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5115
编辑推荐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内容简介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目 录
前言
小说
杨梅成熟的时候任菊生
小勇的二叔任菊生
月夜下的风波潘朝喜
新世说三题石林
邂逅石尚彬
黑狼谷李果河
冯老任菊生
阿蓓的求婚者李果河
根韦正文
草结潘国会
救济粮杨长全
小黑头潘国会
滚烫的红薯潘国会
我是你的天气潘文佳
窖中情潘国会
不回家过年潘文佳
我用洋葱的方式来哭你潘文佳
葫芦塘韦正文
满爷潘国会
一封未拆开的信潘国会
忌荤潘广林
散文
端节美酒石尚竹
姑婆的梦韦丽娟
小河,我童年生活的记忆韦丽娟
阿姐啊阿姐……石尚竹
永远的春天石尚彬
难忘贝加尔李果河
木楼里的古歌潘茂金
书的回忆石尚彬
秋雨下的柴火堆潘茂金
又是桐花落英时潘茂金
在家的日子潘广林
中和蒙耀远
独具远古风情的苗寨杨胜超
柳江桥头咏叹石国义
小桥情缘潘光玖
七月半观河灯记吴晓霞
神奇的水族民间工艺韦章炳
仙人桥下雪花飞潘朝霖
青山遮不住潘茂金
都柳江情愫韦正文
拥抱那棵神米树陈薇薇
沉思,在贵定城隍庙任菊生
家乡的白鸟李果河
旧金山的水族人潘文佳
美丽的乌鼠潘国会
白先勇的灵渠情结潘文佳
就为那一份牵挂潘国会
我的三个母亲潘光繁
我的父亲、我的水书潘文佳
个电话是打给母亲的人潘文佳
京城之梦潘国会
老屋月光潘广林
一茶一禅一人生陈薇薇
父亲的记忆,我的河流潘光繁
水书与水书先生韦世方
开鱼潘广林
一个人的风花雪月潘光繁
诗歌
乌鸦·喜鹊·燕子石尚彬
淡蓝淡蓝的野葫芦花开了石尚竹
三·都·剪·影(二首)任菊生
竹叶声声石尚竹
水家姑娘石尚竹
端节的花——喝团团酒任菊生
我站在天安门广场石尚彬
我的竹叶儿石尚竹
夏思石明隽
雪花石尚彬
包白头帕的水家女人石尚竹
企图谢朝宇
关于水歌潘文佳
水语有广阔的寒冷潘利文
天空在扩大它的蓝色潘利文
春天潘利文
英雄挽歌陈薇薇
冰!百年难遇的刻痕谢朝宇
未做完的梦蒙祖芳
沧海长歌蒙祖芳
丁香花蒙祖芳
四月·沉淀蒙祖芳
哀歌(组诗)潘利文
距离(外二首)陈薇薇
小小伞谢朝宇
报告文学
火红的西红柿任菊生
水家学研究一代宗师石国义
辉煌的九阡酒石国义
马尾绣出桃花艳潘瑶
长篇小说存目
编后记
小说
杨梅成熟的时候任菊生
小勇的二叔任菊生
月夜下的风波潘朝喜
新世说三题石林
邂逅石尚彬
黑狼谷李果河
冯老任菊生
阿蓓的求婚者李果河
根韦正文
草结潘国会
救济粮杨长全
小黑头潘国会
滚烫的红薯潘国会
我是你的天气潘文佳
窖中情潘国会
不回家过年潘文佳
我用洋葱的方式来哭你潘文佳
葫芦塘韦正文
满爷潘国会
一封未拆开的信潘国会
忌荤潘广林
散文
端节美酒石尚竹
姑婆的梦韦丽娟
小河,我童年生活的记忆韦丽娟
阿姐啊阿姐……石尚竹
永远的春天石尚彬
难忘贝加尔李果河
木楼里的古歌潘茂金
书的回忆石尚彬
秋雨下的柴火堆潘茂金
又是桐花落英时潘茂金
在家的日子潘广林
中和蒙耀远
独具远古风情的苗寨杨胜超
柳江桥头咏叹石国义
小桥情缘潘光玖
七月半观河灯记吴晓霞
神奇的水族民间工艺韦章炳
仙人桥下雪花飞潘朝霖
青山遮不住潘茂金
都柳江情愫韦正文
拥抱那棵神米树陈薇薇
沉思,在贵定城隍庙任菊生
家乡的白鸟李果河
旧金山的水族人潘文佳
美丽的乌鼠潘国会
白先勇的灵渠情结潘文佳
就为那一份牵挂潘国会
我的三个母亲潘光繁
我的父亲、我的水书潘文佳
个电话是打给母亲的人潘文佳
京城之梦潘国会
老屋月光潘广林
一茶一禅一人生陈薇薇
父亲的记忆,我的河流潘光繁
水书与水书先生韦世方
开鱼潘广林
一个人的风花雪月潘光繁
诗歌
乌鸦·喜鹊·燕子石尚彬
淡蓝淡蓝的野葫芦花开了石尚竹
三·都·剪·影(二首)任菊生
竹叶声声石尚竹
水家姑娘石尚竹
端节的花——喝团团酒任菊生
我站在天安门广场石尚彬
我的竹叶儿石尚竹
夏思石明隽
雪花石尚彬
包白头帕的水家女人石尚竹
企图谢朝宇
关于水歌潘文佳
水语有广阔的寒冷潘利文
天空在扩大它的蓝色潘利文
春天潘利文
英雄挽歌陈薇薇
冰!百年难遇的刻痕谢朝宇
未做完的梦蒙祖芳
沧海长歌蒙祖芳
丁香花蒙祖芳
四月·沉淀蒙祖芳
哀歌(组诗)潘利文
距离(外二首)陈薇薇
小小伞谢朝宇
报告文学
火红的西红柿任菊生
水家学研究一代宗师石国义
辉煌的九阡酒石国义
马尾绣出桃花艳潘瑶
长篇小说存目
编后记
前 言
潘国会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水族文学就在这种新形势下结集问世了。
本卷所收录者,均为来自不同地区的水族作者创作发表于粉碎“四人帮”以后到2011年12月30日之间的文学作品,
我们优先选编发表在地、市级以上评奖活动中获奖、列入年度排行榜、入选各类文学专集的作品。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构思新巧、情文并茂,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水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从中获得民族乡土气息,增强民族感情,为广大读者所赞美。
水族文学从口头文学转变为汉语文学书面创作是新时期的一个重大突破。水族从普遍接受汉文化教育至今不过五六十年,旧社会读过私塾的人少之又少,且大多只认得几个汉字、不会说汉话,根本无法用汉语文来记载日常生活以及重大事件。能用简单汉语文来翻译水族语言文化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来,经过党的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汉文化教育的不断普及,水族地区文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水族文学读者慢慢意识到可以用汉语翻译和记录水族文化。从此,水族文学才算有了起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文学作品问世。如今,水族文学创作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作品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卷中所选作品内容健康、特色鲜明,符合民族宗教政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水族地区发展进步及水族精神状态之正能量。它们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排序,以作者发表、出版时间而定,年下按月、月下按日别先后排序。当发表、出版年月日相同时,则以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并按作品获奖、发表刊物层级从高到低排列。每位作者在正文后附以简介。
