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38854
内容简介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多元信仰之声音》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深泽乡仰头村的“炼火”仪式为研究对象,从仪式中音声切入,把音声置于其仪式信仰生存环境中,探究音声与仪式、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建构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本书通过口头叙事、民间书写和现场实录三种田野文本的比较,仪式音声声谱的分析与阐释,以及信仰仪式中音声与传统中国宇宙观相互关系的探讨,理解音声的意义及内涵,从而获得对个人一社群的深层认知。
目 录
一 研究对象和目的、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二 仪式音声研究之相关概念界定
三 资料收集与相关研究回顾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章 炼火仪式的文化背景及信仰特征
节 人文地理背景
第二节 火信仰与炼火仪式
一 火信仰
二 炼火仪式的基本语义
三 地方信仰
小结
第二章 炼火仪式田野文本的比较与阐释
节 仪式主持者
第二节 仪式之口头叙事、民间书写和现场实录
一 口头叙事文本
二 民间书写文本
三 现场实录文本
第三节 三种仪式文本之比较分析
第三章 炼火仪式中的音声声谱分析与阐释
节 炼火仪式的信仰属性与“核心一中间一表层”
第二节 炼火仪式音声声谱的形态分析
一 核心层次中的音声
二 中间层次中的音声
三 表面层次中的音声
第三节 炼火仪式音声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特征
一 炼火仪式音声的地域性特征
二 炼火仪式音声的跨地域性特征
第四节 炼火仪式音声声谱的阐释
一 神圣与世俗
二 音声的多重象征意义
结论
一 炼火仪式语境中的和谐均衡观
二 “信仰一仪式一音声”之三重关系
附录一 曲例《请四方》
附录二 科仪本《十二声龙角发文书》
附录三 科仪本《天师忏》(残本)
附录四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二 仪式音声研究之相关概念界定
三 资料收集与相关研究回顾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章 炼火仪式的文化背景及信仰特征
节 人文地理背景
第二节 火信仰与炼火仪式
一 火信仰
二 炼火仪式的基本语义
三 地方信仰
小结
第二章 炼火仪式田野文本的比较与阐释
节 仪式主持者
第二节 仪式之口头叙事、民间书写和现场实录
一 口头叙事文本
二 民间书写文本
三 现场实录文本
第三节 三种仪式文本之比较分析
第三章 炼火仪式中的音声声谱分析与阐释
节 炼火仪式的信仰属性与“核心一中间一表层”
第二节 炼火仪式音声声谱的形态分析
一 核心层次中的音声
二 中间层次中的音声
三 表面层次中的音声
第三节 炼火仪式音声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特征
一 炼火仪式音声的地域性特征
二 炼火仪式音声的跨地域性特征
第四节 炼火仪式音声声谱的阐释
一 神圣与世俗
二 音声的多重象征意义
结论
一 炼火仪式语境中的和谐均衡观
二 “信仰一仪式一音声”之三重关系
附录一 曲例《请四方》
附录二 科仪本《十二声龙角发文书》
附录三 科仪本《天师忏》(残本)
附录四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每次身处仪式场景,面对中国各民族文化诸多仪式传统展现过程中显示出的多元丰富音声,及其所呈现的悠长广阔时空和人文背景时,总是使我感到惊讶、敬畏和自豪!
