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119681
本书分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共十三章。内容包括静力平衡方程、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组合变形、能量法、压杆稳定、动荷问题及疲劳。本书以强调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为特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工程力学64学时课程教材,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引言
章 静力平衡方程
节 力力矩力偶
第二节 约束约束反力受力图
第三节 力的投影
第四节 力线平移定理
第五节 力系的合成
第六节 静力平衡方程
习题
第二章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第三节 内力截面法
第四节 应力
第五节 位移变形应变
习题
第三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节 概述
第二节 轴力轴力图
第三节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第四节 材料在轴向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质
第五节 许用应力强度条件
第六节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
第七节 拉(压)静不定问题
第八节 应力集中
第九节 拉(压)杆连接部位的强度计算
习题
第四章 扭转
节 概述
第二节 扭矩扭矩图
第三节 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
第四节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第五节 圆轴扭转强度条件
第六节 圆轴扭转变形刚度条件
第七节 扭转静不定问题
第八节 非圆截面杆扭转简介
习题
第五章 弯曲内力
节 概述
第二节 剪力和弯矩
第三节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四节 弯矩、剪力与分布载荷集度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平面刚架的内力图
习题
第六章 弯曲应力
节 概述
第二节 弯曲正应力
第三节 弯曲切应力
第四节 梁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
第五节 非对称截面梁的平面弯曲弯曲中心的概念
第六节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习题
第七章 弯曲变形
节 概述
第二节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第三节 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第四节 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第五节 梁的刚度校核
第六节 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第七节 简单静不定梁
习题
第八章 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节 应力状态的概念
第二节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第三节 三向应力状态的应力
第四节 广义胡克定律
第五节 常用的四个古典强度理论
习题
第九章 组合变形
节 概述
第二节 斜弯曲
第三节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第四节 偏心拉伸(压缩)
第五节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习题
第十章 能量法
节 概述
第二节 杆件的应变能
第三节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
第四节 图乘法
习题
第十一章 压杆稳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第三节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压杆的稳定校核
第五节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习题
第十二章 动荷问题
节 概述
第二节 等加速直线运动和等速转动构件的应力和变形
第三节 冲击应力和变形
习题
第十三章 疲劳
节 交变应力
第二节 疲劳
第三节 持久极限
第四节 对称循环构件疲劳强度校核
第五节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习题
附录Ⅰ 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节 静矩和形心
第二节 惯性矩惯性积
第三节 平行移轴公式
第四节 转轴公式主惯性轴
第五节 组合截面图形的形心主惯性矩
习题
附录Ⅱ 型钢表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二版前言
本书主要用作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工程力学课程教材。自本书版出版以来,*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理论力学课程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出多次讨论和修订,各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也相继出现了新的教学需求,据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修订。
第二版保留了版的基本特色,知识点选择适当,叙述力求规范、简明、严谨、系统,例题和习题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层次分明,为了满足部分不限于只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需求,本版增补了一定数量的拓展性的练习题,题号后注有星号。
本书涉及的力学的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参加本书修订工作的有马红艳和王守新。修订工作是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之一,得到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和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积极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本书疏漏与欠妥之处难所避免,欢迎使用本书的师生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6月
版前言
本书是基础力学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高等工业学校《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70~80学时)》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80~90学时)》编写的,内容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可供70学时左右的工程力学课程选用。本书的编写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概念的完整性,全书86个例题和242个习题基本上可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要。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守新(第三、四、八、十一、十三章),关东媛(引言、、二、十章),李锋(第六、七、十二章),王梅年(第五、九章、附录)。全书由王守新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郑芳怀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北京化工大学赵军同志对本书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们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限于水平,本书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8年2月于大连理工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