本卷为水族文学个文学选本。有了这个好的开头,相信水族文学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邻近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榕江、从江等县,以及广西的融安、大化、南丹、环江、河池等县市,云南省的富源县等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水族人口数为40.69万人。
水族先民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由中原雎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从殷商的主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第二次举族大迁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它促使水族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栁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大致形成后世的分布格局。经过在共同地域的长期生活,水族先民在经济社会交往中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于是,水族作为一个单一的人群共同体正式形成。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古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用水族古文字所写的《水书》是水族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民以口头水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接受大量的汉文化教育,水族已通用汉文字。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以小季种植的月份为岁首(夏历九月),以大季收割的月份为年终(夏历八月)。另外,水族有很多节日,如端节、卯节、霞节、舒尼喜等等。按传统,各村寨轮流过节,以图吉利。这些节日大都选在亥日和卯日过。届时,村村寨寨敲铜鼓,家家户户宰畜禽。同时,水族还举行芦笙舞、赛马、对情歌等大型活动。
水族的文化艺术丰畗多彩,有大量的口头民间文学。其中,有多种多样的韵文体歌谣和散文体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以及著名的情歌和双歌,即喜济和喜走。民间工艺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水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必欢舞助兴。
2014年7月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水族文学就在这种新形势下结集问世了。
本卷所收录者,均为来自不同地区的水族作者创作发表于粉碎“四人帮”以后到2011年12月30日之间的文学作品,
我们优先选编发表在地、市级以上评奖活动中获奖、列入年度排行榜、入选各类文学专集的作品。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构思新巧、情文并茂,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水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从中获得民族乡土气息,增强民族感情,为广大读者所赞美。
水族文学从口头文学转变为汉语文学书面创作是新时期的一个重大突破。水族从普遍接受汉文化教育至今不过五六十年,旧社会读过私塾的人少之又少,且大多只认得几个汉字、不会说汉话,根本无法用汉语文来记载日常生活以及重大事件。能用简单汉语文来翻译水族语言文化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来,经过党的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汉文化教育的不断普及,水族地区文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水族文学读者慢慢意识到可以用汉语翻译和记录水族文化。从此,水族文学才算有了起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文学作品问世。如今,水族文学创作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作品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卷中所选作品内容健康、特色鲜明,符合民族宗教政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水族地区发展进步及水族精神状态之正能量。它们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排序,以作者发表、出版时间而定,年下按月、月下按日别先后排序。当发表、出版年月日相同时,则以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并按作品获奖、发表刊物层级从高到低排列。每位作者在正文后附以简介。
本卷为水族文学个文学选本。有了这个好的开头,相信水族文学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邻近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榕江、从江等县,以及广西的融安、大化、南丹、环江、河池等县市,云南省的富源县等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水族人口数为40.69万人。