翻看近十多年来中国音乐学界同仁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仪式音乐的研究显然已经成为学界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一门“显学”。无论我们以“四大件”或“五大类”等归纳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它们的起源、发展、生存和传播,大都与信仰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思想中的)信仰和(行为中的)仪式是大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或所谓的“文化语境”)。从上古的“巫”,到后世的“礼”,所谓“礼乐之道”以“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而“有制于天下”——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脉络的梳理必须面对的现实。由此,当今学界对仪式音乐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把那些原本就是属于整体的东西重新放回它自身语境中去探求的意义。
对于中国仪式传统音乐的研究,目前在国际音乐学学界尚没有比较贴近“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源自较“远”局内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学者为解决他们对“他者”音乐研究的问题而建构的学科,则不一定全盘适用于较“近”局内的本土学者对自身音乐传统的关注。近年来亦听到国内学界对学科本土化的一些呼吁。显然,单凭延续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或是一味套用、迁就、寄身于西方经验,都不能为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研究带来突破性的转机。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去观察、聆听和感受,在学术实践中不断地领悟,以此推动学科研究本土化的建构。面对中国仪式传统的丰富和多元,个案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基柱且是一个长久性延续的工作。莉君的这项“炼火”个案研究无疑为学科本土化建构作出了一份贡献。
“信仰”作为人们对宇宙万物之超自然运作关系的解释(宇宙观),属“思想”范畴;“仪式”则是信仰的具体化外显,属“行为”范畴。这在仪式学的研究者之间已达成共识。我们对“仪式中音声”的研究,“行为”层面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仪式中的仪式行为(过程)和仪式中的音声(产品)。“信仰一仪式行为一仪式音声”是以“音乐学”(Musicology)定位的子学科“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根据中国文化中仪式音声传统的研究而设,其“信仰一仪式一音声”是“信仰体系”整体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仪式中音声”的“音声”概念包括仪式中所有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近音乐的和远音乐的、在局内观中有意义的声音,由此开辟了仪式音声研究场景内的另一空间——“音声境域”。对仪式中音声的研究,起点(切人点)和终点为音声——把音声置于信仰体系来理解,其目的是关及音声的“所以然”。莉君正是以此为定位和指向来展开她的“炼火”研究的。
与火相关的信仰仪式活动是世界各地人类文化具悠久历史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它至今仍在全国多个地区和民族延续着。本书聚焦于浙江省磐安县深泽乡、双峰乡、盘峰乡、仁川镇和缙云县壶镇镇一带的“炼火”,针对深泽乡仰头村炼火的“仪式中音声”展开了研究。仰头村“炼火”是当地人们借火驱虫害、祈年答谢的祭祀活动。仪式兼容巫、师/道、佛等多重信仰,围绕着地方神“朱相公”为中心而展现一一莉君称之为“朱相公信仰体系”。本书在作者深入田野的近三年基础上,通过“口头叙事”、“民间书写”和“现场实录”三种文本切人“仪式中音声”,建构了一个具历时与共时维度的“音声民族志”,进而采纳局内观结合局外研究者这一“近一远两极变量”的思维,用“核心一中间一表层”之层次概念对“炼火”各仪式环节中的音声作了“近一远”信仰属性的理解,特别就该仪式中音声的“神圣一世俗”、 “音声的多重象征意义”作了阐释:
音声作为沟通神佛的钥匙,指向了族人以“敬”、“敬 娱”、“娱”之多重音声祈求神佛的福佑,从而达到平安兴旺之终极目的。“神圣”(“近神圣”音声)与“世俗”(“近世俗”音声)在一个仪式场景及同一意义中相互融合,化合于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
翻看近十多年来中国音乐学界同仁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仪式音乐的研究显然已经成为学界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一门“显学”。无论我们以“四大件”或“五大类”等归纳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它们的起源、发展、生存和传播,大都与信仰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思想中的)信仰和(行为中的)仪式是大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或所谓的“文化语境”)。从上古的“巫”,到后世的“礼”,所谓“礼乐之道”以“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而“有制于天下”——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脉络的梳理必须面对的现实。由此,当今学界对仪式音乐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把那些原本就是属于整体的东西重新放回它自身语境中去探求的意义。
