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2702
国际权威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自然事实。它是一项政治建构,由各国本身的行为所产生。主导国的权力要具有权威性(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性),就必须得到跟从国的认可。而跟从国对权威的认可和接受,一方面源自于跟从国在这一权威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权威不会被滥用的可靠保证。当然,相较于国内政治权威而言,国际权威显得脆弱而单薄。主导国与跟从国之间的权威一般低于国家与其国民之间的权威程度。在国际权威中,主导国为跟从国提供的安全、秩序或其他福利通常范围更为狭窄,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认识到这点,无论是主导国还是跟从国,都会在权威关系的投资中有所保留,这反过来也令权威的维持更加脆弱。这一点在美国的亚太地区的权威中就有体现。
导 论
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权威的争论
第三节 研究设想
章 国际关系中的权威
节 权威及其不同类型
第二节 关系型权威的建立与维持
第三节 基本假设与论证逻辑
小 结 国际关系中的权威
第二章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理论分析
节 美国对区域外霸权的追求
第二节 “受邀请的帝国”
第三节 理性交换基础上的国际等级
第四节 “美国的朝贡体系”说
小 结 美国亚太权威理论分析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美国与亚太国家间权威关系的政治维度
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对彼此关系的公开定位
第二节 领导人拜访彼此的位序和次数
第三节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投票的一致性
小 结 美国亚太政治权威的分布
第四章 美国在亚太的经济权威
节 亚太国家与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考察
第二节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分布
第三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地区)的特殊经济关系
小 结 美国亚太权威的经济分布
第五章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权威
节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驻军与军事援助
第二节 亚太国家对美国主导战争的支持程度
第三节 美国与亚太国家的联合军演和情报共享
小 结 美国亚太军事权威的分布
第六章 案例研究:美韩和美日权威关系
节 美韩权威关系的形成及演变
第二节 战后美日权威关系的互构与嬗变
小 结 美韩和美日权威关系对比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目录
图1-1 建立权威关系的逻辑链条
图1-2 权威关系的不同形态
图3-1 美国与亚太盟友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
图3-2 美国与亚太伙伴关系国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
图3-3 美国与亚太非盟国非伙伴关系国在重要问题上的投票一致性(2000—2016年)
图4-1 亚太国家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
图4-2 亚太盟国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
图4-3 亚太伙伴关系国对美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
图4-4 非结盟非伙伴关系国对美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
图4-5 亚太国家自美进口额占本国进口总额的百分比(2005—2016年)
表目录
表1-1 建立权威关系的一般成本与收益
表1-2 权威建立的解释模型
表2-1 中美朝贡体系特点对比
表3-1 美国与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公开定位
表3-2 2000年以来美国与其亚太盟国间领导人互访次数
表3-3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其亚太盟国间领导人互访
表3-4 2000年以来美国与亚太新兴国家间领导人互访次数
表3-5 2011年以来美国与亚太领导人互访情况
表3-6 2000年以来美国与亚太国家领导人互访级别和次数
表3-7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点名投票的一致性(1995—2005年)
表3-8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点名投票的一致性(2006—2016年)
表3-9 亚太国家与美国在重要问题投票的一致性(2000—2016年)
表4-1 国际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地区排名(2009年)
表4-2 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1993—2005年)
表4-3 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1993—2005年)
表4-4 2006—2012年以来亚太各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及其比例
表4-5 2010年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外来直接投资流入金额
表4-6 2010年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表4-7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情况(1990—2003年)
表4-8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1989—1999年)
表4-9 美国在亚太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2000—2012年)
表4-10 亚太国家/地区外来直接投资中美国的比重(1989—2002年)
表4-11 亚太国家/地区外来直接投资中美国的比重(2003—2015年)
表4-12 美新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新加坡输美产品各阶段关税
表5-1 二战之后到越南战争结束期间美国扶植的东南亚亲美势力
表5-2 战后美国在亚欧地区建立的安全联盟
表5-3 美国—亚太国家/地区双边军事关系
表5-4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驻军人数(1963—1974年)
表5-5 美国在亚太诸国的驻军数量(1986—2005年)
表5-6 美国在亚太国家驻扎现役军人人数(1995—2010年)
表5-7 2013年美国驻东亚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人员构成
表5-8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
表5-9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援助
表5-10 1946—1974年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非军事援助
表5-11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援助比较
表5-12 美国对亚太国家/地区的援助(2001—2008年)
表5-13 美国及其盟友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兵力(1959—1973年)
表5-14 布什任期内美菲“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情况
表5-15 小布什任期内“金色眼镜蛇”演习情况
表6-1 美韩依附型权威关系(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表6-2 美韩合作型权威关系的开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表6-3 美日强制型权威关系(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美国与其亚太地区盟国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并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需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才可以做的到。高婉妮的《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从权威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冷战期间与冷战之后美国与亚太地区的主导与跟从关系,为我们理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对于丰富相关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性,而创新不是绞尽脑汁地杜撰新概念和新理论,而是首先要踏踏实实进行原创性研究,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达到理论的升华。婉妮的《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选题灵感来自其翻译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大卫·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但她并未完全局限于莱克所提出的“等级制度”的概念,而是抓住了其中的关键概念“权威”,从“关系型权威”的视角研究了美国与其亚太主要盟国的权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维度,通过对它们的可操作化指标,衡量美国与其亚太盟国的权威关系程度。围绕衡量指标,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婉妮在其书中得出了可以令人信服的结论:美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书中还进一步提出了权威关系的内在机制,指出结构压力和利益内化度是影响国家之间建立权威关系的主要因素,结构压力影响着权威建立的倾向(可能性),而利益内化度决定着权威程度的高低,并进而将国家之间的权威关系划分为强制型、依附型、合作型、协调型、竞争型等不同形态。难能可贵的是,婉妮在书中的理论描述并不是凭空推论,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收集、梳理分析和案例研究基础之上。这样的学术研究,在我看来,算得上是原创性的创新研究。学术研究的选题总是会多多少少受到研究者们对现实关怀的影响。婉妮《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无论是提及“美国还能不能管住日本”的文章,还是就美国在韩国部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