水族先民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由中原雎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从殷商的主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第二次举族大迁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它促使水族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栁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大致形成后世的分布格局。经过在共同地域的长期生活,水族先民在经济社会交往中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于是,水族作为一个单一的人群共同体正式形成。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古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用水族古文字所写的《水书》是水族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民以口头水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接受大量的汉文化教育,水族已通用汉文字。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以小季种植的月份为岁首(夏历九月),以大季收割的月份为年终(夏历八月)。另外,水族有很多节日,如端节、卯节、霞节、舒尼喜等等。按传统,各村寨轮流过节,以图吉利。这些节日大都选在亥日和卯日过。届时,村村寨寨敲铜鼓,家家户户宰畜禽。同时,水族还举行芦笙舞、赛马、对情歌等大型活动。
水族的文化艺术丰畗多彩,有大量的口头民间文学。其中,有多种多样的韵文体歌谣和散文体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以及著名的情歌和双歌,即喜济和喜走。民间工艺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水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必欢舞助兴。
2014年7月
在线试读
杨梅成熟的时候
任菊生
一行人逶迤行进在小道上,唢呐把单调的音符撒向清幽空旷的山野。一只栖息在草丛中的野鸡被惊起,仓皇飞过人们的头顶,潜入一片杂刺丛生的灌木丛中,寻找新的栖身之地。
前面走着迎亲娘,后面跟着送亲队伍,新娘举着一把布伞,不紧不慢地走在队伍中间。她真想哭,像所有的新嫁娘那样,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她却哭不出来,心头空空荡荡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她不愿去回想;新的生活还未到来,她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也不愿去设想。
山路,是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石头拼成的。她双眼微闭,却走得平稳。这段离家不远的路,她太熟悉了!从小打猪菜,割草,砍柴,来来去去不知走了多少回。而且,有记不清的次数,是同他一起走的啊!
“杨梅,杨梅!”有人喊了一声。队伍停止前行,一下散开了。冲向离路边不远处的杨梅树。她立住脚,抬起头,向杨梅树望去。无神的眼,顿时燃起了一团明亮的光。
那是一棵粗壮盘结的老杨梅树。离地不远便分开两叉,树冠缀满略带灰白的叶片,微风过处,露出大颗大颗的杨梅,像是一只只眼睛在窥视着路人。
杨梅树啊,永远牵心挂肠的杨梅树啊!
那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她的手还摸不着底脚的树叶;她还不敢爬到树上去摘取熟透了的果子。而他,却一下就爬到树上了。
“伙计哥,摘点给我。”他俩的父亲“打伙计”(交朋友),她这样称呼他。他却骑在树枝上,闭着眼,张着大嘴,把那红红的肉实的杨梅慢慢地往嘴里送,就像没听见她的喊声,没看见她仰着的头。
“你坏,不理你了。”她扭头就想走。
“蓉妹,不要走,我是逗你玩的。你也闭上眼,张开嘴,我送红的给你吃。”
她知道,伙计哥是喜欢她的了。无论得到什么东西,都要分给她;而且把好和多的那一份给她。
她按他说的,老老实实闭上眼,张开嘴,等他把杨梅丢进她的嘴里。想着那鲜红鲜红闭口就融的杨梅,口水差点从张着的嘴里滴出来了。
“哟——!”出她预料,丢进她嘴里的杨梅竟酸涩不堪,牙齿都要掉了。她急忙把口中杨梅吐在掌上,一看,原来是一颗绿茵茵的杨梅子。她把杨梅子向他掷去,踩踩脚,转身就走。
他赶忙从树上跳下来,把带枝的两颗大大的红红的杨梅塞到她手里,又拉起她另一只手去打他的脸,说:“这个伙计哥不好,狠狠地打,打!”她扑哧一下笑了。
“伙计哥,你再给我酸杨梅吃,还可以打你吗?”
“可以。以后,只要杨梅熟了,就摘红的给蓉妹吃。”
“年年?”
“年年。”
“一辈子?”
“一辈子。”
“嘻,不害羞。”她伸手指刮他的鼻子,拿起扦担和柴刀向山上跑去……
“蓉妹,吃杨梅。”一位送亲妹的叫声,把她从往事中唤回。
寨子已被留在山的后面,唢呐也不再向山野发布无意义的“宣言”。大家静静地在山道上行进。
送亲妹给她的也是一小段杨梅枝,枝上留着两片树叶,挂着两颗紫巍巍的杨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两颗熟透了的杨梅,连同他们之间的酸甜日子,在她的脑海里不但没消失,反而越来越鲜明,几乎挤掉了她对眼下生活的关注,忘记了做新娘的使命……
从那次以后,他们又爬过两年杨梅树。以后,他们小学毕业了,他离开家,到几十里外的区上去读中学,每到杨梅成熟季节,他都要回来同她一起摘杨梅。后来,他当兵了,在薅秧季节,总要来信问起家乡的杨梅。但他复员后,却不想再留在家乡了。他说这里太穷、太原始、太冷落,他要出去找钱,他要到省城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于是,在一个杨梅成熟的季节,她不情愿地把他送走了。记得在他要去省城的前一天晚上,在小溪边的竹林里……
融融的月色温柔地拥抱着山峦、村寨和大地。微风中摇动的竹林,在他俩身上交换着斑驳的光影;潺潺的流水唱着轻快的歌,丁东的响声向他们心中滴着清甜的泉水;他俩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你还记得小时候拿绿杨梅给我吃的事吗?”
