了。不见铁师母,也不见黑脸徒弟,小木屋的大门紧闭着。但地上有新鲜铁屑,看来也并不是完全停业。
我坐在门口光光的石头上,决心等铁师傅回来。
足足等了两个钟头,铁师母回来了。她肩上扛一把锄头。见我坐在门口等候,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我赶忙说:“我等铁师傅呢。”
她露出一丝苦笑,说:“难为你了。”
说过这么一句,走进伙房,没有了下文。好一阵,铁师母才从伙房里出来,抱歉地说:“你要打家什是吧?他很久没打啦,你不要白耽搁工夫喽。”
我说,我喜欢铁师傅打的家什,才大老远跑来。要是不给打,就要一直等下去。听我这么说,铁师母嘴唇动了动,进伙房去了。过一阵,又出来,说:“你实在要,只有等到队里喊收工以后了。”
“为什么要等到收工呢?”我问。
“收了工,队里就不管了。”铁师母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