对于中国仪式传统音乐的研究,目前在国际音乐学学界尚没有比较贴近“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源自较“远”局内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学者为解决他们对“他者”音乐研究的问题而建构的学科,则不一定全盘适用于较“近”局内的本土学者对自身音乐传统的关注。近年来亦听到国内学界对学科本土化的一些呼吁。显然,单凭延续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或是一味套用、迁就、寄身于西方经验,都不能为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研究带来突破性的转机。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去观察、聆听和感受,在学术实践中不断地领悟,以此推动学科研究本土化的建构。面对中国仪式传统的丰富和多元,个案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基柱且是一个长久性延续的工作。莉君的这项“炼火”个案研究无疑为学科本土化建构作出了一份贡献。
“信仰”作为人们对宇宙万物之超自然运作关系的解释(宇宙观),属“思想”范畴;“仪式”则是信仰的具体化外显,属“行为”范畴。这在仪式学的研究者之间已达成共识。我们对“仪式中音声”的研究,“行为”层面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仪式中的仪式行为(过程)和仪式中的音声(产品)。“信仰一仪式行为一仪式音声”是以“音乐学”(Musicology)定位的子学科“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根据中国文化中仪式音声传统的研究而设,其“信仰一仪式一音声”是“信仰体系”整体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仪式中音声”的“音声”概念包括仪式中所有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近音乐的和远音乐的、在局内观中有意义的声音,由此开辟了仪式音声研究场景内的另一空间——“音声境域”。对仪式中音声的研究,起点(切人点)和终点为音声——把音声置于信仰体系来理解,其目的是关及音声的“所以然”。莉君正是以此为定位和指向来展开她的“炼火”研究的。
与火相关的信仰仪式活动是世界各地人类文化具悠久历史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它至今仍在全国多个地区和民族延续着。本书聚焦于浙江省磐安县深泽乡、双峰乡、盘峰乡、仁川镇和缙云县壶镇镇一带的“炼火”,针对深泽乡仰头村炼火的“仪式中音声”展开了研究。仰头村“炼火”是当地人们借火驱虫害、祈年答谢的祭祀活动。仪式兼容巫、师/道、佛等多重信仰,围绕着地方神“朱相公”为中心而展现一一莉君称之为“朱相公信仰体系”。本书在作者深入田野的近三年基础上,通过“口头叙事”、“民间书写”和“现场实录”三种文本切人“仪式中音声”,建构了一个具历时与共时维度的“音声民族志”,进而采纳局内观结合局外研究者这一“近一远两极变量”的思维,用“核心一中间一表层”之层次概念对“炼火”各仪式环节中的音声作了“近一远”信仰属性的理解,特别就该仪式中音声的“神圣一世俗”、 “音声的多重象征意义”作了阐释:
音声作为沟通神佛的钥匙,指向了族人以“敬”、“敬 娱”、“娱”之多重音声祈求神佛的福佑,从而达到平安兴旺之终极目的。“神圣”(“近神圣”音声)与“世俗”(“近世俗”音声)在一个仪式场景及同一意义中相互融合,化合于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
在线试读
三 资料收集与相关研究回顾
与火信仰相关的仪式习俗至今留存于世界各地。比如,日本传统婚礼中有“饮水越火”之俗;缅甸克钦族人的新居落成后,要先由巫师点燃火塘;印度孟买有很多火神庙,信徒每天人寺祈祷,朝“圣火’’膜拜;伊朗新年有“跳火”习俗,以跳过篝火暗示来年吉利;希腊的兰加达斯城于每年五月份举行“踩火舞”活动,参与者赤脚踩在燃烧的火炭上跳舞,直至火炭化为灰烬;瑞士四旬斋(即基督教复活节前四十天举行的大斋节期),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并从火堆上跳过,名曰‘‘烧巫婆”;俄罗斯古老的“祖先烤火”习俗,是在圣诞前夕邀请已故的亲人前来烤火取暖;非洲巴干达族人崇拜火,凡有火种处,即筑屋搭棚,并派年轻女性轮流守护;巴西尼亚瓦人居住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祭祀的神庙,每年在此祈求水神和火神佑护他们人泰年丰,等等。近年来,人文社科学界对中国仪式的研究不胜枚举,音乐学领域中的音乐民族志式的仪式个案研究亦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走火”、“踩火”、“炼火”等与“火”相关的研究却不多见。相比较而言,国际学界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关注世界各地“火”仪式现象,并展开了诸多个案研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这些国内外的资料和研究是本书的基础,以下对其作一回顾和梳理.