“怎不记得。你还打了我两耳刮呢!”
“赖人啦!是你拉我的手打的,哪是我打的呀!”
“来,今天再让你打一次。”他拉过她的手,在他的脸上轻轻地拍着。
“蓉妹,你真漂亮。”他拉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眼里闪着明亮的光。
“嗯,讲这些……”她不好意思地侧过脸,却没把手收回。
“真的。那些城里姑娘的水色哪有你好,她们靠的是涂脂抹粉,你是天生的白里透红。你的身材,穿上城里姑娘的时髦衣服,一定比演员还俊俏。”他把她的头巾揭下来,一边用手在她的头上轻轻地抚摸,一边感叹地说:“多好的头发呀!没有擦油,也这般柔软。贴在手上,让人的心都酥了。蓉妹,让我吻一口吧!”
“哪样叫‘吻’哇?”
“就是电影上的亲嘴呀!”
“噫,你也学得这些了。”看她没有推脱的意思,他抱着她的头,亲她的头发、额头、脸颊。她的心“怦怦”直跳,她一身的血都要沸腾了。但她没有动,温驯地听凭他的爱抚。
“蓉,我们睡吧?”
“什么?”这时,她好像在做一个甜蜜的梦,躺在一朵柔和的彩云上,随风在晴空中轻轻地飘呀飘……
她没听清他说的是什么。
他轻轻地解开她土布斜襟衣上的布扣子,把手缓缓地伸了进去。她全身打了一个寒战,迅速握住他的手说:“伙计哥,别这样。”她抬起头,用透着乞求的目光望着他。
“你不是说,再积攒点钱,我们就结婚吗?到那时,再……好吗?我早晚都是你的,到那时……”
“到那时,你不坐家(不落夫家)吗?”
“不,我才不理那些老规矩呢。从出门那天起,我就要同我的伙计哥一起过活,决不分开。”
“那些老规矩我更受不了,只要你进我家门,我就要你永远留在我身边。”他把手从她的衣襟里退出来。
他的答话像一股暖流,激荡着她的心。她低下头,把额头靠在他的手背上。
不知何时,风停了,竹林好像进入了梦乡,不再摇曳,只听见泉水丁冬的响。世界静极了,静得就像失去了它的存在。他俩肩并肩,昂着头,看着碧空中的轻云和淡月。
现在他在想什么呢?是他明天的路程,还是被留在这里的自己?她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不会把她忘记的。他一定是在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过那个他们都期待着的日子……咦,怎么就想到那个日子去了,那还早着呢!她把头贴到他跳动着的胸膛上。
一朵白云飘来,悄无声息地遮去了月亮的光华,大地变得更加朦胧。
……
“拐拐阳”“拐拐阳”清脆高昂的阳雀叫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也打断了她那如云如烟一样甜蜜的回忆。她仍被夹在送亲队伍的中间,随着大家机械地迈着脚步。
画眉在路上悠然自得地觅食。当人群到来后,才不慌不忙窜进路旁的荆棘刺蓬。一进刺蓬后,就急速地穿梭而去,留下了“刷刷”的声响,也留下了一条走过的路径。
这时,那些逝去的日子留下的声响,那些走过来的生活路径,又在她脑海里浮现出来……
一年后,他来信说,他终于在省城立住了脚跟,开了一家商店;他太想念她了,希望她能去省城,把梦里的相见变成生活的真实;来时,顺便帮买上一二十斤香蕈、木耳等家乡特产。
于是,她次离开了这个两省两界处的边远山寨。走了半天多的路,才到达区上,坐上汽车,换上火车,摇晃一天多,才到达省城。
他早在车站出口处等候她了。
他接过她手里的布包和肩上挎着的篾箩。
“杨梅!”他打开腰箩盖时的欢乐,就像小孩子得到压岁钱时一样兴奋,迫不及待地把一颗又一颗乌黑的杨梅丢进嘴里,连籽一起吞下。一边吃,一边啧啧地赞叹。看着他那样子,一股春水流进她的心坎,温馨而甜蜜。
他拉着她随着人群,像挖开缺口的塘水一样,朝公共汽车的门涌去。挤到车门边,她撞着了身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老者偏了过去。她挣脱被他拉着的手,去扶老者。这时,他已踏上车门踏板,转过身来,一手拉着车门,一手伸下来拉她。“先拉老人家。”她向他招呼。但他却一把抓住她的手,把她狠狠地拽上了车。还没待她反应过来,后面的人像一堵移动的墙,推着她进了车厢。
那老者怎么样了?她费力地转动着头颈和上身,想在密密麻麻的人堆中寻找老者的身影,得到的却是失望。
车开了,挤着她的人,有如倒下一座大山,压得她气都喘不出来。车上的人们随着车子的摇晃,你挤我,我挤你,就像装在腰箩里的杨梅被挤压后,水挤出来了,味道也挤变了,她难受极了。
她的身子次被许多陌生的男人和女人贴着,贴得那么近,他们的热气都传到她的身上来了。她就像喝了一碗辣椒水,周身发烫,浑身不自在。特别是车子停下时,一些人下,一些人上,她被上下的人擦过来、挤过去,就像有许多毛毛虫钻进了衣服,一身火辣辣地。一股股的汗气和不知什么样的臭味扑向她的鼻孔,她感到头昏和恶心。
但是,使她大为难受的却是对那位老者的记挂。那老者蹒跚的步履,抖动的嘴唇,随着车子的摇摆在她眼前晃荡。人都要老的,怎能这么对待老人呢?在家乡的山路,如果碰见老者从对面来,可要立住脚,站到路边,让老者从正面过来;如果要超过在前面的老者,也要等走到宽一些的路上,说声“得罪了”,才超越前去。
可刚才人们为什么都只顾自己,不讲礼节呢?特别是他——他的伙计哥,竟也这样冷漠地对待老人家。一丝冰凉悄悄地钻进了她的心脾。
一朵乌云飘到头顶,一片涛声从半山的松林里漫步过来,穿过他们送亲队伍,又向山顶的丛林散去。给他们的路途留下一片暗淡,一片空旷。
一想起在省城的日子,她心中就飘进一朵朵乌云。
到了他的商店后,才知道他的铺面竟那么小,只有她家堂屋的一半大。前边做柜台,后面用纸壳和木条隔出个小房间,只够铺张小床。晚上,他送她到斜对面的一家小客栈去休息。
颠簸了一天多,疲倦极了。吃饭后不久,她在家里从来没有过的眼睏,向她袭来,她睡眼迷迷地跟着他走进客栈。
他为她订了一间小房间,房里是一张小床。一块略高过人的厚纸板把两间房子隔开。她想:“要是隔壁的人站到床上,不什么都看见了?”幸好,没听到声音,隔壁没有人。
她太累了,他一走,就和着衣服倒在床上。但是,嘈杂的声响使她无法入睡。她感到奇怪,人躺到床上后,怎么感到声音特别响呀!说话声、拖鞋声、叫喊声、笑声、鼾声,涌进她的耳朵。她虽然十分疲倦,却怎么也睡不着,任凭这声响的折磨。
她想起了家乡那些绿茵茵的青山,被脚板磨得光滑的石头铺就的小路,能看见游鱼和青草的小溪,清凉得沁人心脾的泉水……这些在家时,天天看惯了的极平常的东西,想起来,竟然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亲切。啊,让人想念的山寨啊!她的心飞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提出要回去,经他再三劝说,又叫她今夜住他的床,她才留了下来。
晚上,他们坐在那张小床的床沿,他用一只手搂着她的腰,她没有挣脱。她知道,城里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时都是这样的。他的另一只手不知不觉地放到她的胸口上,缓缓地移动着……清清的溪水漫了上来,漫过腰身,漫过颈项,一身都酥了;和煦的阳光照着她的眼,照着她躺在河滩上的身子,照得她周身都软了……她真的要躺下去了,躺在他的手腕上,躺在他的平整的小床上……
“蓉,留在这儿吧,我们马上结婚。好不?”他对着她的耳朵说。
“不。”她没有躺下。他的话使她意识到,她正坐在他的床沿,他正用手搂着她的腰。“回顶岩吧!回去后,我们就成家。”
“我在部队时就想过,复员后,我一定要离开顶岩,到外面来找钱,过现代生活。寨子里那种千古不变的冷浸日子,不是人人都能过的。”
“那你决心不回去了?”
“你留下来吧。我们在一起,就能把这个商店办好,还一定能把它扩大,将来办成一个大土特产公司。还可以把分公司办到我们县城,办到顶岩去,为家乡的繁荣出一把力。”
“家乡的繁荣我可管不到。只要我们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钱我也不要那么多,只要我们成家后能一同下田,一同砍柴,一同去摘杨梅,我就心满意足了。农闲季节,我在家纺纱织布,你上山打猎解板子;年节到来,我们一起去赶场、走亲戚……那多惬意!比这紧张烦人的日子舒坦多了。还是回去吧!”她推开他的手,直视他的眼睛。
“那日子安稳是安稳,却是死水一样。我出来,就是为了舒展身子,不能回去给活活憋死!”他奇特的想法,加上说话时的粗声大气,把她吓傻了。他瞪着眼,直直地望着他。
他们的眼睛互相对视着,周围没有一点声音。喧哗的城市,已经进入一天中深夜才有的短暂的安宁。
他站起来,叹口气。自言自语说:“我们的想法,怎么距离越来越远了呢?”