(一)与“火”仪式有关的资料和研究
国内已有的火仪式研究,主要见于两类文献:一是各历史时期的地方志、风俗志等资料;二是相关火仪式研究的论文。志书类文献将火仪式作为“岁时习俗”、“信仰民俗”、“礼仪民俗’’等进行简要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火崇拜现象、炼火术、旺火习俗以及火仪式个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国际学界的学者各自对南太平洋、南非、菲济、西班牙、斯里兰卡和美国等地的火仪式个案进行了记录与研究。
志书类文献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9、1991、1995年出版,由丁世良和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卷),较为翔实地摘录了清至民国时期各地区地方志资料,其中关于火习俗的记载甚多:各地有“祭火神”、“火神庙会”的习俗,以及燃火“祈年”、“逐疫”、“卜年”等各种用火习俗。与此同类的还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其中有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火信仰习俗的记载,与前者互为补充。其他散见的文献,如斯琴高娃和李茂林编著的《傈僳族风俗志》(1994),以及《台湾民俗大观》(1985)、《磐安风俗志》(1984)、《东阳风俗志》(1985)等,提及有类似“以火逐疫祈年”、免除灾害的“跳火海”等风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降童乩者”执仪、驱邪消灾的“过火”、“走火路”等习俗。
学者的研究如阿合买提江.艾海提对西域诸民族的火崇拜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火崇拜与祆教之间的关系,指出西域的火崇拜属于早期自然宗教。色音则对达斡尔族、满族萨满各种炼火术,以及贵州黔东南岑巩县傩仪中类似萨满巫仪的炼火术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刘锦春以晋北地区怀仁县旺火习俗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对这一民间活动仪式、社会支撑及其变迁的描述,试图解释旺火文化表演活动背后的社会意义。台湾学者游谦对台湾永镇庙的王公“过火”仪式作了相关研究,梳理了本庙主神开漳圣王与永镇庙的关系,并对仪式过程作了一定的描述,指出这是一场“神圣试炼的仪式”。
……
与火信仰相关的仪式习俗至今留存于世界各地。比如,日本传统婚礼中有“饮水越火”之俗;缅甸克钦族人的新居落成后,要先由巫师点燃火塘;印度孟买有很多火神庙,信徒每天人寺祈祷,朝“圣火’’膜拜;伊朗新年有“跳火”习俗,以跳过篝火暗示来年吉利;希腊的兰加达斯城于每年五月份举行“踩火舞”活动,参与者赤脚踩在燃烧的火炭上跳舞,直至火炭化为灰烬;瑞士四旬斋(即基督教复活节前四十天举行的大斋节期),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并从火堆上跳过,名曰‘‘烧巫婆”;俄罗斯古老的“祖先烤火”习俗,是在圣诞前夕邀请已故的亲人前来烤火取暖;非洲巴干达族人崇拜火,凡有火种处,即筑屋搭棚,并派年轻女性轮流守护;巴西尼亚瓦人居住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祭祀的神庙,每年在此祈求水神和火神佑护他们人泰年丰,等等。近年来,人文社科学界对中国仪式的研究不胜枚举,音乐学领域中的音乐民族志式的仪式个案研究亦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对“走火”、“踩火”、“炼火”等与“火”相关的研究却不多见。相比较而言,国际学界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关注世界各地“火”仪式现象,并展开了诸多个案研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这些国内外的资料和研究是本书的基础,以下对其作一回顾和梳理.
(一)与“火”仪式有关的资料和研究
国内已有的火仪式研究,主要见于两类文献:一是各历史时期的地方志、风俗志等资料;二是相关火仪式研究的论文。志书类文献将火仪式作为“岁时习俗”、“信仰民俗”、“礼仪民俗’’等进行简要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火崇拜现象、炼火术、旺火习俗以及火仪式个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国际学界的学者各自对南太平洋、南非、菲济、西班牙、斯里兰卡和美国等地的火仪式个案进行了记录与研究。
志书类文献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9、1991、1995年出版,由丁世良和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卷),较为翔实地摘录了清至民国时期各地区地方志资料,其中关于火习俗的记载甚多:各地有“祭火神”、“火神庙会”的习俗,以及燃火“祈年”、“逐疫”、“卜年”等各种用火习俗。与此同类的还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其中有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火信仰习俗的记载,与前者互为补充。其他散见的文献,如斯琴高娃和李茂林编著的《傈僳族风俗志》(1994),以及《台湾民俗大观》(1985)、《磐安风俗志》(1984)、《东阳风俗志》(1985)等,提及有类似“以火逐疫祈年”、免除灾害的“跳火海”等风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降童乩者”执仪、驱邪消灾的“过火”、“走火路”等习俗。
学者的研究如阿合买提江.艾海提对西域诸民族的火崇拜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火崇拜与祆教之间的关系,指出西域的火崇拜属于早期自然宗教。色音则对达斡尔族、满族萨满各种炼火术,以及贵州黔东南岑巩县傩仪中类似萨满巫仪的炼火术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刘锦春以晋北地区怀仁县旺火习俗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对这一民间活动仪式、社会支撑及其变迁的描述,试图解释旺火文化表演活动背后的社会意义。台湾学者游谦对台湾永镇庙的王公“过火”仪式作了相关研究,梳理了本庙主神开漳圣王与永镇庙的关系,并对仪式过程作了一定的描述,指出这是一场“神圣试炼的仪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