她没有答话。一会儿,她把头伏在枕头上,悲悲戚戚地啜泣起来。他抱她坐起来,用手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她把头靠在他的胸口上。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眼里流出,打湿了他的衣衫。
噪耳的唢呐声打断了她的思路。送亲队伍正从一个几户人家的小寨子下边经过。寨里的大人小孩,纷纷站到坎子上观望。
“打花伞那个是新娘姆(新娘)。”
“新娘姆!”
“新娘姆!”小孩子们用手指着她,不断地欢呼着他们的发现。
她无动于衷地从他们眼下走过,继续着她的思索。
任菊生
一行人逶迤行进在小道上,唢呐把单调的音符撒向清幽空旷的山野。一只栖息在草丛中的野鸡被惊起,仓皇飞过人们的头顶,潜入一片杂刺丛生的灌木丛中,寻找新的栖身之地。
前面走着迎亲娘,后面跟着送亲队伍,新娘举着一把布伞,不紧不慢地走在队伍中间。她真想哭,像所有的新嫁娘那样,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她却哭不出来,心头空空荡荡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她不愿去回想;新的生活还未到来,她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也不愿去设想。
山路,是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石头拼成的。她双眼微闭,却走得平稳。这段离家不远的路,她太熟悉了!从小打猪菜,割草,砍柴,来来去去不知走了多少回。而且,有记不清的次数,是同他一起走的啊!
“杨梅,杨梅!”有人喊了一声。队伍停止前行,一下散开了。冲向离路边不远处的杨梅树。她立住脚,抬起头,向杨梅树望去。无神的眼,顿时燃起了一团明亮的光。
那是一棵粗壮盘结的老杨梅树。离地不远便分开两叉,树冠缀满略带灰白的叶片,微风过处,露出大颗大颗的杨梅,像是一只只眼睛在窥视着路人。
杨梅树啊,永远牵心挂肠的杨梅树啊!
那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她的手还摸不着底脚的树叶;她还不敢爬到树上去摘取熟透了的果子。而他,却一下就爬到树上了。
“伙计哥,摘点给我。”他俩的父亲“打伙计”(交朋友),她这样称呼他。他却骑在树枝上,闭着眼,张着大嘴,把那红红的肉实的杨梅慢慢地往嘴里送,就像没听见她的喊声,没看见她仰着的头。
“你坏,不理你了。”她扭头就想走。
“蓉妹,不要走,我是逗你玩的。你也闭上眼,张开嘴,我送红的给你吃。”
她知道,伙计哥是喜欢她的了。无论得到什么东西,都要分给她;而且把好和多的那一份给她。
她按他说的,老老实实闭上眼,张开嘴,等他把杨梅丢进她的嘴里。想着那鲜红鲜红闭口就融的杨梅,口水差点从张着的嘴里滴出来了。
“哟——!”出她预料,丢进她嘴里的杨梅竟酸涩不堪,牙齿都要掉了。她急忙把口中杨梅吐在掌上,一看,原来是一颗绿茵茵的杨梅子。她把杨梅子向他掷去,踩踩脚,转身就走。
他赶忙从树上跳下来,把带枝的两颗大大的红红的杨梅塞到她手里,又拉起她另一只手去打他的脸,说:“这个伙计哥不好,狠狠地打,打!”她扑哧一下笑了。
“伙计哥,你再给我酸杨梅吃,还可以打你吗?”
“可以。以后,只要杨梅熟了,就摘红的给蓉妹吃。”
“年年?”
“年年。”
“一辈子?”
“一辈子。”
“嘻,不害羞。”她伸手指刮他的鼻子,拿起扦担和柴刀向山上跑去……
“蓉妹,吃杨梅。”一位送亲妹的叫声,把她从往事中唤回。
寨子已被留在山的后面,唢呐也不再向山野发布无意义的“宣言”。大家静静地在山道上行进。
送亲妹给她的也是一小段杨梅枝,枝上留着两片树叶,挂着两颗紫巍巍的杨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两颗熟透了的杨梅,连同他们之间的酸甜日子,在她的脑海里不但没消失,反而越来越鲜明,几乎挤掉了她对眼下生活的关注,忘记了做新娘的使命……
从那次以后,他们又爬过两年杨梅树。以后,他们小学毕业了,他离开家,到几十里外的区上去读中学,每到杨梅成熟季节,他都要回来同她一起摘杨梅。后来,他当兵了,在薅秧季节,总要来信问起家乡的杨梅。但他复员后,却不想再留在家乡了。他说这里太穷、太原始、太冷落,他要出去找钱,他要到省城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于是,在一个杨梅成熟的季节,她不情愿地把他送走了。记得在他要去省城的前一天晚上,在小溪边的竹林里……
融融的月色温柔地拥抱着山峦、村寨和大地。微风中摇动的竹林,在他俩身上交换着斑驳的光影;潺潺的流水唱着轻快的歌,丁东的响声向他们心中滴着清甜的泉水;他俩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你还记得小时候拿绿杨梅给我吃的事吗?”
“怎不记得。你还打了我两耳刮呢!”
“赖人啦!是你拉我的手打的,哪是我打的呀!”
“来,今天再让你打一次。”他拉过她的手,在他的脸上轻轻地拍着。
“蓉妹,你真漂亮。”他拉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眼里闪着明亮的光。
“嗯,讲这些……”她不好意思地侧过脸,却没把手收回。
“真的。那些城里姑娘的水色哪有你好,她们靠的是涂脂抹粉,你是天生的白里透红。你的身材,穿上城里姑娘的时髦衣服,一定比演员还俊俏。”他把她的头巾揭下来,一边用手在她的头上轻轻地抚摸,一边感叹地说:“多好的头发呀!没有擦油,也这般柔软。贴在手上,让人的心都酥了。蓉妹,让我吻一口吧!”
“哪样叫‘吻’哇?”
“就是电影上的亲嘴呀!”
“噫,你也学得这些了。”看她没有推脱的意思,他抱着她的头,亲她的头发、额头、脸颊。她的心“怦怦”直跳,她一身的血都要沸腾了。但她没有动,温驯地听凭他的爱抚。
“蓉,我们睡吧?”
“什么?”这时,她好像在做一个甜蜜的梦,躺在一朵柔和的彩云上,随风在晴空中轻轻地飘呀飘……
她没听清他说的是什么。
他轻轻地解开她土布斜襟衣上的布扣子,把手缓缓地伸了进去。她全身打了一个寒战,迅速握住他的手说:“伙计哥,别这样。”她抬起头,用透着乞求的目光望着他。
“你不是说,再积攒点钱,我们就结婚吗?到那时,再……好吗?我早晚都是你的,到那时……”
“到那时,你不坐家(不落夫家)吗?”
“不,我才不理那些老规矩呢。从出门那天起,我就要同我的伙计哥一起过活,决不分开。”
“那些老规矩我更受不了,只要你进我家门,我就要你永远留在我身边。”他把手从她的衣襟里退出来。
他的答话像一股暖流,激荡着她的心。她低下头,把额头靠在他的手背上。
不知何时,风停了,竹林好像进入了梦乡,不再摇曳,只听见泉水丁冬的响。世界静极了,静得就像失去了它的存在。他俩肩并肩,昂着头,看着碧空中的轻云和淡月。
现在他在想什么呢?是他明天的路程,还是被留在这里的自己?她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不会把她忘记的。他一定是在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过那个他们都期待着的日子……咦,怎么就想到那个日子去了,那还早着呢!她把头贴到他跳动着的胸膛上。
一朵白云飘来,悄无声息地遮去了月亮的光华,大地变得更加朦胧。
……
“拐拐阳”“拐拐阳”清脆高昂的阳雀叫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也打断了她那如云如烟一样甜蜜的回忆。她仍被夹在送亲队伍的中间,随着大家机械地迈着脚步。
画眉在路上悠然自得地觅食。当人群到来后,才不慌不忙窜进路旁的荆棘刺蓬。一进刺蓬后,就急速地穿梭而去,留下了“刷刷”的声响,也留下了一条走过的路径。
这时,那些逝去的日子留下的声响,那些走过来的生活路径,又在她脑海里浮现出来……
一年后,他来信说,他终于在省城立住了脚跟,开了一家商店;他太想念她了,希望她能去省城,把梦里的相见变成生活的真实;来时,顺便帮买上一二十斤香蕈、木耳等家乡特产。
于是,她次离开了这个两省两界处的边远山寨。走了半天多的路,才到达区上,坐上汽车,换上火车,摇晃一天多,才到达省城。
他早在车站出口处等候她了。
他接过她手里的布包和肩上挎着的篾箩。
“杨梅!”他打开腰箩盖时的欢乐,就像小孩子得到压岁钱时一样兴奋,迫不及待地把一颗又一颗乌黑的杨梅丢进嘴里,连籽一起吞下。一边吃,一边啧啧地赞叹。看着他那样子,一股春水流进她的心坎,温馨而甜蜜。
他拉着她随着人群,像挖开缺口的塘水一样,朝公共汽车的门涌去。挤到车门边,她撞着了身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老者偏了过去。她挣脱被他拉着的手,去扶老者。这时,他已踏上车门踏板,转过身来,一手拉着车门,一手伸下来拉她。“先拉老人家。”她向他招呼。但他却一把抓住她的手,把她狠狠地拽上了车。还没待她反应过来,后面的人像一堵移动的墙,推着她进了车厢。
那老者怎么样了?她费力地转动着头颈和上身,想在密密麻麻的人堆中寻找老者的身影,得到的却是失望。
车开了,挤着她的人,有如倒下一座大山,压得她气都喘不出来。车上的人们随着车子的摇晃,你挤我,我挤你,就像装在腰箩里的杨梅被挤压后,水挤出来了,味道也挤变了,她难受极了。
她的身子次被许多陌生的男人和女人贴着,贴得那么近,他们的热气都传到她的身上来了。她就像喝了一碗辣椒水,周身发烫,浑身不自在。特别是车子停下时,一些人下,一些人上,她被上下的人擦过来、挤过去,就像有许多毛毛虫钻进了衣服,一身火辣辣地。一股股的汗气和不知什么样的臭味扑向她的鼻孔,她感到头昏和恶心。
但是,使她大为难受的却是对那位老者的记挂。那老者蹒跚的步履,抖动的嘴唇,随着车子的摇摆在她眼前晃荡。人都要老的,怎能这么对待老人呢?在家乡的山路,如果碰见老者从对面来,可要立住脚,站到路边,让老者从正面过来;如果要超过在前面的老者,也要等走到宽一些的路上,说声“得罪了”,才超越前去。
可刚才人们为什么都只顾自己,不讲礼节呢?特别是他——他的伙计哥,竟也这样冷漠地对待老人家。一丝冰凉悄悄地钻进了她的心脾。
一朵乌云飘到头顶,一片涛声从半山的松林里漫步过来,穿过他们送亲队伍,又向山顶的丛林散去。给他们的路途留下一片暗淡,一片空旷。
一想起在省城的日子,她心中就飘进一朵朵乌云。
到了他的商店后,才知道他的铺面竟那么小,只有她家堂屋的一半大。前边做柜台,后面用纸壳和木条隔出个小房间,只够铺张小床。晚上,他送她到斜对面的一家小客栈去休息。
颠簸了一天多,疲倦极了。吃饭后不久,她在家里从来没有过的眼睏,向她袭来,她睡眼迷迷地跟着他走进客栈。
他为她订了一间小房间,房里是一张小床。一块略高过人的厚纸板把两间房子隔开。她想:“要是隔壁的人站到床上,不什么都看见了?”幸好,没听到声音,隔壁没有人。
她太累了,他一走,就和着衣服倒在床上。但是,嘈杂的声响使她无法入睡。她感到奇怪,人躺到床上后,怎么感到声音特别响呀!说话声、拖鞋声、叫喊声、笑声、鼾声,涌进她的耳朵。她虽然十分疲倦,却怎么也睡不着,任凭这声响的折磨。
她想起了家乡那些绿茵茵的青山,被脚板磨得光滑的石头铺就的小路,能看见游鱼和青草的小溪,清凉得沁人心脾的泉水……这些在家时,天天看惯了的极平常的东西,想起来,竟然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亲切。啊,让人想念的山寨啊!她的心飞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提出要回去,经他再三劝说,又叫她今夜住他的床,她才留了下来。
晚上,他们坐在那张小床的床沿,他用一只手搂着她的腰,她没有挣脱。她知道,城里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时都是这样的。他的另一只手不知不觉地放到她的胸口上,缓缓地移动着……清清的溪水漫了上来,漫过腰身,漫过颈项,一身都酥了;和煦的阳光照着她的眼,照着她躺在河滩上的身子,照得她周身都软了……她真的要躺下去了,躺在他的手腕上,躺在他的平整的小床上……
“蓉,留在这儿吧,我们马上结婚。好不?”他对着她的耳朵说。
“不。”她没有躺下。他的话使她意识到,她正坐在他的床沿,他正用手搂着她的腰。“回顶岩吧!回去后,我们就成家。”
“我在部队时就想过,复员后,我一定要离开顶岩,到外面来找钱,过现代生活。寨子里那种千古不变的冷浸日子,不是人人都能过的。”
“那你决心不回去了?”
“你留下来吧。我们在一起,就能把这个商店办好,还一定能把它扩大,将来办成一个大土特产公司。还可以把分公司办到我们县城,办到顶岩去,为家乡的繁荣出一把力。”
“家乡的繁荣我可管不到。只要我们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钱我也不要那么多,只要我们成家后能一同下田,一同砍柴,一同去摘杨梅,我就心满意足了。农闲季节,我在家纺纱织布,你上山打猎解板子;年节到来,我们一起去赶场、走亲戚……那多惬意!比这紧张烦人的日子舒坦多了。还是回去吧!”她推开他的手,直视他的眼睛。
“那日子安稳是安稳,却是死水一样。我出来,就是为了舒展身子,不能回去给活活憋死!”他奇特的想法,加上说话时的粗声大气,把她吓傻了。他瞪着眼,直直地望着他。
他们的眼睛互相对视着,周围没有一点声音。喧哗的城市,已经进入一天中深夜才有的短暂的安宁。
他站起来,叹口气。自言自语说:“我们的想法,怎么距离越来越远了呢?”
她没有答话。一会儿,她把头伏在枕头上,悲悲戚戚地啜泣起来。他抱她坐起来,用手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她把头靠在他的胸口上。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眼里流出,打湿了他的衣衫。
噪耳的唢呐声打断了她的思路。送亲队伍正从一个几户人家的小寨子下边经过。寨里的大人小孩,纷纷站到坎子上观望。
“打花伞那个是新娘姆(新娘)。”
“新娘姆!”
“新娘姆!”小孩子们用手指着她,不断地欢呼着他们的发现。
她无动于衷地从他们眼下走过,继续着她的思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